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浣溪沙
晏殊
作者简介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
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
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礼部刑部尚
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等职,1055年病
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以
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
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
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
文》《类要》残本。
诗文解读 浣溪沙
一 曲 新 词 酒 一 杯, 去 年 天 气 旧 亭 台。
夕 阳 西 下 几 时 回?
无 可 奈 何 花 落 去, 似 曾 相 识 燕 归 来。
小 园 香 径 独 徘 徊。
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天气、亭台都和去年
一样。旧,旧时。
落日 向西方地
平线落下
什么时候
回来
不得已,没
有办法
好像曾
经认识
燕子从南方
飞回来
花草芳香的小径,或
指落花散香的小径
来回走
唱一曲新歌举起美酒一杯,依旧是去年
的景象旧时的亭台。夕阳西下何时再回来?
无可奈何纷纷落花已飘去,好像曾经见
过的燕子今又飞回来。在小园中带着幽香的
小径上我独自徘徊。
诗文赏析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全词抒发了悼惜残春之情,表达了时光易
逝,难以追挽的伤感。
在明媚春光里,词人聆听新曲,品尝美酒,过着优雅的生活。但是,面对眼前
美景,一种由光阴流转、物是人非带来的感慨与惆怅也轻轻袭来。想到风物依然而
时光飞逝,他不禁悄声暗问:“夕阳西下几时回?”下片直承此句,既流露了对繁华
易尽的“无可奈何”,也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交织在一
起,融入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等景物中,透露出某种生活哲理。最后一句写词人独
自徘徊,似赏景,亦似沉思。词作将瞬间的感受与久久的思考熔于一炉,既敏锐,
又不乏深沉,自然流畅,婉转圆润。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
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
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
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
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采桑子
欧阳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
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因吉州原属庐陵郡,
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
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
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
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
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
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创作背景
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安徽颍州西湖时所作。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欧
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
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
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二十二年之后,宋神宗熙宁四
年(1071年),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从43
岁至颍州到65岁归颍定居,欧阳修在颍州居住的日子共有3年多,也因此对
颍州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晚年致仕后,他或结伴同游,或乘兴独往,经常徜
徉于画船洲渚,充分领略了颍州的山水风光,把西湖风物之美和对西湖的喜
爱之情诉诸笔端,写下了纪游写景的组词《采桑子(十首)》。
诗文解读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欧阳修
轻 舟 短 棹 西 湖 好,绿 水 逶 迤。芳 草 长
堤,隐 隐 笙 歌 处 处 随。
无 风 水 面 琉 璃 滑,不 觉 船 移。微 动
涟 漪,惊 起 沙 禽 掠 岸 飞。
轻便的小船
清澈的水
形容道路或河
道弯曲而长
隐约 指玻璃,这里形
容水面平静澄碧
水的波纹 沙洲或沙滩
上的水鸟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
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
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
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
过湖岸在飞翔。
诗文赏析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
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
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
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
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
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
“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
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
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
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
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重点写水面平滑,“无风”二
字为枢纽所在,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才使得游人“不
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最后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
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
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
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
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
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
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
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
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
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
幅清丽活泼 、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
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
景高手。
相见欢
朱敦儒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作者简介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
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
(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
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
中八俊” 。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
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
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钦、徽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
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
城楼所写的。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
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
吹泪过扬州。
南京 西门上
的城楼
倚楼观看
清秋时节
的景色
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
二年)金人南下中原的大乱
古时贵族的帽饰,
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复国土
请
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
屡遭金兵破坏
诗文解读
在南京城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
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南下
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
悲风吹泪过扬州。
诗文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
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不免油然而生。又
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
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
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
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
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
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
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中原沦陷,北宋
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
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
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江南,不图恢复
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
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
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
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
神,感人至深。
如梦令
李清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
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
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
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
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
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
注》。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
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
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
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
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
千古的小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 记 溪 亭 日 暮,沉 醉 不 知 归 路。
兴 尽 晚 回 舟,误 入 藕 花 深 处。
争 渡,争 渡,惊 起 一 滩 鸥 鹭。
诗词解读
时常记起
溪边的亭子
黄昏时候
比喻沉浸在某事
物或某境界中 尽了兴致
天黑路暗了
乘船而回
不小心进入
奋 惊动
飞起来 一群
奋力把船划出去
常常记起那次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暮时
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兴尽才驾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荷花
池的深处。
奋力把船划出去,一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鸥
鹭。
诗词赏析
这是一段美好的回忆。这一天,词人驾舟郊游,沉浸在山光水色、鸟
语花香中,赏心悦目,饮酒为乐,醉意朦胧。待到兴尽晚归,却已是日落
黄昏,不免有几分恐惧。慌乱之际,小船捉弄人,误闯荷花丛中。待到奋
力划出,却惊起一群水鸟振翅纷飞,词人瞬间的惊愕很快变成惊喜。这首
小词仅三十几字,却讲述了一个如此复杂的“故事”,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
欢快的旋律,读之令人沉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