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二十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选择题(共 27 小题) 1.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在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应用于现阶 段的实践,把它同我国特殊条件尽可能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此,南斯拉夫( ) A.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B.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进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D.建设“福利国家” 2.20 世纪 80 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改革,但由于措 施不当,最终导致了东欧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变化,这实质上反映了( ) A.社会主义的彻底失败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C.民族解放运动的失败 D.资本主义制度的彻底失败 3.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 ) A.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 B.实施“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 C.共产党和政府忽视民主与法制 D.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4.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为(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B.西方和平演变的成功 C.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D.各国改革的失败 5.“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德国实现统一”“克里姆林宫上空的旗帜悄然滑落”。以上史实反 映的实质是( ) A.集权管理制度的崩溃 B.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C.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 D.国家版图发生了改变 6.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东欧国家纷纷更改国名,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名为匈牙利 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名为波兰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改名为保加利亚共和 国……“更名潮”说明(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欧盟的建立 C.苏联的解体 D.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7.1990 年 11 月,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成员国首脑会议通过《巴黎宪章》,宣称:“欧洲的 对立和分裂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欧洲已经从过去的遗产中解放出来了,人民的勇气、 意志的力量和赫尔辛基最后文件中的思想威力,已经在欧洲打开了一个民主、和平和统 一的新时期。”该《宪章》颁布的背景是( ) A.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B.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 C.东欧剧变与德国统一 D.欧洲联盟的正式建立 8.1990 年 5 月 5 日开始,民主德国、联邦德国以及苏美英法四国的代表在莫斯科签署了《关 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条约规定:四个占领国放弃占领德国的权利和责任,解散 与此规定相关的一切机构。这一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启动东欧剧变的进程 B.是美苏对抗缓和的表现 C.改变了欧洲政治版图 D.为德实现统一奠定基础 9.“从某种意义上说,20 世纪是从 1917 年才开始的,到 1989 年便已经结束了。1989 年是 20 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决定性的一刻”带来的深刻影响是( ) A.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B.两极格局的结束 C.欧洲迈向政治一体化 D.第三世界的崛起 10.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东欧和苏联普遍进行了改革,但最终却出现了东欧剧变和苏联 解体的结局。从根本上说,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 ) A.没有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B.没有解决劳动者积极性问题 C.没有调节好阵营内部矛盾 D.没有解决政府与群众的矛盾 11.1989 年 11 月,东德政府发言人因口误将政府放宽私人出境限制的命令,说成“柏林墙” 立即开放。此命令一出,民众如潮水一股涌向“柏林墙”,并高呼“开放边界,打开大门” 的口号。边防军不知所措,顷刻间,人潮就推倒了“柏林墙”。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A.柏林墙倒塌源于东德努力 B.两德统一是民心所向的结果 C.意识形态的斗争趋于缓和 D.“冷战”结束改写了世界格局 12.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起,华沙条约成员国相继发生政治危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突 出表现在(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文化观念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民族构成的变化 13.马丁•雅克在《卫报》中称:“20 世纪是一个短暂的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20 世纪是 从 1917 年才开始的,到 1989 年便已经结束了。”1989 年会被视为 20 世纪结束的标志的 理由应是,该年前后( ) A.东欧相继发生剧变,欧洲两种制度对抗局面开始打破 B.东欧相继发生剧变,苏联在欧洲的影响力已彻底丧失 C.苏联解体,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D.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14.20 世纪 80 年代末,曾经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抗衡了近半个世纪的华沙条约成员国,相 继发生危 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这场危机突出表现在( ) A.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 C.文化观念发生变化 D.民族构成发生变化 15.1990 年美国记者迈克尔・梅尔“站在那片变革的土地上目睹了卷在历史洪流中的细微变 化,将……这一重大改变中人的命运、国家命运的改变以及对美国影响更为长远的改变 收录于《改变世界的一年》。”据此判断,这里的“改变”指( ) A.两极格局终结 B.苏联国家解体 C.德国走向分裂 D.东欧社会剧变 16.1989 年 11 月 9 日,在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时任东德统一社会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君特• 沙博夫斯基将原本政府放宽私人出境限制的命令,口误宣布为“柏林墙”立即开放。