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数学 / 三轮冲刺 / 第7讲 共线问题(解析版)-2021年新高考数学之圆锥曲线综合讲义

还剩 1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7 讲 共线问题 一、解答题 1.已知椭圆 C的中心为坐标原点 O,焦点在 y 轴上,离心率 2 2e  ,椭圆上的点到焦点的最短距离为 21 2  , 直线 l 与 y 轴交于点 P(0,m),与椭圆 C 交于相异两点 A、B,且 . (1)求椭圆方程; (2)求 m 的取值范围. 【答案】(1)y2 2 1 2 x  1. (2)(﹣1, 1 2  )∪( 1 2 ,1). 【详解】 (1)由条件知 a﹣c=1 2 2  , 2 2 c a  , ∴a=1,b=c 2 2  ,故 C 的方程为:y2 2 1 2 x  1. (2)设 l:y=kx+m 与椭圆 C 交点为 A(x1,y1),B(x2,y2) 联立得(k2+2)x2+2kmx+(m2﹣1)=0 △=(2km)2﹣4(k2+2)(m2﹣1)=4(k2﹣2m2+2)>0 (*) x1+x2 2 2 2 km k    ,x1x2 2 2 1 2 m k   ∵ AP  3 PB  , ∴﹣x1=3x2 ∴x1+x2=﹣2x2,x1x2=﹣3x22, 消去 x2,得 3(x1+x2)2+4x1x2=0, ∴3( 2 2 2 km k   )2+4 2 2 1 2 m k   0 整理得 4k2m2+2m2﹣k2﹣2=0 m2 1 4  时,上式不成立; m2 1 4  时,k2 2 2 2 2 4 1 m m   , 因λ=3,∴k≠0,∴k2 2 2 2 2 4 1 m m   >0, ∴﹣1<m 1 2 < 或 1 2 <m<1 容易验证 k2>2m2﹣2 成立,所以(*)成立 即所求 m 的取值范围为(﹣1, 1 2  )∪( 1 2 ,1). 2.已知椭圆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的左顶点为 A,右焦点为 F,过点 A 作斜率为 3 3 的直线与 C 相交 于 A,B,且 AB OB ,O 坐标原点. (1)求椭圆的离心率 e; (2)若 1b  ,过点 F 作与直线 AB 平行的直线 l,l 与椭圆 C 相交于 P,Q 两点. (ⅰ)求 OP OQk k 的值; (ⅱ)点 M 满足 2OM OP  ,直线 MQ 与椭圆的另一个交点为 N,求 NM NQ 的值. 【答案】(1) 2 5 5 ;(2)(ⅰ) 1 5  ;(ⅱ) 3 8 . 【分析】 (1)由几何关系可得 B 点坐标,代入椭圆方程即得 5a b ,又 2 2 2, ca b c e a    即得; (2)(ⅰ)将直线 PQ 与椭圆联立即得 1 2 1 2 OP OQ y yk k x x   结果; (ⅱ) , (0 1)NM NM NQNQ        将其坐标化,利用 P,Q,N 在椭圆上求得结果即可. 【详解】 (1)已知| | ,| | ,2 6 aOA a OB BAF     , 则 3,4 4 a aB      ,代入椭圆 C 的方程: 2 2 2 2 3 116 16 a a a b   , ∴ 2 2 5, 5a a bb   ,∴ 2 2 2c a b b   , ∴ 2 5 5 ce a   . (2)(ⅰ)由(1)可得 1, 5b a  ,∴ 2 2: 15 xC y  设直线 l:      1 1 2 2 3 33 2, , , , , ,x y P x y Q x y N x y  ∵ 2OM OP  ,∴ 1 1,2 2 x yM     联立直线 l 与椭圆 C 的方程: 2 2 3 2 5 5 x y x y      28 4 3 1 0, 0y y     恒成立 1 2 1 2 3 1,2 8y y y y     ∴     1 2 1 2 1 2 1 2 53 2 3 2 3 2 3 4 8x x y y y y y y        ∴ 1 2 1 2 1 5OP OQ y yk k x x     . (ⅱ)设 , (0 1)NM NM NQNQ         1 1 3 3 2 3 2 3, , ,2 2 x yNM x y NQ x x y y               1 3 2 3 1 3 2 3 2 2 x x x x y y y y           ∴ 1 2 3 1 2 3 2 2(1 ) 2 2(1 ) x x x y y y                3 1 2 3 1 2 1 22(1 ) 1 22(1 ) x x x y y y           ∵P,Q,N 在椭圆上,∴ 2 2 2 2 2 2 1 1 2 2 3 35 5, 5 5, 5 5x y x y x y         2 2 1 2 1 2 2 2 2 25 54(1 ) 4(1 ) x x y y        ∴    2 2 2 2 2 2 1 1 2 2 1 2 1 25 4 5 4 5 20(1 )x y x y x x y y         由(ⅰ)可知 1 2 1 25 0x x y y  ,∴ 2 21 4 4(1 )    , ∴ 3 8   ∴ 3 8 NM NQ  . 3.已知曲线      2 2: 5 2 8C m x m y m R     . (1)若曲线 C 表示双曲线,求 m 的范围; (2)若曲线 C 是焦点在 x 轴上的椭圆,求 m 的范围; (3)设 4m  ,曲线 C 与 y 轴交点为 A,B(A 在 B 上方), 4y kx  与曲线 C 交于不同两点 M,N, 1y  与 BM 交于 G,求证:A,G,N 三点共线. 【答案】(1)    ,2 5,  ;(2) 3.5,5 ;(3)见解析 【分析】 (1)若曲线C 表示双曲线,则:  5 2 0m m   ,解得 m 的范围;(2)若曲线C 是焦点在 x 轴上的椭 圆,则 2 5 0m m    ,解得 m 的取值范围;(3)联立直线与椭圆方程结合  232 2 3k  ,解得 k , 设  , 4N NN x kx  ,  , 4M MM x kx  ,  1GG x , ,求出 MB 的方程,可得 3 16 M M xG kx      , ,从而可得 3  16 M M xAG kx       , ,    , 2N NAN x kx  ,欲证 A ,G , N 三点共线,只需证  AG  , AN  共线,利用 韦达定理,可以证明. 