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历史 / 教学同步 / 部编版 / 七年级上册 /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期末复习提纲

还剩 9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期末复习提纲 第 1 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会不会制造工具。 2.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3、云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区别 代表文 化 距今时 间 地点 用火 工具制造 地位 元谋人 约 170 万年 云南元谋 县 知道用火 粗糙的石器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 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北京人 约 70-20 万年 北京周口 店龙骨山 学会使用和长 期保存火种 (天然火) 打制石器 世界上最重要的原 始人类之一 山顶洞 人 约 3 万 年 北京周口 店龙骨山 人工取火 开始掌握磨 光和打孔技 术、骨针 第 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1. 能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木结构水井的原始居民是 河姆渡原始居民。 2、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区别。 原始居 民 距今 时间 地区 农 业 家畜 业 房屋 样式 生产 工具 手工业 河姆渡 人 约 7000 年 浙江余姚 河姆渡村 (长江流 域) 水 稻 饲养 猪 狗水 牛 干栏 式 骨耜 制作黑陶、玉器和乐器骨 哨、使用天然漆、雕刻技 术 半坡人 约 6000 年 陕西西安 东部半坡 村 (黄河流 域) 粟 饲养 猪 狗等 半 地 穴式 石器、 角器、 骨器 等 制作彩陶、乐器、纺织、 制衣等 3、原始农业的发展: (1)时间:9000-7000 年前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和淮河流域 (3)变化: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翻土耕种,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4)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5)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 3 课 远古的传说 1. 距今大约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 炎帝 和 黄帝。 2. 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大战蚩尤,为日后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著名战役是 涿鹿 之战。 3. 炎黄部落联盟后逐渐形成华夏族,“人文初祖”指的是 炎帝和黄帝,海内外华人自 称“炎黄子孙”。 4. 炎帝的发明:教民开垦耕种,种植水稻,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 会煮盐,教民通商 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5. 黄帝的发明: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弓箭和 指南车。 仓颉造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妻子嫘祖擅长纺织, 并会缧丝。 6. 通过部落联盟民主会议推举首领的办法叫 “禅让制”。尧——舜——禹(大禹治水, 三国家门而不入) 第 4 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1. 约公元前 2070 年,禹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 ,从此,原始社会结束, 奴隶社会开始。 2. 禹死后,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夏朝开始 世袭制 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 变成了“家天下”。 3. 夏商西周的更迭 朝 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建 立 者 亡 国 之 君 都 城 暴君 重大事件 夏 约 BC2070 年 约 BC1600 年 禹 桀 阳 城 桀 牧野之战,商灭周 兴 商 约 BC1600 年 约 BC1046 年 汤 纣 殷 纣 盘庚迁都 西 周 约 BC1046 年 约 BC771 年 周 武 王 周幽王 镐 京 周 厉 王 国人暴动 4. 西周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为了巩固统治) (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 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 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实质:确立的周天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 (4)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第 5 课 青铜器和甲骨文 1. 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就出现了青铜器。 2. 商朝以后的青铜器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 物 ,礼器的类型与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 我国青铜器文化的灿烂时期开始于 商朝。夏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 4. 青铜器的特点有:(1)生产规模大;(2)品种多;(3)工艺精美;(4)分布较广泛。 5. 迄今世界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器是 司母戊鼎; 造型奇特、做工精美的青铜器是 四羊方尊。 6.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 年,清朝人王懿 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7. 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 刑法、医药、 天文历法等 8. 发现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 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9.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10. 甲骨文造字特点: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甲骨文已经 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 6 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1. 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1)农业:春秋后期铁农具、牛耕出现,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 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 所发展。 (3)商业:产品增加,商业活动活跃,很多城市出现商品交易市场,金属货币被更过 使用。 2.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 互相争霸。 3. 春秋时期,强大的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义争夺霸主地位,齐桓公、晋文公、楚 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先后北上争霸。 4. 齐桓公任用 管仲 为相,实行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军制,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 主。 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 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齐、楚、秦、燕、韩、赵、魏七国实力最强, 史称“战国七雄”。 2. 战国时期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其中规模最大、最激烈的是 长平之战。 战役 交战国家 典故 桂陵之战 魏、赵、齐 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魏、齐 减灶计 长平之战 秦、赵(赵括) 纸上谈兵(为 秦灭六国奠定 基础 ) 3. 商鞅变法的目的、时间、内容和作用? (1)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2)时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公元前 356 年商鞅变法开始。 (3)内容: 政 治 ①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行政管理制 度影响大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损害旧贵族利益,商鞅被处死的原 因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 济 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实质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最能体现 变法性质 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 可免除徭役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富) ③统一度量衡 军 事 ①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 赏赐土地 提高军队战斗力(兵强) (4)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 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封建社会形成。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地主阶级 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5. 战国时期,蜀郡太守 李冰 在成都平原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 都江堰 ,发挥防洪、 灌溉、水运等作用,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水旱从人,不知饥 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第 8 课百家争鸣 1.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2.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 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派 别 姓名 时期 主要思想 儒 家 孔子 春秋晚 期 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 ;主张“为政以德”;主张 “因材施教”。 孟子 战国 “仁政”;主张“民贵君轻”;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 荀子 战国 实行“礼制”,明确尊卑等级,以维护社会秩序 道 家 老子 春秋晚 期 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一切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 转换。《道德经》 庄子 战国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墨 家 墨子 战国 主张“兼爱”、“非攻”、选贤与能,提倡节俭 法 家 韩非 战国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3. 百家争鸣的影响: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 高峰,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1. 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定都 咸阳 。 2. 秦朝建立的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争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 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秦始皇制定了哪些制度和采取了哪些措施? (1)政治: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①中央设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和御史大夫(监察),最高统治者称 皇帝,总览军政大权; ②地方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 (2)经济:①统一货币,用圆形方孔钱;②统一度量衡 (3)文化:统一文字——小篆 (4)军事:北筑长城,抵御匈奴,开发南疆,兴修灵渠。 4. 