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导学案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
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回顾旧知识
1、请梳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2、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构建知识体系(在梳理考点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构建本专题的主干知识框架,详略得当)
★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试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参考教材4页,五三31页)
请作答:
例 1.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
到回礼。 太子问: “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 “贫贱者。”并解
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参考教材 4 页,五三 31 页)
材料一: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 》
材料三: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
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
材料四:在地域上,弟子们来自各诸侯国。就学生而言,有“闻一知十”的高材生颜渊,也
有“难与言”的外乡人;就成份而言,除了孟懿子、司马牛等少数学生出身贵族外,大部分
都是平民,如子贡是做生意的,子张是农民,颜渊“穷居陋巷”,曾参“提襟肘见”。所以,
当时就有人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中国教育史讲稿 》
请作答:
三、试列举老子的思想。(参考教材5页,五三31页)
请作答:
四、试列举孟子的思想。(参考教材5页,五三31页)
请作答:
例2.(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
“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五、试列举墨子的思想。(参考教材6页,五三31页)
请作答:
例3.(2020年高考江苏卷,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
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
原因在于( )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参考五三32页)
材料: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
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如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还让
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经过六十多年的修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
荣,国力日盛。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
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请作答:
二、根据材料概括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内涵。(参考五三第32页)
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
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
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
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为人者,天也。”……“天之生民,非为王
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守之。”
——《汉书·董仲舒传》
请作答:
考点三、宋明理学
一、 试阐述理学出现的原因。(参考教材13页,五三32页)
请作答:
例 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观点。(参考教材15页,五三32页)
材料一: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二:“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
但理是本”;“既有理,便有气;既有气,则理又在乎气之中。”
──《朱子语类》
材料三: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请作答:
例 5.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
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阳明的心学主张。(参考教材16页,五三32页)
材料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材料二: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
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三: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 《传习录》
请作答:
例6.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 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
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参考五三33页)
材料一:“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
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
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
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
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
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陆九渊
材料三: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阳明
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请作答:
例7.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
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程朱理学。(参考教材 五三33页)
材料一 :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
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二: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三: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四: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
请作答:
例8.(2020年高考全国卷I,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
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考点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一、概述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参考五三34页)
请作答:
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主张。(参考教材19页,五三34页 )
1. 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请作答:
例9.(2020年新高考海南卷,5)《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
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
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 )
A.主张废除宰相制 B.倡导无为而治 C.倾向于限制君权 D.反对王位世袭
2. 列举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请作答:
例 10.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
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3.列举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请作答:
例 11.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因“魏诏守令劝课农事”而发议论说:“历来传为美谈、
德政的所谓‘劝农’,实质上等于伤农。”有人把这称之为“王夫之定律”。据此分析“王
夫之定律” ( )
A.摆脱了小农意识的束缚 B.否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C.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D.具有近代经济思想色彩
三、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共同
之处。(参考五三34页)
请作答:
例12.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
他们(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
材料一: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康熙时,全世界超
出50万人口的大城市有10个,中国占6个。到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
占世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在此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
辽阔 ,被誉为“康乾盛世”。
材料二: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
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
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
区别。也许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
展程度……若易以其他法律和制度,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即财富增
长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18C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三:“在西方,黑暗的阴霾正被“自由女神”一点点地驱散,由自由民组成的新兴商业
城市成为新希望,教皇和各国君王的权力受到控制,一场伟大的、以“文艺复兴”为主题的
启蒙运动拉开了帷幕。同时,北欧和西欧各国开始海外大冒险,欧洲的经济轴心由南向北,
从地中海沿岸向大西洋东岸地区转移。在政治革命、文化革命和科学革命的综合推动之下,
“世界时间”的钟摆终于从东方猛烈地摇向西方。
而在东方,成熟的农业文明正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高度,与之相伴的是,专制制度也
历经千年打磨而趋于精致。
——吴晓波《浩荡两千年》
请作答:
★历年高考真题(请用高考真题及时巩固强化,查漏补缺!!另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