【详解】 (1)若曲线C 表示双曲线,则:  5 2 0m m   , 解得:    2 5m    , , . (2)若曲线C 是焦点在 x 轴上的椭圆, 则: 2 5 0m m    , 解得: 7 ,52m     (3)当 4m  ,曲线C 可化为: 2 22 8x y  , 当 0x  时, 2y   , 故 A 点坐标为:  0 2, ,  0 2B , , 将直线 4y kx  代入椭圆方程 2 22 8x y  得: 2 22 1 16 24 0k x kx    , 若 4y kx  与曲线 C 交于不同两点 M , N , 则  232 2 3 0k   ,解得 2 3 2k  , 由韦达定理得: 2 16 2 1m n kx x k     ①, 2 24 2 1m nx x k    ② 设  , 4N NN x kx  ,  , 4M MM x kx  ,  1GG x , , MB 方程为: 6 2M M kxy xx   ,则 3 16 M M xG kx      , , ∴ 3  16 M M xAG kx       , ,    , 2N NAN x kx  , 欲证 A ,G , N 三点共线,只需证  AG  , AN  共线, 即  3 26 M N N M x kx xkx    , 将①②代入可得等式成立,则 A , G , N 三点共线得证. 【点睛】 本题考查椭圆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考查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考查三点共线,解题的关键是直线与椭 圆方程联立,利用韦达定理进行求解,属于中档题. 4.已知圆 O 的方程为 2 2 4x y  ,圆 O 与 y 轴的交点为 A,B(点 A 在点 B 的上方),直线 : 1l y kx  与 圆 O 相交于 M,N 两点 (1)当 k=1 时,求弦长 MN ; (2)若直线 y=4 与直线 BM 交于点 D,求证:D、A、N 三点共线. 【答案】(1) 14 ;(2)证明见解析; 【分析】 (1)先求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d ,再由 2 22MN r d  代入计算即可; (2)联立 2 2 4 1 x y y kx       ,借用韦达定理表示出 ,DA AN   ,证明 / /DA AN   ,即可证明 D、A、N 三点共线. 【详解】 (1)∵ 1k  ,∴直线 l 的方程为 1 0x y   .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1 2 22 d   , ∴ 2 2 12 2 4 142MN r d     ; (2)由题可得  0,2A ,  0, 2B  , 设  1 1,M x y ,  2 2,N x y ,联立 2 2 4 1 x y y kx       得:  2 21 2 3 0k x kx    , 1 2 2 2 1 kx x k     , 1 2 2 3 1x x k   , 1 1 2: 2BM yl y xx   ,令 4y  , 得 1 1 6 2 xx y   ,∴ 1 1 6 ,42 xD y      , 1 1 6 , 22 xDA y       ,  2 2, 2AN x y    , ∵  1 2 1 2 1 2 1 2 2 1 1 1 6 2 6 12 2 422 2 2 x y x y x x y xxy y y          1 2 2 1 1 2 1 6 2 12 4 2 x y x y x x y         1 2 2 1 1 2 1 6 1 2 1 12 4 2 x kx x kx x x y        1 2 1 1 2 2 1 2 1 6 6 2 2 12 4 2 kx x x kx x x x x y          2 2 1 2 1 2 1 1 3 24 64 6 1 1 2 2 kkkx x x x k k y y                   2 2 1 12 12 1 1 02 k k k k y    , / /DA AN    , ∴D、A、N 三点共线.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的弦长的求解,韦达定理的应用,考查了学生的运算求解能力. 5.已知椭圆C : 2 2 12 x y  的左顶点为 A ,右焦点为 F , O 为原点, M , N 是 y 轴上的两 个动点,且 MF NF ,直线 AM 和 AN 分别与椭圆C 交于 E , D 两点. (Ⅰ)求 MFN 的面积的最小值; (Ⅱ)证明: E , O , D 三点共线. 【答案】(1)1;(2)详见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Ⅰ)设  0,M m ,  0,N n ,然后根据 MF NF 求得 mn 的值,从而得到 AMFNS 的 表达式,从而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出最小值,;(Ⅱ)首先设出直线 AM 的方程,然后联立椭圆方程,利用韦 达定理得到点 ,E D 坐标间的关系,从而使问题得证. 试题解析:(Ⅰ)设  0,M m ,  0,N n ,∵ MF NF ,可得 1mn   , 1 1 2 2AMFNS AF MN MN  , ∵ 2 2 2| | | | 2MN MF NF MF NF    ,当且仅当 MF NF 时等号成立. ∴ min| | 2MN  , ∴ min 1 12MFNS MN  , ∴四边形 AMFN 的面积的最小值为 1. (Ⅱ)∵  2,0A  ,  0,M m ,∴直线 AM 的方程为 2 my x m  , 由 2 2 ,{ 2 2 2, my x m x y     得   2 2 2 21 2 2 2 1 0m x m x m     , 由  2 2 2 1 2 1E m x m      ,得  2 2 2 1 1E m x m     ,① 同理可得  2 2 2 1 1D n x n     , ∵ 1m n   ,∵ 2 2 12 1 1 1 D m x m                2 2 2 1 ,1 m m     ② 故由①②可知: E Dx x  , 代入椭圆方程可得 2 2 E Dy y ∵ MF NF ,故 M , N 分别在 x 轴两侧, E Dy y  , ∴ E D E D y y x x  ,∴ E , O , D 三点共线. 