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登幽州台歌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古诗,理解内容及主题。②学习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诗歌内容。2、过程与方法:①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大意和主题。②通过反复诵读文章,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艺术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壮志难酬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报国之情。学习重点:学习目标1—①②学习难点:学习目标3预习案(自主学习,我能行)一、文学常识1、陈子昂(659~700),字,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唐代,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1]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7首和《登幽州台歌》等。2、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3、题目解析台:是古代一种高大的建筑物,非一般土台。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姬平在公元前312年执政后,为雪国耻,励精图治,采纳郭隗的建议,建黄金台,置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剧辛、邹衍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蓟,当时属于幽州(今比京市大兴县),故称幽州台。今夭就只剩下京郊的一处荒野之地。(了解此台,许多古词中关其典故即应刃而解)二、指导诵读,自由朗朗。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
(“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三、解释重点词语(1)前:(3)念:想到。(5)怆然:。四、默写并翻译诗歌。(2)古人、来者:(4)悠悠:(6)涕:五、背诵、讲解给同桌听。合作探究案(我努力,不会帮手——师生、生生合作探究)一、展示预习二、问题探究1、联系写作背景,及作登临之台,看最后一句,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2、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3、概括诗的主旨。练习检测反馈案(课课清)略拓展提高一、诵读积累1、吊古伤今(凭吊古迹,追忆往昔,对现今状况有所感伤黄鹤楼崔颢)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韵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评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白话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评析】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言志抒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于易水送别唐代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2、陈子昂诗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兰若生春夏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译文】兰草和杜若在春夏之间长出,多么茂密又多么繁盛。在空寂的山林中幽静独处空有丽色,红色的花朵覆盖着紫色的枝茎。春天白昼渐渐长天黑得晚,秋季刮来寒风微微拂动。一年盛开的花朵都被吹落,美好的心意竞怎样实现!蓟丘览古赠卢举止藏用七首之二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译文】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丘陵上已满是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
宏图霸业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骑马归营。二、学会赏析,认为重点的地方圈点勾划。赏析一《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赏析二这首《登幽州台歌》。前两句中,诗人俯仰古今,寻求知音。但古代圣贤的君主已经远远逝去,只留下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土台供后人瞻仰凭吊,自己生不逢时,无缘相见;而后世英明的君主还没有出现,自己空怀一腔报国热血,无从施展,内心孤苦无限。天地悠悠,广阔无垠,空旷至极,却不见自己的知音,禁不住热泪纵横,独自神伤。如果说前两句中将诗人短暂的一生放到无限的时间长河里,表现其孤独;那么第三句则将诗人小小的血肉之躯放在无限广阔的空间里,使其体验悲苦。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诗人都是独自一人,难觅知音,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寂寞充塞于天地之间。最后一句直抒胸臆,一个“独”字就让人心寒无比;“怆然而涕下”,更见凄凉,引发了后世众多怀才不遇士人的广泛共鸣。学习心得:
向前看。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古时指眼泪,此指流泪。涕下:流眼泪悲伤的样子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1、请学生根据大意及注释试着分析古诗中具体表现的作者情感,学生可以根据古诗中的词或字来对应作者的情绪如:“独”说明了作者的孤单“怆然”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与苦闷体会语言的表现力,让学生自己思考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2、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读起来有沉郁悲壮之感。3、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吊古伤今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作者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抒发了作者因人生短暂而自己壮志未酬孤寂郁闷的心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