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历史 / 教学同步 / 人教版 / 必修2 / 综合复习与测试 / 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2

还剩 1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一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物质生活 考点串讲分层突破 服 装 演变 原因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2)清政府和民国政府 的推动服 装 演变 表现 (1)_________ 与西服革履 并行不悖 (2)清政府改革官定服饰制度 (3)民国颁布男女礼服形制, 新服饰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 演变 影响 洋装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 _______和旗袍的出现,是中 西合璧的产物 长袍马褂 中山装(二)社会习俗 1.“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1)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清政 府和民国政府的推动。 (2)表现:①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 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②辛亥革命后, 民国政府发出《_________》,结辫陋 习革除。 剪辫通令③清政府多次下令废除缠足。④维新 人士发起__________,不缠足运动轰 轰烈烈开展起来。 2.礼仪 (1)原因:受西方礼仪以及民主、平等 思想的影响。 女权运动(2)表现 ①日常礼仪:见面礼由跪拜、作揖到 ____、握手;称谓由大人、老爷到先 生、君。②婚姻礼仪:由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到________、新式婚礼。③ 丧葬礼仪:由厚葬到文明、卫生、简 洁的丧葬仪式。 鞠躬 自由恋爱(三)大众传媒 1.报刊 (1)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开始有 了“新闻”观念。 (3)1872年创刊的《_____》是近代中国 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申报(4)1884年 申 报 馆 创 办 了 《___________》,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5)清末四大小说期刊是_________《月 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 (6)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 和开展_________的武器。 (7)______ 运动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 活的重要内容。 点石斋画报 《小说林》 政治斗争 新文化2.电影 (1)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 (2)1905年摄制的《________》,是 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影片。 (3)1913年的《__________》是中国第 一部故事影片;1931年,中国第一部 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 定军山 难夫难妻3.作用: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 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时事 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 了人们的视野。考点二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1.表现 (1)铁路的发展 ①1881年,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 _________至胥各庄铁路。 ②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落成。 唐山开平③甲午战争以后,列强争夺在华铁路 的修筑权。 ④1909年,________设计施工的京张 铁路建成通车。 ⑤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 有,但始终未入正轨。 詹天佑(2)水运与航空 ①1872年,___________成立,标志中 国新式航运业诞生。 ②航空事业起步于_____年,马尾造船 厂开始研制水上飞机;北洋政府拟订 五大民航路线;此后十年间,航空事 业发展较快。 轮船招商局 1918(3)通讯的变迁 ①清朝后期: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 通商口岸地区设立 “______________”; 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后设 _______;1877年,在台湾架设第一条 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领事邮政代办所 邮传部②民国时期:1913年,北洋政府裁撤 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 _____________,后撤销外国在华开办 的“客邮”。 2.影响 (1)经济和观念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 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_________。 万国邮联大会 思想观念(2)社会和生活上:大大增强了中外联 系,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使 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归纳概括】 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 习俗变化的原因 (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工 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 想带来的强烈冲击。 (2)政府政策的影响,特别是中华民国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改变传统社 会风气的政令。(3)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资产 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都冲击着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生活 的演变。 (4)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 化基础设施在一些通商口岸的兴建, 使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对点训练1 (2012·广州七区联考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 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 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 “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 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 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 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 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项变革是希 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  ) A.权利的观念       B.平等的观念 C.博爱的观念 D.互助的观念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颁 布法令提倡自由平等,革除官厅“大 人”“老爷”等称呼,改以官职相称, 社会上以先生、君等称呼。对点训练2 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我国 近代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 会原因有(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 ②社会变 革的推动 ③“欧风美雨”的影响  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选C。解答本题应注意“社会 原因”这一限制词,①不符合,②④ 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状况的变 化,③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易混易错】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 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 西服饰并行。 (2)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 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3)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 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4)在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具 有鲜明政治色彩的中山装、“断发”、 不缠足运动等,都是进步和革命的表现。 (5)报刊、影视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 式产生重要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 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 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归纳概括】 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 的特点、原因及影响 (1)特点 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 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 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 制和操纵。③各地域交通业的发展不平衡。 (2)原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 办近代交通业。 ②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操 控中国交通业。 ③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 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3)影响 ①积极影响: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 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 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 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总之,推 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②消极影响:有利于西方列强对中国 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对点训练3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 轮船招商局成立;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 现了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从历史上 看,这两件事反映的共同意义是(  ) A.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B.推动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近代化进程C.标志着中国南船北马运输时代的结束 D.开启了中国自主发展交通事业的时代 解析:选B。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兴 办的近代民用企业,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 路——淞沪铁路,是英国在华修建的铁路, 应排除A、D两项。近代交通虽然出现, 但是传统的交通方式依然大量存在,C项 错误。考点整合一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 化的特点和影响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 方学习的过程。 (2)随着中国民主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考点整合考点整合(3)在地域、城乡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 (4)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着浓 厚的民族特色。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给中国社会带 来的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 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 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 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 精髓,又顺应时 代变革。 总之,中国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 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考点整合二 近代中国交通、通讯 的发展 1.近现代中国人民的出行工具发生了日 新月异的变化,先是人力车、三轮车、 自行车取代了传统的轿子、马车,随后 机械动力牵引的汽车、火车、飞机等成 为民众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2.近代以来中国的通讯事业发展突 飞猛进,先是近代邮政,新中国成立 后进入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电 信事业也从19世纪后期迅速发展,并 于20世纪上半期实现了由有线电报到 无线电报的飞跃,而电话用户到21世 纪初跃居世界第一位。3.传统的交通、通讯方式,无论是在 空间还是在时间上都严重阻碍了人与人 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国家与国家之 间的交流,这也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于 西方的原因之一。随着西方先进交通、 通讯方式的传入,中国加强了同世界各 国的交流,接触到西方在政治、经济及 思想领域中先进的事物,大大促进了中 国社会的发展。命题视角预测探究 1视角 把脉高频考点,突破教 材重点 角 度 (1)近两年高考特别注重历史阶段特征的考 查,侧重于所体现历史史实的阐释和迁移应用 (2)对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报刊 影视、交通通讯等高频考点关注 立 意 对本讲高频考点的考查仍以选择题为主,命 题立意侧重体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例析 (2011·高考浙江卷)据地方 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 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 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解析】 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 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 妁之言,相当繁琐。习俗的演变,城乡 差异巨大,B项是正确的推断;C项正 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 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 推断出D项的合理性。 【答案】 A尝试命题1 《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 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 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 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的原 因是(  ) 时间 标准 1900~1909 年 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 1910~1919 年 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①西方文化传入 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 ④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 ⑤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③解析:选B。请注意题干所示时间: 1900~1919年。这个时期,西方文化 不断传入中国,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 运动产生,留学教育不断发展,故 ①②③④是正确的。“妇女社会地位提 高,成为国家的主人”是在1949年新 中国成立后,显然不符合题干要求,可 排除。尝试命题2 “饮早茶,叹(粤语,意为 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 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开阔 了 民众的视野 ③大大丰富了下层民众的 精神和物质生活 ④进步报刊发挥着制 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首先,下层民众由于受 教育程度和生活压力的限制,与报刊 的关系相对较远;其次,报刊只是丰 富民众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物质生活, 因此③的表述错误,排除即可。从东西文明的碰撞看中国近代化 由于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 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近代新潮冲 击下,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东西方文明交流、 碰撞的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追求民主、 进步、文明的过程,实质上是社会生活近 代化的过程。 2 视角 关注新史观,学会知识 迁移高考例析 (2011·高考江苏卷)右图 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 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 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 观察广告图,从图中文字 “新发明的最时髦男女博士帽”可知 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但广告并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其差异体现了性别美观的差异,并没 有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排除③④;中国仿制西式帽,反映出民族工业的 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故①②符合题意,答案为B。 【答案】 B尝试命题3 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 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 彩纷呈。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 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 力。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 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 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为 “旗袍”。辛亥革命后,西式服装开始在中国流 行,北伐战争时期开始逐渐流行新式 旗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旗袍在结构 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与旧制迥然不 同,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 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尝试命题4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 和风气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近代西方文明使中西文化碰撞、交汇, 是近代社会习俗、风气演变的重要原因  ②近代文明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 使社会生活习俗趋向西化,对中国社会进 步起着重要作用,对此应完全肯定A.①正确,②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 解析:选C。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和风气的变 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进行的, 与西方工业文明传播和西方国家的侵略分不 开,因此不能完全肯定近代文明的传播。【史料★文本】 材料1:①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 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 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 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 3 视角 透析史料研习,洞察命 题趋向……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 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②农 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2: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 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 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 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 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 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 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③于是 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 月1日《解放日报》)【信息★解读】 [粗读] 材料1反映了包办婚姻时代, 旧的婚姻观念受到极大冲击;材料2反 映了一个童养媳在新时期的做法,综 合两则材料反映了婚姻观念发生了重 大变化。[细读] ①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反映了 “父母之命”难违,即“包办婚姻”的 问题;②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强调了当 时中国经济的变化;③划线部分的关键 信息说明了婚姻自由的观念。【史料★应用】 1.从①③划线部分反映出人们的婚姻态 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材料1中“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 不住了”反映了怎样的经济基础? 答案: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 展。3.在中国各种传统礼教规范中,“男女 授受不亲”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而在 清末流行的竹枝词中却有这样的描写:“ 申江好,男女不妨嫌。榻上横陈同倚枕, 内不垂帘,任从观瞻”“客不分男女,可 怜非常挤”。这说明自古以来的“男女之 大防”在近代被打开了一个缺口。而与材 料有关的突破口是(  )A.交通工具 B.社交场合 C.男女合校 D.男女合演 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轮船成为人 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冲击着人们 的思想观念。4.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 “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 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 所不乐为者也。”说明当时(  ) A.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B.家庭观念丧失殆尽 C.大众赞同离婚行为 D.婚姻方式彻底变化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离婚现象增 多,认为这是社会不愿意看到的,妇 女敢于离婚说明妇女的地位逐渐提 高。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