一 个历史的偶然唤起了民意,20 分钟后,人们如潮水般向“柏林墙”涌来,高呼口号同推 倒“柏林墙”。这则材料反映了( ) A.德国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B.柏林墙倒塌宣告冷战结束 C.冷战阻碍了德国的发展 D.东德人民渴望国家的统一 17.以史为鉴,20 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 )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一切 B.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C.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D.必须改变国家的政体 18.如果以“别了,雅尔塔”为题发言,作为“别了”的标志性事件应是( ) A.不结盟运动兴起 B.欧洲联盟的建立 C.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9.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 力的其他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 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 于( ) 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B.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 C.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 20.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归为(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2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穿越时空,通过历史,我们依稀还能看到在欧洲东 部矗立一个巨人的身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夜之间,这个曾经伟岸的巨人倒下了。 请问:材料中的“一夜”发生在( ) A.1989 年 B.1991 年 C.1922 年 D.1936 年 22.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评论道:“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事实上苏联的极权体制在社 会上失去了支持,不再有合法性。它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据此可得出( ) A.二战后苏联改革均未发生实质变化 B.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C.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突破口在于政治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 23.学习了《历史必修一》后,请你指出下列历史命题不符合历史规律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民选择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必然 B.世界政治文明经历了人治到法治,专制到民主的历史过程 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正说明人类历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D.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是不可遏制的 24.1987 年 7 月苏联《消息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攻击苏联中小学历史课教材,污蔑“以 前的历史教科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谎言”。这种现象不仅表现于苏联的重要新闻媒 体,而且反映在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重要决策中。据此可知( ) A.美国的和平演变产生一定影响 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 C.苏联共产党开始放弃执政地位 D.社会主义价值观遭到颠覆 25.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一位莫斯科居民通过信件与外国友人联系时,他在 寄信人地址 栏中写的国名应该是( ) A.沙皇俄国 B.苏维埃俄国 C.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D.俄罗斯联邦 26.有人说苏联是让斯大林的偏重重工业的发展模式给解体的,但也有人认为如果苏联不做 出这样的选择的话,恐怕等不到二战结束就会崩溃。对于这两种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苏联解体的唯一原因是斯大林模式 B.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国情的必然选择 C.二战的爆发延缓了苏联解体的进程 D.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偏重重工业发展 27.据统计,1975 年,在美国出售给苏联的全部产品中,高技术产品占 32.7%,到 1983 年 这一比重降至 5.4%.1983 年美国还将一项协议强加给国际能源机构,规定西欧从苏联进 口的天然气不得超过其能源需求量的 30%.对上述情况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B.加快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C.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D.促进了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二.材料题(共 3 小题) 28.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 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 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 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 条件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 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记者问题时的发言 请完成: 依据材料说明“剧变”的含义是什么?材料指出了东欧剧变的哪些原因? 29.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巨变,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材料二: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 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 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三: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 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 年 9 月 9 日)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 “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事件:1991 年 12 月 25 日晚上 19 时,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69 周年即 将来临之际,克里姆林宫顶上飘扬的苏联镰刀和锤子国旗徐徐下降。