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四单元以天下为己任
学法提示1.进一步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可以制作学习卡片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现象。2.这几篇文章都是古今中外不同文体的优秀作品,文质兼美。应在熟练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文本语言和情感。3.感知学习前人的理想信念,得到情感的升华,提高个人对价值、信念、理想的认识,进而在写作中有所体现。
7齐桓晋文之事
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仁政”思想,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仁政”口号,兼言仁与义。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心性说之本。在儒家学派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2.《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为上、下。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重要取材依据。
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1.注字音
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
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
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
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
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
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
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
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6.记特殊(1)是以后世无传焉(宾语前置,应为“以是”)(2)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应为“未闻之也”)(3)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应为“莫能御之也”)(4)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应为“由何”)(5)王坐于堂上(短语后置,应为“于堂上坐”)(6)牛何之(动词宾语前置,应为“牛之何”)(7)将以衅钟(省略句,“以”后省略了“之”)(8)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见”表被动)(9)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介词宾语前置,应为“以何异”)(10)构怨于诸侯(介词短语后置,应为“于诸侯构怨”)(11)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介词短语后置,应为“于王之朝立”)
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12)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短语后置,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1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短语后置,应为“颁白者于道路不负戴矣”)(14)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背景助读相关知识知识梳理7.积名句(1)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4)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5)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6)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目标一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1.孟子提出的“推恩”的方式和“推恩”的目的各是什么?提示“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推恩”的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2.孟子提出“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为齐宣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提示描绘了一幅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既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又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目标二把握孟子层层深入、跌宕起伏的说理技巧及善于设喻取譬的语言特点1.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宣王“保民而王”的?提示谈话一开始先撇开齐宣王提出的霸业问题而举出“王道”的旗帜;然后顺着齐宣王的心理,肯定他有“不忍之心”这一“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并用批评的口吻指出齐宣王未做到“保民”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进而论述只有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最后,当齐宣王急于知道如何行仁政而向他请教时,他才正面提出“制民之产”“申之以孝悌之义”的具体措施。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2.请结合原文,具体分析本文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提示本文在论辩过程中有三个波折。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畏难心理。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说“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针对齐宣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再说,孟子的这一番言语,也让人听得顺耳。所以,齐宣王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理想学说铺平了道路。第三个波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施行,倒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这是孟子必须认识到并扫清的障碍,否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宣王听到心里去。所谓能破才能立,就是这个道理。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忘记齐宣王想“霸天下”的企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迷梦。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课文的这种准确的记录,正好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艺术水平,这是理解上的难点,更是理解上的重点。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1.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提示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2.结合课文简要分析孟子散文在“取譬设喻”方面具有怎样的特点。提示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另外,用“以羊易牛”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来说服齐宣王,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而且也更有说服力,更易为齐宣王所接受。孟子这些比喻,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却并不给人以虚假之感,而是更显道理之真,事情之实。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如“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等五个排比句,描绘了“发政施仁”的具体效果,在齐宣王面前展现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既突出了思想,又增强了文章纵横捭阖的气势。读起来气势磅礴,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学以致用请仿照这种手法,围绕“选择善良”写一组排比句。要求:既具有形式美,又能突出思想,100字左右。写作示例:选择善良是一块路标,在你迷失方向之时,给你指明前进的方向;选择善良是一口清泉,在你干渴之时,给你生命的滋润;选择善良是一双有力的双手,在你无助时,给你巨大的帮助。因此心灵的选择,一定要择善而从。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小结:孟子向齐宣王宣扬“保民而王”的思想,为施仁政打下思想基础。