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看到桃花,你会想到什么?
看到雪,你会想到什么?
那么,阅读文章,欣赏文艺作品时,你是如
何驱遣想象力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让
著名的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告诉你如何驱遣
想象。
九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作者观点,在阅读中独立思考,
获得启发。(重点)
2.关注作者所作的鉴赏范例,了解作者引导我们驱遣想象
欣赏作品的方法,形成能力。(难点)
3.学会欣赏文艺作品,懂得在欣赏时驱遣想象,感受作品
的艺术美,提升自己的鉴赏品味。(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年) 原名叶绍钧,
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
版家。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
话集《稻草人》,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他从事教
育和教学工作70多个春秋,积累了丰富的
经验,撰写了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
专著和书简,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
语文教育论集》等著作。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叶圣陶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
的教学,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大家看
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为了让大家更
好地欣赏文艺作品,他提出要驱遣
想象,透过文字回归作品的意境,
并作下文章。
预习检测
读 一 读
nǐ
桥堍 驱遣 怅然契合
忧惧 苟安 拘泥 旷远 无可比拟
tù qì qiǎn chàng
yōu gǒu jū nì kuàng
歌谣
海啸
yáo
xiào
多 音 字
预习检测
落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泥
泥土
拘泥nì
luò
là
lào
ní
驱 qiǎn ( )遣
qiǎn( )责谴
雕 lòu( )镂
千丝万lǚ( )缕
褴lǚ( )褛
qì( )合契
提 qiè ( )挈
qiè( )而不舍锲
形 近 字
预习检测
词语解释
预习检查
桥堍
契合
刻板
驱遣
怅然
忧惧
苟安
受用
拘泥
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投合,意气相投。
比喻处事不灵活,不能随机应变。
驱逐;赶走。
失望;不痛快的样子或精神不集中,情志迷乱,不能
把握自己而失其主张。
忧愁恐惧。
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受益
固执,不知变通。
【不声不响】不说话,不出声。形容不发出声响。
【得意扬扬】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成语积累
预习检查
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④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
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③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
感。
整体感知
2.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文题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观点。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
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
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精读细研
1.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论证方法,并说说我们要如何驱遣想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在想象中睁开眼来
举例论证
精读细研
白蒙蒙的海面上……让暴
风雨来得更厉害些吧!
在想象中生出
一对翅膀来
举例论证
精读细研
2. 思考作者要论述的是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开篇会大
篇幅地论述作者、读者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让读者认识文艺作品的
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
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这就是文艺作品的本
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
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精读细研
3.文中列举了两句诗的例子,为什么还要列举散文诗的例子呢?
列举两句诗的例子重在阐明透过修饰词,展开合理的想
象,眼前呈现一幅图画,从而走进作者的心灵。列举散文诗
的例子,意在阐明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并且展开这对
翅膀,与文中所描绘的事物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才可以接
触到作者的意境。作者列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阐明要多角
度驱遣我们的想象,才可以走进作者的意境。
精读细研
4.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中心论点:欣赏
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
者的所见所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结构上:总结上文,照应前文,使文章自然收束,
水到渠成。
合作探究
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
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在写作方面值得借鉴
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的几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合作探究
①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是这是一
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
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
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
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合作探究
作者在创造之前无所见,这个“见”字,可指代材料,无
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字也可理
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
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
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我们在写作之前
要学会多观察,多积累,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
出优秀的文章。
②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③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
不到这种愉快了。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
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
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这个
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
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
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中,
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
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
