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拓展 / 教学同步 / 解读作家汪曾祺 课件 (共14张PPT)

还剩 8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解读作家汪曾祺 人物介绍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 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小时 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 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身为中文系 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历任中学教师、 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 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 《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 集《蒲桥集》。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 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家 境 素材解读: 因为汪曾祺的祖父、 父亲旧学功底深厚,汪 曾祺才能够有这样深厚 的功底,才能成为作家 和画家。 可结合孟母三迁等例 子来论证环境对人的影 响。 家学渊源 1920年汪曾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亦 农亦医的世家,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 贡”。 父亲汪菊生,字淡如,多才多艺。 汪曾祺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打下 了深厚的旧学功底。开明的家庭气氛, 宽松的生活环境,对他后来创作、为人 影响很深,自然也在其风格上留下了印 痕,他的小说和散文风格都可以从他的 童年生活中找到索引。  不能算正式的功名,只能算一种 身份,相当于一种保送生或推荐 生的身份。由各省学政考取后保 送入京,经朝考合格,即可授予 小京官、知县或教职。 为 人 素材解读: 对后辈的提携,不 遗余力,不夹杂私心的 帮助,这是一种纯真的 感情,是不求回报的帮 助。而当年他的老师沈 从文也是把学生的作品 细心修改,寄给相熟的 报刊,尽量争取发表。 沈从文这辈子为学生寄 稿的邮费,加起来是一 个相当可观的数字。这 可以看成是一种精神的 传承,品质的延续。 作家曹乃谦的感激 曹乃谦当年毫无名气,其创作的短篇 小说集《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在长达10 年的时间内无人问津。可曹乃谦却是汪 曾祺先生生前最为推崇的作家之一。在 汪先生的推荐下,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 悦然看到其作品后亲自翻译、写序出版。 马认为:“曹乃谦是中国最有希望获得 诺贝尔奖的作者之一!” 曹先生一直认为汪老是他一生中最重 要的“贵人”,与汪老有“父子之情”。 为 人 画马铃薯 1961年春天,刚刚摘掉右派帽子的 汪曾祺一时没地方去,就留在了沙岭子 农业科学研究所协助工作。所里交给他 一项任务,到设在沽源的马铃薯研究站 画一套马铃薯图谱。接到任务后汪曾祺 每天一早起来就到马铃薯地里掐一把花, 几枝叶子,回到屋里,插在玻璃杯里, 对着画它。他曾写过一首长诗,记叙这 段漫长单调的生活,其中有两句是:“ 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他居然真 的写成了《中国马铃薯图谱》,可惜的 是书稿在文革中被毁了。否则,他也可 以留下一部像他的老师沈从文所著《中 国古代服饰研究》那样的传世之作。 素材解读: 在那个非正常的年代, 作为知识分子的汪曾祺经 历了巨大的变故。身处逆 境不以为苦,反以苦为乐, 达观潇洒,随遇而安。 为 人 素材解读: 作为一位已经成 名的大家,在面对后 起之秀时候,他不倚 老卖老,“但开风气 不为师”,在年轻人 跟前表现出辽阔的谦 逊同襟怀。 作家何立伟谈汪曾祺     那一年,我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小 城无故事》,是汪先生作的序。汪先生在 序里还夸赞我的作品像唐人绝句,聊天时 他亦聊起唐人绝句的好,让我觉得高兴, 亦觉得不安。汪先生对年轻作家寄予厚望, 让人感到他的善良同慈爱。他谈起阿城, 谈起贾平凹,谈起那一时涌现出来的许多 新生代作家,觉得年轻人起点高,来势猛, 前途不可限量。