从此,苏维埃社会 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宣告终结。 原因:近来美国出版的《胜利﹣﹣美国政府对前苏联的秘密战略》一书,透露了美国政 府曾采取攻心为上的软战争策略,动摇前苏联领导人对自身制度的信心,成功地诱导了 前苏联的制度解体。 ﹣﹣《前苏联解体与美国政府的秘密战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 (2)根抿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苏联解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一.选择题(共 27 小题) 1.【答案】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斯拉夫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国情相结合, 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故 A 正确。 B 是中国的经济体制,C 是 20 世纪 60 年代苏联提出的,D 是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均不符合。 2.【答案】B 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使得社会主义改革失败,使 得社会制度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发生剧变,这说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故 B 项 正确。 东欧剧变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不能说明社会主义的彻底失败,如中国社会主义制 度是成功的,故 A 项错误。 东欧剧变不是民族解放运动,故 C 项错误。 东欧剧变是东欧国家由社会主义制度变为资本主义制度,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彻底 失败,故 D 项错误。 3.【答案】D A.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并非东欧剧变的实质,排除; B.实施“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是东欧巨变的表现,并非实质,排除; C.共产党和政府忽视民主与法制不符合史实,排除; D.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正确。 4.【答案】C 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苏联政治经济 的发展,导致了苏联的改革举步维艰,并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受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 经济体制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自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起,东欧局势发生激烈的动荡, 东欧各国的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一事件被称为“东 欧剧变”,故 C 正确。 ABD 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5.【答案】C 依据材料史实可以看出反映的是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发生了变化,偏 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发生了剧变,故 C 项正确。 A 项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历史原因,不是实质,排除。 B 项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 D 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实质,排除。 6.【答案】A 依据材料可知,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东欧国家发生剧变,社会制 度发生变化,因此出现材料中国名的变更,故 A 项正确。 欧盟建立是在 1993 年,成员国是欧洲发达国家,不符合题意,故 B 项错误。 苏联解体是在 1991 年,材料涉及的是东欧剧变,故 C 项错误。 东欧剧变只能说明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不能说明整个社会主义制度失败,故 D 项错误。 7.【答案】C A.材料反映的是欧洲联合的加强。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不是欧洲联合加 强的背景。 B.苏联解体是 1991 年。 C.1990 年东欧已经剧变完成,德国完成了统一,所以会出现材料中说到欧洲的对立和分 裂时代就结束了。 D.欧盟成立是在 1993 年。 8.【答案】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欧剧变是 1989 年从波兰开始,所以 A 项不 正确。 9.【答案】A 依据材料“1989 年”,结合所学可知,1989 年的东欧剧变,使得社会主 义阵营的瓦解,故 A 项正确。 B 项是 1991 年的苏联解体,排除。 C 项是欧洲联盟的成立,排除。 D 项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排除。 10.【答案】A A.苏东剧变根本原因是由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东欧国家尽管进行了 改革,但是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体制,所以没有适应时代的变化而进行政策调整是 他们失败的原因。 B.劳动者的积极劳动者是否有积极性也是由于政治体制决定的。 C.阵营内部的矛盾不是苏东解体的根本原因。 D.与群众的矛盾主要还是由政治体制所决定的。 11.【答案】B A.材料是强调民众推倒了柏林墙,并不是源于东德的努力; B.材料是强调民众迫切需要推倒柏林墙,反映出两德的统一是民心所向的结果; C.材料看不出意识形态的斗争是否趋于缓和; D.柏林墙的倒塌并不代表冷战结束。 12.【答案】A 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年代后期东欧剧变主要的表现就是东欧社 会主义国家性质纷纷发生了变化。 B.文化观念的变化不是突出的表现。 C.国家名称的变化,不可能是主要表现。 D.民族构成的变化,不是东欧剧变的主要表现。 13.【答案】A 1989 年东欧剧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在东欧的改革实验失败。欧洲两种制度 对抗局面开始打破。故选 A。 东欧相继发生剧变,苏联在欧洲的影响力已彻底丧失说法错误,排除 B。 1991 年苏联解体,时间不符合材料,排除 CD。 14.【答案】A 依据材料“20 世纪 80 年代末,曾经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抗衡了近半个 世纪的华沙条约成员国,相继发生危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可知,反映的是东欧剧 变,结合所学可知,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故 A 项正确。 BCD 三项均不是东欧剧变的突出表现,排除。 15.【答案】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终结是对以苏联国家解体为标志的,发 生在 1991 年,据此可排除 AB 两项; 德国走向分裂是在 1949 年,故可排除 C; 依据材料中的“1990 年”、“国家命运的改变”可知,这里的“改变”指东欧剧变。 16.【答案】D 依据材料“一个历史的偶然唤起了民意,20 分钟后,人们如潮水般向‘柏 林墙’涌来,高呼口号同推倒‘柏林墙’”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明显体现了东德人 民渴望国家的统一的愿望,故 D 正确。 1990 年 10 月实现两德统一,故排除 A。 1991 年苏联解体标志冷战结束,排除 B。 冷战对“东德”经济发展负面影响较大,排除 C。 17.