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2 湖心亭看雪
第
一
课
时
学习目标
1
2
积累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并背诵课文。
阅读目标
重点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
品格素养
领会作者复杂的心境,体味作者雪后游湖的闲情雅趣, 学
会品味生活。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
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
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
寻》等。他的小品文描写细腻生动,风
格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
中独树一帜。
作
者
简
介
预习资料速查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少时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
爱繁华,好山水。明亡以后,他消极避居于山中,专注从
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皆写于他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
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就是收录于《陶庵梦忆》
中的一篇叙事小品文。
背
景
资
料
预习资料速查
预习资料速查
知
识
链
接
《陶庵梦忆》(共八卷)为明朝散文家张岱所著,也是张
岱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
的杂事,作者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如茶楼酒肆、说书
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等,构
成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尤其可以说是一幅绝妙的
江浙一带的“清明上河图”。其中虽有贵族子弟的闲情逸致、
浪漫生活,但更多的是对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反映。同时本
书中含有大量关于明代日常生活、娱乐、戏曲、古董等的记录,
因此也被研究明代物质文化的学者视为重要文献之一。
文
体
知
识
预习资料速查
小品文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小品文的文体并无定式,尺牍、
传、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容,其特点有三:一是通常篇幅
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
崇祯( ) 拏( ) 毳( )
一芥( ) 铺毡( )
雾sōnɡ( ) 沆( )dànɡ( )
岱( ) 更( )定 喃( )喃
必考字词梳理
重
点
字 zhēn ná cuì
jiè zhān
凇 hànɡ 砀
dài gēng nán
一
词
多
义
必考字词梳理
是金陵人( )
是日更定矣( ) 这,指示代词
表判断,动词
1. 是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是日更定矣 ( ) ɡēnɡ,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量词
ɡènɡ,还,副词
2. 更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上下一白( ) 白色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3. 白
必考字词梳理
余拏一小舟( )
上下一白( ) 全,副词
一,数词
4. 一
佛印绝类弥勒( )
湖中人鸟声俱绝( ) 消失,动词
极,副词
5. 绝
必考字词梳理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见余大喜( ) 表程度,非常,副词
跟“小”相对,形容词
6. 大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哪,疑问代词
啊,语气助词
7. 焉
古
今
异
义
必考字词梳理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白:
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勉强。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今义: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词
类
活
用
必考字词梳理
1. 大雪三日( )
2. 是金陵人,客此( )
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特
殊
句
式
必考字词梳理
1. 判断句
是金陵人( )
2. 省略句
见余大喜(
)
3. 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
)
用“是”作判断动词,表判断
省略主语“他们”,即湖心亭上
“铺毡对坐”的两人
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正常语序应为
“更有似相公痴者”
名
句
积
累
必考字词梳理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描绘雪景,选取了哪些
有特色的景物?主要用了什
么手法来描绘?
你能体会出作者的品格特点
吗?他到底要赏什么呢?
景
物
描
写
体
会
品
格
思
想
感
情
预习思考问题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为什么
说湖中之人比相公更“痴”?
2
导
思1 导
思3
关键词:痴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
思
课文初读感知
读
法
指
导
① 学习此文可以用朗读和精思的方法来欣赏雪后奇景和
古代文人的雅趣,朗读节奏和重音可以根据文句内在
的逻辑意义来把握。
② “湖中/ 焉得/ 更有此人”中“焉得”是“哪能”的
意思,不可以分开,并且要重读,读出惊喜之情。
③ “莫说/ 相公痴,更有/ 痴似相公者”,两个“痴”
需重读,读出赏雪景、遇知己后的满足、快乐。
课文初读感知
文
章
脉
络
第一部分(①):主要描绘了西湖雪景。
痴行:特立独行、率性认真
痴景:追求高洁人格
痴情:无限惆怅、淡淡哀愁
痴
第二部分(②):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
情景,并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课文整体感知
1.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
课文整体感知
2.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来写的?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作者围绕“闲情逸致”这个主题来写,表现了游湖人的雅
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所见
板书设计
湖
心
亭
看
雪 所遇
天、云、山、水
两人对坐
拉余同饮
雾凇沆砀
上下一白
奇
痴
雪后西湖
怀念故国
情景交融
12 湖心亭看雪
第
二
课
时
导入
有人说,没有看过西湖冬景的人,看看张岱的《湖心亭
看雪》就够了,也有人说,张岱笔下的《湖心亭看雪》,百
读不厌,诵读之,品味之,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张岱到
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名篇《湖心亭看
雪》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导入
课文细读品味
1. “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有什么含义?