点睛:解决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几何意义,特别是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和平面几何的 有关结论来解决,非常巧妙;二是将圆锥曲线中最值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然后根据函数的特征选用参数 法、配方法、判别式法、三角函数有界法、函数单调性法以及均值不等式法. 6.已知抛物线 2: 8C x y 的焦点为 F,直线 l 与抛物线 C 交于 ,M N 两点. (1)若直线 l 的方程为 3y x= + ,求| | | |MF NF 的值; (2)若直线 l 的斜率为 2,l 与 y 轴的交点为 P,且 2MP NP  ,求| |MN . 【答案】(1)18;(2)16 5 3 . 【分析】 (1)设出点的坐标联立直线与抛物线的方程,消去 x ,由韦达定理可得 1 2 14y y  ,由抛物线上的点到 焦点的距离和到准线的距离相等即可得结果. (2)可设直线 l 的方程为 2y x t  ,联立直线与抛物线的方程,消去 y ,结合韦达定理以及 2MP NP  可 解出 1 32 3x  , 2 16 3x  ,根据弦长公式 2 1 2| 1 | |MN k x x    即可得结果. 【详解】 (1)设  1 1,M x y ,  2 2,N x y . 联立 2 8 , 3, x y y x      整理得 2 14 9 0y y   , 则 1 2 14y y  . 因为 ,M N 均在抛物线 C 上,所以 1 2| | | | 4 18MF NF y y     . (2)设 (0, )P t ,则直线 l 的方程为 2y x t  . 联立 2 8 , 2 , x y y x t      整理得 2 16 8 0x x t   , 则 1 2 16x x  , 1 2 8x x t  , 且 216 32 0t    ,即 8t   . 因为 2MP NP  ,所以点 N 为线段 MP 的中点,所以 1 22x x . 因为 1 2 16x x  ,所以 1 32 3x  , 2 16 3x  , 此时 5128 9t  , 64 89t     , 故 2 1 2 32 16 16 5| 1 | | 5 3 3 3MN k x x           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抛物线相交时所得的弦长问题,注意抛物线性质的应用, 属于中档题. 7.已知抛物线 2: 3C x y 的焦点为 F ,斜率为1的直线 l 与C 的交点为 A B、 ,与 y 轴的交点为 P . (1)若 5AF BF  ,求直线 l 的方程; (2)若 2AP PB  ,求线段 AB 的长度. 【答案】(1) 1: 4l y x  (2)9 2 【分析】 (1)设直线 l 方程为    1 1 2 2, , ,y x b A x y B x y  , , 1 2 3 2AF BF y y    ,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 由根与系数关系求出 1 2x x ,进而得出 1 2y y 建立 b 的方程,求解即可; (2)由 2AP PB  ,得 1 22x x  ,结合(1)中的 1 2,x x 关系,即可求出结论. 【详解】  1 设直线 l 方程为    1 1 2 2, , ,y x b A x y B x y  , , 联立 2 23 3 3 0x y x x b y x b         由 0  得 3 4b   , 1 2 1 2 1 23,   2 2 3x x y y x x b b        . 由抛物线的定义知 1 2 3 32 3 52 2AF BF y y b        所以 1 4b  ,满足 0  ,符合题意, 所以直线 l 方程为 1 4y x  .  2 由(1)得 1 2 1 23, 3x x x x b    . 由 2AP PB  得 1 22x x  , 解得 1 26, 3, 6x x b    ,满足 0  ,符合题意, 所以 2 1 21 1 | | 9 2AB x x    . 【点睛】 本题考查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要熟练掌握根与系数关系在解题的中应用,不要遗漏两交点存在满足 的条件,考查计算求解能力,属于基础题. 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1.0),B(1,0),设△ABC 的内切圆分别与边 AC,BC,AB 相切于点 P, Q,R,已知|CP|=1,记动点 C 的轨迹为曲线 E. (1)求曲线 E 的方程; (2)过 G(2,0)的直线与 y 轴正半轴交于点 S,与曲线 E 交于点 H,HA⊥x 轴,过 S 的另一直线与曲线 E 交于 M、N 两点,若 S△SMG=6S△SHN,求直线 MN 的方程. 【答案】(1) 2 2 1( 0)4 3 x y y   ;(2) 6 12y x  或 6 12y x   . 【分析】 (1)由椭圆定义可知,曲线 E 为除去与 x 轴的交点的椭圆,由定义即可求出方程; (2)设 M(x1,y1),N(x2,y2),依题意可得 | | 3| | SM SN  即有 x1=﹣3x2,分直线 MN 斜率存在及不存在两 种情况讨论,当斜率不存在时易知不符合条件,当斜率存在时,设出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由此建 立等式,解出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1)由题意知,|CA|+|CB|=|CP|+|CQ|+|AP|+|BQ|=2|CP|+|AB|=4>|AB|, ∴曲线 E 是以 A,B 为焦点,长轴长为 4 的椭圆(除去与 x 轴的交点), 设曲线 E: 2 2 2 2 1( 0, 0)x y a b ya b      ,则 c=1,2a=4, 即 a=2,b2=a2﹣c2=3,∴曲线 E 的方程为 2 2 1( 0)4 3 x y y   ; (2)因为 HA⊥x 轴,所以 3( 1, )2H  ,设 