第一部分:写孟子向齐宣王宣扬王道。先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再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仁政的理想蓝图,但齐宣王有畏难心理。他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问:“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针对齐宣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小结:孟子运用取譬设喻的方法引导齐宣王树立施行仁政的信心。第二部分:说明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还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犹疑,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即以“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理想学说铺平了道路。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小结:点明齐宣王“霸天下”的想法,通过对其想法的否定来巩固“王天下”思想在齐宣王心中的地位。”第三部分: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更张,放弃霸道,实行王道。在孟子发出“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施行,倒是对心中的“大欲”念念不忘。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在谈话中始终没有忘记齐宣王想夺天下的企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宣王的“大欲”,然后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迷梦。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借鉴文白对照小结:提出“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第四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经过对“王道”“霸道”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在这种前提下,孟子明确提出了“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描绘出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又进一步说明在“民有恒产”的基础上再对百姓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这样就会教化大行。
素材开发美文品读孟子晚年到齐国时和齐宣王有过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孟子在论说的主动权的把握上和迂回前进、游刃有余的说理过程上,为人称道。他一步步把齐宣王引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来,其中弃“齐桓晋文之事”,谈“保民而王”之术,避实就虚,弃异求同的话题选择;用“以羊易牛”的小事,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缩短双方距离的心理战术,要说道理,先打比方,“引而不发,跃如也”,并逐层推进的启发方式,明知故问,有纵有擒,因势利导,引人入彀,使齐宣王由高高在上的问询,到承认自己“吾惛,不能进于是矣”的“围剿”等方法令人叫绝。运用方向①忠言未必逆耳;②做事要讲究方式方法;③批评要讲究艺术。
素材开发美文品读悲喜孟子近读孟子,发现他的一生和孔子一样,都为了追寻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长期处于颠沛流离中,奔走在诸侯国之间。据说,孟子一生曾先后到过齐、梁、鲁、邹、滕、薛、宋等国,长达40余年。但遗憾的是,他一直未受到重用。他的政治抱负远未实现,他是苦闷的,但他又是幸运的。他的仁政思想在其生前未能在诸侯国变成现实,但却在他死后的几千年里发扬光大,且居统治地位,他的思想有力地维护了封建统治,他本人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崇,被后人尊为“亚圣”。
素材开发美文品读那么,孟子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我认为,他首先是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百折不挠、懂得坚守的人。他的勤奋有目共睹,他的思想境界深远,他能在当时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鹤立鸡群,着实难得。他生活的年代恰是一个学术空前繁荣的时代,各种思想交汇、碰撞、融合,又各自坚守,开创了我们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一次“百家争鸣”。正是基于此,孟子从时代的发展中汲取营养,从与各派的论争中,不断修订、完善自己的学说,凭着他深厚的儒学素养,他摒弃了儒家早期“尊周室复周礼”的保守思想,发展了儒家学说,与此同时,也确定了他在儒派中的主导地位。孟子又是一个善于变通的人。他在极力维护儒家思想的同时,还在激烈的辩论中,让自己的生活及思想随机应变,最终使他的思想学术观点得以灵活多变。用他的话讲就是“此一时,彼一时”。只要不放弃根本原则,一切皆可随机应变,哪怕破除陈规陋习。
素材开发美文品读他的许多学术思想散发出朴素的辩证色彩。他一生主张“性善说”,他说正如人生有四肢一样,人的善良本性生而有之,人性之所以皆善,是因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又分别与他所主张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相应。在生活中,他更强调后天个人的努力和社会环境对完备人性和道德的重要影响。据此,他又提出了具体提高个人修养的措施:首先要“求其放心”,即在后天的实践中把业已丧失的仁爱之心不断寻回。其次要高度重视“居移气,养移体”,即不可忽视后天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完备人性和道德两者间的必然联系。再次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即重视整个社会的道德教化,使人们的善良本性日臻完美。这对我们当下的生活不无教益,当人们痛感世风日下、道德滑坡、人心不古的时候,我们才愈发发现孟子思想闪烁出的夺目光芒。
素材开发美文品读孟子又是一个孤独高傲的人。他认为“人皆可成尧舜”,他高举起“民贵君轻”的旗帜,他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无不闪烁着朴素的民本色彩。只要大家肯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他还把人民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尊重人,把人从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当前,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大概也发端于此,可见其思想的超前性。关于人的价值,他强调要在砥砺中成长成熟,在贫困、忧患中崛起,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善养浩然之气”。在矛盾面前,要懂得选择,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当“生”与“死”不可兼得时,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是考验一个人的最佳时刻,孟子主张“舍生取义”,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至今仍为人所尊崇。
素材开发美文品读孟子又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他反对战争,但并不是反对所有的战争。他将战争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他反对的恰是那种以兼并、掠夺的方式来统一天下的非正义战争。他用“得道”与“失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论述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出一兵一卒,就能威慑敌人,那是何等的魄力与自信,对于现代治国方略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用人方面,他主张,君主应先听民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这种用人观,不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下,不失为一条良策。若此,干部选拔中的买官卖官、贪污受贿、裙带风、任人唯亲等皆可杜绝,我们应该深为孟子的远见卓识所叹服。诚然,孟子的学术思想毕竟有其局限性,它是为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服务的,有其不足,也有其糟粕,但其朴素客观的哲学思想在当下仍有许多借鉴意义,重温先贤著作,内心备感受用,希望其思想之精华在现代化建设中能更加大放异彩。
素材开发美文品读品读提示:这篇文章概述了孟子的坎坷经历和哲学思想,作者把深奥的哲学思想表述得浅显易懂,毫无晦涩艰深之感。孟子在喧嚣浮躁的动荡时局中,仍高唱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把大丈夫的旗帜插在心灵的高地。在现实世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个个受物欲熏染的生命个体已被利益撕扯得面目全非,又何尝不需要静坐下来,沏一壶茶,捧一卷《孟子》,做一次大丈夫?所以当处于小人包围之中的时候,我们不妨沐浴着孟子的春风,默默提醒自己:大丈夫立身处世,坚强刚毅,何惧之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