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 1 页,共 22 页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练习 题 一、选择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民族交融逐渐成为趋势。据此回答下列题。 1. 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形式或途径主要包括() 民族迁徙 连年争战 友好交往 统治者的改革 A. B. C. D. 2. 以下史实不能反映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是( ) A. 鲜卑族的拓跋氏改姓元氏 B. 胡床传到了中原地区并为汉人所接受 C. 张骞出使西域和昭君出塞 D. 少数民族畜病防治技术被汉人所学习 3. 司马光有诗云: “若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 下 列朝代曾以洛阳为都的有( ) 东汉 西晋 东晋 北魏 A. B. C. D. 第 2 页,共 22 页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其中尤为突出的有( ) 祖冲之 贾思勰 王羲之 顾恺之 A. B. C. D. 5. 从下图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这部书总结了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 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种谷之法”意在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 “相马之法”反映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A. B. C. D. 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领先世界约千年的重要科技成就是( ) A. 秦始皇陵兵马俑 B. 书法和绘画 C. 祖冲之的圆周率 D. 石窟艺术 7. 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和生产经验都 得到了系统的总结,整理记载相关内容的著作是() 第 3 页,共 22 页 A. B. C. D. 8. 下列各项成就属于东晋时期的有() 《兰亭序》 《女史箴图》 《齐民要术》 《洛神赋图》 A. B. C. D. 9.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寺庙众多的社会原因是( ) A. 佛教刚刚传入中原,各地兴起建寺庙和推广佛学的热潮 B. 建造业已发展起来,工匠技艺十分高超,经济实力雄厚 C. 社会动荡,百姓信仰佛教以摆脱苦难,统治者大力扶持 D. 统治者昏庸奢靡, 大兴土木, 热衷于建造大量宫殿寺庙 10. “以六觚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觚之幂。……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 以此为基础,取得领先世界近千年成果的人物是 A. 华佗 B. 祖冲之 C. 王羲之 D. 关汉卿 11. 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四 个封建王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第 4 页,共 22 页 ①隋朝 ②秦朝 ③西晋 ④元朝 A. ②③①④ B. ①④②③ C. ①③②④ D. ③①②④ 12. 小程同学正在准备一篇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素材可以入选 的有() ①迁都长安 ②改用汉姓 ③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④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 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3.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下列与 《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不相符的是( ) A. 东晋后, 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统称“南朝” B. 5 世纪初至 6 世纪末,南朝和北朝对峙时期统称为“南北朝” C. 北魏结束了十六国长期纷乱割据局面,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D. 南北朝时期,南朝和北朝始终对峙,不利于国家的重新统一 14. 自北魏孝文帝以后, 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如“孝武帝”“孝明帝” 等。这源于孝文帝时期( ) A. 改鲜卑族姓氏为汉族姓氏 B. 鼓励与汉族贵族联姻 C. 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 D. 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15. 魏、蜀、吴三国覆灭的先后顺序是() A. 魏、蜀、吴 B. 吴、蜀、魏 C. 蜀、魏、吴 D. 蜀、吴、魏 16. 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A. 战乱频繁,社会经济没有任何发展 B. 加剧了国家的分裂,是历史的退步 C. 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D. 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17. 三国的统治者都注重发展生产,以下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 魏国:兴修水利,南方生产得到恢复发展 B. 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在当时非常有名 第 5 页,共 22 页 C. 吴国:造船业发达,船队曾经到达大西洋 D. 三国经济都得到发展,不利于后来的统一 18.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 222 年三国局势的是( ) A. B. C. D. 19. 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势力最强的有() 袁绍 刘备 曹操 孙权 A. B. C. D. 20. 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A. 官渡之战, 打败强敌袁绍 B. 挟持汉献帝, “挟天子而令诸侯” C. 奖励农耕, 得到人民支持 D. 兴修水利, 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第 6 页,共 22 页 21. 西晋作为一个统一的王朝只存在了三十多年,类似秦朝短命而亡。下列关于西晋昙 花一现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西晋统治者大兴土木, 兴建陵园 西晋统治者腐朽无能, 司马昭专权 统治集团内斗,动摇了统治基础 民族矛盾尖锐,匈奴人推翻了西晋 A. B. C. D. 22. 每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特点, 以下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 描述正确的是( ) A. 黄河流域成为东晋南朝的重要粮仓 B. 制瓷业发展迅速,白瓷最受青睐 C. 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D. 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23. 在 4 世纪中后期建立了政权,并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是( ) A. 匈奴 B. 鲜卑 C. 氐 D. 羌 24. 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 A. 司马昭和司马睿 B. 司马昭和司马炎 C. 司马炎和司马春 D. 司马炎和司马懿 25. 民谣里藏着历史的记忆。“王与马, 共天下。”这句民谣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 王家属于庶族,势力很大 B. 士族子弟到了年龄可直接做官 C. 东晋初年,士族势力很大 D. 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二、非选择题 26. 某校同学在学习了《璀璨的科技与艺术》一课后,为书中的几位人物设计了“名人 风采”系列名片, 对当时的佛像风格也进行了探讨。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第 7 页,共 22 页 ______________风采 他,是北朝著名的农学家。 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他,进行生产技术和工具的改革。 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风采 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 他,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他,楷书、行书、草书无不擅长。 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材料中的两位名人分别是谁?请进一步续写名片,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本题请 直接答在名片上) (2)请仿照材料中的“名人风采”, 选择本课中学到的另外一位人物, 并为他设计一 张名片。 (3) 观察图 1、图 2, 说说指出二者在造像风格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出魏晋南北 朝时期思想文化有何特点?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长 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 耗去了大量生命, 以致 2000 多年后的今天, 人们仍要 谈起这一事实:有 100 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 老 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第 8 页,共 22 页 材料二: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见下图)。 