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高一语文《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荷塘月色》教案高一语文《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本诗形象、抒情的语言,把握这首诗的情感美和艺术美!2、体会诗作蕴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及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领会作者追求美好爱情的执着而纯洁的感情。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感受诗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对比手法以及诗歌每节的关系;2、教学难点:画面感与抒情性的结合;正确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西方一般在什么地方举行婚礼?——教堂 由谁来主持婚礼呢?——神父、牧师新郎新娘站在神父面前,让众人见证他们爱的誓言,有谁知道这段誓言是怎么说的?(神父会问他们什么?)“你是否愿意娶这为小姐为妻,按照圣经的教训与她同住,在神面前和她结为一体,爱她,安慰她,尊重她,保护她,像爱自己一样,不论她生病或健康,富有或贫穷,始终忠于她,直到她离开世界?”这时新娘会怎么回答?——“我愿意。”  我相信无论是谁在那神圣而庄严的时刻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那三个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我愿意是急流》是一封热恋中的男子写给未婚妻的告白情书。这封情书的作者还有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小诗《自由与爱情》,大家能背给老师听听吗?“生命曾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大家知道这位作者是谁了吗?对了,他就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板书:我愿意是急流 裴多菲——献给未婚妻森德莱·尤丽娅)  二、作者简介裴多菲(1823——1849)19世纪匈牙利最伟大的诗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他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屠户家庭,从小过着困苦的生活,做过演员,当过兵。最后在与沙俄战斗的战场上为国牺牲,年仅26岁。身后留下22岁的妻子和1岁半的幼子。他短暂的一生共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和9首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   在匈牙利文学发展史上,裴多菲占有独特的地位。他奠定了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基石,继承和发展了启蒙运动文学的战斗传统,被誉为“是在被奴隶的鲜血浸透了的、肥沃的黑土里生长出来的‘一朵带刺的玫瑰’”。三、写作背景那他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首诗呢?这里面有一个关于冲破世俗束缚的爱情故事。 1846年9月,23岁的裴多菲在舞会上结识了伊尔诺茨伯爵的女儿森德莱·尤丽娅,这位身材修长,有浅蓝色眼睛的美丽姑娘的清纯和率真,使年轻诗人一见倾心,而拥有大量土地庄园的伯爵却不肯把女儿嫁给裴多菲这样的穷诗人。面对阻力,裴多菲对尤丽娅的感情仍不可抑制,在半年时间里写下了一首又一首情诗,如《致尤丽娅》《你爱的是春天》《我是一个怀有爱情的人》《凄凉的秋风在树林中低语》等,这些抒情诗中的珍品鼓动尤丽娅冲破父亲和家庭的阻拦,在一年后同裴多菲走进了婚礼的殿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我愿意是急流》,就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爱情的深情表达.四、分析诗歌给大家2分钟时间自己默读(学生自读,并带着问题思考)品读第1节1、学生朗读第1节,要求读出感情。(用舒缓、深沉、愉悦的语调朗读。)点评:“我愿意是”部分要读得坚定、激昂;“只要我的爱人”部分要读得轻柔、欢快。2、为什么作者说:我愿意是崎岖路上的“急流”,而不是平坦路上的河流?崎岖路上的“急流”有什么特点呢?弯弯曲曲、千回百转,所以这个过程是艰辛痛楚的。那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又是什么感觉?悠闲、快乐、活泼、活蹦乱跳、自由自在的。 那平坦路上的河流是怎样的呢?缓缓的流,没有遭遇任何困难。刚才我们说背景的时候说过,作者与爱人在一起时,家人是什么态度呀?不赞成的对不对?也就是说,他们的爱情是有阻力的,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崎岖”和“快乐”形成对照,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这写出了为使爱人安逸,而不畏风雨,说明作者为了爱人的快乐,甘愿面对崎岖,经历艰难险阻,承受痛楚。板书:急流、小河(坎坷)——小鱼(快乐) 品读第2节1、指名朗读,要求用舒缓、深沉、愉悦的语调朗读。2、“我愿意是荒林”,把“荒林”改成“森林”如何?不行。为什么呢?“荒林”有什么特点?树木稀少,叶子凋落. 那这时如果一阵狂风吹来,小鸟会怎样?小鸟的鸟巢可能会被吹落,小鸟可能会受伤。那这个时候,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荒林需要什么?勇气对不对,所以“荒林”要保护小鸟(爱人)就更困难。小鸟在树上“做窠”“鸣叫”,这种生活充满了什么?愉快、安逸。那森林又有什么特点呢?树木茂盛,枝叶繁多,如果小鸟在这么茂密的树林生活,体现不出爱的决心和勇气。所以“勇敢地作战”和“做窠”“鸣叫”形成对照。小鸟“做窠”“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但只要爱人生活的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显示出“我”的勇气和决心。3、“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改为“一阵阵的狂风,被我挡在外边……”,所表达的感情深度与原句是否相同?不同。狂风来了,“我”勇敢的作战,这是什么句?主动句还是被动句? 主动句。那改后的句子“狂风来了,被我挡在外边”是什么句式呢?被动的。原句表达了“我”主动、勇敢的一面,显示出直面斗争、保护爱人的决心和勇气。改后的句子是被动的。就比如说:你主动去爱一个人,和一个人追求你,你才去爱他,这两种感情,哪一个程度更深?板书: 荒林(艰辛)——小鸟(幸福)  品读第3节1、指名朗读,要求用舒缓、深沉、愉悦的语调朗读。2、“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作者为什么这样比喻自己?大家都见过藤吧?藤是一种什么植物?——攀附类植物它能靠自己的力量站立吗?——不能、很难。一般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看见藤?——树上、墙上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满了什么?——生命的活力。