资料简介
新课博览古诗中写叶之句可谓多矣,有不知谁裁出的细叶,又有灯下白头人看到的雨中黄叶;有未落时沃若的桑叶,又有红于二月花的枫叶……然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千古名句,在用衰叶纷落表现诗人那忧国伤时的无尽愁思时,为何用“落木萧萧”,而不像范仲淹《苏幕遮》中用“碧云天,黄叶地”呢?古诗中还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
新课博览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等众多名句,为什么最受青睐的是木叶呢?由木叶又可嗅出古代诗歌怎样的气息呢?用“木”诗句多又多,听听林庚怎么说。
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2.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和古诗词名句。能力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2.掌握现代文阅读中概括内容要点的方法技巧。3.学习文中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情感目标品味诗句,获得审美体验,唤起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新知目标
第9课说“木叶”课前自主预习·导与学课后知能提升·练与悟课堂名师点拨·思与用新课全景预览基础全面落实文本全程解析写法全新借鉴阅读全优选粹训练全程跟踪
简介林庚,字静希,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1928年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入中文系,曾创办刊物《文学月刊》。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朱自清先生助教,又参与编辑《文学季刊》。1934年后,先后在民国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中国文学史课程。这时期是他写自由诗的时代。1935年以后对诗的形式有进一步的追求,从现代生活、语言的节奏与民族诗歌发展的规律中探索新的格律体诗。抗战后,赴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北归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市文联理事,《文学遗产》编委,一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对于新诗的形式、中国古典诗词有独到的研究。
作品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著作:《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天问论笺》《唐诗宗论》。评价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他提出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意象和物象(1)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里固有的一个概念,但它既没有确定的含义,也没有一致的用法。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认为是意中之象,即意中含的形象。而《唐音癸筌》卷二引王昌龄语认为意象是指意和象、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有的人认为意象接近于境界说,有的意象也可以说成是现在所谓的艺术形象。(刘熙载《艺概》)
(2)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因此,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3)物象是客观的。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因此,意象是融入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林庚先生九秩寿诞华会侧记时值新世纪第一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林庚先生90诞辰祝寿会在北大举行。祝寿会上,最感动人心的是一种真挚默契的师情友爱。与林先生共享整整70年友谊的著名学者季羡林老人深情地回忆起当年他们和吴组缃、李长之四人在清华结下的友谊,笑称那时的他们还是“四个孩子”。如今,这四位当年的“孩子”、后来文坛学界的风云人物中,有两位已经仙逝,而林、季二老也已至耄耋之年。但正如同为林先生老友的任继愈先生所说,他们一颗童心尚在,丝毫不为世故所沾染。大概,也唯因如此,林先生才能在晚年依然不断写出如“蓝天为路,阳光满屋,青青自然,划破边缘”这样美丽清新、充满情趣的诗句吧。
解析:A项读音依次为:jiǎo/jué、zhé、chēnɡ;B项读音依次为:jù/jū、pǐ、bìnɡ/bǐnɡ;C项读音依次为:chuànɡ/chuānɡ、ɡǔ、jié/jiē;D项读音依次为:bié/biè、hé/hè、chánɡ/chǎnɡ。答案:D
(2008·天津高考)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文身 诡谲 流金铄石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B.桥礅 碑帖 原物璧还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C.简练 宽宥 犯而不较 万壑争流,千崖竞秀D.更迭 歆享 濯污扬清 明枪易躲,暗剑难防
解析:B项中“桥礅”应写为“桥墩”。C项中“犯而不较”应写为“犯而不校”。D项中“暗剑难防”应写为“暗箭难防”。答案:A
三、用准词语(一)词语解释1.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2.万应锭:万能药。3.一言难尽:一句话难以说明白。4.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5.相去无几:指两者距离或差别不大。相去:互相之间存在距离。无几,没有多少。
(二)词语辨析1.典型 典范例句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全国政协礼堂参观了“中国扶贫开发人物宣传表彰活动雕塑和图片展”,并接见代表,作了重要讲话。②中国总理温家宝13日在北京与到访的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普京举行第十四次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温家宝在谈话中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堪称睦邻友好。典型典范
辨析“典型”着重指具有代表性,可以用于好的对象,也可以用于不好的对象,可以指人和事物;此外,还特指文艺创作中概括出来的艺术形象。“典范”着重指具有示范性,专指突出的、不可多得的、能起示范作用的,可以作为学习、仿效的标准,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