S(0,y0), ∴ 0 3 2 2 3 y   ,解得 y0=1,则 S(0,1), 因为 a=2c,所以|SG|=2|SH|,∴ 1 | || | sin 2 | |2 61 | || || | sin2 SMG SHN SM SG MSGS SM S SNSN SH NSH        , ∴ | | 3| | SM SN  ,则 3SM SN   , 设 M(x1,y1),N(x2,y2),则 1 1 2 2( , 1), ( , 1)SM x y SN x y     ,则 x1=﹣3x2, ①当直线 MN 斜率不存在时,MN 的方程为 x=0, 此时 | | 3 1 2 3| | 3 1 SM SN     ,不符合条件,舍去; ②当直线 MN 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 MN 的方程为 y=kx+1, 联立 2 2 1 14 3 y kx x y     ,得(3+4k2)x2+8kx﹣8=0,∴ 1 2 2 1 2 2 8 3 4 8 3 4 kx x k x x k        , 将 x1=﹣3x2 代入得, 2 2 2 2 2 82 3 4 83 3 4 kx k x k       ,∴ 2 2 2 4 83( )3 4 3 4 k k k   , ∴ 2 3 2k  ,解得 6 2k   , ∴直线 MN 的方程为 6 12y x  或 6 12y x   . 【点睛】 关键点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定义法求轨迹,以及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解题关键是由 S△SMG=6S△SHN 通过合适的面积公式转化为 3SM SN   ,进而找到 ,M N 的横坐标关系,再通过直线与椭圆联立,由韦达 定理建立等式解出. 9.已知椭圆 2 2 2 2 x y a b  =1(a>b>0)的右焦点为 F(2,0),且过点(2 3 , 3 ). (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设直线 l:y=kx(k>0)与椭圆在第一象限的交点为 M,过点 F 且斜率为-1 的直线与 l 交于点 N,若 2 2 3 FN MN  sin∠FON(O 为坐标原点),求 k 的值. 【答案】(1) 2 2 116 12 x y  ;(2) 3 2k = 或 9 26 【分析】 (1)根据题意列出有关 a2、b2 的方程组,求出这两个数的值,即可求出椭圆的标准方程;(2)设点 M 的坐 标为(x1,y1),点 N 的坐标(x2,y2),利用已知条件 2 2 3 FN MN  sin∠FON,得出 1 2 5 2 y y  ,然后将直线 l 的方程分别与椭圆方程和直线 NF 的方程联立,求出点 M、N 的坐标,结合条件 1 2 5 2 y y  可求出 k 的值. 【详解】 (1)由题意可知 2 2 2 2 4 12 3 1 a b a b      ,解得 a2=16,b2=12(负值舍去), 所以椭圆方程为 2 2 116 12 x y  ; (2)设点 M 的坐标为 1 1x y( , ),点 N 的坐标 2 2x y( , ), 由题可知 1 2 0y y> > ,故 1 2MN sin FON y y = ﹣ , 因为 2yFN sin OFN   ,而 4OFN   ,所以 22FN y , 由 2 2 3 FN sin FONMN   ,可得  2 1 2 2 22 3y y y  , 所以 1 2 5 2 y y  , 由 2 2 116 12 y kx x y    ,消去 x,可得 1 2 4 3 4 3 ky k   , 易知直线 NF 的方程为 2 0x y ﹣= , 由 2 0 y kx x y      ,消去 x,可得 2 2 1 ky k   , 所以 2 4 3 5 2 2 14 3 k k kk    ,整理得 52k2﹣96k+27=0, 解得 3 2k  或 9 26k  . 【点睛】 本题考查直线与椭圆的综合问题,考查椭圆方程的求解,考查直线与椭圆综合问题的求解,解决本题的关 键在于求出一些关键的点和直线方程,考查计算能力,属于中等题. 1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椭圆 2 2 2 2: 1( 0)x yE a ba b     的半焦距为 c,且过点 13, 2      ,原点 O 到经过两点(c,0),(0,b)的直线的距离为 1 2 c . (1)求椭圆 E 的方程; (2)A 为椭圆 E 上异于顶点的一点,点 P 满足 OP AO  ,过点 P 的直线交椭圆 E 于 B,C 两点,且 BP BC  , 若直线 OA,OB 的斜率之积为 1 4  ,求证: 2 2 1   . 【答案】(1) 2 2 14 x y  .(2)见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1)利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得等量关系: 1 2 bc ca  ,即 a=2b.再利用点在椭圆上的条件得 2 2 3 1 14a b   ,解得 a=2,b=1,(2)设      1 1 2 3 3 3, , , , , ,A x y B x y C x y 化简 BP BC  ,得 3 1 2 3 1 2 1 { 1 x x x y y y               ,代入椭圆方程得  2 2 1 2 1 22 2 11 14 x x y 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再根据直线 OA,OB 的斜率之积为 1 4  ,得 1 2 1 24 0x x y y  ,即得 2 2 1   . 试题解析:(1)过点(c,0),(0,b)的直线方程为 bx+cy-bc=0,则原点 O 到直线的距离为 2 2 1 2 bc bcd cab c     , 得 a=2b.