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总结梳理
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
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
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
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
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
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
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
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
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
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
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
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
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
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
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
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
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 代 制 度
汉代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 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
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 海外
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
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
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
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
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
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
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
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
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 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
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
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 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 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 “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
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
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 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 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 年,英属北美 13 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 13
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 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
任总统。19 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 1787 年宪法:
1787 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
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
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 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 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 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
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 年,建立
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
府没有监督权。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走私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
领导禁烟运动,1839 年 6 月,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
量掠夺原料
两次鸦片战争的起止年代:1840-1842 年,1856 年—1860 年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及其内容:1842 年。
《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
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 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1858 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商
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 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 150 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
割占香港岛;1860 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 年强行租
借新界。
二、太平天国运动
1851 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 年太平天国定都
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 年太平天国在军
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 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 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
想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
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关于
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
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
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
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 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
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 年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
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
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国联军侵华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1901 年签订。内容之一是赔款 4.5 亿两白银。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辛亥革命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05 年在东京成立。是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
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三大主义。
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
1912 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 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
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1912 年 2 月 12 日清朝结束
1912 年 3 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功绩: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
国 2000 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
念深入人心。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创造了条件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 和 5 月 4 日;“外争国权,
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
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
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
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开端。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三民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
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条件: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 阶级基础;②马
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
部条件;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21 年 7 月 23 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1923 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
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 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
霖
1927 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
五”反革命政变。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陈
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七、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时间:1927 年 8 月 1 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
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 年“八七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错误领导
1927 年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 年 10 月——1936 年 10 月
遵义会议:1935 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
点。
八、抗日战争
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 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
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
战役。
日寇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 30 多万人。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
抗战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2)国共
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3)
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5)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支持。
九、解放战争
重庆谈判:1945 年 8 月底,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 月 10 日,国共双方签订《双
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1946 年全面内战爆发
1947 年 6 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 年 4 月 23 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 22 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 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
义经济危机。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
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
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
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1871 年 3 月 18 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
大尝试。
二.俄国十月革命
1917 年 3 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全
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①大
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
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③大会决定以北
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
纪年。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根两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 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祖国统一大业
1949 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隔绝状态。
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
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
港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3 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
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 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 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二.外交新局面
1971 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1972 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
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947 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主张,后
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
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冷战”的主要表现:
(1)“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2)“马歇尔计划”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重要政策。
(3)1949 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
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 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沙条
约组织,简称“华约”。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 年,在美苏的主宰下,德国被分裂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 1961 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73 年美军从越南
撤军。
苏共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
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1989 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 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967 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 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
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
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
的依据)
▲古代手工业
分类 特点 地位 成就
官营手
工业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
集中大作坊
②产品不计成本,不
流通,供皇帝使用
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
一直占主导地位
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
的灌钢法;
制瓷
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
期;
民间手
工业
①由民间私人经营
②产品供民间消费
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
业,占主导地位
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
芽
家庭手
工业
产品用来交纳赋税
和家庭消费
农户的副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时期 发展状况 表现
春秋战
国
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 发展艰难 开始重农抑商
隋唐 商业发展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柜坊、飞钱问世; “扬一益二”; 外贸
港口广州
两宋 空前繁荣
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
元 商业繁荣 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 天下第一大港:泉州
明清
城镇商业繁
荣
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徽
商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
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
生( 19c60、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④特点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
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 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
公有制
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
③一五计划(1953—1957):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①中共八大 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
②八大二次会议 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③大跃进 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⑤八字方针 1961
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
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革时期(1966—1976)
1971 年、1975 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内容:
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四川、安徽)
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1984
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1992 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b、1992 年 10 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c、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
框架
d、1997 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对外开放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改革开放的阶段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新中国的成立 ③改革开放
▲表现(见以前的讲义)
①物质生活 a、衣食住行 b、交通、通讯工具 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
②社会习俗
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