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
这段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够因我们的
想象力而变得更加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所以我们可以
想象他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
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
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
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在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
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合作探究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
文艺作品时只有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接触作者的意境,
进而获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的方法,以
深厚的学养和鉴赏示范,引领我们把握正确欣赏文艺作
品的方法。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感悟一:想象是文学鉴赏的重要途径,想象力不发达,
鉴赏力也不会发达。如果我们不善于进行必要的、积极的
想象,即使最完美的作品,对我们来说也没有意义。
感悟二:认真阅读,不但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也
随时会发现粗劣的瓦砾。于是吸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
些无足取的,自己才能渐渐成长起来。
写作特色
❶论证思路严谨,条理清晰。
文章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
者鉴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
赏析王维的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就要在
想象中睁开眼睛。为了使论证更全面、更严谨,作者又以相同
的方式,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也要在想象中生出翅
膀,这样使读者对不同特点的鉴赏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2
写作特色
❷语言平易,通俗易懂。
作者在文中所谈的是文艺鉴赏的方法问题,理论性比较
强,但所列举的例子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和文章,而且在
论证中,用语平实。如“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
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句话运用
口语化的语言,十分直白,再加上比喻的修辞手法,很直观
地论述了如何驱遣想象的问题。
板书设计
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作者
(写文字)
读者
(读文字)
所感
所想
读者欣赏文艺作品:
读者—(读)文字—(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的
想
象
驱
遣
我
们
课堂检测
A.歌谣(yáo)驱遣(qiǎn)印刷(shuā)契合(qiè)
B.怅然(chàng)凝望(níng)掠过(lüè)窜着(chuàn)
C.旷远(kuàng)海啸(xiào)苟安(gǒu)拘泥(nì)
D.潜水(qián)激昂(áng)桥堍(tù)衬托(chèng)
C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A.看完了比赛,大家都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他的精彩表现。
B.随着第三方支付等数字金融新业态的普及,隐私问题愈发引人关注,
通过加强国家立法来保护个人隐私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C.6月14日,世界杯的光芒照耀俄罗斯大地,世界各地的球迷们纷至
沓来,在感受俄罗斯风情的同时,尽享四年一度的足球狂欢盛宴。
D.理智像太阳,它的光是恒久的、不变的、持续的;而想象,则像发
光的流星,不过是稍纵即逝的闪耀,其活动无规律,其方向亦不固定。
A2.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A.自即日起,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打击非法从事出租汽车经
营的专项整治。包括加强网约车和顺风车平台驾驶员背景核查、
建立健全投诉报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
B.从古希腊开始,英雄都是神祇和将军,而罗曼·罗兰却认
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
C.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解决
并提出了这个问题。
D.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青睐,就在这
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B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花从春走过,留下缕缕花香; , ;
风从秋走过,留下阵阵金浪; , 。
啊,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将给社会留下些什么?
课堂检测
叶从夏走过 留下片片荫凉
雪从冬走过 留下种种希望
4.仿照下面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几句话,使之构成排比句。
拓展阅读
拓展探究
D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画,并不好。单
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
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
美了。
_________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
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
体构成上的必要,绝不是偶然的,即都是为全体而然,不是为个体自
己而然的。
艺术三昧
丰子恺
拓展探究
于是我想,假如有绝对完善的艺术品的字,必在任何一字或一笔里已
经表现出全体的倾向。如果把任何一字或一笔改变一个样子,全体也
非统统改变不可;又如把任何一字或一笔除去,全体就不成立。换言之,
在一笔中已经表现出全体,在一笔中可以看出全体,而全体只是一个
个体。
_________这是伟大的艺术的特点,绘画也是如此。中国画论中所谓
“气韵生动”,就是这个意思。西洋印象画派的持论:“以前的西洋画
都只是许多幅小画而成一幅大画,毫无生气。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
然融合不可。”在这点上想来,印象派的创生确是西洋绘画的进步。
A
拓展探究
_________在一点里可窥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所谓
“一有多种,二无两般(《碧岩录》)就是这个意思!这道理看似矛盾
又玄妙,其实是艺术的一般的特色,美学上的所谓“多样的统一”,
可明白地解释其意义。譬如有三只苹果,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
并列起来,就是“统一”。只有统一是板滞的,是死的。小孩子把它
们触乱,东西滚开,就是“多样”。只有多样是散漫的,是乱的。最
后来了一个画家,要写生它们,给它们安排成一个可以入画的美的位
置,——两个靠拢在后方一边,余一个稍离开在前方,——望去恰好
的时候,就是所谓“多样的统一”,是美的。
B
拓展探究
要统一,又要多样;要规则,又要不规则;要不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
规则;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这是艺术的三昧境!
_________人何以只知道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
大艺术呢?人何以不拿着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
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昧境。宇宙是一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
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
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勃雷克[布莱克]的“一粒砂里见
世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就是当作一大艺术而看宇宙的吧!