秦朝时的长城西起 临洮 ,东到 辽东 。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 至长城一带,南至南海。 5.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第 10 课秦末农民起义 1. 秦的暴政: (1)徭役、兵役繁重 (2)赋税沉重 (3)刑法残酷 (4)秦二世更加残暴 2. 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1)爆发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爆发的直接原因:遇雨失期 (3)概况: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 建立“张楚”政权,在秦军强大的攻势和缺乏后援下,起义失败,吴胜、 陈 胜相继被部下杀害。 (4)灭秦: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歼灭。刘邦率军直抵咸阳, 公元前 207 年,秦朝灭亡。 3. 公元前 207 年,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的著名战役是 巨鹿之战。 4. BC206~BC202 年,刘邦、项羽为了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刘邦收揽 民心,善用人才,在楚汉之争中取得最终胜利。 第 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 公元前 202 年,刘邦 建立汉朝,定都 长安 ,史称 西汉。但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 象,经济萧条。 2.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用了休 养生息政策: 1 下令“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为平民:增加了农业劳动力。 2 轻徭薄赋:减轻赋税、徭役、兵役。 3.“文景之治”: (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 ①原因: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 提倡勤俭治国 ②结果: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 景之治”。 第 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 汉武帝期间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汉武帝促进大一统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1)政治上:①颁布“推恩令”:听从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 给子弟,建立 较小的侯国;②设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 影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2)思想上: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推行儒学教育, 举办太学; 影响: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 所推崇,影响深远。 (3)经济上:铸币权收归中央(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统一调配物 资,平抑物价 (4)军事上;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 第 13 课 东汉的兴亡 1. 公元 9 年,外戚王莽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 25 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 都洛阳。 2.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 武中兴”。 具体措施:(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2)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合并郡县,裁剪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 光武帝死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把持朝政,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 殃。 4. 黄巾起义: 时间:184 年; 领导人:张角; 成立组织:太平道; 结果:历时 9 月被镇压; 影响:沉重打击力东汉的统治,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第 14 课 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 1. 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 玉门关和阳关 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 方,称为西域。 2. 公元前 138 年 和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派 张骞 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的目 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出使是为了访问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两 次出使为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奠定基础。 3. 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设立 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 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 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 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 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还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 上丝绸之路。 5. 丝绸之路的路线:西安 ——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域)——西亚(安息) ——欧洲(大秦) 丝绸之路的作用: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 15 课 两汉的科技与文化 时代 成就 地位 蔡伦 东汉 改进造纸术 ,“蔡侯 纸” 造纸鼻祖 张仲景 东汉末年 《伤寒杂病论》 医生 华佗 东汉末年 麻沸散、五禽戏 神医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 司马迁(汉武帝时期),记述了从 黄 帝到汉武帝 时期的历史。 佛教:西汉末年,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道教:兴起于 东汉末年,创始人之一叫 张陵,主张炼丹以求长生和成仙 第 16 课 三国鼎立 1. 200 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官渡之战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 208 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三国的发展。 国家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经济与生产 魏 曹丕 220 年 洛阳 修建许多水利 工程 蜀 刘备 221 年 成都 丝织(蜀锦)业 兴旺 吴 孙权 222 年 建业 造船业发达 4. 吴国造船业发达,船队曾到达 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第 17 课 西晋短暂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內迁 1. 263 年魏灭蜀,266 年 司马炎 建立晋朝,定都 洛阳,史称西晋。西晋统治腐败, 奢靡之风盛行。 2. 西晋初期大封诸侯王,晋惠帝昏庸无能,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 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历时 16 年,西晋从此衰落 3. 西晋时,北方的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和鲜卑族內迁中原,同汉族长期杂居, 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4. 西晋灭亡后,北方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的 15 个政权和西南的成汉,总 称为“十六国”。 5. 苻坚建立前秦政权,任用王猛为相。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 民,减赋禁奢;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使得前秦境内的胡汉矛盾有所缓和,最 后,前秦统一北方。 第 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 317 年 司马睿 重建晋朝,定都 建康(南京),史称东晋。 “王与马,共天下” 2. 淝水之战后,东晋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荆扬晏安, 户口殷实”的景象。 3. 420 年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东晋的统治。宋、齐、梁、陈先后建立,史称 南朝,与北朝并存。 4.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①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 力和生产技术;②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③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 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4 南北方人民共同努力。 5.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 383 年的 淝水之战(以少胜多) 中,晋军大败苻坚领导的前秦军队。淝水之战以 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2. 4 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建立了北魏,439 年 北魏 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 3. 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成迁到 了 洛阳。 4. 北魏孝文帝为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有哪些?①说汉语: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禁用鲜卑语;②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改汉姓:将鲜卑族的姓 氏改为汉族姓氏;④联汉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⑤用汉制:采用汉族的官 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5.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6.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 注入了新的动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 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 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1. 南朝的 祖冲之 ,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 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著有《缀术》;创立 大明历,制造千里船,水碓磨等。 2. 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 贾思勰 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3. 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他的字被赞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集书法之大成,他的 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4. 顾恺之 是东晋时的著名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5. 北朝有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 云冈石窟 和河南洛阳的 龙门石窟, 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6. 北魏的 郦道元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 理学专著。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