又椭圆过点 13, 2      ,则 2 2 3 1 14a b   ,联立得 a=2,b=1, 所以椭圆方程为 2 2 14 x y  . (2)证明:设      1 1 2 3 3 3, , , , , ,A x y B x y C x y 因为  1 1,OP AO x y       , 又 BP BC  ,得   1 2 1 2 3 2 3 2, ,x x y y x x y y         , 故 3 1 2 3 1 2 1 { 1 x x x y y y               ,代入椭圆方程得: 2 21 2 1 2 1 1 14 x x y y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整理得  2 22 2 2 21 2 1 2 1 2 1 22 2 11 14 4 4 x x x xy y y 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① 因为 A,B 在椭圆 E 上,所以 2 2 2 21 2 1 21, 14 4 x xy y    ,② 又直线 OA,OB 的斜率之积为 1 4  即 1 2 1 2 1 2 1 2 1 4 04 y y x x y yx x      .③ 将②③两式代入(1)得 2 2 21 1 2 1                   . 点睛:定点、定值问题通常是通过设参数或取特殊值来确定“定点”是什么、“定值”是多少,或 者将该问题涉及的几何式转化为代数式或三角问题,证明该式是恒定的. 定点、定值问题同证 明问题类似,在求定点、定值之前已知该值的结果,因此求解时应设参数,运用推理,到最后 必定参数统消,定点、定值显现. 11.已知椭圆 C: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上的点到右焦点 F 的最大距离为 2 1 ,离心率为 2 2 .  1 求椭圆 C 的方程;  2 如图,过点 10, 2      的动直线 l 交椭圆 C 于 M,N 两点,直线 l 的斜率为 1k ,A 为椭圆上的一点,直线 OA 的斜率为 2k ,且 1 2 1k k  ,B 是线段 OA 延长线上一点,且 4.5 AB MN  过原点 O 作以 B 为圆心,以 AB 为半径的圆 B 的切线,切点为 .P 令 OP MN   ,求 2 取值范围. 【答案】(1) 2 2  12 x y  ;(2) 21 4 1 4  6 26 15 2 5     . 【分析】  1 依题 2 1a c   ,结合离心率求得 a 与 c 的值,再由隐含条件求得 b,则椭圆方程可求;  2 由已知可得直线 l 的方程,与椭圆 C: 2 2 12 x y  联立,化为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弦长公式求 得弦 MN ,写出 OA 所在直线方程,与椭 C: 2 2 12 x y  联立求得 OA ,得到 OA MN ,利用换元法求得 OA MN 的范围,把 2 2 2 | | | | OP MN   转化为含 OA MN 的代数式求解. 【详解】   1 依题 2 1a c   , 2 2 c a  , 解得 2a  , 1c  , 2 2 2 2 1 1b a c      . 椭圆 C 的方程为 2 2 12 x y  ;  2 由已知可得直线 l 的方程为: 1 1 2y kx  ,与椭圆 C: 2 2 12 x y  联立, 得 2 2 1 12 4 4 3 0k x k x    ,由题意 0 , 设  1 1,M x y ,  2 2,N x y ,则 1 1 2 2 1 2 1 2 kx x k     ,  1 2 2 1 3 2 1 2 x x k   . 弦 2 12 2 21 1 12 2 2 1 1 1 6 162 31 ( ) 4 11 2 1 2 1 2 kkMN k kk k k           , OA 所在直线方程为 2y k x ,与椭 C: 2 2 12 x y  联立,解得 2 2 2 2 1 2x k   , 2 2 2 2 21 1 2OA k k      . 2 2 2 2 2 1 2 2 2 2 1 1 1 1 2 1 21 1 2 2 12 16 6 2 16 61 1 2 kOA k k MN k k kk k             . 令 2 12 1( 1)t k t   ,则 2 1 1 2 tk  , 则    2 22 3 113 4 1 4 OA t MN t t t t         , 得到 6 2 6 2 OA MN   , 2 2 2 22 2 2 2 2 | | ( ) | || | | | | | | | OB AB OA AB ABOP MN MN MN       ① 2 2 4( ) 2 ( ) 2 5 OA AB OA OA OA MN MN MN MN MN        . 令 OA MN   ,由 ① 知, 6 2 6 2   ,换元得: 2 2 8 5     ,其中 6 2 6 2   . 21 4 1 46 26 15 2 5      . 【点睛】 本题考查椭圆方程的求法,考查直线与圆、圆与椭圆位置关系的应用,考查计算能力,属难题. 12.已知抛物线 2 1 : 2 ( 0)C y px x  与 椭圆 2 2 2 2 : 2 ( 0)C x y m m   的一个交点为 (1, )P t ,点 F 是 1C 的焦点,且 3 2PF  . (1)求 1C 与 2C 的方程; (2)设O 为坐标原点,在第一象限内,椭圆 2C 上是否存在点 A ,使过O 作OA的垂线交抛物线 1C 于 B ,直 线 AB 交 y 轴于 E ,且 OAE EOB   ?若存在,求出点 A 的坐标和 AOB 的面积;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1) 2 2 2 1 2: 2 , : 2 5.C y x C x y   (2) 见解析 【分析】 (1)利用抛物线的定义求 p ,点的坐标代入求出 t , m 的值; (2)设出OA, OB 的方程与椭圆、抛物线分别联立,求出 A 的横坐标,利用 OAE EOB   ,即可得 出结论. 【详解】 (1)由抛物线定义: 31 2 2 pPF    ,所以 11,p C 的方程为 2 2y x ,将  1,P t 代入 2 1 : 2c y x 得 2 2t  ,即 2t   ,将  1, 2p  代入 2 2 2 2 : 2c x y m  ,得 2 5m  ,故 2C 方程为 2 22 5x y  .