2.流传 留传例句①在“荣园”几度兴衰中,藏经阁被人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的猜测,有了各式各样的传说,其神秘色彩一直至今。②展会现场可以看到一批明清时代下来的古旧红木家具藏品。辨析“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流传留传
(2004·湖南高考)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________,他们是时代的先锋、国家的脊梁、群众的楷模,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________。②“六部委”联合开展环保专项________行动,要求建立各级政府负责的环保工作责任制,对工作不力的部门要通报批评,责令限期________。③我不能说我不珍重这些荣誉,________我承认它很有价值,________我从来不曾为追求这些荣誉而工作。
A.典型/典范 整治/整顿 虽然/但是B.典范/典型 整理/整改 虽然/不过C.典型/典范 整治/整改 并且/不过D.典范/典型 整理/整顿 并且/但是
解析:“典型”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典范”是“可以作为学习、效仿标准的人或事物”。“整理”是“使有条理秩序,收拾”的意思;“整治”是“为了管束、惩罚、打击等,使吃苦头”;“整顿”是“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整改”是“整顿并改革”的意思。如能认真阅读第三句,其内在逻辑是较为明显的:这个复句中的一、二
句与第三句之间为第一层,转折关系,第一个分句是委婉地说“我”珍重这些荣誉,第二句承前句进一步表明“我”对这些荣誉的态度,与第一句构成第二层的并列关系,第三句轻轻一转,表明“我”工作的目的不是追求这些荣誉。答案:C
对应能力目标1整体阅读全文,试完成下面的表格:结构段层解段解提出问题1~3(1)“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古诗很少用“树叶”(2)诗人钟爱“木叶”“木叶”、“树叶”形象有别
结构段层解段解分析问题4~6第一个特征:(3)“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第二个特征:“木”暗示颜色总结问题7“木叶”和“树叶”概念上相去无几,形象上的差别却一字千里“木”含有落叶的因素
一、阅读文本第2段,完成下列问题1.文段中引用了《橘颂》、《招隐诗》中的诗句,而在全文中作者举了大量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引用这些句子作例证,可以说明“树”的意象比较常见,并由此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其区别,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同时也是为后文的分析作铺垫。
文章中引用诗句的作用作者在文中援引古代诗人的诗句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的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明确](1)“树叶”从来就无人问过,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2)从屈原创造出“木叶”,“木叶”广泛应用,到杜甫等创造“落木”等意象。
把握指示性代词指代内容的方法指代词是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有指示作用和代替作用的词和短语,如“他(它)”“他(它)们”“这”“这样”“这些”“其”等。现代文阅读中应如何把握这类词语所指代的内容呢?文章中的指代词往往运用于同一事物反复出现之时,所以代词的出现,多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
代词指代的内容在本句中往往难以找到,而要从上句或上文甚至下文入手,由近及远地去寻找。还要注意上下文对指代内容的限定或提示。具体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指代对象的范围和位置,大体确定指代的对象。(2)充分体察语境,以指代词为中心确定指代的对象和具体内容。(3)将指代的对象和内容还原代入,确定答案的正确性。
3.作者通过大量的举例分析,总结出了哪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1)诗人运用文字洗练;(2)洗练又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3)用“树叶”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4)“木叶”产生了精彩的诗句,为诗人所钟爱,发展为“落木”,古代诗人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
二、阅读文本第4至6段,完成下列问题4.对应能力目标2这三个语段分别阐述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第4段阐述了“木叶”具有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第4段总结句);第5段阐述了“木叶”具有第一个艺术特征的原因:读取语言的暗示性(第5段起首句);第6段阐述了“木叶”具有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第5段末尾的过渡句以及第6段中“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的中心句)。
概括内容要点的方法技巧解读:概括内容要点实质上就是准确理解文章局部、整体的内容要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要恰当地概括文章要点,需要阅读者具有较强的阐释能力和综合能力。要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必须总览全文,把握整篇文章,而不可拘泥于某些词语,要善于找全文、全段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起首句、总结句,把握全文脉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也不把无关紧要的内容筛选进去。
指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具体方法如下:(1)直接提取要点。可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提取出这样的词语和句子,经过删改,可转化为自己的答案。(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要点。有些文章,中心句、重点句并不明显,就需自己对内容进行条分缕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如怕遗漏,可先分部分、分层次,将其脉络把握,再概括层意。
(3)概括性语句的选用一般是判断句。在判断时一定切记要结合原文内容整体感知,不可臆断,也不可只抓只言片语,要结合作者写作意图,避免以偏赅全和随意拔高。请你参考本处的提示解答后面“训练全程跟踪”中第9题。
