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专题 0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1.(2021 年湖北省适应考)明朝政府在科举中普遍采取“优养”措施,生员、举人参加乡试、
会试,岁贡生员入京,皆给予盘缠补助。这体现出
A.民众贫富差距的消弭 B.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C.科举考试程序的优化 D.政权社会基础的扩大
【答案】C
【详解】
根据“生员、举人参加乡试、会试,岁贡生员入京,皆给予盘缠补助”可以看出,明朝进一步
优化的考生应考的流程,不让考生因盘缠问题,而耽误考试,C 正确;材料只涉及考生,而
不是民众,排除 A;材料涉及的是考试过程,而不是官员素质,排除 B;材料中所涉及的人
员并没有扩大,还是“生员、举人”等人,因此基础并没有脑大,排除 D。
2.(2021 年湖北省适应考)清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纂修的全国地理总志《嘉庆大清一统志》,
以京师为首,依次分述直隶、盛京等 22 统部(省)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区。此举的历史意
义在于
A.维护国家主权 B.扩大地方自治
C.强化三省职权 D.建立行省制度
【答案】A
【详解】
根据“纂修的全国地理总志《嘉庆大清一统志》,以京师为首,依次分述直隶、盛京等 22 统
部(省)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区”可得出清政府通过绘制全国的地图,加强国家的领土主权
意识,故 A 项正确;材料与自治无关,排除 B;清代没有三省制,排除 C;元代行省已经
建立,排除 D。
3.(2021 湖南省适应考)清代乾嘉学者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如戴震提出“理者,存乎欲
者也”,焦循也强调“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以上材料反映程朱理学
A.被乾嘉学者修正 B.在清代已经衰落
C.遭清代学者反对 D.不承认人的欲望
【答案】A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清代乾嘉学者认为理学中的欲望应该存在于日常的生活之中,因此对于“存天
理,灭人欲”进行了修正,A 项正确;清代理学并没有衰落,排除 B;学者们并不反对理学,
只是对其观点进行修正,排除 C;程朱理学是承认人的欲望,排除 D。
4.(2021 年江苏省适应考)明代中后期出现一批要求冲破“天理”教条束缚的思想家,其中罗
汝芳以人之“赤子之心”来诠释“良知”,肯定人性中正常情欲的合理性。深受罗汝芳影响的戏
剧家汤显祖在作品《牡丹亭》中彰显一个“情”字。这说明
A.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强烈冲击 B.文学创作迎合市民需要
C.心学的发展影响到戏曲创作 D.宋明理学统治地位动摇
【答案】C
【详解】
由题干解释“良知”得知罗汝芳是心学代表人物之一。戏剧家汤显祖深受罗汝芳的影响,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等级,排除 A;材料反映的不是文学创作迎合市民需要,排除 B;D
项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 D。
5.(2021 年辽宁省适应考)明万历十四年(1586 年),礼部主事卢洪春上疏劝谏皇帝勤政。
皇帝大怒,传谕内阁,命拟旨治其罪。阁臣拟夺其官,“帝不从,廷杖六十,斥为民”。诸给
事中申救,忤逆帝意。“诸御史疏继之,帝怒,夺俸有差。”这一过程中
A.礼部削弱了内阁权力 B.内阁行使了决策的权力
C.御史制约了皇帝权力 D.给事中行使了言谏权力
【答案】D
【详解】
对于皇帝的决策,给事中“忤逆帝意”,不遵从皇帝的旨意,结合史实,给事中直接对皇帝负
责,辅助皇帝处理奏章,及时制止纠正皇帝的失德失政行为,故选 D;内阁本身就没有权力,
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排除 AB;御史和给事中一样都属于言官,并不能制约皇帝权力,
排除 C。
6.(2021 年浙江省等级考)据《汪氏宗谱》记载:“是自元而明,渐成村墟,今则烟火千家,
栋宇鳞次,森然一大都会矣。其间南湖、月沼、雷岗、西溪胜景凡八,堪供行吟,致足乐也。”
有关此“都会”的叙述,正确的是
A.依山傍水,布局方正,中轴对称
B.“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C.“宛自天成”的古典园林建筑博物馆
D.被誉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的古村落
【答案】D
【详解】
材料是对宏村布局的描述,被誉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的古村落,D 正确;A 中“布局
方正,中轴对称”是对平遥古城的描述,平遥古城按照牛形布局,体现传统礼制,方正端庄,
中轴对称,排除;B 是对清代商业都会汉口的描述,排除;C 是对颐和园的描述,宛自天成
的皇家园林颐和园,被称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汇聚了各种不同的园林风格,排除。
故选 D。
7.(2021 年浙江省等级考)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与文
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也必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
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下列项中,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有
①市民阶层的壮大②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
③商品经济的繁荣④近代民权意识的勃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详解】
材料中的“活性因子”指的是明清时期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因此可得出有商品经济的发展,以
及市民阶层的壮大,故 A①③项正确;君主专制不属于“活性因子”。而明清时期并没有近代
的民权意识,且勃兴的说法更不符合史实。故②④错误,排除 BCD。
8.(2021 重庆市适应考)明末,传教士利玛窦在给西方人介绍中国时说:“中国人中也有德
高望重之士著书立说,但多为伦理方面的,并非科学的著述,而是根据《四书》中的名言发
挥申述。此书尤受儒者重视,日夜手不释卷。该书体积并不很大,较西塞罗的《书信集》还
小,但注释它的书籍却汗牛充栋。”利玛窦这段话的核心是
A.感叹中国饱学之士众多 B.阐述中国古代学术的特点
C.赞扬中国传统文化繁荣 D.倡导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答案】B
【详解】
根据题干“多为伦理方面的,并非科学的著述……尤受儒者重视……但注释它的书籍却汗牛
充栋”可知,传教士利玛窦认为中国古代学术多以伦理为核心,疏于科学研究,且中国知识
分子热衷于研究儒学经典,思想上并无创新,体现中国传统学术重道轻器的特点,故 B 项
符合题意;题干并未强调传教士利玛窦感叹中国人才众多,排除 A 项;题干未体现对传统
文化繁荣的赞扬,排除 C 项;材料中利玛窦并未主张融合中西文化,排除 D 项。故选 B。
9.(2021 广东省适应考)城隍是古代中国城市保护神,各地城隍多是历史上的忠良贤达。明
朝统治者按照行政级别把城隍分为都、府、县三级,要求新官祭祀城隍才能上任。明朝统治
者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B.整顿官场风气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繁荣市镇经济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各地城隍多是历史上的忠良贤达”“把城隍分为都、府、县三级,要求新官祭祀城
隍才能上任”可得出,明朝统治者通过树立忠良贤达的榜样来整顿官场的风气,故 B 项正确;
明代儒学并没有受到冲击,其正统地位在不断强化,不存在需要巩固的问题,排除 A;材料
没有涉及到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C 项;繁荣市镇经济不是主观目的,排除 D 项。
1.(2020·全国Ⅲ卷高考·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
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
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以利不胜费止之”和“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据材料可知内阁成功的限制皇帝
要求,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权势巨大,故选 A 项;材料体现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据
