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六单元 第17课【学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据考古发现,汉代的户籍把每户户主的姓名、籍贯、住址、爵位、职业、年龄、妻子、兄弟、姊妹以及牛马、田宅、奴婢、车辆的数量和价值都登记在内。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B.强化对民力的控制C.根除王国势力威胁 D.抑制豪强地主势力【答案】B 【解析】汉代户籍统计具体准确,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征发赋役和控制百姓,故B项正确;加强户籍管理并不等同于抑商,排除A项;材料中的户籍管理并非仅针对诸侯王国与豪强地主势力,排除C、D两项。2.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  )A.标志国家户籍制度成熟B.使得门阀士族开始走向衰退C.使得均田制进一步推广D.削弱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实力【答案】D 【解析】将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编入国家户籍,削弱了门阀士族的经济实力,故选D项。3.宋朝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而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客户的比例不断下降,反之,主户的比例相应上升。这可能是因为(  )A.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科举制度改革C.市民阶层的壮大D.理学的发展【答案】A 【解析】宋朝户籍中的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宋朝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使客户的比例下降,主户的比例上升,故选A项。4.元明时期政府以职业定户籍,这种做法(  )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B.加剧了社会矛盾C.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造成政治的动乱【答案】C 【解析】 以职业定户籍使被定籍的人所从事的职业世代相袭,不得变动,这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经济的整体发展,故C项正确。5.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  )A.确立了皇帝制度B.摧毁了宗法关系C.建立起官僚政治D.加强了基层治理【答案】D 【解析】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和商鞅“集乡为县”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故D项正确。6.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更定保甲之法:……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这表明(  )A.保甲法完全禁止了人口流动B.保甲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甲是明代最基层的行政机构D.保甲兼具户口管理和治安功能【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的保甲法强化了对基层和民众的管理与控制,说明保甲兼具户口管理和治安的功能,故D项正确;“完全禁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保甲法加强基层管理,而非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甲是明代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排除C项。7.《墨子·七患》说:“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这说明(  )A.墨子有一套完善的社会救济方案B.墨子的设想得以实现C.墨子是社会救济专家D.中国的社会救济思想早已有之【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积极储备粮食以备灾荒的社会救济思想,故D项正确。8.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答案】C 【解析】 梁武帝下诏要求地方郡县长官设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目的是加强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内容更加详尽,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等行为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并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汉承秦制,户籍管理又有发展。汉丞相萧何编制《九章律》,其中的“户律”规定了详细的户籍管理办法,实行“编户齐民”,历史上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此后,秦汉户籍制度一直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摘编自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答案】(1)发展趋势:制度日益周密,对百姓控制日益严密。特点:出现时间早,历史悠久;与刑法和征发徭役、赋税紧密联系;对后世影响深远。(2)影响: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人口自由流动和迁徙;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及课取赋税,保证国家有充足的赋税收入;成为古代国家进行政治控制(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选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此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  )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催驱赋役”可知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可知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按比户口,课植农桑”可知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符合题意。2.“编户齐民”是汉代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由此可得知(  )A.平民可以随意迁徙B.政府借此保障收入C.农业要求精耕细作D.汉代禁止土地兼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可知,汉代的这一政策保证了农户户数的稳定,而小农户是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故B项正确。3.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同时,科举考试也要求考生必须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这反映了户籍制度的实质是(  )A.维护儒家伦理道德B.巩固封建统治秩序C.限制了人口的流动D.保证选官相对公平【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可知,户籍制度的实质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4.《大明会典》记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版籍者,罪同。”明朝此规定意在(  )A.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C.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D.严格限制人身自由【答案】C 【解析】材料“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表明明代户籍管理严格,旨在规范户籍登记和管理,故C项正确。5.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由此可知,汉代的“乡”是一种(  )A.村民自治组织 B.地方政权机构C.社会教化团体 D.安全保卫机构【答案】B 【解析】材料“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说明乡的三老等负责教育、收税和治安等工作,这等于在行使地方政权的职权,故选B项。6.明清时期,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表明明清时期(  )A.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B.商人自治引起了基层行政体系的改变C.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传统基层治理模式相结合D.封建国家放松了对基层社会的管控【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其中包括一些对基层的管理,故C项正确。 7.中国历代都设立了不少义仓、常平仓和惠民仓等。义仓属于地方性济民救灾设施,常平仓由朝廷兴办,另有惠民仓作为辅助之用,又设广惠仓以赈灾济民。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A.以民间救济为主B.人民社会福利完善C.仓储制度集权化D.社会救济方式多样【答案】D 【解析】材料“义仓属于地方性济民救灾设施,常平仓由朝廷兴办,另有惠民仓作为辅助之用,又设广惠仓以赈灾济民”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故D项正确。8.族田义庄是宗族宗法制度的产物,肇始于北宋范仲淹创建的范氏义庄,明清时各地十分盛行。据成书于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这表明族田义庄(  )A.确立了社会保障体系B.在古代的存在有合理性C.有利于宗族内部平等D.是封建政府救济灾民的来源【答案】B 【解析】族田义庄的存在反映了古代宗法制下,宗族内部形成一个集团,以血缘为纽带,这样做有利于凝聚宗族的力量,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社会救济思想体现在政府、社会精英以及广大社会民众三个方面。……宋代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仓储备荒体系,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赈灾救荒法规,创立了功能较为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等。——张南《简论宋代的社会救济》材料二 宋代建立了一整套的国家福利救济体系,在对象上包括了儿童、孕妇、老人、乞丐、鳏寡孤独者等,在内容上基本涵盖了国民的“生老病死”,宋之后元明清三代虽然也继承了宋朝的很多做法,但总体上国家福利救济是收缩的。——摘编自罗开元、罗霜《宋代社会救济制度及其弊端》材料三 清代地方州县是上层政权机构或正规官僚行政机构的最低一级,州县官因之被称为“亲民之官”。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推行国家福利救济的特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作用。【答案】(1)特点:体系化(仓储备荒体系);立法保障(赈灾救荒法规);设施齐备(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全民保障(对象广泛);内容全面(涵盖生老病死)。(2)主要特点:不是国家正式官僚机构;三大系列社会组织并存,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积极作用:对基层社会实施了有效管理;维持了基层社会的统治秩序;推动了基层社会的发展。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