C
拓展探究
艺术的字画中,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笔。即宇宙间没有可以独立存在
的事物。倘不为全体,各个个体尽是虚幻而无意义了,那么这个“我”
怎样呢?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小我,应该融入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
以造成这一大艺术。
①艺术三昧:
②气韵生动:
艺术创作的诀要或精义。
画面描绘的意境或情味活脱动人。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拓展探究
A.所以单看一笔一字或一行,自然不行。
B.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的三昧境。
C.宇宙是一个大艺术。
D.原来艺术品的这幅字,不是笔笔、字字、行行的集合,而
是一个融合不可分解的全体。
2.下面四个句子原本都是第2~5段中的第一句,请给它们还原
复位,将句子序号填在相应的段首的横线上。
②一有多种,二无两般。
如果单独看一笔、一字、一行挺好看,合起来看整
幅字并不好看,那就没有美感了。
一个整体中有各种各样的个体,不同的个体又都体
现出整体的共同特征和样式。
多样的统一
拓展探究
3.解释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含义。
4.第四段中有一个短语可作为本文的基本观点:___________。
①非此反不美了。
拓展探究
A.这一段的主旨是论述宇宙中全体与个体的关系。
B.这一段是从更广阔的理论范畴来论证文章的基本观点。
C.这一段始终没有离开议论的主题——艺术三昧。
D.文章最后几句启发读者把小我融入大我,正确对待个
人与集体。
E.这一段开头用的是反问句式,收尾用的是设问句式。
A D5.下列对最后一段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课下作业
运用本课学习的方法,从下面两首古诗中任选一首,进行
鉴赏。200字左右。
课下作业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人教版九年级·下
16 驱遣我们的想
象
新知积累·基础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圆圆的一抡“落日”不声不响地chèn托在“长河”的背后,
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
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
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
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
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wǎn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
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chèn( )托 怅( )然 wǎn( )如宛衬 chàng
•
新知积累·基础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圆圆的一抡“落日”不声不响地chèn托在“长河”的背后,
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
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
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
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
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wǎn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
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
法是“________”。
一抡
一轮
新知积累·基础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圆圆的一抡“落日”不声不响地chèn托在“长河”的背后,
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
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
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
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
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wǎn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
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
(3)“旷远”中“旷”的意思是( )
A.空而宽阔 B.心境开阔
C.耽误;荒废 D.长久
A
新知积累·基础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圆圆的一抡“落日”不声不响地chèn托在“长河”的背后,
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
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
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
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
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wǎn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
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
(4)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难道不是一种愉快吗?
新知积累·基础练
2.根据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C
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
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
‘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
对仗、铿锵、隆重等等时,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
白话的松散和浅露。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
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
‘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所以我的八字座右铭
是:‘_____________’”A.文以为常,白以应变。
B.文白相济,见真求新。
C.白以为常,文以应变。
D.白话为本,力求立体。
新知积累·基础练
3.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读小说,实际上也就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
说所虚构的世界之中
②小说离不开虚构和想象
③当然,想象不要太离谱,要尽可能遵循原作的思路
④其实,这种想象的快乐不是小说家的专利,也可以通过你
自己的尝试来获得
⑤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A.①②⑤④③ B.②①⑤④③
C.⑤②④③① D.②⑤④①③
B
新知积累·基础练
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通过
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
快。
B.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
了欣赏文艺作品的这一基本问题,让我们得到了很多
启发。
C.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只有驱遣想象,才能接受文艺作品美
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D.作者引用王维的两句诗,通过这个例子,论证了阅读文
艺作品要看到一幅图画,才能够鉴赏。
D
【点拨】引用名人的诗句,是为了通过这个例子说明想象的
重要性。
语言建构·能力练
5.阅读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
57页第5-8题。
【点拨】通读全文,综合考虑,找到表达作者观点、态度
的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本题概括出文
章首尾两段中的关键句即可。
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
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
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语言建构·能力练
6.“甲骨文的雨( )、山( )”“视之其象可见”。请
用简短的文字分别描述你看到甲骨文“雨”和
“山”后想到的景象。
示例:看到甲骨文的“雨”,想到云层中的水
滴降落到地面,淅淅沥沥的样子;看到甲骨文的
“山”,想到地平线上的群峰连绵起伏的样子。
【点拨】甲骨文中的“雨”字,上面是云,下面是雨
滴,甲骨文中的“山”是三座山峰相连,据此作答。
语言建构·能力练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十八个月时就开始