材料“面谏力争”说明皇帝掌握最终决定权,据所学内阁是内侍机构不能严重的制约皇权,排
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明代政治状况不是社会经济,排除 C 项;据所学内阁始终是内侍机构
不是宰相,且此时丞相制度已经废除,排除 D 项。
2.(2020.1·浙江高考·6)今天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
有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恰是这种变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态。下列项中,属
于这种变化的是
①罢除丞相 ②设立内阁 ③设司礼监 ④六部直属皇帝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罢除丞相,加强皇权,故①正确;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故②正确;设司礼监牵制内阁,加强皇权,故③正确;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直接控制最高行
政机构,加强皇权,故④正确;选择 D 项符合题意。
3.(2020.7·浙江高考·7)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
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
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
A.丞相 B.内阁 C.六部 D.刺史
【答案】C
【解析】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明代在行政机构方面保留了六部,其职能和唐宋基本一
致,故选 C 项;明朝废除丞相,排除 A 项;内阁首创于明代,其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
与唐宋的中枢体制有别,排除 B 项;刺史在元代以后废止,明代并无这一机构,排除 D 项。
4.(2019·北京高考·15)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
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
大学±(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答案】D
【解析】由材料“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只得遵旨”可知内阁掌握票拟权,但最终的决定权
取决于皇帝,故选 D 项;内阁大学士能够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 A 项;明成祖时期内
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 B 项;内阁掌握票拟权,“按照皇帝传谕来票拟”不符合史
实,排除 C 项。
5.(2020.1·浙江高考·7)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
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
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
A.“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D.“别黑白而定一尊”
【答案】A
【解析】材料军机处体现出皇权达到顶峰,其实际职能是跪受笔录,“只供传述缮撰”体现出
这一职能,故选 A 项;B 项是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排除 B 项;明朝设五府、六部、
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排除 C 项;秦朝皇帝制度“别黑白而定一尊”,排
除 D 项。
6.(2020.7·浙江高考·8)史载,康熙帝北巡,行至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发现一
片水草丰美、林术(木)葱郁、动物繁多的地方,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令人“前往
相度地势,酌设围场”,划定了 14000 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结合史实判断,该“围
场”具备了下列项中哪些功能
①避暑 ②练兵 ③围猎 ④处理民族事务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围场处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在地理纬度上偏北,气候温凉,适宜避
暑,故①正确;据材料“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可知,围场有练兵的功能,故②正确;
据材料“划定了 14000 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可知,围场具备围猎功能,故③正确;
围场地点位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是少数民族和汉族接壤地区,因此可以处理
民族事务,故④正确,选择 D 项符合题意。
7.(2020·江苏高考·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
的记事有 4 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
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答案】D
【解析】“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 4 条”“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
的记载”“产品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表明这时期农业产生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
市场等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故选 D 项;“关于垦田、
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表明农村出现雇佣劳动现象,但是无法得出
基本普及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表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没有涉及地主剥削
程度,排除 B 项;材料表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材
料没有涉及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排除 C 项。
8.(2020·全国Ⅱ卷高考·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
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
展,国家用货币征收取代了对工匠的实物征收,工匠不再专一于物资生产,削弱了官营手工
业的地位,故选 D 项;材料并未提及市场流通的货币形式,“已取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A
项;明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雇佣劳动并未发展为主要的用工方式,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官营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 C 项。
9.(2020·山东高考·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
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
旨在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
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可知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他作出这一论断的
主要目的是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故选 B 项;“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是这一论断反
映的本质,并非其作出这一论断主要目的,排除 A 项;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
