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21 届高考世界读书日专题作文:请以“读书之道”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关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应该爱读书,读好书,学会读书……
请以“读书之道”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作文解析】
1、作文类型:单概念作文
2、作文话题:读书之道
3、话题解读:道,即规律、方法、兴趣……
爱读书——读书的兴趣与爱好
读好书——读书的要求
学会读书——读书的方法、规律
【标杆文】
1、读书之道
诗人余秀华曾说:“诗是什么?是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时的一根拐杖。”
我想书更是如此。读书,读的是历史的烟波浩渺,读的是未来的无尽可能,读的是知识的
深度与人生的广度。读书之道,是将读书融入生活。
昔者有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夫子韦编已三绝。在环境与书籍本身都有不
便之时,书与生活已如此紧密。而如今,琳琅满目的图书与电子书充斥电商,“读书”成为
了一种便捷的消费方式。读书,是炫耀,是昭告他人,是自我麻醉,是书架上围着书封拆
了塑封却再没被眷顾的书。读书,读的不应是物质,是精神!韦编已不会三绝,台灯也毋
须偷光,承载“书”的物质一变再变,那真正价值连城需要用心品读的,却不会变。不管
是什么形式的读书,都不应被消费、物欲、快节奏主导,网络连载也好,世界名著也罢,
用心品读文字,去探索书中的世界,才是真正的读书。
把书读进生活,除了读进书,读好书,更要读有共鸣的书。陆游读《出师表》,那是历
史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共鸣;马克思恩格斯读《物种起源》,那是科学的智慧与哲学思辨的共
鸣;鲁迅读《离骚》,那是“荃不察余之衷情兮”上升到“寄意寒星荃不察”的志向与品格
的共鸣。乡愁、情愁、挫折、迷惘,知识的、思想的、方法的、情感的,万千文字,总有
令人怦然心动,令人血液澎湃,令人幡然悔悟,令人喟然长叹,此之谓“在人间行走的拐
杖”。人与人不相似,可人与书总是相似的。读好书、多读书的意义也在于此。固然能从网
文中寻共鸣,但阅尽千帆终难是,不如回归经典,去找自己的拐杖与镜子吧。
有人说,生活犹如一本书,我说,书也是生活。真正读书之人,书与生活密切不可分。
把书读成生活,把生活读成好书,不论物质与环境如何闪光灯一般得变化,恪守此道,方
能使书籍这一珍宝不致蒙尘,方能在书中发现真我,发现生活的韵致与感知。
2、读书之道
无可厚非的是,自古以来在文学、哲学甚至于各种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人物,都是爱
读书的。如孔子,早年就“志于学”,等到年老又积极编纂书籍以供后世传阅,而其影响力
不言而喻;再者有领导人,无不广泛阅读,才获得了如此胸怀以治理国家。
读书势必是很重要的,不仅仅在于读书才能使我们在社会中获得成功与地位,也在于
无法估量的精神价值。除去老生常谈的话,我认为极重要的一点是读书使我们获得不盲从
的资格,获得可以自由思考的权利。
叔本华说:“读书是思考的代替品。”诚然,我们读书往往源于所要达到的知识面太窄
而想得又太多。而人们又容易陷入“读得多就懂得多”的误区。于是,成为了别人思想的
跑马场。所以读书太少亦或太多都会令人退步。而把握正确的节奏与数量就比读书本身更
加重要了。
进来总有很多研究表明中国人有多么不爱读书,又有许多高知分子揭竿而起,怒斥中
国其他不那么“博学”之人的品性,我却私以为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行为。有调查
显示中国人年均读书仅在一本左右,这是极可怕的数字,而《瓦尔登湖》这本世界名著又
在“人们最不爱读的书”名列前茅,为什么呢?
是我们真的不爱读书了么?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中国尚且处于发展阶段,而广大愤世
嫉俗的批评家们却认为人人都该学做书虫。这只是他们满足自己的表现欲与公众关注罢了。
你怎么能指望广罗大众因为一本读物就在精神上获得了质的飞跃呢?正是因为这些教授之
流的言论,令那些期望获得提升的人们陷入了“被批评,感到羞愧——打开艰深晦涩,于
初读之人食无味的书——看不下去,半途而废——被批评……”的死循环中。这让许多向
往博学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初读者们望而却步,得出一个“我不适合”的结论。
开启民智固然值得赞扬,但硬加给人们难以重负反而会使历史倒退。万事都是循序渐
进的过程。让读书太多,淤积了头脑的教授之流沉积、思考一下吧;给满怀期待,被盲从
着的初学者一些时间吧,只有体悟到生活中质朴普世之湖,才能登上至高至圣、寒冷高深
的瓦尔登湖!