即 2 2 2 1 2: 2 , : 2 5.C y x C x y   (2)由题意:直线OA的斜率存在且不为 0,设OA的方程为  0y kx k  ,由于OA OB ,则OB 的方 程为 1y xk   ,由 2 22 5x y y kx      得 2 2 2 2 52 5, ,1 2x k x x k       由 2 2 1 y x y xk     ,得 2 2 2x xk  ,得 0x  (舍)或 22 .x k 在第一象限内,若满足 OAE EOB   的点 A 存在,则 0k  ,此时  2 2 2 5 5, , 2 , 21 2 1 2A k B k kk k        , 设直线 AB 与 x 轴交于点 D ,由于 0, 90OAE EOB AOB DOE       , 所以 ,OAD AOD DOB OBD      ,故 AD OD BD  ,即 D 为线段 AB 中点, 因此 A By y  ,即 2 5 21 2k kk  ,解得 2 1 2, 2,8 2k A       , 故存在适合题意的 22, 2A       ,此时 1 2,4 2B      , 此时 2 4 2 .7 7 4 ABk   AB 方程为  2 4 2 22 7y x   ,即 4 2 9 2 7 14y x  , 点O 到 AB 的距离 2 2h  , 27 924 4AB       ,所以 1 2 9 9 2 .2 2 4 16AOBS    【点睛】 本题考查抛物线、椭圆的方程,考查直线与抛物线、椭圆的位置关系,考查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属于中 档题. 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椭圆 C 的中心在坐标原点 O,其右焦点为  1,0F ,且点 31, 2      在椭圆 C 上.  1 求椭圆 C 的方程;  2 设椭圆的左、右顶点分别为 A、B,M 是椭圆上异于 A,B 的任意一点,直线 MF 交椭圆 C 于另一点 N, 直线 MB 交直线 4x  于 Q 点,求证:A,N,Q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答案】(1) 2 2 14 3 x y  (2)见解析 【分析】 (1)设椭圆的方程为 2 2 2 2 1x y a b   ,由题意可得 2 2 2 2 2 1 1 9 14 c a b a b c        ,解方程组即可. (2)设  1 1,M x y ,  2 2,N x y ,直线 MN 的方程为 1x my  ,由方程组 2 2 1 14 3 x my x y     ,消去 x 整理得  2 23 4 6 9 0m y my    ,根据韦达定理求出点 Q 的坐标,根据向量即可求出 //AN AQ   ,且向量 AN  和 AQ  有公共点 A ,即可证明. 【详解】 (1)不妨设椭圆的方程为 2 2 2 2 1x y a b   , ( 0)a b  . 由题意可得 2 2 2 2 2 1 1 9 14 c a b a b c        ,解得 2 4a  , 2 3b  , 故椭圆的方程 2 2 14 3 x y  . (1)设 1 1( , )M x y , 2 2( , )N x y ,直线 MN 的方程为 1x my  , 由方程组 2 2 1 14 3 x my x y     ,消去 x 整理得 2 2(3 4) 6 9 0m y my    2 236 36(3 4) 0m m     1 2 2 6 3 4 my y m      , 1 2 2 9 3 4y y m    ,  直线 BM 的方程可表示为 1 1 ( 2)2 yy xx   , 将此方程与直线 4x  成立,可求得点 Q 的坐标为 1 1 2(4, )2 y x  , 2 2( 2, )AN x y   , 1 1 2(6, )2 yAQ x    ,      2 1 1 21 2 2 1 1 6 2 2 226 2 2 2 y x y xyy x x x             2 1 1 2 1 6 1 2 2 1 2 1 2 y my y my my                2 21 2 1 2 1 1 9 64 ( ) 6( )4 6 3 4 3 4 01 1 mmmy y y y m m my my          , //AN AQ  ,  向量 AN  和 AQ  有公共点 A , A , N ,Q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点睛】 本题考查了椭圆的方程,直线与椭圆的关系,向量问题等基础知识,考查了运算求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 化归与转化思想,应用意识,是中档题. 14.已知点 F 是抛物线 2C : 2 ( 0)y px p  的焦点,若点  0 ,4P x 在抛物线C 上,且 5 .2PF p  1 求抛物线 C 的方程;  2 动直线  l: 1x my m R   与抛物线C 相交于 ,A B 两点,问:在 x 轴上是否存在定点  ,0 (D t 其中 0)t  ,使得向量 DA DB DA DB      与向量OD  共线 ( 其中 O 为坐标原点 ) ?若存在,求出点 D 的坐标;若不存 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 2 4y x ;(2)存在,  1,0D  . 【分析】  1 求得抛物线的焦点和准线方程,运用抛物线的定义可得 P 的坐标,代入抛物线方程,解得 2p  ,进而 得到抛物线的方程; 2 在 x 轴上假设存在定点  ,0 (D t 其中 0)t  ,使得 DA DB DA DB      与向量OD  共线, 可得 x 轴平分 ADB ,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联立 1x my  和 2 4y x ,根据 1 2 0k k  恒成立, 运用韦达定理和直线的斜率公式,化简整理可得 ,m t 的方程,求得 1t   ,可得结论. 