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 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 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 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2)材料二中的“胡”是魏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五个内迁 少数民族的名称。材料三反映的是哪次改革? 它带来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3)综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28.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只是破坏,它也有创造和对后人的启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之为国盛矣……三十余载, 兵车勿用, 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民庶 繁息……户不夜闭,盖东西之极盛也。” ——南朝·沈约《宋书》 材料二:见下图。 材料三:东晋时,区田法(原适用于北方旱作地区的耕种方法)已传入南方,并已使 用粪肥……东晋和刘宋(即刘裕建立的宋,为南朝第一个朝代)时都曾以政府命令推 广种麦,麦类逐渐成为南方仅次于水稻的主要农作物。 第 9 页,共 22 页 ——许辉《六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发展述论》 (1)根据材料一中《宋书》的相关记载, 分析南朝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概况。 (2)历史地图有助于我们直观地了解历史,材料二的地图体现了什么历史现象? (3)根据三则材料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 (4)历史事件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试探 寻材料二、三所述事件与材料一现象之间的联系。 29.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复杂,但各民族加强了交流与融合,江南得到开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 10 分)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西晋末年,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 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还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 福建和广东地区。 ——摘自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1)认真观察材料一,分别写出曾经统一黄河流域①和②政权的名称。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当时人口迁徙的主要方向是什么?人口迁徙对经济的开 发有什么影响? 第 10 页,共 22 页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项内容?其目的是什么?(4) 综合 以上材料,概述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 第 11 页,共 22 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小题 1】D 【小题 2】C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民族交融,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①②③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形式或途径主要:①民 族迁徙,杂居相处。②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③北魏孝文帝改革, 用汉语、穿汉服、与汉人通婚、用汉名,有利于民族友好交往④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 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①②③④正确。 故选 D。 2.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民族交融,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A.鲜卑族的拓跋氏改姓元氏有利于民族融合,故 A 正确。 B.胡床是公元 4 世纪后期北魏时期自胡人传入中原并为汉人所接受,有利于民族交融, 故 B 正确。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和昭君出塞,体现汉族的民族交融,故 C 错误。 D.,汉人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畜牧文化,并传到中原,有利于民族融合和交流,故 D 正确。 故选 C。 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东汉、西晋、北魏的建立,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①公元 25 年,东汉建立,定都洛阳,故①正确。 第 12 页,共 22 页 ②266 年,司马炎建立西晋,都城在洛阳,故②正确。 ③317 年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都城在建康,故③错误。 ④北魏政权建立,都于山西平城,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故④正确。 故选 B。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①②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祖冲之是南 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故①②正确。 ③④二者分别在书法与绘画方面成就非凡。排除③④。 故选 A。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齐民要术》,要求解读图片信息。 【解答】 ①③这部书总结了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工具”题干无体现。排除①③。 ②④符合题干与史实。 故选 D。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祖冲之的圆周率,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C.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 3.1415926 和 3.1415927 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故 C 正确。 AB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 第 13 页,共 22 页 故选 C。 7.【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著作,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 【解答】 B.据题干要求及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北朝时期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写下了我国现存 最完整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 业的生产方法和经验,故 B 正确。 ACD.这三项著作均不属于农学著作,不符合题意要求,故 ACD 错误。 故选 B。 8.【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东晋时期的艺术,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③《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故③错误。 ①②④三项均是东晋时期的成就。故①②④正确。 故选 B。 9.【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佛教艺术,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历史题材古诗词。 【解答】 C.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社会动荡,百姓寻求精神慰藉,纷纷信仰佛教,统治者大力 扶持佛教,因而出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现象。故 C 符合题意。 A.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故 A 错误。 B.本项所述夸大化,不符合史实。故 B 错误。 D.本项所述题干无体现。故 D 错误。 第 14 页,共 22 页 故选 C。 10.【答案】B 【解析】略 11.【答案】A 【解析】略 12.【答案】B 【解析】略 1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依据“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可知,指的是东晋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 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故 A 正确。 B.