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总有一天,我们会试图总结人生——《京口北固亭怀古》解读郭培旺3150字2014.12.8我想,可以用两句话来解读这首词,一“让‘读宋词’摆脱‘查单词’一般的烦恼”,二“总有一天,我们会试图总结人生”。本单元集中学习两大流派、四大词人的代表作,就辛弃疾尤其是他的这首词而言,除了篇幅长之外,对高一学生而言,还有一个巨大的理解障碍,就是有着“查单词”一般的烦恼——纷至沓来的典故,甚至一个典故中套着另一个典故,就像一篇英语课文里接连不断的陌生单词一样,打击着学生的阅读兴趣,似乎也影响了作品的美感和质地。这还是那个“稻花香里说丰年”、“醉里挑灯看剑”的爽朗的辛弃疾吗?如何带领学生穿越地雷般密布的典故丛林,是一大挑战。解决了这个问题,词人的情感也就迎刃而解了。一、面对辛弃疾,打开典故的密码题目曰“京口北固亭怀古”,言“京口”而非“镇江”,用古称而弃今名。这就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在大唐,说大汉,这是一种神往般的溯源,回望遥远而风光的过去。(一)典故有线索。那么脚下镇江、往日京口的源头又在哪里呢?在东吴,在孙权,在赤壁之战的208年。那时候,京口被视为抗衡曹操的治所、都城。这就是一、二句的内容。孙权是东吴一代雄主,风流倜傥,令人景仰;那么接下来的三四句写到的“刘裕”却实在算不上什么雄主,其知名度跟孙权绝对不在一个档次上,他在位仅三年,南朝宋的历史沿革也不过59年。那么,为什么把几乎同样多的笔墨,豪爽地送给这个刘裕呢,原因有二。刘裕与京口有着深厚的渊源,他生长在京口,并于京口起兵;刘裕灭南燕、后秦,又废晋帝,开创了南朝时代,势如破竹,豪情冲天似孙权。孙权和刘裕,相隔200年的两个君王,占据了上阕的四句话。人在镇江,身为知府,在自己的辖地,在高高的北固山上,怀想着和此地有关的风云人物,若有所思,把栏杆拍遍。再看下阕。第一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里讲的是上阕刘裕之子刘义隆:前者是开国武皇帝,这里是治国的文皇帝。从刘裕到刘义隆,还是在京口,没有跑题,且衔接得还很紧密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却想要像大汉霍去病那样取得战绩,结果只落得个北顾敌军无功而返。第二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当年宋孝宗出兵北伐的时候,我恰好自北而来,我亲眼见过战火焚烧的扬州路,我们的城市和百姓惨遭屠杀。四十多年来,我们还是没有重整旗鼓!怎能不仰天长叹。第一句是写南朝宋的事情,第二句是当下的南宋。此宋非彼宋,但是此宋像彼宋。第三句,“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重回南朝宋,重回第一句。刘义隆战败,被对手北魏皇帝拓跋焘追击之长江北岸瓜步山,修建行宫,后成了祠堂,用拓跋焘的小名佛狸命名。瓜步山、瓜洲故渡都在北岸,镇江、京口在南岸,所以有一句诗叫“京口瓜洲一水间”,浅浅的一湾长江,望得见对岸风景,却会不到对岸故乡。3 第四句的廉颇之典,开拓了作品和心境的新局面,英雄自况,荒凉无边。由此可见,这首《永遇乐》的典故选取和出场都是有顺序、有线索的,井井有条而非乱七八糟。(二)称谓有变化同为用典,称谓有别,含义颇丰。仲谋(字)—寄奴(小名)—元嘉(年号)—佛狸(小名)—廉颇(全名)。1、仲谋为字,当时无限景仰。2、刘裕小名,一是亲切,二是扣合百姓传闻的语境,三是寓意,可否解为“寄身江南,身如奴仆”,词人本身、南宋王朝,都是如此。开国皇帝名寄奴,有反差与反讽的意味。3、元嘉年号,当是永远的耻辱柱,是国耻日,是甲午,是辛丑,是心脏的伤疤。4、佛狸小名,这是敌方皇帝,满是蔑视,佛面兽心,辛辣无比。5、廉颇全名,厚重悲凉,一种“一饭肉十斤”的逞能,一种英雄不得志的落寞。(三)句序有匠心。句序调整,词序重置,或为声韵,或为意义的强调。如“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首句,上阕“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当是“无觅英雄孙仲谋处”,词人辛弃疾急不可耐、不由分说地先把“英雄”二字提了出来,堪称虎虎生风的妙笔,对英雄的渴慕溢于言表。