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相关读物童心说对应学生用书P61李贽(1527-1602),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卓吾,又字笃吾,号宏甫,又号温陵居士,是明朝颇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受程朱理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对当时作为统治思想的程朱理学作了激烈抨击,他被道学家视为“异端”,自己也以“异端”自居,公然倡导“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他肯定人的欲望,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和“人必有私”的论断;他重视自我,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李贽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因此触怒了地主阶级当权派,屡次遭到迫害,最后自杀于狱中。遗世著作主要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氏文集》等。李贽死后,他的书多次遭到焚毁,但是他的思想却被广泛传播。“五四”前后,李贽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资源。李贽的思想还传播到日本,对明治维新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所倡导的反独断、反迷信的怀疑精神、自由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探索现代理性的重建之路,仍具有重要启迪和借鉴意义。 明代初期是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当它被立为官学,取得了学术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以后,它就逐渐走向僵化,并成为明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之一。明初士人读书议论都不能背离程朱的规矩。永乐年间,三部《大全》的颁定,一方面标志着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同时也表明程朱理学开始走向衰落。明初思想界的沉闷,正是明中后期王学兴起的背景。王阳明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与朱熹同时的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使心学成为理学内部与程朱一派相对立的另一主要思潮。其中受王学影响的泰州学派就是明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学派,提出了背离正宗儒学的“异端”思想,反映了平民的要求和特点。李贽就是泰州后学当中具有“异端”特色的一个著名思想家。《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檄文,有着很大的震撼力。一、他以“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二、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也不是愈古愈好。三、他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点。“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之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章节主要内容第一段阐释童心与真心的关系第二段探究人逐渐失去童心的原因第三、四段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 对应学生用书P63一、识字注音1.遽失(jù)  2.曷尝(hé)  3.根柢(dǐ)4.笃实(dǔ)5.湮灭(yān)6.褒崇(bāo)7.懵懂(měnɡ)8.渊薮(sǒu)二、通假字1.龙洞山农叙《西厢》  同“序”,作序2.矮人何辩也通“辨”,分辨三、一词多义1.绝2.假3.安 4.辞5.以6.与7.则8.而9.本四、古今异义1.夫童心者,绝假纯真纯真2.便失却真人真人3.童心固自在也自在4.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不行5.决定目之为经矣决定6.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有为7.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体格8.随时处方处方五、词类活用1.药医假病         (名词作状语,用药)2.无人不文(名词作动词,写文章)3.而事假事(名词作动词,从事,做)4.决定目之为经矣(名词作动词,看,视)5.文假文乎(名词作动词,写作) 6.笔之于书(名词作动词,记载)7.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动词作名词,所见所闻)8.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形容词作动词,增多)六、辨识下列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1.童子者,人之初也。句式:判断句,以“……者,……也”为标志。译文:儿童,是人最初的本真状态。2.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句式:被动句,以“于”和“见于”为标志。译文:它被假人所湮没而不为后世所看到的。 3.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句式:省略句,动词“谓”之后省略代词宾语“其”,代“这些经典”。译文:便说(这些经典)都是从圣人之口说出的。七、名句积累1.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2.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3.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4.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对应学生用书P641.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解读] 这句话谈“读书”对“童心”的影响。童心,即真心,人最初的心灵质朴本真,毫无造作,读书的目的是保护童心,使之勿失。但传统理学经典,却使人盲从,失却了本心。作者无情地批判了陋儒对经书的迷信盲从,食而不化,甚至于文过饰非的丑陋现象。关于读书,最重要的是读什么书的问题。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一些人迷恋内容低俗的书,却置经典美文于不顾,长此以往,“童心”尽失,这是他们自己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更是民族的悲哀。因此,倡导同学们多读好书,是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读书,还要学会思考,能够明辨是非。不盲从书本,迷信权威,盲目崇拜。要用自己的大脑,读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多读书,才会有益处。2.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解读] “童心”是与“满场是假”的社会现实相对立的范畴。李贽认为,封建伦理道德的义理灌输得越多,“童心”也就丧失得越多,最终导致“全不复有初”的人性沦丧,而成为说假话、做假事、作假文的伪君子、假道学,使整个社会“无所不假”“满场是假”。在李贽看来,儒家伦理的根本弊病就是一个“假”字,它不敢正视人的“童心”——毫不掩饰的现实的人性,反而极力障蔽人的“童心”,把“童心”看成是阻碍人成为圣贤的最大障碍而必欲加以排除,到处充斥着假话、空话、大话,充斥着假人、假事、假文,特别是道学的假文章,充斥文坛。3.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解读] 从“童心说”出发,他称颂抒发真性情的六朝诗、《西厢记》等为“天下之至文”;相反,作为“道学之口实”的“六经”、《论语》《孟子》,则不可以为“万世之至论”。文学作品的体裁和风格是随时代变化的。