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北宋的建立,以及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北宋的建立以“陈桥兵变”事件为标志,宋太祖赵匡胤因认识到军人掌权的危害,于是有了“杯酒释兵权”,并在祖训里强调重文抑武的内容。‎ 学情分析:‎ 通过前段时期实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取得一定效果,本节课的内容较少,比较适合小组探讨。‎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知道北宋的建立和统一。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理解北宋集权措施带来的不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学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梳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当时社会所造成影响。‎ 教具准备:地图、图片 教学方法:小组研讨、讲述法、课堂练习法 教学过程:‎ 晚唐时期,由于安史之乱,使得大唐元气大伤,最终在黄巢起义的打击下,唐朝土崩瓦解,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发展到后周时,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结束了分裂的局面,中华历史再次步入大一统的局面。‎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陈桥兵变 公元960年2月3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已慌作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这次故计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赵匡胤统军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开始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 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显示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 ‎2.一统南北 北宋统一战争,是宋朝建立后,对五代十国剩余的割据政权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的统一战争。‎ 北宋建隆三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62—979年),宋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方的方针,主要包括慕容延钊、李处耘率军平定武平周保权(963年),同时荆南高继冲主动投降归顺;王全斌率军平定后蜀孟昶(965年);宋太祖率军征讨北汉(968年);潘美率军平定南汉刘鋹(公元970年);曹彬、潘美率军平定南唐李煜(975年);之后,吴越钱俶、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主动投降归顺(978年);宋太宗率军平定北汉刘继元(979年)。‎ 北宋并没有完全统一古代中国,但也基本统一古代中国。‎ ‎3.杯酒释兵权 在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北宋统治者着重考虑的问题有二: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局面不再出现;二是如何巩固新生王朝,使之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 建隆元年末(公元960年),在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 某一天,他召见丞相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便提出问题之症结就在于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治理的办法也无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安定。 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宋太祖就连声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 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了,并逐步付诸实施。在北宋中央集权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权,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范浚在《五代论》中指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揭示了唐末五代以来,在政治局面变换中兵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宋朝刚刚建立,赵匡胤就吸取了后周灭亡的教训,加强对禁军的控制。‎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祖鉴于当时已控制局势,就着手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逐步加强中央集权。起初,太祖以为石守信等人是 自己的故友,并不介意,而赵普数次进言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记住陈桥兵变的历史,一定要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不久后就采取措施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公元961年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喝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他叹了一口气,口吐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里一直念及你们的功德。但是啊,做皇帝太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7]‎ 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显德年间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如果想要富贵,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候恐怕也是身不由己了。”‎ 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 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长远产 业;同时多买些歌姬,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而且当时宋太祖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谢太祖恩德。‎ 第二天,石守信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令罢去禁军职务,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 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于是禁军领兵权析而为三,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 以后,宋太祖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把张令铎的女儿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大兴科举,兴词赋。少管军队,少练兵。‎ 同品级武官见到文官要行礼,并且各地钱粮都由文官掌握并且直接监督武将。‎ ‎1.“重文教”‎ 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有一系列尊崇文人的措施出台。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 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范仲淹、李纲、岳飞、宗泽、文天祥、陆秀夫等皆科举出身。而这些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世人多称宋朝为士大夫政治。