依据“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可知,指得是东晋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 陈四个王朝,“南朝”;“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指的是北魏曾经统一黄 河流域,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又被后来的北周宇文氏灭亡,西魏被北齐高洋所取 代,通称“北朝”,南朝和北朝对峙时期统称为“南北朝”,故 B 正确。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结束了十六国长期纷乱割据局面,统一黄河流域,后分裂为 东魏和西魏,故 C 正确。 D.依据“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指的是东晋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 个王朝,统称“南朝”;“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指的是北魏曾经统一黄 河流域,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故 D 错误。 故选 D。 14.【答案】C 【解析】 第 15 页,共 22 页 【分析】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题干信息。 【解答】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包括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 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所以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故 C 正确。 ABD.依据题干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信息没有体现改鲜卑族姓氏为汉族姓氏、鼓 励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故排除 ABD。 故选 C。 1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魏、蜀、吴三国覆灭的先后顺序,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263 年,魏灭蜀;266 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魏国灭亡;280 年,西晋灭 吴。 故选 C。 1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D.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 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 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 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 年, 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了局 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故 D 正确。 ABC.三项所述均不符合史实。 故选 D。 17.【答案】B 第 16 页,共 22 页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三国经济,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A.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表现在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 和发展起来。故 A 错误。 B.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故 B 正确。 C.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但是没到达大西洋。故 C 错误。 D.三国经济都得到发展有利于后来的统一。故 D 错误。 故选 B。 18.【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局面,要求解读图文信息。 【解答】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 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位于北 方。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位于四川地区。222 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 史称东吴,位于江南地区,至此三国正式鼎立。故 B 符合题意。 AC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史实。 故选 B。 19.【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①③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曹操多谋善断,迎汉献帝到许昌,“挟 天子以令诸侯”。200 年,同处在北方黄河流域的两个实力强大的军阀曹操和袁绍展开 了一场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故东汉末年黄河中 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封建军阀是袁绍和曹操。故①③正确。 ②④.两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故 ②④错误。 第 17 页,共 22 页 故选 C。 2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东汉末年,曹操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优势地位。故 B 正确。 A.官渡之战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不符合题意。故 A 错误。 C.“得到人民支持”不符合史实。故 C 错误。 D.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故 D 错误。 故选 B。 2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西晋昙花一现的原因,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①②西晋统治者大兴土木, 兴建陵园,不符合史实;266 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 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65 年,司马昭病故。故①②错误。 ③④两项所述符合史实。 故选 D。 2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A.东晋南朝重要粮仓是太湖、鄱阳湖、洞庭湖流域,故 A 错误。 B.唐朝制瓷业发展迅速,白瓷制作精美,故 B 错误。 C.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修建了 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 第 18 页,共 22 页 牛耕和粪肥也得到了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故 C 正确。 D.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故排除 D。 故选 C。 2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前秦政权,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A.西汉初年冒顿统一了北方地区,时间不符合,故排除 A。 B.439 年鲜卑族人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故排除 B。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76 年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黄河流域,故 C 正确。 D.公元 384 年,羌族贵族姚苌称王,两年后称帝,建国号为秦,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西北),史称后秦,并未统一北方地区,故排除 D。 故选 C。 2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西晋和东晋建立,要求识记基础知识。 【解答】 C.266 年,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317 年,皇族司马 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成为东晋。故 C 正确。 ABD.综上,其余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ABD。 故选 C。 2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东晋政治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王家属于士族,故排除 A。 第 19 页,共 22 页 BD.这两项与题干不符合,故排除 BD。 C.“王与马,共天下”反映的是东晋初期的政治格局,永嘉南渡后,司马氏皇族在以琅 琊王氏为首的北方南渡士族的大力扶持下,建立东晋政权,东晋开始了皇族与士族共治 天下的时代,故 C 正确。 故选 C。 26.【答案】(1)贾思勰;王羲之。 贾思勰:他,著有《齐民要术》, 对后世农学的发展 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王羲之: 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 “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2)如:顾恺之:他是东晋著名画家;当时的人说他是才绝、画绝、痴绝;他的代表 作品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绘画题材广泛,,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 飞禽走兽无所不有;他主张画人物“以形写神”,特别重视表现人物特征……。 (3)差异:云冈石窟造像的风格较多体现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佛像高鼻深目, 神情 凝重,,表现出西域人的特征。龙门石窟佛像肃穆慈祥,衣纹飘动流畅, 更多体现了中 原文化的风采。特点:多元文化碰撞交融。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艺术,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文信息。 (1)依据“他,是北朝著名的农学家。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他,进行 生产技术和工具的改革”“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贾思勰;王 羲之。依据所学,可以得出:贾思勰:他,著有《齐民要术》, 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 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王羲之: 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 第一行书”的美誉;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2)依据以上分析,再现的是在艺术上有成就的历史名人,以此思路,可以列举当时 的其它艺术名人。如:顾恺之:他是东晋著名画家;当时的人说他是才绝、画绝、痴绝; 他的代表作品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绘画题材广泛,,佛教故事、历史故事、 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无所不有;他主张画人物“以形写神”,特别重视表现人物特征……。 (3)第一小问差异,依据“图 1 云冈石窟 1、图 2 龙门石窟”的图片信息,并结合教 材知识,可以得出云冈石窟造像的风格较多体现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佛像高鼻深目,神 情凝重,,表现出西域人的特征。龙门石窟佛像肃穆慈祥,衣纹飘动流畅, 更多体现了中 原文化的风采。第二小问特点,依据魏晋时期,文化的特点,可以得出多元文化碰撞交 融。 27.【答案】(1)秦始皇。目的:抵御匈奴。看法: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 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要求答出两层意 第 20 页,共 22 页 思, 意思相近即可) (2)匈奴、鲜卑、羯、氏、羌。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 大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步伐。此后, 传统的汉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3)从民族对抗到民族交融。 【解析】(1)本题考查秦朝修筑长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依据材料“2000 多年后的今天”“修筑长城”可知,材料一中的皇帝是指秦始皇;他修筑长城的目的主 要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匈奴;但是,修筑长城虽然在一定程度加上抵御了匈奴的 南下掠夺,但也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但长城的修筑保 护了中原农业的发展,开放了边疆,抵御了匈奴的进攻。 (2)本题考查五胡内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正确解读图片。第一问,依据所学知 识可知,内迁的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在各族人民的交往中,生活方式、习俗 风尚等方面呈现出了逐渐认同的趋势,才出现了题图中的西晋时期方凳和胡床被汉人使 用的现象;第二问,依据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30 岁以下的人和 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可知,体现的 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提倡汉语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第三问,影响:北魏孝文 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3)本题考查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汉到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时战时和,但战争 是短暂的,和平相处,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的大趋势。 28.【答案】(1)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日趋繁荣。 (2)北方人民南迁。 (3)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民的辛勤劳动;北方人民南迁带 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政府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4)材料二中北方人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材料 三中东晋采用北方生产技术、政府重视农业发展,都是材料一中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原 因。 【解析】(1)本题考查南朝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概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归纳 材料信息。根据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民庶繁息……户不夜闭,盖东西之极盛也” 等信息可知,南朝相对稳定,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日渐繁荣。 (2)本题考查北民南迁,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地图信息。从图中箭头的方向可知,这反 第 21 页,共 22 页 映的是古代中国历史上北民南迁的历史现象。 (3)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归纳 材料信息。材料一反映出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材料二反映的是 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材料三“东晋和刘宋(即刘裕建 立的宋,为南朝第一个朝代)时都曾以政府命令推广种麦”反映出南方政府比较重视农 业发展。再结合所学还可以从人民辛勤劳动归纳。 (4)本题考查江南经济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材料一反映的是江 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材料二是北民南迁,材料三“东晋和刘宋(即刘裕建立的宋,为南 朝第一个朝代)时都曾以政府命令推广种麦”“区田法(原适用于北方旱作地区的耕种 方法)已传入南方,并已使用粪肥”反映的是东晋采用北方生产技术、政府重视农业发 展。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三都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 29.【答案】(1)魏;西晋。 (2)由北向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经济 的发展。 (3)改鲜卑姓为汉姓;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4)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解析】(1)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要求运用所学分 析解读示意图信息。据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的具体信息,结 合所学可知示意图中的①②分别是魏、西晋,这两个政权曾统一黄河流域。 (2)本题考查魏晋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方向及其对江南开发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 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二“西晋末年,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到东晋后期 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有一部分流民还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 建和广东地区”,结合所学概括得出当时人口迁徙的主要方向是由北向南。根据江南地 区开发的相关知识,可得出北民南迁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 和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3)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据材料三表格中“改 革前(鲜卑性)”“改革后(汉姓)”的具体信息,结合所学概括得出表格反映了改鲜 卑姓为汉姓的措施。根据相关所学,从减少胡汉观念、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和民族交融方 面说明其目的。 (4)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要求综合概括问题。综合三则材料信 第 22 页,共 22 页 息并结合相关所学,概括总结出政权分立,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