学习中文。去年,她用中文背《三字经》和古诗的视频在互
联网上广为流传,让世界见识到了中文这一语言的独特魅力。
7.如果把下面这段话作为本文第⑥段的论据,你觉得可以吗?请
简述理由。
【点拨】所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习
中文,能用中文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这与第⑥段的分论
点“今天,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
迷恋汉字”相符合,故可以作为该段的论据。
语言建构·能力练
示例:我认为可以。第⑥段主要论述了如
今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
字,迷恋汉字的观点。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
习中文,并能用中文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足
以证明这一论点。
语言建构·能力练
【甲】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它的独
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即使是汉语拼音,
可以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工具,但是绝不可能代替汉字本身,因
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具有那种魅力。(选自袁鹰《汉字的魅力》)
【乙】观 看《开学第一课》,我印象最深的是“字以溯源”
中王宁老师展示的“正”“直”的造字思路和演化。行不离轨是“正”,
目不斜视为“直”。“正直”就是看清道路,奔向目标。之前,我都
不知道每天都在书写的汉字,竟这么富有哲理。(选自网络:某中
学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8.有人认为,学习汉字只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不必深
究字的本源意义。请联系自己学习汉字的经历,结合本文及材
料【甲】【乙】,谈谈你的认识。
语言建构·能力练
示例:我认为,学习汉字不仅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
还应该探究字的本源意义。因为汉字具有融形、声、义三者
于一体的特点,这是其他文字所不具备的。在自己的日常学
习中,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
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点拨】解答此题,要根据文章内容,指出“学习汉字只要
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这句话的错误之处。这可从
汉字的渊源和本身具有的丰富含义来分析,同时,可结合文
章第⑦段的内容作答,以达到答案与文本相结合的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下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新知积累·基础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桥堍(tù) 记载(zǎi) 阻碍(ài)
苟安(gǒu)
B.耀眼(yào) 蠢笨(chǔn) 飞掠(lüè)
鉴赏(jiàn)
C.怒吼(nù) 怅然(chàng) 旷远(kuàng)
刻板(kè)
D.契合(qiè) 驱遣(qiǎn) 享受(xiǎng)
拘泥(nì)
• • • •
• • • •
• • • •
• • • •
D
qì
新知积累·基础练
2.找出选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
觉得北方的景物矿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
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婉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
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
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矿 旷
婉 宛
新知积累·基础练
3.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读小说,实际上也就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说所
虚构的世界之中。
②小说离不开虚构和想象。
③当然,想象不要太离谱,要尽可能遵循原作的思路。
④其实,这种想象的快乐不是小说家的专利,也可以通过你自己
的尝试来获得。
⑤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A.①②⑤④③ B.②①⑤④③ C.⑤②④③①
D.②⑤④①③
B
此语段论述小说中
如何运用想象。
提出了话题,是第一句。
是对上一句的进一步解释,是第二句。
通过理解语意及分析其中的
逻辑关系可知⑤与上一句衔
接最紧密,可作为第三句。
④③以“其实”为标志体现了语意的转折,
“当然”一词又体现了总结的意味,再结合读
可确定其先后顺序。
新知积累·基础练
A.文以为常,白以应变。 B.文白相济,见真求新。
C.白以为常,文以应变。 D.白话为本,力求立体。
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
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
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
等时,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一篇
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
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
所以我的八字座右铭是:‘__________’”
4.根据语意,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C
主张以写文言文为
主,白话文为辅助,
背离文段主旨。
文白互补,观点不鲜
明。且“见真求新”
在上文中无从体现。由文中“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
可知,文章是以白为主,以文为辅;且“应变”
紧扣上文的“紧要关头”。故C项最恰当。
缺少对文言作用的概括,
“力求立体”说法抽象。
新知积累·基础练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通过想象,
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B.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
文艺作品的这一基本问题,让我们得到了很多启发。
C.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只有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接受文艺作品美
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D.作者引用王维的两句诗,通过这个例子,论证了阅读文艺作品
要看到一幅图画,才能够鉴赏。
D
引用名人的诗句,是
为了增强说服力。
语言建构·能力练
6.本文以“泠泠风雨声”为题,有何妙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62页第6-9题。
先在行文中找与标题文字有关的段落,然后说明
标题的意义,最后依照标题的作用具体分析作答。
“泠泠风雨声”出自清人陈邦彦《秾芳诗帖》题
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瘦金体给人带来的独特审美感
受;以“泠泠风雨声”为题,富有诗意,别有韵味,
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语言建构·能力练
7.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瘦金体的特征。
先找到文中概括廋金体的内容,然后分条罗列回
答。本题第3、5、6、8段等都有涉及,只要找到相关
词语,然后概括回答即可。
线条薄利,笔锋锋利;纤细、青郁、劲挺、有力;
不追求虚静,独树一帜;既入世更出世;有弹性,有
韧性,有精神。
语言建构·能力练
8.联系全文,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应从表达技巧、语言风格、
句式等方面综合分析。
文章语言古朴典雅,富有文化韵味;句式整散结
合,错落有致,特别是对偶句、排比句的使用,使文
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气势;使用比喻、排比、
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文采斐然。
语言建构·能力练
9.请结合实际,谈谈本文带给你的启示。
先联系文本的内容,然后从中确定一点,联系生活谈自己的
感受。本文能够带给我们启发的内容很多,如书法艺术、文化传
承、作者对廋金体的独特感受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瘦金体给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当
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艺术素养;书法是高雅的艺术,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当热爱书法艺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
为中国人,我们应当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