【详解】  1 抛物线 C: 2 2 ( 0)y px p  的焦点为 ,02 p     , 准线方程为 2 px   , 即有 0 5 2 2 p pPF x   ,即 0 2x p , 则 216 4p ,解得 2p  , 则抛物线的方程为 2 4y x ;  2 在 x 轴上假设存在定点  ,0 (D t 其中 0)t  , 使得 DA DB DA DB      与向量OD  共线, 由 DA DA   , DB DB   均为单位向量,且它们的和向量与OD  共线, 可得 x 轴平分 ADB , 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 联立 1x my  和 2 4y x , 得 2 4 4 0y my   ,  216 1 0m   恒成立. 1 2 4y y m  , 1 2 4.y y   ① 设直线 DA、DB 的斜率分别为 1k , 2k , 则由 ODA ODB   得,        1 2 2 11 2 1 2 1 2 1 2 y x t y x ty yk k x t x t x t x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2 1 1 2 1 2 1 2 1 2 1 1 2 1y my t y my t my y t y y x t x t x t x t             ,   1 2 1 22 1 0my y t y y     , ② 联立 ①② ,得  4 1 0m t   , 故存在 1t   满足题意, 综上,在 x 轴上存在一点  1,0D  ,使得 x 轴平分 ADB , 即 DA DB DA DB      与向量OD  共线. 【点睛】 本题考查抛物线的方程、定义和性质,以及直线和抛物线的位置关系、转化与划归思想的应用,属于综合 题.存在性问题,先假设存在,推证满足条件的结论,若结论正确则存在,若结论不正确则不存在.①当条 件和结论不唯一时要分类讨论.②当给出结论而要推导出存在的条件时,先假设成立,再推出条件.③当条件 和结论都不知,按常规方法很难时,采取另外的途径. 15.已知圆  2 2 2 1 : 1F x y t   ,圆    22 2 2 : 1 2 2F x y t    , 0 2 2t  ,当两个圆有公共 点时,所有可能的公共点组成的曲线记为C . (1)求出曲线C 的方程; (2)已知向量  1, 3a  , M , N , P 为曲线C 上不同三点, 2 2F M F N a     ,求 PMN 面积的最大值. 【答案】(1) 2 2 12 x y  (2) 2 14+2 6 7 【解析】试题分析:(1)看到 1 2,F F 具有对称性所以要联想到椭圆或双曲线的定义,曲线C 上的点满足 1 2 1 22 2 | 2PF PF F F   ,∴曲线 C 是以 1 2,F F 为焦点的椭圆(2)∵ 2 2F M F N a     ,∴ 2, ,M N F 三点共线,且直线 MNl 的斜率为 3 , ∴直线 MNl 的方程为  3 1y x  ,与椭圆方程联立得 27 12 4 0x x   ,借助弦长公式求得三角形 的底边长,利用椭圆得参数方程设出动点设  2cos ,sinP   ,利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得高的最大 值,从而得三角形面积最大值 试题解析: (1)曲线C 上的点满足 1 2 1 22 2 | 2PF PF F F   , ∴曲线C 是以 1 2,F F 为焦点的椭圆 ∴ 2, 1, 1a c b   ∴曲线C 的方程是 2 2 12 x y  (2)∵ 2 2F M F N a     ,∴ 2, ,M N F 三点共线,且直线 MNl 的斜率为 3 , ∴直线 MNl 的方程为  3 1y x  , 与椭圆方程联立得 27 12 4 0x x   , ∴  22 1 2 1 21 4MN k x x x x    8 2 7  . 设  2cos ,sinP   , ∴ P 到直线 MNl 的距离  6cos sin 3 7sin 3 2 2d          , ∴ max 7 3 2d  , ∴ MNPS 的最大值为 2 14+2 6 7 . 点睛:看到此类题首先联想到圆锥曲线的三个方程定义,根据定义得几何关系从而确定方程求解, 在求三角形面积最值问题时首先明确其表达式一般是算弦长,算高,对于本题而言,要特别注重 参数方程在此题得应用,这样求解高显得很简单 16.已知方向向量为 (1, 3)v  的直线 l 过点 0, 2 3 和椭圆  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的右焦点,且椭 圆的离心率为 6 3 . (1)求椭圆 C 的方程; (2)若已知点  3,0D ,点 M,N 是椭圆 C 上不重合的两点,且 DM DN  , 求实数  的取值范围. 【答案】(1) 2 2 16 2 x y  ;(2) (5 2 6,1) (1,5 2 6)   . 【分析】 (1)求出直线方程可得椭圆的焦点坐标,结合离心率 6 3 ce a   ,以及 2 2 2b a c  列方程求得 ,a b 的值, 从而可得结果;(2)设出直线 MN 的方程,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利用 DM DN  ,结合韦达定理 得 2 2 2 1 12 362 103 3 m m m        ,结合 m 的范围,得到关于  的不等式,进而可得结果. 【详解】 (1)∵直线 的方向向量为 ∴直线 的斜率为 ,又∵直线 过点 ∴直线 的方程为 ∵ ,∴椭圆的焦点为直线 与 轴的交点 ∴椭圆的焦点为 ∴ ,又∵ ∴ ,∴ ∴椭圆方程为 (2)设直线 MN 的方程为 由 , 得 设 坐标分别为 则 (1) (2) >0∴ , ∵ ,显然 ,且 ∴ ∴ 代入(1) (2),得 ∵ ,得 ,即 解得 且 【点睛】 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一般为待定系数法,根据条件确定关于 , ,a b c 的方程组,解出 , ,a b ,从而写出椭圆的 标准方程.解决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的相关问题,其常规思路是先把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消元、 化简,然后应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建立方程,解决相关问题.涉及弦中点的问题常常用“点差法”解决,往往会 更简单. 17.已知椭圆  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的焦点为  1 ,0F c ,  2 ,0F c ,P 是椭圆 C 上一点.