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教学设计:《声声慢》导学案沅江市第一职业高中王哲中学一级语文教师邮编413002电话13875303899【导学领航】△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叠词的妙用、口语化的色彩及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浓浓的“愁”情。△学习重点1、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浓浓的“愁”情;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和语言特色。△学习难点鉴赏词作的意境及采用的艺术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探究学习、诵读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预习案△教材助读1、作者档案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之一。她出身书香门第,工书、善文、通音律。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婚后,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人入侵,北方沦陷,北宋灭亡,夫妇被迫南迁,后丈夫病逝。她晚年过着漂泊悲苦的生活。她早期的作品开朗明快,清丽婉转,后期的词作多写浓愁,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留有作品集《漱玉词》2、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作者的词作风格:前期,相思闺怨,对爱的渴求,对自然的喜爱()后期:(南渡后)怀念故土(忧国忧民).孤独,凄凉()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3、关于词的基本知识⑴ 词的定义: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⑵ 词的特点:①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②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③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④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⑤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⑶ 词的起源与发展:词起源于民间,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另说,词产生于唐,流行于五代,极盛于宋代,衰微于元明,复兴于清代。总之宋代是词的完美与鼎盛时期。词人颇多,如二晏(晏殊与其子晏几道)、张先、苏轼、柳永等、范仲淹、王安石、秦少游、辛弃疾、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等都是代表人物。⑷ 词的种类: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一般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⑸ 词的风格: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吴文英,李清照,纳兰性德,晏几道,姜夔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陆游等。婉约派的风格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情长。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狭窄。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气魄大而无所拘束之意。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重大题材入词。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一、导入课前三分钟播放歌曲《月满西楼》,配以歌词(出示幻灯片1)。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好听的歌曲是由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写的词《一剪梅》谱成的,这首词道尽了李清照对丈夫的相思之苦。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另一首词《声声慢》(出示幻灯片2,课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学习(出示幻灯片3,显示学习目标)1、鉴赏词的意境,提高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2、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感情3、品味词中叠词的妙用、口语化的色彩及情景交融等艺术特色
【自主学习】二、作者简介我们先来了解作者,指名学生介绍作者(出示幻灯片4,显示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之一。她出身书香门第,工书、善文、通音律。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婚后,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人入侵,北方沦陷,北宋灭亡,夫妇被迫南迁,后丈夫病逝。她晚年过着漂泊悲苦的生活。她早期的作品开朗明快,清丽婉转,后期的词作多写浓愁,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留有作品集《漱玉词》三、初读全词,整体感知1、欣赏朗读录音,初步品味词的意境接下来我们欣赏全词的朗读录音,初步品味一下这首词的意境(出示幻灯片5,放录音)2、自由朗读诗词,体会诗人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提问: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出示幻灯片6,显示思考题)指名回答。老师总结:这首词中诗人所表达的感情,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愁”(屏幕显示:愁)△在预习中,你存在哪些疑惑呢?请写下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吧。探究案四、鉴赏诗词的意境及艺术特色【合作探究】1、词中有哪些句子是直接抒情的?2、词的起句有什么特色?3、词中有哪些意象?4、词中的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全词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意境?6、“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句词在语言上有何特点?【交流指导】(一)找出直接抒情的诗句,鉴赏起句特色1、找出直接抒情的诗句综观全词,满是悲愁。诗人的悲愁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一个是直接抒情,一个是间接抒情。那么,词中有哪些句子是直接抒情的?请同学们找一找。(出示幻灯片7,显示:“直接抒情的句子”)指名回答。(显示答案)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齐声朗读。
2、鉴赏起句特色提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教师边说边出示幻灯片8)这个句子中,“寻寻觅觅”这是描写诗人的什么?(显示出“动作”)提问:诗人到处寻觅,寻觅什么呢?有没有寻到?教师明确,诗人在历经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孤独一人,身心无所寄托,内心空虚,若有所失(显示出:若有所失),于是寻寻觅觅。寻觅什么?不知道;为什么寻觅?也不清楚。完全处于茫然状态之中。这里以寻找的动态,反映心情空虚怅惘、无所依托的情境。提问:寻觅之后,发现了什么?房屋沉静,空无他人,于是感到周围环境冷冷清清(显示出:环境寂寞冷清)提问:“凄凄惨惨戚戚”是写诗人的什么?(显示:心境)诗人的心境怎样?看到一片冷清意识到今日的处境: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孤独无依,因而内心感到凄凄惨惨,由凄惨可怜更进而“戚戚”了,也就是悲伤、忧愁已极,(显示:悲愁已极)。提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句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显示:“叠词”)提问:运用叠词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词的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朗朗上口,使诗歌富于音乐美。同时,使用叠词,增强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显示:音乐美,增强感情)词的开头,就连用十四个叠词,总写心情的悲哀,对全词有什么作用?为全词创造了悲凉的气氛,奠定了愁苦不堪的基调,渲染了感人至深的艺术境界。(显示:感情基调愁苦不堪)幻灯片8:叠词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音乐美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增强感情凄凄惨惨戚戚——心境悲愁已极感情基调:愁苦不堪(二)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这些寄寓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我们称之为“意象”下面请同学们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出示幻灯片9,显示:意象)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思考、回答(出示幻灯片9之二,显示答案)词中的主要意象:酒、风、雁、黄花、雨、梧桐1、酒我们来看看这些意象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先看“酒”,三杯两盏淡酒(边说边出示幻灯片10:酒三杯两盏淡酒),为何说是“淡酒”?