5.古代诗人一般在什么场合用“木”字?在这种场合下使用“木”字,有何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一般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作者通过“高树多悲风”与“寒风扫高木”的比较分析,得出了“木”能够表现秋日空阔疏朗的景况和萧条落寞的感觉,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6.为什么在古典诗歌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汇?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和“叶”之间有太多的一致,二者在概念和意味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古代诗人文字洗练,又习惯于用单字。
7.“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古诗中还有很多具有特定内涵的意象,请选择其中两个,并加以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梅花:“凌寒独自开”表现了梅花的高贵品质;“寂寞开无主”表达的是一种无奈;“她在丛中笑”表达的是一种豪放乐观。柳:“万条垂下绿丝绦”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无情最是台城柳”表现的是物是人非的伤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表现的是留恋、离别。
8.结合文章第6段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并完成下面的表格。意象颜色触觉意味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意象颜色触觉意味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木叶透着黄色(微黄)干燥不湿润疏朗、飘零之意落叶繁密绿色饱含水分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超远而美丽的意象。
对应情感目标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入手,对中国古典诗歌中关于“木”的众多意象进行了精细的分析,其目的是什么?通过学习,我们得到怎样的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入手,对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剖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征。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不但使我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力,还能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本课借鉴:如何在文章中引用古诗词在《说“木叶”》一文中,作者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大量实例,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通过精要地比较、分析,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作者不仅深谙诗歌的妙道,而且在诗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许多有关“木叶”的古诗名句信手拈来,这样不仅使析理有凭有据,而且使文章增添了文化内涵,令人读之赏心悦目,受到美的熏陶。
作家孙犁在《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一文中告诫我们,不能永远用牛车送姑娘,那样长期下去,车上送的就不是姑娘,而是粪草了。一个好的作家必须用花轿送出自己的姑娘,把自己要说的话,要写的事,要抒的情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写文章语言表达要有新意。应该说,实现语言表达的“新”,途径是多方面的。而在作文中合理地利用古诗词就是文章语言出新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怎样在作文中使用古诗词呢?
文题借用古诗词,妙不可言。“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会一见钟情。现在,我班学生学会了借用古诗名句作为文题,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如某同学在主题队会上说:“在这次主题活动中,我深深明白了,我是个幸福的孩子,应该懂得感恩。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做起,让我们一起在亲情的房间里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吧!”最后,他在日记中就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题,中心非常明了,真是妙笔生花,妙不可言。
文中巧用古诗词,富有韵味。古诗词名句,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以一当十,可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思考。要使文章有文采,有文化底蕴,其中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恰当地运用古诗词名句。如某同学在《春游道吾山》的一文中写道:“我们的小舟在波光潋滟的天湖中轻轻荡漾,湖岸两边是青翠,树影婆娑,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也没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雄浑,天湖有的只是母亲般的温柔和包容一切的内涵,在她的怀抱里,我们享受着她的宁静。在大自然中感悟人生,在高山平湖中体验成功的乐趣。登山时,我们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下山时,我们又看到了‘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景象。”
结尾引用古诗词,画龙点睛。许多学生在习作中能巧妙地引用古诗词名句来结束全文,利用它富有的哲理加以概括总结,为文章增色不少,给人以美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某同学在《柳树》一文中写道:“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呢,则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这不正是贺知章笔下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所表现的景象吗?”