废墟是它上升成长的依靠,而废墟自身却要一步一步走向衰亡,但只要爱人的生命之  “藤”常青,诗人甘愿“荒凉”甚至“毁灭”。所以“毁灭”“荒凉”和“攀援上升”形成对照。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废墟是它上升成长的依靠,而废墟自身却要一步步走向衰亡。这里写出了为使爱人青春永驻,而甘愿牺牲自己。这样表达出“我”对爱人毫无保留的付出,毫无保留的爱。板书:废墟(荒凉)——常春藤(美丽) 品读第4节1、指名朗读,要求用舒缓、深沉、愉悦的语调朗读。2、作者把自己看成是饱受风雨打击的草屋,把爱人看作是可爱的火焰,透露出了“我”对爱人怎样的态度和感情?燃烧的火焰遇到风、遇到雨会怎样?——熄灭。那草屋起到的是什么作用呢?——可以遮风挡雨。所以说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他可以这么“愉快地缓缓闪现”着,而不被熄灭,它的这种安全感来自于什么?这一份安逸和满足来自于草屋的庇护。    所以“饱受风雨的打击”和“愉快”形成对照。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避开了户外风雨的危险,“愉快地缓缓闪现”,这一份安逸和满足来自于草屋的庇护。而草屋自身却要“饱受风雨的打击”。这透露出了“我”对爱人小心呵护和倍加珍视的态度和感情。 板书:草屋(打击)——火焰(愉快) 品读第5节1、指名朗读,要求用舒缓、深沉、愉悦的语调朗读。2、作者为什么用“破旗”来比喻自己?   在你的印象中,一面新旗是怎样的?——鲜艳、漂亮   那“破旗”呢?——褪色、破破烂烂的、有洞、有流苏(须须)   破旗的形象这么不好,你认为“破旗”意味着什么?——丑陋、失败。   为了衬托出爱人的美丽,表现一种悲壮感人的爱情。 3、“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将“夕阳”改为“朝阳”好不好?为什么?大家可以联系诗中比喻“爱人”的“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这些形象,说说你的看法。文中说“珊瑚似的夕阳”显示出的是什么?有句话叫“夕阳无限好”,大家认为夕阳美不美?显出了“鲜艳的辉煌”。天上的云朵有什么特点?——飘忽不定那云朵、破旗在广漠的空中飘来飘去给人什么感觉?一种居无定所的漂泊和苍凉。  那“朝阳”给人的感觉又是什么形象?  大家想想夏天的太阳,早上八九点的时候,是不是就已经很热了?  夕阳比较柔和,朝阳火辣辣的,过于壮丽,这样与诗中前面提到的的“小鱼”、“小鸟”等形象就不协调。   所以“飘来飘去”和“鲜艳的辉煌”形成对照。“珊瑚似的夕阳”显出了“鲜艳的辉煌”,这是生命的辉煌,而云朵、破旗在广漠的空中飘来飘去却是一种居无定所的漂泊和苍凉。这里写诗人只要能衬托出夕阳的辉煌,诗人甘愿漂泊。板书:云朵、破旗(孤独)——夕阳(柔和)  五、朗读全文,并总结。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了一个诗人的真诚与善良,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语速应该舒缓些,要注意诗句的节奏,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读出舒缓、深沉、愉悦的语调,读出诗中积极、昂扬、热烈的情感。 1、刚才大家带着自己的感情读过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诗中比喻自己用了哪些事物?“急流”、“小河”的百折千回,“荒林”的艰辛作战,“废墟”的付出、牺牲,“草屋”的孤独处境,“云朵”、“破旗”的浪迹天涯。这一切都含蓄地体现出主人公刚毅不屈的性格和对爱情坚贞不渝的追求。2、诗中比喻爱人的事物也值得回味,都有哪些?“小鱼”的活泼自由,“小鸟”的欢乐天真,“常春藤”的永不枯衰,“炉火”的温暖,而珊瑚似的夕阳“不但美丽迷人,还能给人带来光明和憧憬。”3、诗人是用哪些词语将这几组意象联系在一起的? 诗中用“我愿意是……”和“只要我的爱人”将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这样写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和献身精神。板书:我愿意是……只要我的爱人 4、通过分析,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自己愿意承受艰辛,承受痛苦,承受毁灭,只要爱人因此获得快乐、幸福、美丽、安宁。作者选择了五组富于深意又相互对立的意象来表现主题,比喻“我”和爱人之间的那种依靠与被依靠、抚慰与被抚慰的如胶似漆的关系,形象而深刻的体现了诗人纯洁、热烈而执着的爱情观,不管自己的命运多么坎坷、险恶,只要是为了爱人,就会感到幸福,从而表达了诗人甘为陪衬,甘愿为爱人的幸福奉献一切,无怨无悔,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炽热情感。板书:爱情观:无私奉献、执着热烈、无怨无悔。 5、一组意象就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了,诗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呢? 一组意象虽然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但不够强烈。五处对照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其作为比喻的自然现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上至广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至山崖废墟,小至一鸟一鱼,意境开阔,画面舒展。这不仅展现出诗人自由,开朗,奔放的襟怀,也将诗人的爱情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而且,这五组意象层层递进,相互对照交融,既表现了诗人为了“至爱之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的精神,又使得那男子汉的气魄和宽广的胸襟在无私无悔的爱的倾吐中得以升华,产生崇高悲壮的人格魅力。六、结束语   每一份美丽的背后都有万分苦涩,爱情也是如此,但只要有爱,再苦再难也可以换回欣慰的容颜和幸福的泪水!同学们,你们觉得被爱与付出爱哪个幸福?其实,去爱别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幸福的。“哪个少年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只是我们青春年少,思想尚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尚未独立,事业尚未确定方向,所以我们还不能轻言爱情。我们应意识到,追求爱情的前提是要不断完善自己,那就需要先学习知识、技术,使自己成为一个值得依靠的人,这样才能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将来才会真正懂得并且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美好的爱情。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七、作业布置1、背诵这首诗。2、背诵裴多菲的短诗《自由与爱情》。 