其实他谈起的好些人,包 括我,都受过他的美学趣味的影响。 为 人 文革遭遇 “文革”中他被江青一伙拉入创 作组写“样板戏”,也曾经和江青并 坐观看样板戏的汇演。并且因参与京 剧《沙家浜》的修改加工有贡献,而 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他如常对待。 文革结束后,汪曾祺也直接叙述 了当年的作为。 素材解读: 在政治大过一切的年 代,他始终能够保持习静 旷达的心态,以平淡的心 态感受在他人眼中的“荣 耀”。在今后的人生中, 对这样一段历史,不躲避, 不隐藏。可见其人真实正 直的品性。 创 作 素材解读: 一旦立下志向,就 不遗余力地为之奋斗。 汪曾祺曾经有志打 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限。 他的创作也恰好见证了 他努力的痕迹。 而他晚年的作品, 有好些正是这三样的集 合。 立志打破文体界限 汪曾祺自己说过,“我年轻时曾 想打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限”,又 说,“有时只是一点气氛。我以为气 氛即人物。”(见《汪曾祺短篇小说 选》自序)直至晚年,他也没有放弃 这个创意,这就注定他的小说和散文 分不开了。 创 作 汪曾祺的作品,似写得很轻松,散淡, 都是一些平实的话,平实的句子。毫无刻 苦用功之处。略知内情的人,特别是他的 家人,是深知他写东西也是颇费思量的。 汪先生写作是认真的。汪的妻子施松卿曾 说:老汪都是想透了才写。 汪先生的小女儿汪朝:他是坐在一对 老沙发上发愣——凝眸沉思,烟灰自落。 待考虑成熟了,再开始动笔。 “在我50年编辑生涯中,面对有几位大 家的稿子,只有欣赏的份儿,他们的文本 严谨得不能动一个字,比如邓拓、孙犁、 汪曾祺。”《十月》创始人之一张守仁回 忆说。 素材解读: 孔夫子编春秋,增删十 次, 这种创作的严谨被 后世文人效仿,已溶入了 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 汪曾祺先生也秉承着这 种创作精神,才会取得如 此成就。 可与当下作家的草草 创作图谋名利作对比。 治学 无趣中找到有趣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曾与 汪曾祺比邻而居,都住在北京南城的蒲 黄榆。“在我看来,当时那是个又脏又 乱的地方,但它却被汪老写得很美,相信 看过《蒲桥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汪曾祺就是这样的人,能从无趣的地方 找到有趣。 素材解读: 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有一颗童心。童心即赤子 之心。艺术家都是有童心 的。有童心,才能有世俗 不能框围的清新。“为人 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 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 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 无机心,少俗虑……”这 是他记述朋友的文字,也 可当做他自己的人生写照。 创作 素材解读: 士大夫的趣味,平民 的情怀。 这是中国文人的一种 很好的传统。汪曾祺就 很好传承了这一传统。 他把目光放在最底层的 人物身上,关注最自然 最平常的事物,所以他 的作品才会赢得这么多 人的认可。 创作对象 汪曾祺入画的对象,大蒜,红萝卜, 扁豆花,盘中的一尾鱼,完全的生活化 平民化。齐白石的画,间有乡野小品, 但像汪曾祺这样主要地、大规模地以日 常物事入画,似不多见。 他的文学创作中,也多写底层人物, 有摸鱼的,卖藕的,吹鼓手,养鸭的, 货郎,理发的,尽是些市井人物。小说 里没有大善大恶,甚至缺少真正意义上 的坏人 。 写作导航 片段示例: 中国的士大夫们,总是把温 情的目光放在最平凡的生活中, 和世俗来点亲密的接触,对人们 寄予真诚关怀。有如如陶渊明, 邻居杀只鸡邀他同享,他会乐不 可支地写一首赴席的好诗;犹如 苏东坡,街头听人谈鬼,说咱们 姑妄谈之姑妄听之;有如汪曾祺, 他写了很多摸鱼捞虾之辈,在平 淡素净的背后,却弥漫着温馨的 悲悯情怀,对于世间挣扎着的生 灵的悲悯,这让我们触及这个平 和老头儿跳动着的温热的心。 创作对象 汪曾祺入画的对象,大蒜,红萝卜, 扁豆花,盘中的一尾鱼,完全的生活化 平民化。齐白石的画,间有乡野小品, 但像汪曾祺这样主要地、大规模地以日 常物事入画,似不多见。 他的文学创作中,也多写底层人物, 有摸鱼的,卖藕的,吹鼓手,养鸭的, 货郎,理发的,尽是些市井人物。小说 里没有大善大恶,甚至缺少真正意义上 的坏人 。 跟踪检测 请同学们自选论点,写作片段作文,用一段汪曾 祺先生的经历做论据,200字左右。 再见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