请你以“经典”为主题,使用引用的手法写一篇短文,要求语言要富有文化底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信手翻开一本本古典诗词,经典的力量无声地抓住人的心灵:岳飞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豪迈者的气魄;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自信者的不羁;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者的柔情;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是相思者的哀怨……经典,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声地流淌,用流行所无法企及的宁静的力量熏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用内在的魅力给予人们享受与思考。
经典片断对照译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大学》)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是没有的事。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名家讲坛]国家,仅从语词关系来看,国和家的关系就是如此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时代,家是一个小小的王国,家长就是它的国王;国是一个大大的家,国王就是它的家长。因此,无论是国王还是家(族)长都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权力;因此,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贯穿国与家;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治国必先齐其家”。不过,进入现代社会,情况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方面,国已不允许实行家长制;另一方面,家已大
大地民主化。不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已成为过去,就是孝、悌观念也日渐式微,丧失了“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的基本条件。而且,“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的现象也不是“无之”,而是不难见到了,比如说,一个优秀教师教不好自己的子女,一些当政官员的公子以身试法,等等。这类事情屡见不鲜,很是令人深思。
[经典片断]……堂吉诃德回家小住了几天,又按捺不住,急着出去行侠,他不顾邻居加尔拉斯果的劝阻,再次踏上征程。加尔拉斯果深知堂吉诃德不到黄河心不死,只能见机行事。途中,堂吉诃德除了做尽没有结果的傻事外,也做了一些惩治恶霸成全有情人的好事,如插手富人和穷人的婚礼。他们也遭遇到了拿他们寻开心的公爵夫妇,公爵把桑丘派到一个小镇当“海岛”总督,尽管桑丘把“海岛”治理得
井井有条,但主仆二人还是受尽公爵的残酷捉弄几乎丧命。辞别公爵一家,二人赶往萨拉果萨城参加“比武”。堂吉诃德遇上白月骑士,比武前双方谈好决斗条件,败者听从胜者发落,结果白月骑士将堂吉诃德打落马,任白月骑士押送回家,一年不准出行。原来那个白月骑士就是邻居加尔拉斯果,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治好堂吉诃德的疯病。
到这里堂吉诃德结束了他的第3次出行。一回到家就病倒,一卧不起,临终前如梦初醒,他立下遗嘱:“外甥女如果结婚,得嫁个从未读过骑士小说的人。”奇思异想的堂吉诃德骑士终于在醒悟后结束了一生。……(《堂·吉诃德》)
[赏析]堂吉诃德的冒险游侠行动是可笑的,这突出了他的病态和荒唐,但也表现了他对正义的顽强追求,令人肃然起敬。他的理想和他的献身精神具有人文主义特色,代表了时代的进步要求。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可惜,堂吉诃德只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这样一个人物不可避免地成了“骑士制度”的殉道者。
两棵树的命运农夫在地里种下了两粒种子,很快它们变成了两棵同样大小的树苗。第一棵树开始就决心长成参天大树,所以它拼命地从地下吸收养料,储备起来,滋润每一枝树干,盘算着怎样向上生长,完善自身。由于这个原因,在最初的几年,它并没有结果实,这让农夫很恼火。相反,另一棵树也拼命地从地下吸取养料,打算早点开花结果,它做到了这一点。这使农夫很欣赏它,并经常浇灌它。
时光飞转,那棵久不开花的大树由于身强体壮,养分充足,终于结出了又大又甜的果实。而那棵过早开花的树,却由于还未成熟时,便承担起了开花结果的任务,所以结出的果实苦涩难吃,并不讨人喜欢,相反还因此而累弯了腰。农夫诧异地叹了口气,终于用斧头将它砍倒,用火烧了。[点亮心烛]急于求成的结果只会导致最终的失败,所以我们不妨放远眼光,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自然会水到渠成。
单击图片进入“训练全程跟踪”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