3、读书之道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诚如读书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拓宽视野,而在如今“玄幻”
“穿越”小说“遍地开花”的信息时代,这些“快餐式”的书籍真的能使社会进步吗?
读书之道,在于品读经典。
经典,往往是作者倾注“生命之血”著成的著作,蕴含着作者对社会的理解和丰富的
情感。“文变染乎世情”,曹雪芹通过对社会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才著出《红楼
梦》;鲁迅因有着对辛亥革命前后底层人民的理解才塑造出阿 Q、祥林嫂、孔乙己等丰富的
人物形象。经典内涵之丰富可见一斑。
而正是因为经典关注事物本质的一面,它才并不讨人喜欢。因为品读经典,需放空心
灵,用心体会。经典是纯粹的,《包法利夫人》与《欧也妮·葛朗台》均出自轰动一时的“桃
色事件”,也惟有福楼拜、巴尔扎克这些大家才能体味其中本质。当你放空内心,体味作者
对社会的讽刺,方能真正学习到知识。
正如攀登需要阶梯,品读经典同样需要拾阶而上,读书之道,在于层层深入。初读《瓦
尔登湖》,只喜爱其中鱼水鸟惊飞,羡梭罗能观日月变幻,与美同栖;而当再次品读,方才
感受到其中想表达的“工业发展之下,人类得如何与自然共处”的深意。福楼拜等大家都
愿为一句话的改进留出两页白纸,修改过多遍的经典难道不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吗?
当下信息广泛,甚至泛滥的时代,静下心品读经典着实困难,而古人云“读书随处争
士”,当“枯燥无味,木讷呆板”的语句变得妙趣横生,这也便真正领悟读书之道了罢!
有人说读书多的人容易恃才傲物,目中无人,但真正领悟读书之道的人只会更加谦逊,
因为读书会让人更清楚自己的渺小,经历了沉潜往复,才能了解到山花之绚烂不过指尖流
沙。
读书之道在于品读经典,而当你“悟道”之时,便会听到古代智者在山林之巅的遥远
回响,绵绵不绝,响绝耳畔——道在其中。
4、读书之道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渗透进了许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可读书又与其他生
活方式不同,它的普通目的在于丰富。填充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文化手段让人们获得心
理上的快乐和对生活的感性认识。因此,作为书籍的精神作用对象,我们又应该如何读书
呢?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要想学会读书,第一步便是培养读书的兴趣,即要读书,倘若无
法拾起读书的兴趣,那么便无法享受读书这种生活方式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对于读书兴趣
的启发,要始于每个人感兴趣的话题或主题,这点的个体差异及主观性极强,因此要针对
性的选择,读好书亦如此。选书的过程中,选择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十分关键,兴趣与有益
兼具,才是我们选择的最终目标。
而我们此后更应思考,读了许多书籍的我们,读书的深沉目的究竟是什么?
