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相关读物 《中庸》节选◎走近先贤述圣——子思1.生平简介子思(前483~前402),名伋,字子思,孔子嫡孙。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传统观点认为《中庸》出自子思之手。2.地位影响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时,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背景呈现《中庸》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国学链接[文学常识]人性修养的儒家经典——《中庸》《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它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1.理论基础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2.具体内容(1)五达道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人就能够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15- (2)三达德三达德,就是知、仁、勇。知、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知、仁、勇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靠力行实践来加固。(3)九经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3.主要思想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身养性。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4.地位影响《中庸》弘扬孔子“忠恕之道”和《大学》“絜矩之道”,在制约自我欲望达成中和平衡方面,对社会的精神生态和人的心理和谐都有较高的价值。[文化常识]古代的知识分子——士“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如: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冯谖客孟尝君、苏秦连横等。“士农工商”即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一、字音中庸(yōnɡ)    须臾(yú)忌惮(dàn)笃行(dǔ)二、一词多义1.率-15- 2.莫3.微4.体5.明三、词类活用1.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其位置、安于其位2.君子而时中 名词作状语,时常、常常3.小人而无忌惮也 动词活用为名词,害怕的地方4.道之不明也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弘扬5.力行近乎仁 名词作状语,努力地6.尊贤也,亲亲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热爱7.子庶民,则百姓劝 名词活用为动词,爱护8.来百工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9.柔远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安抚四、古今异义1.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古义:常规。今义:经典;经过;经营等。2.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古义:坚持原则不妥协。今义:古板执着,不懂变通。五、文言句式1.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判断句)译文:诚是上天赋予人的道理,而努力达到“诚”则是人道。-15- 2.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判断句)译文: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3.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状语后置句)译文: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小心的。4.恐惧乎其所不闻。(状语后置句)译文: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警戒的。六、名句默写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本文介绍了儒学中的中庸之道,主旨在于修身养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作者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叫作“中”。__________________,这就叫作“和”。[明确] 喜怒哀乐等情感没有表现出来 喜怒哀乐等情感表现出来,都符合节度2.“性”“道”“教”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明确] “性”“道”“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但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道”,因为“道”是“性”的具体表现,而“教”是用来“修道”的,“教”是为“道”服务的。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3~4题。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15- 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3.这段文字提出的“五步”学习法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4.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明确] 人只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完善自己,就能使自己获得成功。1.“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的含意是什么?儒家为什么强调“慎独”?[明确]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些与“道”相背离的细微的萌芽在隐蔽不为人所见的时候,人们自己已经知道了,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在这时候就非常谨慎,要阻遏这种萌芽的发展,以免使自己越来越偏离正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求自己整个身心的活动处处合乎规范,凭着高度自觉,遵循正道。儒家认为只有“慎独”,才能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2.什么是“中庸之道”?儒家的“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特点?[明确] “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思想的精髓。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中庸”就是要求不偏不倚地规范地遵守社会规则和自然法则,要与身边的人和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中庸之道”的特点是:“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15- -15- -15- 一、基础考查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中和,天地位焉致:达到B.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措:放下C.小人反中庸反:反对D.子庶民,则百姓劝劝:勉励,指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解析:选C。C项,反:违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勉而中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B.诚者,天之道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C.尊贤,则不惑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D.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解析:选C。C项,就,连词。A项,就,连词;并且,连词。B项,助词,表判断;助词,用于句中,舒缓语气,无实在意义。D项,于(在),介词;于(比),介词。3.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尊贤,则不惑D.子庶民也解析:选D。D项,子,名词意动用法,-15- 把……当作子女对待。其余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A项,亲友;B项,愚人;C项,贤人。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从容中道,圣人也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C.好学近乎知D.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解析:选C。A项,古义:自然而然;今义:临事沉着镇静,不改变常态。B项,古义:审慎地询问;今义:即审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向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有关案件的事实。D项,古义:坚守不渝;今义:顽固坚持。二、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8题。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命之谓性      命:赋予B.喜怒哀乐之未发发:发生C.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育:孕育D.小人而无忌惮也惮:害怕解析:选B。B项,发:向外表露。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B.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C.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D.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解析:选B。B项,助词,的。