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高考对联题析
对联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对仗工整、含意隽永、感
情浓郁,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在高考题中融入对联,其目的是考查相关的文学、文化
常识,它客观上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识。例如1992年一道高考题: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清朝秦瀛题于湖南三闾大夫祠的一副对联。《招魂》《九歌》均系屈原的作品;“香
草”在楚辞中常喻忠臣贤士,这里指屈原;“三户”指屈原的祖国──楚,《史记》中有“楚
虽三户,亡秦必楚”之说;“呵壁”是用典,指屈原被逐,彷徨山泽,书《天问》于壁,“呵
而问之,以泄其愤”;“湘流”即指汨罗江。上联赞扬了屈原忠贞报国的一片赤诚之心,下
联写屈原当时忠言直行,不容于楚国的当权者靳尚、郑袖之流,心怀怨恨,自沉湘流,唯有
浩荡的江水理解屈原的忠贞之志。联语中既有比喻,又有典故,而且将其嵌入作品,既对屈
原的高洁品行作了高度赞扬,又对他报国无门怀怨投江的不幸遭遇表达了叹惋之情。一副小
小的对联,融入了对屈原这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的一生评价。那么这类名人联有哪些特点呢?
1、巧藏作品。例如: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斯诺和姚萃农合挽鲁迅联,分别嵌入了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全联表
达了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旗手的无可企及的地位和作用,表明了痛悼之情。
2、叙述人物功绩。例如:
起八代衰,自昔文章尊北斗
兴四门学,即今俎豆重东胶
这是法式善题北京韩愈祠联。上联“起八代衰”出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文
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之句。苏轼以这副对联指出了韩愈在散文领域的开创之功以及
在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和突出地位,并称之为“北斗”。下联突出韩愈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四门学”是指北魏时创设的学校,属国子监;“俎豆”指古代祭器;“东胶”原指周代大
学,这里指韩愈祠所在地国子监。下联是说韩愈重视教育,鼓吹从师学习,为后世敬仰。
3、暗嵌人名。例如:
复生,不复生矣
有为,安有为哉
这是康有为挽谭嗣同联。复生是谭嗣同的字。上联痛彻心肺地道出了谭嗣同名为复
生,实已不复生,言辞哀惋;下联语意双关,暗指自己难有作为。在挽联中将死者、生者(作
者自己)连为一体,实为联中极品。
4、突现创作风格。例如: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这是郭沫若为淄川蒲松龄故居所题的一副对联,十分精当地评价了蒲松龄《聊斋志
异》的风格特点,从内容上看写的是妖狐鬼怪的故事,而从深处看是刺贪刺虐,批判丑恶现
实的。“高人一等”“入骨三分”表现了郭老对蒲松龄作品的极高评价。
5、隐含历史事件。例如:
督亢图中不杀人
咸阳殿上空流血
这是写荆轲的一副对联。强秦吞燕,迫在眉睫。荆轲带着燕国地图和太子丹的托付
踏上了“刺杀秦王”的不归之路。咸阳殿上,秦舞阳的怯懦和荆轲的勇武形成鲜明的对比。
“图穷匕见”,终未能刺杀秦王而空自流血,正应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6、综合型。例如: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一看这副对联就可知道写的是辛弃疾。辛弃疾和苏轼是宋朝豪放词人的杰出代表。
“铁板铜琶”是前人来评价苏词豪放风格的:“学士词,似关西大汉,执铁板铜琶,唱‘大
江东去’……”“大江东去”是苏轼代表作《赤壁怀古》中的起句。“美芹”指辛弃疾的《美
芹十论》,“悲黍”是用典,也叫“黍离之悲”,表现的是对民生疾苦的同情。“鸿雁南飞”
暗射南宋面对金人入侵,都城南迁。全联歌颂了辛弃疾心忧黎民、爱国报国的情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