余秋雨说“文化无墙,学术无界永远不能画地为牢。”诚然,广泛的读书就是如此。或
许我们在品味琥珀色眼睛前的诗与远方时,应带着疑问的眼光去探求,去拨开层层迷雾,
从本身出发,理解作者对世界,对生命的考量与思考。
聂鲁达曾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道“”“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
见。”对于生命本质的探讨,古今中外的书籍刊载中都不曾停滞,这份探讨应该是纯粹,不
裹挟任何外在的。而阅读中的我们,是否有带着求知的目光与心理去找寻作者的探讨?想
来任何的妄图修饰都会使它失去本来的意义,所以作者将其内化于书中的精神,只等我们
一眼发现。
学会读书,让我们得意明白不可一味的探求外在,要在内心一隅修篱种菊,获得一份
恬淡。
浮现数年后所获得的沉静的精神世界也让我们知晓,生命本就是一份巨大的社会存额,
从不依附于任何外在的社会价值。
学会读书,方明白少年怎样,国家便怎样,才知道立心,立命,立国。
爱读书,读好书,学会用疑问、求知的眼光去读书后——
愿君终能在内心一隅修篱种菊,获得一份恬淡。
5、读书之道
卡夫卡曾言:“书籍应是凿开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这句话道出了阅读对于
涤荡人心的重要作用。但是,若人无法掌握读书的正确方法,即读书之道,那便无从发挥
阅读的真正价值,也就不算真读书。
在我看来,读书之道需要有三条:曰甄,曰精,曰静。
读书之道,贵在甄选。我们都是幸运儿,处在一个读书成本较低的时代,不用体会宋
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严冬抄书的痛苦。无论是价格亲民的实体书籍、方便实惠的电
子书抑或是简单丰富的网络阅读,都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阅读选择。然而,与书籍的多样
性相对应的,便是甄选的重要性。书籍基数的增加也加大了一些低俗、消极文学的“出镜
率”,因而便易致读者尤其是低龄读者选择对其三观塑造有害的书籍来阅读,这就要求我们
必须加强相关阅读甄选方面的教育。目前来看,“中学生必读名著”便是助力健康阅读的优
秀举措,只是治标不治本。比起让学生被动阅读经过他人甄选的书籍,通过提高学生文学
品味等途径锻炼出学生自主甄选的能力才更为正道。
读书之道,贵在精细。正如黄庭坚所言:“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现如
今,较为肤浮的快阅读大行其道,阅读质量普遍不高。固然,快阅读有其优势,如涉猎信
息较广,一定条件下阅读效率较高等,但是完全的快阅读会让人产生思维惰性,阅读消化
率也不高,弊大于利。张丹青说:“现在的年轻人所见仍有限,又迷失在太多讯息中——讯
息不等于眼界。”而若想真正通过阅读将讯息转化为自己的眼界,唯有精细阅读方可办到。
无论是随文批注,记阅读笔记,还是一书多读,与人交流心得,都不失为强迫自己思考吸
收以实现精细乐阅读的良方。
读书之道,贵在静心。心思浮躁,难以真正读书,无非是“看书”罢了。外卖小哥雷
海为在繁忙工作之余读诗、背诗,他的阅读环境十分嘈杂,但阅读分分有效,为何?因为
心静。只有将自己投入到书的世界中去,书也才会“真心向我们敞开怀抱。”若是达到了真
正的沉淀内心,那便自然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了。
甄选、精读、静心——此读书三道应在如今这个快节奏时代引起人们重视。唯有遵循
读书之道真读书,才能建立起真正有内涵有深度的书香社会。
6、读书之道
读书之道,在观,在参,在修。
所谓观者,通俗来讲就是看。熟悉书的内容。书本身是一种文字的载体,而文字又是
思想,历史和文化精神的媒介。通过这样一种媒介,我们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去旁观历
史和文化这样宏大的主题。这也是读书最基本的意义,即穿越种种障碍的,思维间的交流
和文化的传递。从这一步来讲,我们不必苛求自己对书的理解,我们应当甘于做一个暂时
的旁观者,在书和文字的渐染中慢慢受到感化。
所谓务者,即是务悟。“对一个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寂寥不一定是空虚,寂寥是一种蜕变。一个人在阅读中,抛弃了以前的某种认知和感念,
蜕去了以前的壳,准备好接受新的观点。准备好进入另一番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人将不
由自主地感受到书以及文字的美与魅力。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将“那些加强
参与其中的判断力的运用而起作用的由种种心理力量而且支持着它们的一种形式称之为美
的形式。”因而美是一种心理力量和心灵感受下的判断。书的美亦是如此,人们在心灵的参
透和感悟中,获得书的美与内涵。阅读者此时不仅是书中主题的观众,更不由得成了受之
感染的参与者。
所谓修者,即以书中之道进行生活实践,以达到修习正道的目的。荆公有言“修身洁
行,言必由绳墨。”人以正道作为绳墨和标准规范自己,便是实现了读书最基本的用途,那
个人的生活实践和个人身心的修养。当然,实践正道,修身正道,不应止于一种个人行为,
更应成为一种集体行动,形成一种时代精神。“我们的生活如今真是太放纵了,太夸妄了,
太杳小了,太猥琐了,因此我们不能忘记杜甫。”闻一多先生如是说。放纵和猥琐的,不是
个别人的生活,而是一个时代的风格。而不能忘记的,也不只是杜甫,也是那发黄的书文
中透来的,像杜甫精神一样古朴、苍劲,值得修习的文化内涵。
“青年的生活除了眼前的搞怪视频,偶尔的轻松娱乐,还应该由科学、艺术、文化等
值得追逐的日常。”——《人民日报》评。这是青年人应当读书,应当学会读书的原因,也
是青年人应当有的担当。读书之道,,观文史科学之变迁,务诗书文章之华美,修个人时代
之精神。共勉!