因此,“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更不必说什么“六经”、《论语》《孟子》,只要“童心”未失,就自然会有体现人的至性至情的作品。1.什么是“童心”说?李贽认为怎样才能保持“童心”?[明确] 所谓“童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这种“本心”是最纯洁的,未受一点儿污染的,因而也是最完美的,最具一切美好的可能性的。“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实则是人的个性和主体价值的自觉。如果丧失了这种自觉的“本心”,那么,人就失去了个体价值,人就不再能以一个真实的主体而存在:“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和人性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2.在文学方面李贽持有怎样的观点?[明确] 李贽的童心说,是由读龙洞山农为《西厢记》所写的序言有感而发。童心是龙洞山农提出的一个概念:“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李贽就此认为,在文学上要重自然,重真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不管哪一种文学形式,即使是六朝骈文,徒重形式的举业八股文,以及不为正统文学家所看重的传奇、院本、杂剧等,只要出于童心,就是天下之至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贽的美学思想,他主张自然为美。他认为,自然的东西出于人的真性情,它在形式上是美的,在内容上是善的,自然的东西,就是真善美的合一。3.为什么文中说孔孟义理的道理闻见会障泯童心呢? [明确] 由于孔孟的学说已经变成了假道学的道理闻见,而假道学的道理闻见的影响,致使人们从小开始就被外界的假人假言假事所左右,不断地掩饰自己的本真,从而逐步地丧失童心。李贽指出:一旦以闻见道理为心,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而不是童心自出之言,“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李贽讽刺当时社会上满场尽是矮人,盲目崇拜孔孟,犹如矮子观场,随人言说,“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进而明确地揭示了假人假言假事的来源,一针见血地说:“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这无疑成为一颗重磅炸弹,轰塌了儒家经典及其义理神圣的殿堂,从而把“异端”的思想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这有李贽的思想局限,完全排除孔孟的有益成分,尤其是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等方面,也是片面的。4.李贽在《童心说》中呈现出了怎样的语言风格?请结合文本加以阐释。[明确] 一、语言锋芒毕露,针锋相对。开头引用颜山农说“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李贽则热情讴歌“童心”,“若失去童心,便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快言快语,毫无避讳。二、警语迭出,发人深省。“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李贽批判人们虚伪,务必文过饰非以求虚名,丧失真性情,语言振聋发聩,惊世骇俗。三、调侃逗趣,亦庄亦谐。李贽写《语》《孟》乃是“迂阔门徒”“懵懂弟子”“得后遗前”,语言风趣,又大胆否定孔孟之道,让人忍俊不禁又深受其益。                     对应学生用书P139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基础巩固(25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居:居处,接受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C.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机:机会D.则文辞不能达辞:言辞解析:机:关键。答案:C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便即护短不纳B.亦犹夫人之情也 C.须大段著力D.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解析:A项,护短:为自己的缺点或过失辩护。古今含义相同。B项,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C项,古义:仔细;今义:大的段落。D项,古义:文章体裁;今义:人体发育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答案:A3.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A.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B.传之子孙,受享无穷C.如临深渊,如履薄冰D.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解析:履:名词作动词,踩。答案:C4.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古之学者为己   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B.用之则愈明木受绳则直C.事已却悔,如何今当读何书D.也知此为天理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解析:C项,第一个“何”,与“如”连用,表“怎么样”;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A项,结构助词“的”。B项,连词,表顺承关系,就。D项,判断动词,是。答案:C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6分)(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求谏》)(2)战战兢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子语类》)(3)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为根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童心说》)答案:(1)主欲知过 必藉忠臣 (2)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3)著而为文辞 则文辞不能达6.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的视听能与外界相通,使百姓不怨结于心而阻滞不通。(2)人心的性灵,是由天理所决定的,勤于用心则更加明白事理。二、阅读提升(50分)(一)课内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12分)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不复有初矣     初:人的最初的淳朴的状态B.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遽:就C.则文辞不能达达:畅达D.非笃实生辉光也笃实:诚实解析:遽:突然。答案:B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况仆之不得已乎B.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以童心既障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D.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而君幸于赵王解析:A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前者为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后者为连词,表示递进关系。C项,均为连词,因为。D项,均为被动句的标志。