八、板书设计我愿意是急流   裴多菲——献给未婚妻森德莱·尤丽娅  我       急流、小河(坎坷)           小鱼(快乐)       只  愿        荒林      (艰辛)        小鸟(幸福)       要  意        废墟      (荒凉)           常春藤(美丽)      我   是        草屋      (打击)           火焰(愉快)        的  ┇       云朵、破旗(孤独)           夕阳(柔和)        爱  ┇                                                    人                                                                                                                                    爱情观:无私奉献、执着追求、无怨无悔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计划采用六个步骤“自读感知,思考提问,查阅信息,讨论交流,熟读成诵,存疑留问”,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存疑留问”放在课外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读感知,学生思考提问,学生查阅信息,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在这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一、自读感知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     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再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注意段落之间的联系。     明确: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确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巳无福消受了。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     二、思考提问     首先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要深究讨论的问题。     学生先后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一铺”,其好处是什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其次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重新整合。     第一类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二类问题是文章局部的细节问题。按照文章先后依次罗列如下: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第三类是关于对本文的评价的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三、查阅信息     针对上述问题请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上图书馆查阅资料。     四、讨论交流     首先讨论第一类问题,即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教师提示,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的问题,首先要搞清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必须联系作者自身来看。学生交流上网查阅的有关资料。明确:     (一)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其次讨论局部细节问题。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明确:先写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脉脉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像“舞女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动态美。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像“明珠”“星星”,则写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华。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层写动态。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     之所以叶子写得多,是当时当地景物的实际情况。作者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征,本文的特点是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点。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处飘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解答这个问题,不妨请学生把“照”和“铺”字代人句中读一遍,学生就知道了。      明确:“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照”和“铺”字就没有这个效果。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明确:“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明确:这是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比喻,这就是通感的一种,其相似点就是和谐。第四段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这也是通感,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就是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再次讨论本文的评价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处。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这个问题不必回答。     五、熟读成诵     要求学生背诵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师要求学生诵读时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为主,“内在”情感要丰富,表现出优美的“韵味”,语速宜缓,节奏分明。     六、存疑留问     给学生一个探究的题目让他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说说你对这个“梦”的理解。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