7、读书之道
古人云:“开卷有益。”然而,读书亦有道法。在我看来,读书之道者三,一曰爱读,
一曰读好,一曰会读。
爱读,是要建立起对读书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读书
的兴趣与热爱既是我们读书之路上的指明灯,更是助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外卖小哥雷海
为就是受父亲濡染自幼培养了对诗词的热爱,在繁忙的工作空闲之余也是手不释卷,如饥
似渴地阅读诗词,最终在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他的“十年磨一剑,双刃未曾试”正是发
自源于灵魂的热爱。“岁月悠悠,衰老只及体肤;热忱消却。倾颓必至灵魂。”唯有保有对
读书的热忱,我们的灵魂才会收到书籍那无声却永恒的召唤。
读好,是有选择地读书、阅读那些在时光的大浪淘沙中仍熠熠生辉的经典。史铁生说:
“文学要有必要的复杂性。”我们翻开那些厚重的书本,看到司汤达笔下的于连聪明上进却
不择手段,看到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热情善良却又贪婪非常,经典让我们领略人性的
复杂;我们抚过那些暗黄的纸张,看到曹雪芹笔下的贾府鲜花着锦的烜赫与“落得片白茫
茫大地”的空寂的结局。经典让我们体悟命运的复杂无常,读书就像品咖啡,阅读经典正
如去品那些浓厚醇正的美味,而若是阅读粗劣轻浮的文字,便是喝了一大口兑了无数奶精
糖精的甜水,毫无营养可言。
会读,是要会发挥出读书的意义。读书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正是知行合一。我们
阅读书籍,读懂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读懂了“苟利国家
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感悟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感悟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气节。然而,只是读懂、感悟是不够
的,传承方才是最好的铭记。在生活中,我们更是要“读以致用”,扪心自问,我们有没有
承担起对社会民族的责任,有没有在繁华诱惑中守住自己的本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
么我们的阅读便是最有价值的阅读。不仅提高了个人修养,更是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
展。
爱读,读好,会读。守此三道者,读书易就,万事可成。
8、读书之道
在如今一切都浮躁、快节奏的今天,有人突然想起要提醒人们读书——尤其是针对我
们,因为中国人年平均读书量很低。但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盲目的买书,抓起书来就看吗?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否则我们就又陷了急功近利之圈。相反,我们应知读书亦有其道,其
道在于情趣,在于思考,更在于有勇气面对现实并坚持下去。
正负钱穆先生所说,读书应与做人一样,其行为不分时间、地点和个人身份,而且要
做好人、读好书。其意义不在个人功利之取得,而只在于情趣的培养和境界的提升。为何?
我们都深知人在一世终将面临死亡,而若只是碌碌一生不知所为将无意义;相反,只有当
我们读书,读好书才可发现世界之快乐、奇妙,并在其中找到生命的落点。以诗为生命的
余秀华,背诵诗词的外卖小哥,他们也许如你我一般普通,却在书中找到人生前进的方向
和乐趣,不正是我们在这繁华逐利的世界中所需要的吗?