下阕“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当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如此调整,突出了“四十三年”之漫长,“烽火燃烧”之惨烈,一切历历在目。(四)基调有反差。1、孙权之典。首句劈头就是“千古”,历史如大河,奔腾并蜿蜒。说“千古”而非“千里”,一则眼前江山无千里,半截版图尽属胡;二则作品表达的是面对浩荡历史的兴叹,而不是万里河山的赞美。江山岿然如铸,历史流淌不息,自然引出慨叹——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当朝无英雄,京口吹冷风。次句舞榭歌台、风吹雨打,九字长句,有一种率性的美感。前一句重千钧,后一句轻如云;前一句典雅,后一句口语。2、刘裕之典。第四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语句风格和第三句相比也是鲜明的反差:一是百姓生活,生老病死,僮仆街巷;一是军旅生活,戎马倥偬,出生入死。一是百姓闲聊口吻,似是若有若无的遥远传闻;一是载入史册、文字镌刻的光辉岁月。一是草树之柔,一是金铁之刚。一是慢节奏,斜斜的暖阳;一是快节奏,风驰电掣的战马。两种风格,相映成趣,或许唯有战斗的人生才是精彩的,或者唯有战斗才可以换来安宁的生活。3、刘义隆与拓跋焘之典。我烽火连天,他歌舞升平;我草草出兵,他来势汹汹。对照令人伤痛。以上四点,是我们对词中主要典故的分析,由此可见,辛弃疾的典故运用大有来头,艺术性很耐咀嚼。要打破学生的为难情绪和排斥心理。接下来的问题是,同为豪放派,苏轼用典则很少;同为这个辛弃疾,也写过条分缕析的《美芹十论》。为什么到了词中,辛弃疾用如此多的典故?我们可以用“刘义隆”之典来探讨。一、总有一天,我们会试图总结人生3 刘义隆在位近30年,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更有“元嘉文学”众星璀璨(谢灵运、颜延之、鲍照、刘义庆、陶渊明等群星照耀)。但是他的几次讨伐北魏的军事行动却均以无功而返收场。在这里,词人辛弃疾只谈其出兵失败,不谈其治国成就,抓小而放大,看似有欠公允,自然是有其意图的。这就是影射南宋故事:靖康之变后过了30多年,有个皇帝宋孝宗,他是“南宋最想有所作为的君主,也是南宋唯一志在恢复的君主。即位第二个月就为岳飞案平反,并对秦桧构陷的其他冤案进一步做出处理。”他多次派出张浚北伐,但不太争气。而辛弃疾几乎就是在那个时候率军南渡的,当时的他22岁,现在已66岁。辛弃疾对42年前的战败记忆犹新、如在眼前。有很多资料说,词人使用刘义隆战败的典故,是为了劝皇帝不要贸然出兵,以免遭戮。但是,这和我们对辛弃疾的“惯常印象”不一致啊,并且下文几句似乎也在呼吁作战啊。到底该怎么理解“元嘉草草”此典的使用呢?提供了时代背景与典故背景,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应该说,抗金的主张辛弃疾从未变过,乃其夙愿。此句所说,或许只是表达对出兵失败的无奈之情,以及回天乏力的绝望之感——草草出兵是不行的,但是我们大宋到底何时才能“准备好”呢?遥遥无期。在这首词里,辛弃疾表达了极为复杂的情感——既渴望收复失地,又担心草率失利没有胜算;既想打退堂鼓,又不甘心就此沉沦!我们梳理作品的词句组合:3上阕:4+4+44+4+54+4+63+4+6下阕:4+4+64+4+54+4+63+4+43如此高密度的长调,像是密不透风的城墙,有一种外形上的力量感;也像压抑的大军压境,有无力回天的窒息感。作为66岁的老人,辛弃疾本欲从武、却一生写词,放下刀枪,捡起笔杆;本欲回乡、却一生客居;本欲过着挑灯看剑吹角连营的生活,却只能悲伤地想起一个个悲壮的历史典故。因为读书生涯遇到了太多感同身受的例子,也因为对现实的无语和失语,使得词人只能与典故相伴,与古人为友。总有一天,我们会这样满心怀疑地审视自己的人生:难道就这样了吗?如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如苏轼,心如已灰之木……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如鲁迅,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如郁达夫,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满怀感慨的辛弃疾,让人心疼。他绵密的词句中,似乎吹着北固山上的阵阵寒风。3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