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
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和游人“痴”
埋下伏笔。
课文细读品味
2. 分析“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了什么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白描手法,寥
寥几笔,就使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了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
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
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课文细读品味
3.文章以舟子的话结尾有何作用?
舟子的话表现出作者夜间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痴”字既
表明了作者对西湖雪景的喜爱之情,又含有对故国割舍不下的
怀念之情。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1.[难点] 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道“舟中人
两三粒”,并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
“独”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作者去赏雪,是带着闲情雅致去的,在作者的心
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了其他人,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
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了他的超凡脱俗。他认为舟子不可
能与他志趣相投,舟子对他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所以
“独”字也表现了他的孤傲清高。“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与众
不同的情趣,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高洁情怀,也反映了他内心
深处的孤寂与落寞。
课文全篇探究
2.[重点] 文章是写看雪,但第二段主要写人,是否离题?
不离题。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
一种思维定式: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
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的内涵。绘景
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本文
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就在于此,
所以不离题。
课文全篇探究
这类问题一般先回答“不离题”。
3.“大喜”二字妙在何处?
“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料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
外之笔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也引起了读者的惊异。但作者并不
说自己惊喜,而写二客“见余大喜”,反客为主,足见其用笔
之曲折善变。
课文全篇探究
1.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本文中叙事是行文的线索,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
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着重记述赏雪的具体经过,凸显人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章叙事意在抒情,选择三天大雪后、
人鸟声俱绝时、肃杀冷寂气氛中赏雪,作者的心态与情趣可
见一斑;再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
独自赏雪的落寞,有巧遇知音的愉悦。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采用白描手法写景。
本文写景,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创设了静寂、空旷的意境。接
着落笔眼前, 写西湖的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
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
芥”“两三粒”,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
小、微弱,与旷远苍茫的大自然形成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
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态度。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
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归纳总结
问 菊
曹雪芹
原文: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译文:我想要问秋天的信息,众人皆不知,我背着
手,不断地小声问菊花。
孤标傲世的人应该找谁一起归隐?为什么同样是开
花,你却比春花更迟?
空荡荡的庭院,落满霜露,那是何等寂寞!大雁南
归、蟋蟀悲鸣,可曾引起你的相思?
不要说世界上没有人能与你交谈,哪怕片言只语,
我们也能相互理解对方的心思。
课文拓展积累
古代饮酒文化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
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
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
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传统文化
课文拓展积累
古代饮酒的礼仪主要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具体来
说,就是先做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
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
最后一饮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
(叫酢),敬酒时还要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也可敬酒(叫
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
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课文拓展积累
教材习题讲解
1. 朗读并背诵课文。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
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三个角度:(1)概括式描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2)全景式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3)集合式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
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材习题讲解
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运用白描手法,由远
及近,写出了“湖上”雪后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即长堤、湖心
亭、舟、舟中人。这些景物,在大雪的笼罩下全都变得虚无缥
缈,模糊渺小,变成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具有了童
话般的梦幻色彩。然而最微不足道的“两三粒”人却是这空旷
寂寥的雪世界的主人,他们是赏雪的主体。作者的描写,宛如
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寥寥几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教材习题讲解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
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结尾舟子的喃喃自语“莫
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前者借“客”偶遇知
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
“痴”,为作者之“痴”找到“同调”,找到了可以理解的
“理由”。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不但在
“客”那里引起了共鸣,他与“客”的“合鸣”,仿佛也让本
无雅趣的舟子受到了“痴”的精神的感染,若有所思,若有所
悟。文章至此戛然而止,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教材习题讲解
3. 阅读下面三副有关湖心亭的对联,说说你的理解。
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
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明〕胡来朝
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
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明〕郑烨
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
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明〕张岱
教材习题讲解
第一副,明是写景,实是抒怀,全联颇有愤世之感。“浑
无”就是几乎没有之意;“种桑麻”,指从事农业生产;“四
季笙歌”“六桥花柳”,均指当时上层统治阶级的奢靡生活,
与“穷民”无立锥之地的生活境遇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颇有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辛辣讽刺意味。此联揭示了社
会现实。
第二副,极富想象,灵活清新。此联把湖心亭比作西施泛
舟湖上的扁舟,可谓佳喻巧思。
教材习题讲解
“雨奇晴好”巧妙地化用了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水
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席开水面”形容湖面平
广,十分形象;“月白风清”引自苏轼《后赤壁赋》中的“月
白风清,如此良夜何”,意蕴丰富。
第三副,上联将西湖比作当空明月、点缀银河的微云,在
天在水,全景通澈,恍如天上人间。下联将西湖比作人的眼睛,
秋水盈盈,如人眼波流动,将湖景写活了。此联作喻奇妙形象,
意境深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