读书中,只有找寻到自己的方向才算有所成就。而在读书中我们更需要自己独立、清
醒的思考才能在看到他人的追寻时提升自己切不迷失方向。叔本华曾说只有自己的思想才
是真正的思想,虽有些偏激却警诫我们在读书时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辨析。否则,
当我们纵观历史,就会发现有饱读诗书却危害民众的人,甚至是身边一些身在名校却杀害
他人之人,他们没有健康的思考,而只在书本的错误引导下走入歧途。
在认识到我们读书是为拥有一个完整、有情趣的人生并且读书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独
立的思考之后,我们就要渐渐走入梁启超先生所说的“不惑、不忧、不惧”的境界中。只
有对世界、现实、自我不惑、不忧、不惧时我们才可能不会被无谓的外物所牵绊,我们才
可能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能够不被拘束地追寻、去完成。只有当每个人
尽力成为这样后我们的民族、国家乃至世界才会在书籍——前人的智慧和我们的力量中前
进、发展——发展为一个很多人可以更好地生活的地方,在发展中使人类得以不败,不被
自己打到。
我想,我们应守读书之道,为了一个更加完整的自己,也为了一个更好的世界和不肯
妥协的人类。
9、读书之道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说:“读书须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为我们提出了“阅读里”
的概念,但实际上,在社会浮躁,娱乐至死的现今时代,人们要么不注重阅读,要么只是
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人们在意的,反而是所谓“阅读率”。有“阅读率”未必有“阅读
力”。阅读率追求的是信息获取量,而阅读力则是培养人学习思考,深入理解书本的能力,
近年来诸如“喜马拉雅”等一系列付费知识平台兴起,许多人沉醉于半个小时一部书的模
式,殊不知,缺乏知识体系,只是一味接受学姐所谓三流知识,其实是无益于个人修养的,
此之谓有阅读率而无阅读力。
读书之道,诚如朱子所说,关键在于“阅读力”而非“阅读率”,然则如何提高现代人
的“阅读力”的确成为了当今时代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
培养“阅读力”,首先在于端正对读书,对获取知识的态度,“于山中可以读书,得其
空灵;于海边可以读书,得其辽阔。”读书之道,在于心境,只有心灵变得宁静了,才能更
好地接受知识,不为外物所扰。陶潜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句,说的就是宁静
的力量。具有了纯粹的内心,也便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并使之在心中留下一道道印记,
“阅读力”便可提升了。
不仅如此,拥有“阅读力”光靠死读书本,诵经穷典是远远不够的,李白诗言“鲁叟
穷三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云雾。”这告诉现代人读书是为了“经世致用”
之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阅读力的提升,将书本知识付诸实践是重
要途径之一。三国马谡,战国赵括皆熟读兵法,口若悬河,可一经交战,却立即惨败,这
是有阅读率而无“阅读力”的表现,只有广度而缺乏深度,只能是纸上谈兵,而不注重实
践,也只能肤浅地认识问题,无从深入,放眼当下,中国社会传统受到现实的挑战,有的
人诵读经典,以此为傲,另一些人则有摒弃传统之意图。这时,“阅读力”在实践上的体现
就更为重要了——只有深入剖析传统,取其精华与现实融合,并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才能
检验其是否有效,而这一过程,正是“阅读力”,即实践能力提升的过程。
读书之道,在于阅读力,当今之事,唯有掌握阅读力这把大斧,才能斩破社会上浮躁
的烟云,娱乐的坚冰;只有通过阅读力这一桥梁,才能将现代社会引渡到更美好的未来。
10、读书之道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曾用这句话不断激励后人要多读书。当时的读书之
道在于“进步”。而随时代变迁,我认为当今的读书之道应为“享受”。
我们应享受读书的过程,原因在于读书能扩展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见识到不一样的风
景。在《论语》中,我看到了孔子在乱世为礼乐而奔波的坚韧,在《红岩》中,我看到共
产党员为抗战而牺牲的不屈和坚定,在《边城》中,我看到了茶峒小镇这样一个充斥着人
文色彩的美丽水乡,一本书,不仅是印刷着幽默的纸张,它还记录了一个人的言行及精神,
亦或是一个时代的状态和缩影,亦或者一个地域的美感和文化。这些书中所蕴含的东西,
值得我们去享受。
但是当今时代发达的电子科技,给人们享受读书的过程带来了阻挠。睡着信息化的普
及,
纸质书的销量持续下降,书店因低营业额而关门的现象屡见不鲜,很少能看到捧着纸
质书专心阅读的人了,而电子书和网上在线阅读的普及,虽毫无疑问地给人们带来了便利,
但你真得享受读书了吗?大多数人都是对于电子文字快速地浏览,没有去细细品味每个字
的深意,更没有心灵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交流。真是因为这样的行为,使人们的精神储备
日益匮乏,使社会风气日益浮躁。
面对这种“读书无享受”的现状,我们应如何去应对?让人欣慰的是,国家各地都注
意到了“读书”的问题。随着《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一系列综艺节目的出现和推广,
通过公共任务朗读的真情实感,激起了人们对于这样书籍的广泛关注,此外,各地纷纷兴
起“读书节”,让人们在忙碌之余能接触文字带来的安宁。而对于我们自身而言,不要把读
书当做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享受这种拓展视野、修身养性的过程。
读书之道,于我而言,在于享受。只有真正去喜爱读书的过程,享受在书籍中完善自
我,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读书,才能发现书中关着的“黄金屋”。
读书之道,在于享受,愿天下“读书人”都能享受读书的过程和乐趣,用书籍的力量
来平和社会的浮躁,来充实国家的精神力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