‎ 在一系列重文措施的鼓励下,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宋朝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诸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等方面成果累累,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学艺术也发展到新的水平,涌现出的众多的文学家、画家和词人,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2.轻武事”‎ 北宋轻武政策具体表现在其军事领导体制,将握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而为三: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平列分立,全都握有兵权,却无调兵权。枢密院掌握调兵权。这样就形成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相互制约,两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辖。保证了军权从属于皇帝。同时军队实行更戍法,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避免将帅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小的集团。‎ 轻武政策,虽然有效地防止了将领的拥兵自重,巩固了中央集权,但它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因此,在对辽、西夏、金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只能屈辱忍让、纳币求和。即使面对国难,皇帝对武将的猜疑 始终如一,致使岳飞的精忠报国之愿未遂,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朝廷杀害。宋朝重文轻武,所以,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作为后人的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一切。‎ 宋真宗咸平时,陈尧咨状元及第,名噪一时。此后,其仕途颇畅,屡迁至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翰林学士。据记载,陈尧咨不仅文辞出众,而且在射术上有名于当世,有“小由基”(春秋时著名射士名养由基)的佳号。‎ ‎“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保持来往,但辽使到开封后,常挟能骑善射之长蔑视宋朝。真宗为了挽回脸面,也打算在文臣中寻觅“善弓矢、美仪彩”者,以陪伴对方出入靶场。于是,有人就推荐了陈尧咨。‎ 真宗有意让陈氏转为武职,便托人给他带话:“陈某若肯改武,当授节钺(即节度使)。”按:节度使为当时武将最高军衔,俸禄甚至优于宰相。但当陈尧咨将此事禀告其母后,陈母大怒,一面杖打其子,一面愤愤地责备道:“汝策名第一,父子以文章立朝为名臣,汝欲叨窃厚禄,贻羞于阀阅,忍呼?”此事遂寝。‎ 宋仁宗天圣时,由于陈尧咨与执政大臣不和,遭到谤言。结果,“方以词职进用”的陈氏,突然被宣布改为与原官地位差不多相等的宿州观察使的武职,调任知天雄军。这显然属于排挤贬逐之举,自然引起状元出身的陈氏的强烈不满。史称:“尧咨内不平,上章固辞。”‎ 垂帘听政的刘太后为了安慰他,特亲自加以召见,“敦谕之”。陈尧咨无奈,只得屈从。后其虽官至节钺,却终于未能像两位乃兄那样步入中书,只能抱恨死于地方衙门。值得注意的是,陈尧咨晚年性情极为暴躁,所谓“多暴怒”,动辄便对属下挥舞大棒。这又很可能是其极度失意情况下宣泄积怨的一种表现。 ‎ 宋仁宗庆历中,左司郎中、龙图阁直学士范仲淹与文臣韩琦、庞籍及王沿共同主持西北四路对夏战事。也许是出于鼓励军队士气的考虑,宋中央突然下令,将范仲淹等四位文官统帅的文职同时改为属于武职的观察使。范仲淹接到这一任命后,上书坚决辞之。他向皇帝这样说道:“观察使班待制下 ,臣守边数年,羌人颇亲爱臣,呼臣为‘龙图老子'。今退而与王兴、朱观(二人均为观察使衔带兵将领)为伍,第恐为贼所轻”。史称其言辞“甚切”。由此可见,即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虽勇于指挥作战,但也不愿充任武职。继范氏之后,庞籍和王沿也先后上表坚辞,“不肯拜”。‎ 基础梳理 一、北宋的建立 年,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政权,改国号为,以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他就是。‎ 二、北宋的统一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割据政权,结束了和的分裂割据局面。‎ 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上:他深知唐末以来的积弊,首先解除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宋太祖还控制对的调动,使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他还经常调换,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和 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政治上:(1)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权力过大,采取的办法,削弱。宋朝的往往不止一人,在他之下又设相当于的若干人,与宰相;还设立,分割宰相的、。‎ ‎(2)地方上,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担任各地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的制度,频繁调动;还在各州府设置,以分知州的权力。‎ ‎3.经济上:下令取消收税的权力,除了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必要的外,其余一切税收由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把地方收归中央。‎ ‎4.文化上:(1)为防止唐末以来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提升地位的政策,使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深知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的牵制,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这一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的风气,杜绝了和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2)宋朝注重发展事业、改革和发展了。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提高地位,进士不仅从优,而且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的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的局面。‎ 预习思考 ‎1.“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这一典故是( )‎ A 宋太宗 B 宋太祖 C宋神宗 D 宋真宗 ‎2.宋朝统治者为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采用的统一方针( )‎ A 先北后南 B 先南后北 C 远交近攻 D 缓进急战 ‎3.北宋初期,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吸取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 A 陈桥驿兵变 B 五代的频繁更替 C 唐末农民起义 D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 ‎4、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实行这一措施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 A 暴政政府的财政收入 B 避免地方官吏的腐败 C 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物质条件 D 解决支付给辽夏岁币的财源 ‎5.北宋军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现象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了( )‎ A 防止武将专权 B 强干弱枝 C 加强禁军 D使其互相牵制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