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家风”是什么?有人说,“家风”是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
有人说,“家风”是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有人说,“家风”是尊老爱幼,勤
俭持家……倡导这样的“家风”有利于( )
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家庭和睦,下一代健康成长
③全面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④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筷子不仅是一种进食工具,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据此回答第 2~3 题。
2.发明于中国的筷子,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筷子一头圆、一头方,
象征“天圆地方”,反映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最朴素最基本的看法;筷子的标准
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情感动物。这
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
①源远流长 ②简单明了
③一成不变 ④充满智慧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团聚时,父亲及时拦住孩子焦急的筷子示意长辈优先来“明礼”;回
到家,母亲不停地用筷子给子女夹菜来表达“关爱”;过春节,把邻居家的孤
单老人请到自家餐桌递上一双筷子来“睦邻”……这些场景反映出( )
①筷子是最好的进食工具 ②筷子传承着优良家风
③教育决定着民族未来 ④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19 年女排世界杯于 9 月 14 日至 9 月 29 日在日本举行,上届冠军
中国女排 11 连胜夺冠,第四次以全胜的战绩登顶。这是中国女排世界杯第五
冠、三大赛第十冠。国家主席习近平致电祝贺中国女排夺冠时指出:“你们在
比赛中不畏强手、敢打敢拼,打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充分展现了团结协
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女排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
现,我们今天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因为( )
A.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B.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C.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D.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5.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的《中国诗
词大会》火爆刷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折射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重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
①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②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③世界最先进、最自信的文化
④中华民族日益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物质保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灿烂瑰宝。近年来,湖北京剧二团坚持开展
“戏曲进校园”活动,举办戏曲知识讲座,并进行经典戏曲展演,传承和弘
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下列属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 )
①全校举行剪纸活动比赛
②端午节吃粽子、插艾草、赛龙舟
③清明节学校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祭拜先烈
④学校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菏泽市实施“红心向党”工程以来,广大市民自发开展“我和我的祖
国”快闪活动,共同演绎祖国的华美篇章,感受新时代中国朝气蓬勃的气息。
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有利于( )
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弘扬以英雄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③激发爱国情感,涵养家国情怀
④凝聚起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来不及温一壶诗酒,与你煮尽千古风流……”元旦刚过,株洲市戏
剧传承中心演员魏某和他的同事就冒着冬寒,来到 2019“送戏下乡”惠民演
出的第一站渌口区朱亭镇,还把大型民族歌舞剧《英雄》搬到田间地头,赢
得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把大型民族歌舞剧《英雄》搬到田间地头的意义
是( )
①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②传播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③推动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④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截至 2018 年底,我国 60 周岁及以上人口 2.5 亿,占总人口的 17.9%。
预计到 2030 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 3.71 亿,占总人口的 25.3%。从上述数
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
①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严重
②我国已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③“全面二孩”政策将彻底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④要积极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乡愁是后院沿着泥瓦飘飘的炊烟,是十八弯弯向家门口的山路,是
妈妈手里的糯米团,是后院那棵永不结果的龙眼树。“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
住乡愁”的理念反映了我国( )
①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
②目前开展的各项工作都不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③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④现阶段工作重心已由经济建设转移为保护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都是圣洁的。”
要使大地永远保持“圣洁”,我们应该( )
①加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做大自然的奴隶,服从自然
④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对下边的漫画认识正确的是( )
①资源、环境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困境
②保护地球家园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③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
④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了我们的生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2018 年 11 月,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生态保护红线”
标识,标识图案取自书法和象形文字“山”,寓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鲜红的底线传达生态保护红线就是生态安全底线的本质。整个标识造型开放
舒展,色彩鲜明,富有文化魅力。国家发布“生态保护红线”标识是为了( )
A.宣传人地共生理念,展现文化自信
B.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提高民众文化素养
C.增强公民“底线”意识,建设生态文明
D.促进绿色发展,传承传统文化
14.为打好 2020 年打赢蓝天保卫战收官之战,浙江省聚焦四大结构调整,
打好六大专项行动,制定印发 2020 年工作计划,全面部署年度工作,吹响了
打赢蓝天保卫战决战决胜冲锋号。这样做( )
①是因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②表明解决环境问题是浙江当前的工作中心
③体现了浙江努力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
④体现了浙江着力追求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当代青少年要秉承中华文化基因。对下列中华文化经典词句蕴含的
道理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我们要树立远大志向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勤于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C.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有包容精神
D.天人合一。——人类和大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可以命令自然,主宰
自然
二、非选择题(12 分+10 分+16 分+17 分=55 分)
16.【守望精神家园 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一:2019 年 4 月 16 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