其他各项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5- 7.下列对原文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B.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C.孔子总结自己的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是:聪明的人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这种主张。D.孔子认为,知道了管理人的方法,就知道了修身的方法;知道了修身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解析:选D。应为“知道了好学、力行、知耻三件事情,就知道了修身的方法”。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译文:                                                                        (2)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译文:                                                                        (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译文:                                                                        答案:(1)和,是天下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2)中庸是天下的至道(最高的道德标准)呀!可是人们已经很少能做到了,(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3)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①。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②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庐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④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齐明盛服⑤,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15-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⑥,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节选自《中庸》)【注】 ①方:书写用的木板。策:书写用的竹简。②敏:勉力,用力,致力。③蒲庐:即芦苇。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④杀:差别。⑤齐明盛服: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⑥跲(jiá):说话不通畅。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B.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C.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D.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解析:选D。正确的停顿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哀公:鲁哀公,姓姬名蒋,“哀”为谥号。B.百工:西周时指工奴,泛指手工业工人,各种工匠。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D.《中庸》:和《礼记》《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解析:选D。D项,《礼记》应为《大学》。1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就像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一样。B.孔子解释说,“仁”就是爱人,“义”就是要适宜地做事,这都是礼的要求。C.做任何事情,事先预备才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做事都是这样。D.文章在结尾处告诉人们怎样做才能使自己达到真诚,即要明白什么是“善”。解析:选B。B项,对“义”的解释不当,原文是“义者宜也”,就是事事做得适宜的意思。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译文:                                                                        -15- (2)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译文:                                                                        (3)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译文:                                                                        解析:第(1)句要注意介词结构的翻译。第(2)句“官盛任使”是省略句,要注意恰当地补写出省略的成分。第(3)句“一”是“一样”的意思。答案:(1)所以,政事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2)让他们官位高,让众多的人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劝勉大臣。(3)总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鲁哀公询问政事。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所以,政事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是为了修养自身;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为了尊崇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是为了亲爱亲族;让他们官位高,让众多的人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劝勉大臣;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是为了爱民如子;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招纳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总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的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15- 四、语言表达1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对内容的理解填空。对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选择,中西文化的表现大不相同。中国文化对人的需要(“欲”)并不刻意加以塑造,而是顺其自然。中国人是主张“知足常乐”的,即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在自然的限度以内。中庸的文化观念使中国人能够恰当地看待自己的欲望。孔子曾称赞《诗经》“关雎”篇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乐而有度,哀而有节,这里面体现了阴阳相济互约关系所形成的张力结构,其中就隐含着中庸的致思方式。《吕氏春秋》曰:“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毛诗大序》亦曰:“发乎情,止乎礼。”这些都显示了中庸的态度,它总是避免极端和偏执,而善于在两极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和均衡。应该说,这是一种很高的智慧,正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西方文化则不然。西方人往往以超越的态度去看待事物的“度”,他们更喜欢向事物的极限挑战,例如奥林匹克精神就被诠释为“更高、更快、更强”。这不能不说是文化性格使然,我们从这里很难体味到对“度”的敬畏和守望态度。由上面的文字可知,对人的需要及满足的选择,中西文化大不相同,中国人__①__,西方人__②__。①                                    ②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属于结论类压缩语段题。首先要把握语段的主要信息,找到关键语句;然后再根据所要填写的句子的语境进行合理概括。答案:①(中国人)主张“知足常乐” ②(西方人)更喜欢向事物的极限挑战14.仿照画线的句子,依据文意续写两句。做人,要像花儿一样,不一定艳丽娇媚,但必须芬芳四溢。做人,要像大树一样,不一定枝繁叶茂,但务必挺拔秀颀。答:                                                                        答案:(示例)做人,要像高山一样,不一定高大巍峨,但定要庄严挺立。做人,要像溪水一样,不一定波澜壮阔,但必定清澈明净。做人,要像太阳一样,不一定光芒四射,但必须和煦温暖。做人,要像土地一样,不一定甘居人下,但定要踏实敦厚。(任写两句即可)15.校学生会拟开展“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活动,为学习交往经验,将对某老师进行访谈,请你设计三个访谈问题。要求:①紧扣访谈目的,问题步步深入;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答:                                                                        -15- 解析:本题从设计访谈问题的角度来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得体。问题设计要紧扣“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紧扣访谈目的(学习交往经验);三个问题要由浅到深,语言要简明;采访对象是老师,说话要注意对象,言辞要得体。答案:(示例)①在和陌生人的交往中,您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②从这些事例中,您总结出了哪些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③为帮助我们更好地与陌生人交往,您还有哪些建议?-15- -15-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