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程标准学科素养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1.了解汉朝北击匈奴、凿通西域的史实,培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2.了解唐朝与周边民族及邻近各国的关系,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放时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培育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3.了解元朝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重建作出的贡献,培育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课标导航·明晰目标】 【时空坐标·历史脉络】 知识归纳|识记理解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典客南海郡和亲 西域都护府护乌桓校尉屯戍 【易错提醒】正确认识汉匈战争的性质(1)两汉时期匈奴与汉族政权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之争,不存在侵略与反侵略之分,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2)两汉与匈奴的战争是由匈奴对中原抢掠引起的,匈奴对中原抢掠是非正义的,两汉对匈奴的战争具有反掠夺反奴役的性质。 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__________及鸿胪寺。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礼部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流求 天可汗文成公主北庭单于安东 辽 【思维点拨】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民族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与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思考上(唐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张。[提示]根据材料可概括出不歧视、不猜忌、妥善安置的主张。【答案】主张:不歧视、不猜忌、妥善安置。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行汉法八思巴 提督四夷馆九边马市王 理藩院准噶尔部五世达赖改土归流 【思维点拨】元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与表现(1)原因:元朝完成全国的统一,疆域空前辽阔,为民族大融合提供了条件。(2)表现。①大量的少数民族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②新的民族回族形成。③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思考清朝在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直接受皇帝领导。……出于统治边疆民族地区的需要,清廷大力推行民族立法工作。……嘉庆年间,修成《理藩院则例》713条,这是一部适用于各个边疆民族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法规。……此外,清廷也针对不同边疆地区颁布了一些区域性立法。——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提示]从设立专门机构、推行民族立法等方面概括。【答案】主要措施:设立专门的机构,直接受皇帝领导;推行民族立法,利用法律协调民族关系,并针对不同边疆地区颁布区域性立法。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甘英倭国 造纸术遣唐使 阿拉伯日本马可·波罗 尼布楚条约 【思维点拨】宋代海路发达的原因(1)宋代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为海外贸易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2)宋代陆路交通阻隔,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3)宋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4)宋代统治者的重视与鼓励。 思考阅读教材第65页插图“乾隆帝在热河接见英使马戛尔尼情形”。这次接见有何结果?说明了什么?[提示]插图说明了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的华夷观念,自我封闭于世界潮流之外。【答案】结果:清政府不愿意就马戛尔尼此次来华提出的建议作任何谈判,中英正常交往的大门被人为地关闭。说明:当时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的华夷观念,麻木落后,自我封闭于世界潮流之外。 重难探究|素养初培 材料一“丝绸之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至隋朝,在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盛期。——摘编自王炳华著《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等探究点一 古代丝绸之路 [问题1]根据材料一,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原因。(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答案】主要特点:历史悠久;分陆海两道;具有延续性,持续发展;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主要通道。原因:古代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封建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指南针的应用,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进步;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材料二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著《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亚欧文明交流的方面归纳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影响。(培育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答案】影响:丝绸之路影响亚欧文明发展进程;经济文化交往联系密切;推动物种交换,人员流动;促进科学技术交流。 【要点总结】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1)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了东西方交流的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网络。(2)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3)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相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的生产乃至社会变革。(4)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文化的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重要纽带。 材料一唐朝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民族政策。……唐太宗作为一个开明的政治家,他基本上把少数民族和汉族看作一家,他从以德治为主,即以静为主的治国思想出发,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很少动用武力,而是采取安抚、和亲政策……他反对华夏民族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奴役,主张一视同仁,坚持“朕独爱之如一”政策……一律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对征服或主动降服的少数民族地区,在那里设置中央政府管辖下的所谓“羁縻”府州,由原来少数民族官员担任,体现了民族自治色彩。——摘编自李钦《论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借鉴意义》探究点二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答案】特点:以德治为主,采取安抚、和亲政策;给予少数民族地区较高的自治权;重视民族风俗;设置羁縻州,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管理;重视民族平等与融合。 材料二清朝立国后,多次采取有力的军事行动,致力于恢复和捍卫疆土的安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清朝统治者还与内外蒙古上层长期联姻,积极传播佛教,利用上层联络和文化影响的作用,促进了蒙古地区与内地的相互了解,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受游牧势力南下威胁的问题。自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流域,也归入清朝的版图。——摘编自方铁《试论历代王朝的疆域与边疆》 [问题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立国后为巩固边疆统治采取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政策的历史意义。(培育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答案】民族政策:武力平叛、满蒙联姻、文化渗透。历史意义:促进边疆的开发,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较好地处理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疆域的版图。 【要点总结】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特点及历史意义(1)措施。①设立不同的机构以加强行政管辖。②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③实施宽松的文化传播政策。④逐渐弱化华夷之别。⑤制定笼络、安抚、和亲等政策。 (2)特点。①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②治理体系日益完善。③因地制宜,因俗而治。④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3)历史意义。①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②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④中华民族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 课堂小结|史论提升 知识导图 史论要语1.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2.唐朝实行开放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3.元朝结束了长期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4.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关系在明清时期发生重大转变。 随堂小练|素养达成 1.汉武帝时期,设置河西四郡,使天山南北地区和内地连为一体的前提是()A.打败匈奴B.联合突厥C.对抗契丹族D.击退女真族【答案】A【解析】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之后西汉设置河西四郡,使天山南北地区和内地连为一体,故A项正确。 2.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该时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A.完全中断B.继续进行C.达到顶峰D.持续衰退【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虽然处于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故B项正确。 3.明朝前期,在北方设“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边镇开设互市,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A.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B.明朝边疆的防御力量急需增强C.蒙古是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D.明朝统治者对蒙古的政策摇摆不定 【答案】A【解析】材料“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边镇开设互市,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体现出经贸往来有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A项正确。 4.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知()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B.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C.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D.汉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设置机构,保护出境商旅,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故C项正确。 5.《宋会要辑稿·职官》载:“绍兴十四年(1144年)九月……提举福建路市舶楼璹言:‘……欲乞依广南市舶司体例,每年于遣发船舶之际,宴设诸国蕃商,以示朝廷招徕远人之意。’从之。”这段材料说明()A.南宋政府对外贸易不计经济效益B.南宋政府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C.中国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南宋政府重视蕃商来华贸易 【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南宋政府为扩大对外贸易,每年都“宴设诸国蕃商,以示朝廷招徕远人之意”,说明政府重视蕃商来华贸易,故D项正确。 6.明初,为了防止倭寇伪装商人入境,政府创立了新的朝贡贸易制度,并规定,凡外国来华的朝贡使团和贸易商人都由新设立的市舶提举司管理。该制度()A.严格限制了外国人来华B.阻碍了中西文化交流C.导致中国贸易长期入超D.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初设立市舶提举司,加强对外国来华的朝贡使团和贸易商人的审查和管理,有利于防止倭寇伪装商人入境,维护国家安全,故D项正确。 课后提能训练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