答案:B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保持童心重要性的一组是(3分)(  )①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 ②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③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 ④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⑤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⑥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A.①③⑥       B.②④⑤C.①④⑥D.①③⑤解析:②说的是童心因这样做而消失了。④是说道理是通过多读书得到的。⑥陈述的是“文人童心不失”的事实。答案: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童心,然后作者分别用一个判断句和两个假设句来阐明童心的含义。B.作者用“方其始也”“其长也”和“其久也”三组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把理学对童心的侵害揭露出来。C.作者认为“护此童心”就是要解放个性,保留个性;“障其童心”则是摧残个性,扼杀个性。D.作者连用十七个“假”字,突出了对复古、模拟的假文学的鄙视和厌恶,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解析:A项,作者用的是两个判断句,“真心也”和“绝假纯真”二句,不是一个。答案:A(二)课外阅读(3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9分) 余为是斋,居之三年矣。饥寒危迫之虑,未尝一日弛于其心。非有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则无一日不取“六经”“百氏”之文,以诵之于兹也。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以是自咎,故尝间而思之。夫挟其饥寒危迫之虑,以从事于圣人之门,而又杂之以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其于理之精微,索之有不得尽。其事之是非,古今之成败兴废之故,考之有不得其详矣。况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如此,则凡所为,早夜孜孜,以冀事业之成,而诏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孔子曰:“贫而乐。”又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然也。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予方务此,以自达于圣人也。因述其所以,而书其辞于壁以为记。(选自朱熹《牧斋记》)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B.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C.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D.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解析: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答案:D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经,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B.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C.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才德全尽谓之圣人”。D.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解析:《论语》不属“六经”。“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答案:A1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题为“牧斋记”的短文,没有记叙自己书房的布局陈设,却写了自己读书的感悟,提出了关于读书的主张。B.朱熹认为,自己多年来一直担忧饥寒、感到紧迫,有尘世俗事的拖累,没有悠闲快乐,缺少对事物的精细研究。C.古人一箪食、一瓢饮,泰然处之,不伤悲也不牢骚,因为他们心里有收获,朱熹认为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D.在文章的结尾,朱熹引用孔子的“贫而乐”和“古之学者为己”以表达自己坚守困境、快乐读书、修养自己的志向。解析:C项,“朱熹认为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表述错误,文中朱熹借古人“贫而乐”来探究古人读书的目的是“期所以用心者”。答案:C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分别是第(1)句中“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的倒装句,第(2)句中连续的反问语气。答案:(1)以我这样志向坚定、勤于政事,按理应该是智慧增长,事业增进,却不知怎么的智慧昏昏,事业衰退。(2)他们怎么能因为饥寒而改变志向,怎么能因为挟着简策读书,就自称学问家呢?参考译文:我建成这个书斋,居住在这里,已经三年了。担忧饥寒、感到紧迫,没有一天在心里放松过。如果没有出巡视察,或者生病,我没有一天不手握“六经”和“诸子百家”,在书斋里高声诵读的。以我这样志向坚定、勤于政事,按理应该是智慧增长,事业增进,却不知怎么的智慧昏昏,事业衰退。所以我非常自咎,有时候常常细细思量其中的缘由。 我常常怀有担忧饥寒、感到紧迫的心理,从事于孔夫子传下来的教育事业,可是有时候又夹杂着出巡视察,偶尔还患病待在家中。有尘世俗事的拖累,缺乏悠闲悠游的快乐。因而对客观事理的精微之处,不能寻觅出其中的深理。对人事的是是非非,对古今的成败兴废的原因,细细查考也不能得出其中的中肯的结论。何况古人的学问,之所以渐渐地涵养并持之以恒,是因为没有能在心里实施出来,而亲身实践罢了。这样,凡是要作什么,就早晚孜孜以求,以希望事业有所成就,并希望道德上能够有所增进的,可以说是很虚妄的。可是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一箪饭食,一瓢清水,泰然处之,从来不会心里伤悲,也不会在言语上喋喋不休,是因为他们在当时非常不畅达,比其他的人更甚。而又因为自己心里有所得,就一定期望能够尽心尽力行事,这点或者和我不太一样。孔子说:“贫穷,但快乐。”又说:“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提高自己。”这是很对的。他们怎么能因为饥寒而改变志向,怎么能因为挟着简策读书,就自称学问家呢。我现在正修身养性,力求达到圣人的境界。所以叙述其中的缘由,并将这篇短文题写在墙壁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9分)朱熹传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节选自《宋史·朱熹传》,有删改)1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B.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C.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D.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解析: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答案:B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经》,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全书共分18章。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C.“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D.“致仕”中“致”意思是“获得”,“致仕”意思是获得官职。解析:“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答案:D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B.