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
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始终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讲话强调,生态文明
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
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
战的意见》提出的“三大保卫战”是什么?(3 分)
(2)“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我们要如何增强文化自信、铸
造“族之魂”?(3 分)
(3)步入新时代,我们应如何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层面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分)
(4)“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为什么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6 分)
17.主题实践活动。
【追寻革命足迹】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
厚。为促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京津冀三地中学生在网上共同策划“追寻
革命足迹”主题研学活动。
请你参照河北、天津两地同学的推荐,推荐一个北京的研学地点,并说
明开展主题研学活动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回收可利用的垃圾,实施循环经济是
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目前宁波市将生活垃圾按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
垃圾、其他垃圾分成四类,并设置对应的蓝色、绿色、红色、黑色垃圾桶。
(1)请把下列生活垃圾分类,并把序号填入下面的相应位置。(4 分)
①玻璃 ②果皮 ③餐巾纸 ④剩菜 ⑤废灯管 ⑥旧报纸 ⑦过期药
品 ⑧矿泉水瓶
蓝桶:____________________ 绿桶:____________________
红桶:____________________ 黑桶: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阅读“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和“2018 年全国城市生活垃
圾无害化处理情况”图表。
(2)请分别指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趋势及处理的主要方法。并结合
上述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实施垃圾分类的必要性。(7 分)
材料三:某班举行“垃圾分类,谁的责任”主题班会,小宁和小雨发表
了 自 己 的 观 点 。
(3)假如你是班级的一员,请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5 分)
19.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杭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发端于政府简政放权,着力于办事流程简化,服务于广大群众
的杭州“最多跑一次”改革再出新招,老百姓只需用手机登录平台,便能得
知办理结果,实现了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
(1)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有什么现实意义?体现的政府宗旨是什么?
(6 分)
材料二:杭州市 X 村过去是一个“土墙房,半年粮”的穷山窝。在村委会的
引导下,当地村民运用科技手段建起了葡萄种植大棚,科学控温控湿,提高
了经济效益。X 村还抓住县里绿道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乡村
振兴的典范。
(2)X 村的做法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中的
哪两项?选择其中一项,说明 X 村是如何践行该理念的。(5 分)
材料三:近年来,杭州的农村文化礼堂蓬勃发展。Y 村立足现有文化资
源,以忠孝文化为魂,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他们还结合本村实际开展“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礼堂”等活动,并通过村村结对,互学互鉴,弘扬了时
代精神。这些举措增强了农村文化礼堂的生命力,坚定了文化自信。
(3)运用“守望精神家园”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 Y 村的文化建设
举措为什么能够坚定文化自信。(6 分)
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1.C
2.A 点拨: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发明于中国的筷子,
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这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筷子有深厚的文化内
涵,无论是外形象征的“天圆地方”还是长度代表的“七情六欲”都让我们
感受到中华文化充满智慧,①④观点正确。②③观点错误,所以正确答案选
A。
3.D 点拨: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题文中列举的
出现在家庭生活中的几个小镜头,都体现了良好的家风,这些举动体现了中
华民族传统美德代代相传,②④观点正确;①观点过于绝对,是错误的;③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正确答案选 D。
4.D 5.A 6.A 7.C 8.C 9.B 10.C
11.B 点拨: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既不能做它的奴隶,
无所作为,也不能以主人自居,③是错误的,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 B。
12.D 13.C 14.C 15.D
二、16.(1)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
(2)①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②在日新月异的社
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
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3)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国家尊严、荣誉和利益;②认真学习科学
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③诚信做人做事,对人守信,对事负责;④乐于
助人,乐于奉献。
(4)①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
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
失、污染和破坏严重。②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
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漠视和
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③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
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④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
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17.(1)示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展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
反映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2)缅怀英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互享资源,相互交流学习,提高与人
交往的能力。
18.(1)蓝桶:①⑥⑧ 绿桶:②④ 红桶:⑤⑦ 黑桶:③
(2)趋势:我国生活垃圾的总量逐年增加。(1.5 分)主要方法:填埋、焚烧。
(1.5 分)必要性:垃圾总量大、增长快,垃圾分类处理,把可回收垃圾利用起
来,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化),使垃圾总量减少(减量化),使焚烧填埋量减少,
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或减少对土地的侵占,减少对土壤、水体、空气的污
染等)(无害化)。(4 分)
(3)示例一:
我的观点:垃圾分类是公民的责任,做好垃圾的分类投放是公民的义务。
每个人要对自己产生的垃圾负责任,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离不
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只有人人关心并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才能使
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等。
示例二:
我的观点:垃圾分类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人民的
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所以政府对垃圾分类要认真规划,宣传教育,落实
相关法律法规,监督实施,强制执行等。
19.
(2)X 村的做法体现了创新、绿色的发展理念。X 村运用科技手段建起了葡萄
种植大棚,提高了经济效益,体现了创新发展理念。X 村抓住绿道建设的机
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
(3)Y 村立足现有文化资源,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了传统文化根
基。结合本村实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礼堂”等活动,推动了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通过村村结对,互学互鉴,使中华文化在交流互鉴
中丰富发展,从而坚定了文化自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