若椭圆 C 的离 心率为 2 2 ,且 1 1 2PF F F , 1 2PF F△ 的面积为 2 2 . (1)求椭圆 C 的方程; (2)已知 O 是坐标原点,向量  1,1m  ,过点(2,0)的直线 l 与椭圆 C 交于 M,N 两点.若点  ,Q x y 满 足 1OQ m   ,OM ON OQ    ,求  的最小值. 【答案】(1) 2 2 12 x y  (2) min 2 6   【分析】 (1)根据题意可得方程组联立 2 2 2 2 2 2 2 2 2 a b bc a c a b          ,解得 b,a,进而得出椭圆 C 的方程. (2)设直线 l 的方程为:  2y k x  ,设  1 1,M x y ,  2 2,N x y ,联立直线 l 与椭圆的方程消元,然后 韦达定理得 2 1 2 2 8 1 2 kx x k    , 2 1 2 2 8 2 1 2 kx x k    ,因为OM ON OQ    ,得   1 2 1 2, ,x x y y x y   , 当 0k  时, 0  ,当 0  时,   2 1 2 2 8 1 2 x x kx k     ,     1 2 1 2 2 1 44 1 2 y y ky k x x k k            ,因为 1OQ m   ,所以 1x y  ,代入化简得   2 2 8 4 1 2 k k k    ,然后变形利用基本不等式可得出答案. 【详解】 (1)依据题意得 2 2 c a  , 所以 2 2 2 2 2 2 2 11 2 c a b b a a a     ,所以 2 22a b , 因为 1 1 2PF F F ,故设  0,P c y ,代入椭圆方程得 2 0 by a   , 所以 1 2PF F△ 的面积为: 2 1 2 0 1 2 2 2 bF F y c a      . 联立 2 2 2 2 2 2 2 2 2 a b bc a c a b          ,解得 1b  , 2 2a b  , 所以椭圆 C 的方程为: 2 2 12 x y  . (2)由题意可知直线 l 的斜率显然存在,故设直线 l 的方程为:  2y k x  , 联立   2 2 2 12 y k x x y      ,消去 y 并整理得  2 2 2 21 2 8 8 2 0k x k x k     , 所以     22 2 28 4 1 2 8 2 0k k k       , 设  1 1,M x y ,  2 2,N x y , 所以 2 1 2 2 8 1 2 kx x k    , 2 1 2 2 8 2 1 2 kx x k    , 因为OM ON OQ    , 所以    1 2 1 2, ,x x y y x y   , 当 0k  时, 0  , 当 0  时,   2 1 2 2 8 1 2 x x kx k     ,     1 2 1 2 2 1 44 1 2 y y ky k x x k k            , 因为 1OQ m   ,所以 1x y  ,所以     2 2 2 8 4 1 1 2 1 2 k k k k      , 所以       2 222 8 4 1 14 1 4 11 21 2 2 1 4 1 3 k k k k kk k 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4 1 4 2 63 2 6 42 1 41k k                当且仅当 6 12k   时取等号,且 6 12k   满足   ,所以 2 6   综上 min 2 6   . 【点睛】 本题考查椭圆的标准方程,直线与椭圆的相交问题,向量问题,考查了学生的转化能力和计算能力,属于 中档题. 18.已知椭圆 经过点 ,其离心率为 ,经过点 ,斜率为 的 直线 与椭圆C 相交于 两点. (Ⅰ)求椭圆 C 的方程; (Ⅱ)求 的取值范围; (Ⅲ)设椭圆C 与 轴正半轴、 轴正半轴分别相交于 两点,则是否存在常数 ,使得向量 与 共线?如果存在,求 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Ⅰ) 2 2 12 x y  ;(Ⅱ) 2 2 2 2                  , , ;(Ⅲ)没有符合题意的常数 k . 【解析】 试题分析:(Ⅰ)由已知椭圆 C 的离心率为 可得, ,即椭圆的方程为 ; 又因为其图像过点 2(1 )2M , ,将其坐标直接代入即可计算出参数 ,即可写出椭圆的方程;(Ⅱ)首先 写 出直线 l 的方程 2y kx  ,然后联立直线 l 和椭圆方程并将直线 l 的方程代入椭圆方程整理得 2 21 2 2 1 02 k x kx       ,由题意知, 2 2 218 4 4 2 02k k k          ,即可解出 k 的取值范围; (Ⅲ)假设 存在常数 k ,使得向量 与 共线,则设 1 1 2 2( ) ( )P x y Q x y, , , ,则 , 由(Ⅱ)知 , 可用含 k 的式子表示出来,然后根据假设可得等式关系 1 2 1 22( )x x y y    , 即可解出 k 的值,最后验证 k 的值是否满足(Ⅱ)中解出的 k 的取值范围. 试题解析:(Ⅰ)因为椭圆 C 的离心率 , 2 2 2 2 12 x y b b   椭圆方程为 ,将点 2(1 )2M , 代入,得 , 所求椭圆方程为 2 2 12 x y  . (Ⅱ)由已知条件,直线 l 的方程为 2y kx  ,代入椭圆方程得 2 2( 2) 12 x kx   . 整理得 2 21 2 2 1 02 k x kx       ① 直线 l 与椭圆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P 和Q 等价于 2 2 218 4 4 2 02k k k          , 解得 2 2k   或 2 2k  .即 k 的取值范围为 2 2 2 2                  , , . (Ⅲ)设 1 1 2 2( ) ( )P x y Q x y, , , ,则 , 由方程①, 1 2 2 4 2 1 2 kx x k     ② 又 1 2 1 2( ) 2 2y y k x x    ③ 而 , . 所以 与 共线等价于 1 2 1 22( )x x y y    , 将②③代入上式,解得 2 2k  . 由(1)知 2 2k   或 2 2k  ,故没有符合题意的常数 k . 考点:椭圆的综合应用;向量的共线.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