【答案】C 结合所学可知,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是照搬苏联模式;苏联解体的主要 原因是没有冲破传统苏联模式的束缚,由此可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最大启 示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故 C 项正确。 AD 项说法绝对化,排除。 B 项不是教训,排除。 18.【答案】D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别了,雅尔塔”是指雅尔塔体系的结束, 其标志事件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故 D 项正确。 AB 两项是多极化趋势的表现,排除。 C 项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排除。 19.【答案】D A.光荣革命成功时,西方并没有完全建立起自由民主制度。 B.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的是和西方自由民主制度不同的制度。 C.两极对峙时期,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仍然有较强的生命力。 D.苏联和东欧剧变给当时人们的印象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只有西方的自由民主 制度有活力,选项特征符合材料。 20.【答案】D 注意限定信息“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 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社会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故 D 项正确。 AB 两项是苏联解体的国内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C 项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21.【答案】B 由题干中“欧洲东部”“巨人”可判断该国为苏联。结合所学,“巨人” 倒下的时间是 1991 年底,故 B 正确。 ACD 均不合题意,排除。 22.【答案】D “事实上苏联的极权体制在社会上失去了支持,不再有合法性。它的崩 溃只是时间问题”表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故 D 正确; 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故 A 错误; B 材料未体现,排除;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突破口在于经济,故 C 错误。 23.【答案】C C 项属于历史循环论,明显错误,符合题意。 历史规律是历史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A 项明显符合历史规律,不合题意。 B 项体现了近代政治发展演变的一般趋势,不合题意。 D 项中涉及到的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不 合题意。 24.【答案】D 从材料“1987 年 7 月”“攻击苏联中小学历史课教材”“这种现象不仅表 现于苏联的重要新闻媒体,而且反映在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重要决策中”信息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期间,由于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路线,导致苏联社会主义价值观发生改变,从而出现材料中现象,故 D 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到美国的和平演变,故 A 项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故 B 项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出苏共执政党的地位,故 c 项排除。 25.【答案】D 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苏联已经解体,莫斯科属于俄罗斯联邦,因此 寄信人地址栏中写的国名是俄罗斯联邦,故 D 项正确。 A 项是 1917 年之前俄国的政权,排除。 B 项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的政权,排除。 C 项建立时间是 1922 年,排除。 26.【答案】B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领导苏联初期,苏联国力落后, 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在资 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因此,苏联走向斯大 林模式是其国情的必然选择,故 B 选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苏联后期的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实行的改革都没有取得显著成效。随后,戈尔巴乔夫进行的政治领域改革更 是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达到了高度集中, 对苏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影响由好有坏,因此不能说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唯一 原因,故 A 选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了斯大林模式的两种评价的理解,并没有涉及二战对苏联解体的影响,故 C 选项错误。 是否偏重重工业发展要视具体社会情况而定,斯大林时期,苏联国情使得偏重重工业成 为了必然选择,而苏联后期不能及时转变发展方向,才会走向经济的停滞,故 D 选项错 误。 27.【答案】C 美国出售给苏联的高技术产品大幅减少,以及规定西欧减少从苏联进 口天然气,苏联引进技术和外贸收入减少,将会导致这一时期苏联的经济改革难度加重, 故 C 正确; 这一变化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 A 项; 世界多极化趋势是指出现冲击美苏两极格局的力量,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B 项;从 材料信来看,美苏对抗加剧,排除 D 项。 二.材料题(共 3 小题) 28. 含义: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原因: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期弊端明显; 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西方国家对东欧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29. (1)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 约与华约的建立,柏林危机,两个德国的出现,朝鲜战争和朝鲜的分裂等。 (2)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 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 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30. (1)原因:原有的苏联模式积弊太深;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西方从外部推行和 平演变战略。 影响: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使美国霸权地位得到加强;使苏联的联盟国 家和东欧国家出现政局动荡。 (2)启示:改革必须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要警惕帝国主义国家的和平滇变;要 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等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