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和发展历程
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
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②过程
③影响
A、对世界
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对欧洲
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
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
时间 特点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
化
交通工具的革
新
第一次工业革
命
18c60d-19c 中期
手工工场工匠
技术积累
工厂 火车、轮船
第二次工业革
命
19c中后期-19c末
20c 初
科学理论与技
术相结合
垄断组织 汽车、飞机
▲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 年——1933 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
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
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
4、影响
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2、内容
(1)金融
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
刺激出口;
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
(2)工业
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
国家监督之下;
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农业
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社会福利
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
社会保障;
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5)社会立法
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
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③“社会保险法”
3、实质:
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
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
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
出现;
5、影响
(1)对美国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
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2)对世界
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
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
④新经济的出现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时期 背景 措施 结果
二战结束—20c70d
初
战后经济残破,欲恢复
经济
国家干预经济
经济快速发展,“黄金时
期”
20c70d 初 出现“滞涨”现象 减少国家干预 20c80d 经济恢复和发展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
▲“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
1、背景 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粮食严重缺乏,
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
3、主要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4、评价
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1921—1924)
1、背景
(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
2、内容
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
人开办小企业;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实行按劳分配;
3、作用
(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斯大林模式”
1、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 ②推行农业集体化
运动;(农业)
2、特点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
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
3、评价
(1)成就
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重点 结果 失败原因
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
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
式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军事工业)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
面;
2、经济改革(重点):
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
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
业;
3、政治改革:
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
势失控,苏联解体
▲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
相同点:
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
②手段:
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
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构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
世界货币体系 (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
支困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
行) 1945 三大支柱
(长期贷款、技术援助)
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
(旨在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
1、背景
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
本主义世界体系;
2、基本特征
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3、影响
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
条件;(积极)
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
和支配地位;(消极)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盟(1993 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
①背景
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
经济一体化的探索;
②建立过程
a、1951 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b、1957 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1967 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
d、1992 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
联盟;
e、1993 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f、1999 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
③意义
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
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
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 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
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89 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发展,
中国 1991 年加入)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1)历程
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
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
速扩大;
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④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20c90d 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
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c、现代
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
d、两极格局的瓦解 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f、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
推动
(2)评价
①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②影响
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
的利益失衡;
b、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c、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
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1995 年
(1)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2)成立
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成立:1995 年 1 月 1 日
(3)作用
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
自由化;
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年)
(1)过程:①1986 年,提出“复关”; ②2001 年 12 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
(2)中国加入 WTO 的影响
①积极作用
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
▲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入 WTO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
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
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
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
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
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
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
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
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
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
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
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
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
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
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
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
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
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
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
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
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
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
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a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
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
c 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
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
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 1945—1949)
(2)原因:a 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 年《中美友好
通商航海条约》)
b 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c 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
通货不断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
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
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
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
必修三
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总结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
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
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
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
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
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
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
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学
派
代表人
物
主要思想 影响
儒
家
孔子
“仁”和“礼”;“为政以
德”;私学,“有教无类”;
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
大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
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
仁政、重民;性善说; 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
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
要影响。
荀子 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 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施;性恶论;
墨
家
墨子
反映其思想的书是《墨子》
兼爱、非攻
道
家
老子
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子》,
又名《道德经》“道”是天
地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
法思想;“无为而治”
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
原的哲学家。
庄子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相对的
“齐物”;
法
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
合,加强中央集权;主张变
法革新。
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
集大成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
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
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
“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
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
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还提出“三纲五常”,
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
统思想。
(4)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
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
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
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
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
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5)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
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
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
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
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
性色彩。
(2)清初: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
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对晚
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天下郡国
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
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
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方法总结
学习本单元,要宏观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要注意以
下线索: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注意文化现象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背
景,学会透视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
2、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完整理解,注意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社会
地位。
3、注意寻找这部分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如当前,和谐社会、和谐
世界的建立,注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4、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学习中注意用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知识总结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历程
代表人物 内涵 地位
古希腊 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美
德来源与教育”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
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提倡怀疑,反
对迷信,强调
人的价值和人
的决定作用。
人文精神的
起源
中世纪 基督教神学观
念支配了一
切。
人文主义思
想几乎湮灭。
文艺复兴
14-17
世纪中期
起源于意大利:“文学三杰”:薄
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
彼特拉克:《歌集》,“人文主义
之父”。“美术三杰”: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传播:16 世纪以后,由意大利扩展
到欧洲其他地区。出现了莎士比亚、
塞万提斯、拉伯雷等艺术大师和“日
心说”等自然科学成就。
提倡人性,反
对神性;追求
现实的幸福,
倡导个性解
放,反对迷信
盲从。核心是
人文主义。
人文精神复
兴
宗教改革 德国:马丁·路德,形成了路德教 反对天主教会 人文思想得
16 世纪 派;
瑞士、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
教改革,出现了加尔文派和英国国
教等新教。
特权,提倡个
性解放,摆脱
天主教会的精
神枷锁
到进一步的
弘扬。
启蒙运动
17、18 世
纪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抨击
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
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
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代表作《论
法的精神》。
卢梭:人民主权、天赋人权、社会
契约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