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人教版 / 必修3 / 第三单元 / 9 劝学 《荀子》 /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劝学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3

还剩 2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9 劝 学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相关链接1.作者名片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所著。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2.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批判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说,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物皆可改变。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天下应既用“法”制又兼用“礼”治。3.荀子散文的特色《荀子》一书,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荀况学问博通,对过去学者多有批评,长于论辩,故其文多长篇大论,必发挥尽致,畅所欲言而后已。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结构谨严,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如《劝学》比喻层出不穷,前半篇几乎全用譬喻重叠构成,辞采缤纷,对后世影响深远。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第2、3、4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二、自练自测1.给加点字注音。中(  )绳   参(  )省(  )   须臾(  )   跂(  )望磨砺(  )镂(  )刻跬(  )步2.解释加点词的词义。学不可以已(       )   木直中绳(       )虽有槁暴(       )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跂而望矣(       )声非加疾也(       )假舟楫者(       )7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锲而舍之(       )蚓无爪牙之利(       )3.指出各句中的通假字。(1)使之然也     通     (2)虽有槁暴     通         通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4)君子生非异也     通     4.解释一词多义。(1)生①君子生非异也(       )②蛟龙生焉(       )(2)一①骐骥一跃(       )②用心一也(       )5.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登高而招 (4)积善成德 6.判断文言句式。(1)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解释成语。(1)青出于蓝: (2)锲而不舍: 三、质疑问难通过预习本文,你还有什么问题,请写在下面。合作探究1.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2.有人说,《劝学》具有浓厚的人文特色,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合适的段落中去。7 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中绳(zhòng)   槁暴(pù)   磨砺(lì)   以为轮(róu)B.须臾(yú)跂望(qí)靛青(diàn)参省乎己(shěng)C.跬步(guī)蓼蓝(liǎo)骐骥(jì)生非异也(xìng)D.驽马(nú)蛟龙(jiāo)镂刻(lǒu)锲而不舍(qì)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虽有槁暴(晒) ②(使……弯曲)以为轮 ③吾尝跂(抬起脚尖)而望矣 ④而致(送到)千里⑤君子生(资质,禀赋)非异也 ⑥非利足(走路)也 ⑦筋骨之强(强壮) ⑧而绝(横断)江河⑨声非加疾(强,声音宏大)也 ⑩而闻者彰(显著)A.①②⑤⑥⑦⑨    B.①②③④⑦⑨C.①③⑤⑦⑨⑩    D.①⑤⑦⑧⑨⑩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B.C.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5.选出句式相同的一项(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A.①③B.②⑤C.①④D.③⑤(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7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片刻。B.声非加疾也疾:强,指声音宏大。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就是。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雕刻。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水为之,而寒于水以勇气闻于诸侯           B.C.金就砺则利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非能水也,而绝江河8.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句是(  )A.学不可以已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9.下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几句,在比较中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B.“登高而招……而绝江河”几句连续设喻,说明借助外物的帮助可以大大提高效率。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明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不在于先天素质,而在于后天的学习。D.“君子生非异也”的观点,是对孔子“上智下愚”观点的批判,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节选自《荀子·劝学》)10.下列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系:拴着。B.而临百仞之渊临:对着。C.其渐之滫,君子不近渐:浸。D.庶人不服庶人:“庶”通“无”。无人。11.下列各句中没有省略介词“于”的一项是(  )A.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C.其渐之滫,君子不近D.而临百仞之渊12.下列句子中“焉”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南方有鸟焉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C.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7 D.犹且从师而问焉1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喻人的本性无善无恶,唯在教育与学习,论证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B.喻人的善恶无常,唯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义,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四)语言表达14.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古训,它们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对人们有警示作用。例如,“学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学习不能够停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这则古训提示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请根据示例向大家推荐一条你最喜欢的古训,要求语言简明、连贯。(1)我最喜欢的一句古训: (2)这句古训的意思是: (3)推荐理由: (4)这句古训警示人们: 参考答案【自主认知】整体感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2.(1)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的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第2段用了多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3段用了多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4段用了多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十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能使道理说得透彻,具体深入,使人信服。(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的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2、3段是先论证,最后点明论点;第4段则把论点贯串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有变化。(3)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本文的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行文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体现了荀子文章论证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自练自测1.zhòng cān xǐng yú qǐ lì lòu kuǐ2.停止 合乎 通“又” 变得锋利 明达 提起脚后跟 强,指声音宏大 借助 游水 横渡 雕刻 爪子和牙齿3.(1)“”通“煣” (2)“有”通“又”;“暴”通“曝” (3)“知”通“智” (4)“生”通“性”4.(1)①通“性”,资质,禀赋,名词 ②生长,动词 (2)①一,数词 ②专一,形容词5.(1)名词作状语。(2)名词用作动词。(3)(4)形容词用作名词。6.(1)(2)判断句。(3)倒装句,“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中心词+之+定语”模式。7.(1)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2)不断地镂刻。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合作探究】7 1.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内容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劝学》中未选入教材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2.“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3.“蓬生麻中”点出外部环境,与“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劝学》第3段论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应放在第3段末尾。第4段中的“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同“惛惛”相呼应,故第2句应放在第4段段尾。【课堂练习】1.A 解析:B项,“跂”应读qǐ,“省”应读xǐng;C项,“跬”应读kuǐ;D项,“镂”应读lòu,“锲”应读qiè。2.A 解析:③应为“提起脚后跟”,④应为“到达”,⑧应为“横渡”,⑩应为“清楚”。3.B 解析:A、C、D三项均属于名词作状语,B项名词用作动词。4.C 解析:矣:句末语气词。A项,介词,从;介词,向。B项,代词,表示“……的人”;助词,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D项,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但是;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就、于是。5.C 解析:①④介词结构后置,②宾语前置,③定语后置,⑤判断句。6.C 解析:就:动词,接近,靠近。7.D 解析:A项,介词,比;介词,在。B项,代词,代指“轮”;助词,的。C项,连词,就;动词,是。D项,连词,表转折,但是。8.A 解析:其他三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9.D 解析:“批判”于文无据。10.D 解析:庶人:百姓。11.D 解析:A项,“苇苕”前省略“于”;B项,“麻中”前省略“于”;C项,“滫”前省略“于”。12.B 解析:A项中的“焉”为兼词,相当于“于此”;C项中的“焉”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中的“焉”是代词,代师。例句和B项中的“焉”都是语气助词,用于句末。13.D 解析:其余三项不全面,不准确。14.(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自己不愿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3)这句古训教育人们要克服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4)要换位思考,尊重他人。7 7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