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思维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过程中,其辩证思维能力只稍强于初中生,推理能力及学习的基础能力并不强,因此上课时合适地运用一些图文,音像,及史料对刺激学生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效果,另外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积极地渗入历史学习方法、历史思维的分析,为学生解决历史问题提供范式,对学生历史思维的提高很有帮助。 这一课是在讲述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基础上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君权越来越大与相权的越来越小,中央权力越来越大与地方权力越来越小,的前提下,学习明清时期君主权力的加强,了解对君主专制加强的方法和过程及影响,学生有可能对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内阁与宰相制、及西方的内阁产生混淆,讲课的过程中要注意进行材料的分析和对比。   二、难点及重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发展的社会影响。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从多角度角度分析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发展的社会影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及对相关材料的分析,学生能掌握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及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名存实亡及军机处的设置等基本知识,认识到这是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重大变化,体现了皇权的空前加强。 2.学生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认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的趋势。 3.学生通过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历史的综合归纳,学会对长时段的历史现象和历史特征进行概括。 4.学生通过分析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提高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并提炼有效信息,进一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2.学生通过问题的探讨,角色的换位思考,历史的比较,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学生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对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2.能对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做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客观的评价。   四、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教学方式:合作学习与问题探究学习  2.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平台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媒体展示图片:图片一:内阁;图片二:军机处 设问:猜猜这两个地方是哪里?用来做什么的?     学生通过预习课文自由回答问题,激发学习该课的兴趣,培养学生读取图片的能力。认识本课的两个基本点:内阁及军机处,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 (一)明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 问题探究:为什么这两个朝代的皇帝都在不断地加强皇帝的权利,有什么共同的原因促使他们都采取了共同的做法呢?(引导学生从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思考。) 学生通过对所收集的各类资料的学习和对本课的预习,小组讨论,教师引导,从宏观上把握这个时期的历史特点。认识明清的君主专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明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宰相制的废除 创设情景     材料1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抗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2  废除宰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他曾在八天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必修一教材第17页》                 问题设计①结合课本知识回答明朝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 ②废除宰相制度后,明太祖对中央和地方官制进行了怎样的改革?什么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学生阅读课文,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落实知识点并提高知识运用及迁移能力。 拓展探究: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你认为这句话有无道理?为什么?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了解废除丞相的利与弊。   2.内阁制度的形成 设问:内阁制度形成的过程、职权及特点。     学生根据课文知识归纳此表格,进行交流。 时  期 名  称 职    权 特    点 明太祖 设立殿阁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  设立 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衙署和属官   明中期以后 内阁    可“票拟”对奏疏处理意见 但是否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    削弱六部职权    发展达到全盛时期     问题探究:从内阁制的形成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内阁的作用越来越大。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内阁首辅就等于宰相,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提供材料     材料3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     学生结合课文P17历史纵横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宰相和内阁的职权、任免、对皇权的影响去讨论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  责 中央一级决策 侍从咨询为主 任  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拓展探究:中国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是否一样呢?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区别   3.清朝军机处的建立 问题设计: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学生通过归纳认识清朝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基本史实 提供材料,创设情境: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了宋朝,宰相大臣就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准备有特别的护膝。 请思考: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演变加强了皇权。 问题探究:内阁大臣与军机大臣的地位和职能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比较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情境创设:     材料5  “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问题设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小组谈论、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从中了解中国专制主义发展的利与弊。   本课小结:结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演变的表格,学生对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发展历史的综合归纳。   教学结构 历史必然:封建社会晚期,地主阶级的统治腐朽衰落 政体改革措施 明朝 原因:明初官制妨碍皇权集中   加强措施 废行省设置三司 废宰相权分六部 设内阁内侍辅政 君主专制强化 清朝 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皇权 加强措施   设南书房 创设军机处 君主专制顶峰 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积极: 消极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