事,与材料主旨“崇本抑末”的经济思想不符,排除 C 项;根据材料“‘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
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可知黄宗羲在论
述本末的关系,主张工商皆本,并未涉及此时的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排除 D 项。
10.(2020·全国Ⅰ卷高考·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
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宋明理学是官方哲学,材料宗谱的主要内容“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符
合儒家伦理道德,故选 B 项;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选官制度科
举制无关,排除 A 项;材料“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并非士族独有,与维持
血统纯正无关,排除 C 项;材料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士农工商
的四民社会结构无关,排除 D 项。
11.(2019·全国Ⅰ卷高考·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
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
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
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说明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而江南
是棉布的生产地,棉织业发达,这体现了地区经济的差异,故选 D 项;大运河是其共同的
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 A 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和手工业,与土地制
度调整无关,且明朝仍旧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排除 B 项;国家货币制度的变化不会带
来国内地区差异,排除 C 项。
12.(2019·江苏高考·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
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答案】B
【解析】从“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到“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
的结果”表明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故 B 项正确;
中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出现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
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 C 项错误;
反正统思想在明朝晚期已经产生,但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
宋明理学,故 D 项错误。
13.(2019·天津高考·2)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
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耍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
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
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耍街'”,出现了“众且观且市,远近毕
至,喧声沸腾”现象,并且在集市上“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
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表现了商业的繁荣景象,据此可
知,在明朝嘉靖年间,武城县的集市出现了文化和商业相结合进而活跃了经济现象,故选 B
项;根据题干中“集日寡而旷多”,表明山西武城县原来就有农村集市,只不过不太活跃,排
除 A 项;根据题干可知,武城县县令为了改善农村集市的冷清现象而采取了活跃文化措施,
不能表明当时居民文化活动的丰富,排除 C 项;乡村城镇化一般表现为常住人口的增多、
城镇规模的扩大、各种服务质量的提升等,而题干仅是提及了其集市的繁荣现象,排除 D
项。
14.(2019·海南高考·4)“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
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
常,这反映出清朝( )
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明朝……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直至清末,各代皇
帝奉礼如常”说明清朝重视农业,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故选 B 项;材料主要说明农业祭
祀礼仪的继承不是所有制度继承,排除 A 项;材料“各代皇帝奉礼如常”只是说明重视农业,
不能说明满洲贵族成为农耕者,排除 C 项;材料体现重农不是笼络反清政治势力,排除 D
项。
15.(2019·全国Ⅲ卷高考·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
当时江南(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答案】C
【解析】“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可看出个体租佃经营
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故选 C 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不涉及土
地所有权的变迁,排除 A 项;“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
户”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利润问题,而佃农的普遍,客观上说明地主有利可图或者说明利润
丰厚,排除 B 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
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这里的信息没有说明农产品的动向问
题,不能说明商品化的程度,排除 D 项。
16.(2019·全国Ⅱ卷高考·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
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
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
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可知明清时期商业规模的扩大促使资本
的集中,故选 C 项;古代商人地位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地位较低,且“根本性改变”表述
过于绝对化,排除 A 项;封建社会统治者一直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且“明显松弛”表述过
于绝对化,排除 B 项;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排除 D
项。
17.(2019.4·浙江高考·6)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
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
A.“经世致用 B.“人心一点灵明”
C.“循天下之公” 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我愿平东海,
身沉心不改”,顾炎武以精卫自比,突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现实情怀,故选 A 项;
“人心一点灵明”,体现了王阳明“修心”、“致良知”的重要作用,排除 B 项;“循天下之公”,
体现了王夫之反君主专制的一面,排除 C 项;材料反映了顾炎武主张“众治”反对“独治”,反
对君主专制,排除 D 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