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和差倍数关系的教与学和差倍数关系是小学应用题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数量关系。其常见的文字叙述方式主要有两种:和差关系:a比b多(少)c。倍数关系:a是b的c倍。从形式上看,这两种类型比较简单,但由于已知量和未知量的不同变化,文字表达方式的变化,它们的解法各异,学生容易混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知道“多”了要加,“少”了要减,“倍数”要乘,尤其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是分析解答这类问题的基础,但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往往被表面文字所迷惑,不辨是非,滥用一气,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解答错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培养和形成正确的分析思路,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一、正确判断相比较的两个量应用题是丰富多变的,题目中的数量也是比较多的,到底哪两个数量之间存在着和差倍数关系呢?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题目中讲了一件什么事,有哪几个量;其次,找出题目中表示相互关系的语句;然后,联系上下文分析,准确地判断出相比较的两个量各是什么,排除其他数量的干扰,理清数量。二、正确判断两个量的“多”与“少”,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第4页共4页
对数量多少的概念,学生有丰富的生活感受,通过举一些生活实例,如“苹果的数量比梨多3个”“苹果的数量是梨的3倍”等,让学生在对这些实例的分析中,归纳总结出“多”与“少”的变化规律:a比b多(少)c,谁在“比”的前面谁就多(少),另一个量就少(多);a是b的c倍,谁在“是”的前面谁就多(少),另一个量就少(多)。在正确判断两个量“多少”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简明地求a或b的练习,丰富直接经验。在必要的感性积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归纳出“和差倍数关系”的解题方法:和差关系:知“多”求“少”用减法,知“少”求“多”用加法;倍数关系:知“多”求“少”用除法,知“少”求“多”用乘法。三、充分进行基础训练,初步形成能力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学生初步理解了基本的规律和方法后,还要经过反复的训练,自觉加以应用,才能形成能力。练习时,要注重对计算结果的检验。在求出了“a”或“b”后,要和已知的“b”或“a”进行比较,看是否符合题目中“a比b多(少)c”、“a是b的c倍”的关系。通过检验,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深化对基本规律和方法的理解,也培养了检验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感觉,增强了学好这部分内容的信心。重视对比,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要通过比较,让学生区分异同,认清表面现象,正确运用规律。和差关系常见的文字表达方式有:第4页共4页
(1)已知a,a比b多c,求b。(2)已知b,a比b多c,求a(3)已知a,a比b少c,求b。(4)已知b,a比b少c,求a。倍数关系常见的文字表达方式有:(5)已知a,a是b的c倍,求b。(6)已知b,a是b的c倍,求a。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判断—选择—计算”的步骤进行分析解答。在解答时,让学生比较各个试题的异同,使学生认识到:尽管已知条件不同,文字表达方式不同,但是,两个量“多”与“少”的关系没有变,“和差倍数关系”的基本规律没有变,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多”与“少”的关系,而不是“多”字、“少”字、“倍”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多”“少”“倍”的错误理解,纠正其发生错误的根源。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成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质疑,畅所欲言,在相互争论和交流中完成审题、分析、计算、检验的各个环节,获得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这既是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方法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四、重视综合训练,提升能力水平第4页共4页
在掌握了和差倍数关系的规律和基本解题方法后,把两种类型合并起来进行综合训练,就成了水到渠成的必然步骤。例如,“苹果有30个,梨的数量比苹果多6个,桔子的数量是梨的3倍,桔子有多少个?”在这道题目中,既有和差关系,又有倍数关系,这就要求学生认真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和差的“多”和“少”与倍数的“多”和“少”是不同的,还锻炼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小学生的思维正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必须要经过必要而充分的练习,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规律和方法,并自觉地加以应用。“和差倍数关系”是连接四则运算和应用题的纽带。它既是四则运算的延伸,也是分析解答一般应用题的基础。经过这样的教与学,学生既学会了分析解答这一类型的应用题目,也自然掌握了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作者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迎宾路小学)第4页共4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