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五单元小结与复习 构建知识体系 明晰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文明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1.基本线索: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早期,即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这一段历史。也是从道光到光绪的晚清时期。2.阶段特征: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 (二)具体表现1.政治上(1)屈辱线索: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发起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维新运动。 2.经济上(1)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3)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3.思想上(1)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思想主流。(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外交上(1)传统朝贡礼仪、华夷之辨受到冲击,闭关自守局面被打破。(2)清政府被迫接受西方条约体制。5.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维新运动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针对训练1.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美三国签订了《南京条约》《黄埔条约》《望厦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对中国的共同后果是(D)A.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B.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C.损害了中国的经济命脉D.影响了近代的历史进程 2.关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林则徐解释为“器不良”“技不熟”。当代史学家陈旭麓则认为是因社会落后而政治腐败,因政治腐败而武器陈旧。对此不同认识解读准确的是(C)A.二者阶级立场相同,但观察角度不同所造成B.林则徐作为鸦片战争的亲历者,认识更准确C.林则徐的观点符合当时学习西方的认知水平D.史家与事件无利害关系,结论不带主观因素 3.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A)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4.《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C)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D)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6.戊戌变法百年纪念碑碑文说:戊戌变法实开中国近代改革之先河,冲击封建桎梏,解放思想,刷新风气,启示后人,功不可没。此碑文意在强调戊戌变法(D)A.是成功的政治运动B.是全面的社会变革C.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是深刻的思想解放解析材料反映戊戌变法主要起了开启民智、思想解放的作用,故选D项;戊戌变法并未成功,排除A项;戊戌变法不是全面的社会变革,排除B项;戊戌变法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C项。 本课结束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