朱熹对教育非常重视。在同安县任职时,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作为自己的学生加以教育。在南康军任知军时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能做到只身一人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D.朱熹在庆元年间被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诬告十罪,结果皇帝却免掉了沈的职务,取消了他的俸禄,连沈的学生蔡元定也遭到流放。解析:D项,被免职的应是朱熹,蔡元定应是朱熹的学生。答案:D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2)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一个人赴任。(3)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参考译文:朱熹,字元晦,又作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这样做,就不能算做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地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十八岁那年,他参加乡贡考试合格,后来考中了绍兴十八年的进士。在出任泉州同安县的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淳熙五年,朱熹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朱熹到任后,为百姓兴利除害。正逢那一年很久没有下雨,出现旱灾,朱熹非常重视救济饥荒的处置措施,救活的百姓很多。事情结束后,朱熹奏请朝廷按照规定奖赏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单人赴任。朱熹以朝廷对南康军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他接受任命后,随即写信到其他州郡,招募米商,蠲免他们的商税,要他们运粮食到浙东救灾。等他到任时,外地舟船运来的米已经堆积如山。朱熹每天出外调查人民的疾苦,走遍浙东全境,都是单人独车,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他是什么人。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凡是丁钱、和买、役法、榷酤这一类政事,只要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地方,朱熹全部予以改正、革除。每次在救济灾荒之后,他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规划处置,必定作长久之计。有人攻击朱熹,说朱熹不好好处理政务,皇帝对王淮说:“朱熹处理政务的成绩却大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上书诬告朱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禄,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庆元五年,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庆元六年,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岁。三、语言运用(15分)19.按照要求续写句子。要求: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②“回忆”与“希望”的内容形成对比;③语意连贯。(4分)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回忆________________,希望________________;回忆________________,希望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题干明确要求使用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要精心选择可以对比的意象,做到句式协调,语意连贯。参考答案:(回忆)毕竟是秋日的缤纷落叶,(希望)才是枝头的盎然春意,(回忆)毕竟是扬尘远去的背影,(希望)才是迎面而来的微笑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幼儿教育应该做些什么?《幼儿园工作规程》早有规定,《规程》中明确指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在快快乐乐的游戏中,幼儿的平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等都能得到训练。很多家长担心,不提前学些小学知识,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就会不顺利。其实,重要的并非知识过渡,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譬如时间意识、任务意识、规则意识。不让小学化并不是不让学习知识,关键是学习知识的方式和目的要不同。譬如,秋天在公园里领着小朋友捡拾各种各样的树叶,认识形状、颜色、大小、数量等,这都是学习。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这个载体把好的性格、习惯培养起来,这才是幼儿教育的本质要求。解析:根据“在快快乐乐的游戏中,幼儿的平衡能力……都能得到训练”可知,第①空所填应该是“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形式”。前面说“重要的并非知识过渡”,所以第②空的句式是“而是……”。再根据后面的“譬如时间意识、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可知,第②空所填语句与“意识的培养”有关。根据前文中的“这都是学习”和后文中的“用这个载体把好的性格……”可以推知,第③空应填“学习的知识都是载体”。参考答案:①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形式 ②而是有关意识的培养 ③学习的知识都是载体21.欣赏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某父子》,请为漫画配一段文字,表现画面的旨趣。要求:①描述画面情景;②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③字数不超过6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儿子西装革履,老父布衣短衫;儿子在前面闲庭信步,老父在后面右提左挽。却不知,到底是寸草心懵然,还是三春晖太暖?四、写作表达(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一路有你,我不再孤单,不再伤感寂寞梧桐深院秋雨。一路有你,心淡如菊。我又多了一份淡然,一份执著。一路有你,我一路成长,一路歌声,一路诗情画意。一路有你,我的世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我的生命有了全新的意义。一路有你,累一点我也愿意。一路有你,苦一点我也愿意。一路有你,轻笔敲出。瘦笔轻挥,写下一路有你,一路有你,晚秋风起,心中有你!请以“一路有你”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文题“一路有你”中的“路”,指一种被喻化了的人生历程。写作时,必须扣住“路”的象征意义加以演绎。“路”可以是自我精神成长的一份履历,可以是自我人格提升的一段过程,可以是自我学业进步的一段日子。只要选择自己在某一方面成长的经历,皆可作为“路”的内容呈现出来。另一关键词是“你”。写作对象“你”,既可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个性鲜明的“人”——这个“人”,可以是亲人,可以是同学朋友,可以是老师,可以是陌生人……也可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体的“物”,如书籍、日记、文具……还可指精神生活中抽象的概念,如引领自己到达成功彼岸的理想和信念,鼓舞自己跨越人生坎坷的勇气和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毅力等。写作时,最好用第二人称。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