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2 单元第 2 节 《加法运算律》教学案例分析 简阳市石盘镇屮心小学曾秦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意义。 2. 能用字母式了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 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关键: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观察、对比、交流中把感性认识 升华为理 性认识。 设计理念: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四基四能三思想”。“四基冬 基础知识、基木 技能、基 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冬《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发现 问题、捉岀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思想”:最核心的三种数学 思想是抽象、推理、模型 思想。体现高效课堂,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创设 情境,提问有梯度,提问冇开放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森林口算比赛 师:大胆猜想谁会得冠军? 生:小松鼠 师:小松鼠为什么算得那么快? 生:后面的算式都和前面一排的结果一样。 师:区别在哪里? 生:加数交换了位置。 师:你从刚才的观察中猜想到了什么?或发现了什么? 生:加法屮,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设计理念](根据学生喜欢小动物,爱好比赛的特点,通过一个小游戏 让学生作出大胆猜想,然后从生活经验中让学生感受加法交换律的客观性。这 一环节可以培 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新授 1. 验证猜想 师:是不是所自的加法都这样的呢?我们來验证一下。观察一组加法算 式有什么特 点? (12+25 二 25+12 二 500+300= 300+500= 30+20= 20+30= 1200+650= 650+1200=) 生:左边算式的加数度交换了位置就变成的右边的算式。 师:我们一二组口算左边的算式,三四组口算右边的算式。 生:37, 37, 800, 800, 50, 50, 1850, 1850 师:从口算小,你验证了刚才的猜想了吗?得岀了什么规律? 生: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我们可以用字母 a 表示一个加数,那么字母 b 就表示—— 生:另一个加数。 师:那么 a+b 可以交换成—— 生:b+a 师:交换了加数的位置,但是什么不变? 生:和不变。 师:我们可以给这两个算式画上等号表示和等。一起來读一读,一二组 顺读,三四 组倒读。 生:a+b=b+a, b+a=a+b 2. 加法交换律的练习 师:出示 24+15+6 36+132+84 谁能用加法交换律来变变,可能变 成? 生:回答。 师:谁变出一种容易算的式子。 生:回答。 师:冈 IJ 才我们在三个加数的式子里用了加法交换律,那么用字母还可以 怎样表示? 生:a+b+c=a+c+b=c+b+a 2.加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学习加法交换律吋积极开动脑筋,发言积极,很好。我们又 继续探索! 师:出示例 2:三年级 89 人,二年级 96 人,一年级 104 人,3 个年级一 共有多少人? 师:提问:要求三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怎样列算式? 师:组织学生讨论得出: 1 先算岀三年级和二年级有多少人? (89+96) +104 二 289(人); 2 先算岀二年级和一年级冇多少人? 89+ (96+104)二 289(人)。 师:依据上面两道算式可以写成怎样的等式?学生回答后板书:(89+96) +104 二 89+ (96+104) 师:这从这两个相等的算式屮你发现了什么? 生:在三个加数的加法中,先算前两个数或先算后两个数,和一样。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 两个数相加, 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师:那么按照你的发现,153+315+85,先算什么,还可以变成什么样的 算式? 生:153+ (315+85) 师:抽代表上台板演,学生观察你愿意算哪个算式?为什么? 生:153+ (315+85)简便。 师:可以用字母表示刚才的发现吗? a+b+c 二 生:(a+b)+c 二 a+ (b+c) 3. 比较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异同 师:我们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得出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现在比 较这两个运算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学生比较填表 运算律 字母农示式 变 没变 加法交换 律 a+b=b+a 位置 数据、运算符号、结果 加法结合 律 (a+b) +c=a+ (b+c) 计算顺序 数据、运算符号、结果、位置 师:加法交换律一定是加数的位置变了,加法结合律一定是括号里的内容变了。 [设计理念](通过猜想——验证——结论这样的环节安排分别学会运算 律,当二者 都学会了以后安排一个比较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表格,去除表象留 本质,抓住位置和计算 顺序两个关键深刻理解加法运算律。) 三. 练习 (1) 计算,说出运用了哪些运算律。 75+ (48+25)87+41+19 二 87+ (41+19) =(75+25) +48 = 147 (2)数学小判官(对的打“丿”,错的打“X”。) 1. 109+ (38 + 162)二 109 + 38 + 162 ( ) 2. 470—25 + 75 二 470— (25 + 75) ( ) 3. 甲数+乙数二乙数+甲数 ( ) 4. O + (△ + ☆)二 O + △ + ☆ ( ) 5. 84 + 68 + 32 二 84+ (68 +23) ( ) (3)思考 1+2+3+4+5+6+7+8+9 二 师:连加算式中,加数可以任意结合与交换。 [设计理念](通过安排基础训练和拓展训练两个练习层次,通过层层深 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 四. 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运算律,是什么呢?你会用字母表示吗?那减 法、乘法、除法是不是也有它们的运算律呢?带着这个思考,我们下节课继续学 习。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律 = 148 感受解决问题的兀趣。) 【教学反思与收获】: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 应该 尽量少一些,而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对于这句话我 深感体会。 本节课,我总体设计思路是采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 析、推理等途径 引导学生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 Z 间的异同联系,自主发现并验 证、归纳这两个运算 律,初步感受运算规律作用,有意识地让学生应用已有经验, 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 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冇感性逐步发 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我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用好教材,并合理的 对部分学习活动过程作创新处理, 努力使教学活动更具口主性、探究性、趣味性。 一、新授环节,我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口算比赛情境吸引学生注 意力, 引导学生获取信息,让学生结合相关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 都能准确提 出问题,这为接下來探索规律奠定了基础。在这个环节,我进行了创 新处理,让学生 开放思维,尽情提出问题,并将本节课探究活动必要的三个问题 同步呈现出来,(1) 同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解答。(2)同步通过口算 揭示等式,(3)为下而的探 究运算律做好有效的铺垫,促进后而探究活动更加 紧凑流畅。在首次探索运算律,学 生还不懂得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我在此环节 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设计中,加强了教师 的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按照“猜想——验 证——总结”的模式深入探究规律,并加强 探究方法的总结,为今后探索数学规 律,起到方法上的导向作用。活动中,举例验证、 总结规律、规律取名、学生总 结等细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只 a+b=b+a 猜想 24+15+6 36+132+84 (89+96) +104 89+ (96+104) 二 24+6+15 =36+84+132 验证 =185+104 =89+200 =30+15 =120+132 =289 =289 =45 二 152 a+b+c 二 a+c+b 二 c+b+a 结论 (a+b)+c=a+ (b+c) 加法交换律(加法位置) 320+420=420+320 加法结合律(加法括号) 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参与 学生的探究,学生不但从中发展了推理、归纳能力和符号感, 更是从屮培养了学 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 二、在自主探索加法结合律这一环节,学生对四则运算已冇较多的感性认识, 为新 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教学过程屮我特别注意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经 验,让学 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 深化、超越。 在初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式特点 Z 后,放手让学生在合作小组屮自主 探索总结归纳公式, 真止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探索规律,学以致用, 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 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不足之处:采用小组合作,表 面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吗,但实 质存在:(1)小组分工不明确,主动性不强的孩 子不知道自己的任务目标,无所适从。 (2)组员 Z 间的交流和倾听程度不够,不能将探索中的问题和发现和组员有效的分享。 三、练习环节,数学是一门特别注重练习的学科,练习到位,知识点就基 木掌握。 为此,我创设了 “数学运动场”,通过比眼力、比思维、比方法、比速 度等层次性的 四个环节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捉高学生实际应用 能力,是学习活动更具有趣味性。 四、总结评价环节,我也作了创新设计,以往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说 一说 获得的知识冇哪些。而我这次不仅让学生谈自己在知识上的收获,述让学生 说一说上 完这节课的心里感受。我想这也是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做到的,即学生情 感态度价值观 的表现。一节课上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冇情感上的愉 悦,怎能激发学生 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学习的兴趣就更不用说啦!教师只有通过 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心 理,才能为今后改进教学奠定基础。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