指名回答。教师明确——并非酒淡,愁情太重,正如李白所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2、风再来看“风”,怎敌他晚来风急,(出示幻灯片11:风怎敌他晚来风急)教师补充:正是孤独寂寞之时,一阵阵寒风袭来,更显环境的清冷。秋风劲急,侵蚀着词人的心。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显示)3、雁再看“雁”这一意象(出示幻灯片12: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伤心”?指名回答教师补充: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北方的大雁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显示)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4、略析“黄花”意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出示幻灯片13)“黄花”是指什么花?菊花。如李清照的词《醉花阴》中就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俯视遍地堆积的凋谢的菊花,如今又有谁为她采花戴在头上呢?往日与丈夫共赏菊花的幸福情景顿时浮现在眼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结论:黄花比喻词人憔悴的容颜。(显示)5、详析“雨”、“梧桐”意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出示幻灯片14)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霏霏细雨,更添愁绪。诗人一直守着窗儿,听着细雨,点点滴滴打在梧桐叶上,也打在诗人的心坎上,这令人心烦的外界刺激,使她更加愁苦不堪,无法将息。例如杜牧在诗歌《清明》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秋雨梧桐叶落时”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结论:雨打梧桐,牵愁惹恨(显示)小结:诗人用以上这六种日常生活中的景物,融入了深沉的感情,情景交融,形成了一组意象
(显示:情景交融)。这些意象为诗词创设了一种意境,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大家齐声回答。(显示:意境)意象意境酒风雁黄花愁梧桐雨情景交融幻灯片15(三)结合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体会这首词明白如话的特点眼前的这一切浸满了诗人的凄苦和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于是诗人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明白如话,反而更妙。(出示幻灯片15)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次第”是什么意思。词中还有哪些句子也明白如话?指名回答。自由朗读各组朗读齐读全词(四)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以残秋的景色为背景,抒发了国破家亡,饱经忧患和离乱生活的忧愁。这首词的艺术特色有三(出示幻灯片16)艺术特色:1、巧妙运用叠词2、情景交融3、明白如话训练案五、作业【巩固提升】㈠背诵全词㈡拓展练习(出示幻灯片17)请抓住词中的场景,用自己的文字进行展开式的表达。提示:在文中任选一个你印象最深的场景,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诗人的形象描绘出来,注意“愁”的细腻刻画。【测评达标】㈢填空题:⑴李清照,号_________,宋代_________派著名女词人。⑵李清照《声声慢》在语言上的特点是善用_________。⑶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
⑷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_________。㈠单项选择题:⑴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集是()A.《乐章集》B.《漱玉词》C.《花间集》D.《稼轩长短句》⑵李清照的词被誊为()A.稼轩体B.半山体C.易安体D.漱玉体⑶李清照生活的年代是()A.南唐B.北宋C.南宋D.北宋南宋交替之际⑷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最突出的语言技巧是()A.夸张B.拟人C.叠字D.比喻⑸《声声慢》一词所写的景物的季节特征是()A.初秋B.深秋C.初春D.暮春㈤多项选择题:⑴《声声慢》一词的艺术特色是()A.运用白描手法写景抒情B.创造性地运用叠字C.借景抒情,寓情于景D.语言浅近,意境深远⑵在《声声慢》中,李清照主要通过以下哪些残秋景物抒发愁情()A.急风B.过雁C.黄花D.梧桐细雨E.江水⑶“雁过也,正伤心”一句中,“雁过”所引发的作者的情绪有()A.秋愁B.故乡之思C.离别之苦D.往昔夫妻伉俪生活之思E.羁旅行役之苦⑷“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表现愁情()A.动作神态B.环境感受C.心境意绪D.生活场景⑸《声声慢》中的“黄花”具有的意义是()A.实写菊花B.以花自喻C.寄托身世之感D.象征自己晚年的孤苦无依E.抒发盛衰之感㈥词语解释题:⑴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将息:⑵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损:堪:⑶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了得:六、听歌曲《声声慢》、
附板书:声声慢李清照意象意境酒风雁黄花愁梧桐雨情景交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