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并
不是孤立地发展重工业,因为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是密切联系、
互相制约的,因此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对农业改造的主要原因是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不能
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农业合作化运动后,农村的土地所
有制由农民个体私有制改造为合作社集体所有,而不是国
有制。
“大跃进”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国经
济落后的国情。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
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规律方法总结】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是高考
重点,注意用一些技巧记忆重要知识。如社会主义
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可以归纳为:一个创举: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
工业、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并举;三项成果: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奠定、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
立;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另外注
意总结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
地的公有制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
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比,相同点:改革
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体制,扩大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不同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仍然以公有制为基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改变了所有制形式,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
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经济特区首选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的原因:近代以来,对
外开放较早,历史上与海外有着密切联系,便于吸收外资;
近代民族工业兴起较早,有着重要的工业基础;海陆交通便
利;广东、福建等地是著名的侨乡,靠近港、澳、台,便于
联系。
经济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
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从本质上反映出冲破了
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排查纠错
√
√
√
√
√
√
√
×
√
√
√
×
×
√
√
√
×
A
B
C
4.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
写道:“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
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
方向摆正了。”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南方谈话
C.“文革”时期的全面整顿 D.中
共十五大
B
5.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
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
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
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
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大伙儿对他的背叛
B
6.新华网太原2008年10月31日电,晋北妇女的婚姻
在这30年中经历了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完全自
由恋爱,从“相亲不出50里”到“互联网上找知音
”,择偶标准也从选择“嫁汉吃饭”到寻找“知心
爱人”。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流动频繁,知识视野扩大
B.择偶观念开放自由、个性化
C.互联网发达,有利于思想交流
D.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进步
D
7.北京大学教授王东在《中国共产党怎样破解了历
史与现实难题》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20多年同
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
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这两个时期的经济
发展都
A.一定程度上受“左”倾思想影响 B.
完成了对所有制性质的根本变革
C.大力引进和运用国外的先进经验 D.
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进行探索
C
9.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需要长期和平、稳定的国
际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9—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
1869—
1894
1894—
1908
1908—
1920
1920—
1936
国内生产
商品 0.97 3.51 11.37 3.81
进口洋货
净值 3.59 6.53 5.65 1.72
合计 1.25 4.02 10.46 3.60
注释:市场商品量包括国内生产(含在华外商工厂生产)商
品、进口商品。——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上表所反映的近代中国
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变化的轨迹,举例说明导致1920-
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异常的国际因素。(7分)
轨迹:从小幅增长到大幅度提高、之后又大幅回落。
(3分)
因素: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29爆发世界性
经济危机。(4分)
材料三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
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关起门来自搞一套,因而对外部资源、
模式和市场的利用极其有限,也影响了现代化的发展速度。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
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
进文明……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
结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
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外国
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
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
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2)比较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
践的矛盾之处,简释形成这种现象的国际因素。(8分)
矛盾:材料二主张学习一切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
材料三表明,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现代化建设基本处于
封闭状态。(4分)
因素:两极格局下,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实行
“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中苏关系破裂。(4分)
经济上,初步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
对外开放格局;加入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参
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4分)外交上,制定独立自
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
多边外交;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4分)(每点
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外交角度说明
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8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