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历史 / 教学同步 / 人教版 / 必修2 / 综合复习与测试 / 高中历史必修2期末总复习PPT课件

还剩 1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中历史必修二 期末复习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清单一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原始农业 (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 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① 的国 家。 (2)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原始农业 的主要耕作方法是②______。 2.夏商周时期的农业 (1)农具:商周时期出现③_______农具,但在农业中只是 少量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 工具。已懂得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等 技术。 (2)作物:④_____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主 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清单一 ①粟 ②刀耕火种 ③青铜 ④西周 清单二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 1.铁犁牛耕的发展  (1)开始:①___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 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 (2)发展:西汉赵过推广②___,③__ 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 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④___以后, 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时期,⑤___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 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至此,我国耕 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清单二 ①春秋战国 ②耦犁 ③东汉 ④汉朝 ⑤江东地区 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 (1)耕作方法: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 的耕作方法——⑥___已经使用。西汉时,赵 过推行代田法。  (2)耕作技术:⑦___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 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魏晋 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 (3)耕作制度: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 主。⑧___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 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 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 (4)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促进了 农业的发展。 ⑥垄作法 ⑦魏晋南北朝 ⑧宋朝  3.农业灌溉  (1)水利工程:有⑨___时期的都江堰、汉 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 (2)农业灌溉工具: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 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⑩___;宋朝出现利 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 (3)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⑨战国 ⑩筒车 清单三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 1.商周时期的集体耕作  (1)特点:商周时期,土地归①_____所有,工具简陋,劳 动者集体耕作。  (2)作用:有利于提高工效。  2.小农经济的形成  (1)形成时间: ②______时期  (2)形成原因: ③______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 ④_______的确立  (3)特点:以⑤______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 形成。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 赋税。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⑥______,它是中国传 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 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小农 经济十分脆弱。 清单三 ①国家 ②春秋战国 ③铁农具 ④封建土地私有制 ⑤一家一户 ⑥自然经济【基础练兵】  1.“刀耕火种”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是(    )  A.石器     B.铜器   C.铁器    D.牛 解析:.A 首先要明确 “刀耕火种”是 在七八千年前原始社会时期,使用的工 具有石刀、石斧、石犁青铜农具是在商 周时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是春秋战国时 期。 2.《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 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反映的是(    ) 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井田制趋于瓦解 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D.土地兼并严重 解析:B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 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题目中的诗句体现的 是从公田到私田的转变,而B项中的井田制是西 周时期的一种国有的土地制度,故选B。 3.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 是(    )  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   B.牛耕逐步普及  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               D.家庭观念加强 解析:C牛耕逐步普及是在汉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 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推动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因此 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应该是C项。 4.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 本模式,其基本特征是(    )  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 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交纳 赋税   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  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A ③项说法过于绝对。自耕农除盐铁之外, 一般不必外求。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 清单一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 1.官营手工业地位、发展与特征  (1)地位:历史悠久,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 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 (2)发展:①            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 时期,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 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 (3)特征: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②         。 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 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①夏、商、西周 ②大作坊生产  3.制瓷  (1)出现: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 (2)发展:东汉时已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 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 系统。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青花瓷、 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 ④           。   ④瓷都  2. 冶金  (1)冶铜: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 冶铜技术。③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 期。  (2)冶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 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了水力 鼓风冶铁工具。  (3)炼钢:南北朝的灌钢法,使中国钢铁冶 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③商周时代  清单二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 1.内容:民间手工业包括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以纺织为主,作为农产的副业。主要用来① 和家庭消费, 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② 消费的产品。  2.演变与发展 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发展;魏晋南北朝受摧残;隋唐时期:得 以恢复和发展。  (2)元朝时:黄道婆推广先进的③ 技术,改变了丝、麻、 棉的纺织品比例。  (3)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④ ,占据全社会 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 (4)⑤ 期: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 继续发展。 清单二 ①交纳赋税 ②民间 ③棉纺织 ④官营手工业 ⑤ 明朝中后 4.丝织  (1)出现: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 了丝织品。  (2)发展:商朝有了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 提花织物;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 图案风格;宋朝时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 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时期中央或地方官 府设在苏杭等地的⑤           生产的丝织品超过 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⑥         ,成为清朝 丝织品的代表。  ⑤织造局 ⑥缎  清单三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 1.地位: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海外,广受欢迎和赞 誉。  2.外传  (1)西汉开始:中国丝绸通过①“ ”远销亚洲、欧 洲。  (2)唐朝起,中国② 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 洲  (3)明清时通过③ ,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④ 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 (4)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 鱼缸等。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 3.影响:从⑤ 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清单三 ①丝绸之路 ②瓷器 ③海上 丝绸之路 ④明代 ⑤17 1.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秘色长颈细口瓷瓶、 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该收藏 家的生活时代不早于(    )  A.魏晋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解析:D 从题干中“秘色、五彩、青花”等 关键词中可知。秘色瓷出现于唐代,元代烧 制出青花瓷,明中后期烧制出彩瓷。【基础练兵】  2. 官营手工业在古代手工业生产中占有优势,它的 主要特点是( ) 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 ②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  ③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 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的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 品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D 官营手工业不为市场生产商品,④不是官营 手工业的特点,故④错误。 3.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 动活泼的丝织出现在是在(    )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B 结合课本知识选择即可。 4.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烧制了带有阿拉 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瓷器的是(    )  A.唐代        B.元代          C.明代      D.清代 解析.C 结合课本知识选择即可。 4.宋元时期  (1)原因:两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元朝交通 发达,国家空前统一。  (2)表现:两宋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 上最早的纸币“④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 源;元朝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 5.明清时期  (1)原因: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 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 (2)表现: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 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 用越来越大,出现以⑤ 为代表的“商帮”。  ④交子 ⑤徽商和晋商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 清单一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 1.先秦时期  (1)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 (2)春秋战国时期① 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 人。  2.秦汉时期  (1)原因: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② 政策,经商受到时间、地点 的限制。  (2)表现:商业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一定发展。  3.隋唐时期  (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业流通。  (2)表现:都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贸易发展,③ 问世。  ①官府控制商业 ②重农抑商 ③柜坊和飞钱  2.城市的发展  (1)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 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 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 (2)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④ ,催生一批城市的兴起繁荣。  (3)南方经济的发展,使⑤ 等南方城 市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大都会。 ④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⑤扬州、成都 清单二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 1.市的变迁  (1)宋朝以前: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 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① 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 (2)宋朝时期: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城郊乡村的“② ”更加普遍;出现汉口镇、 佛山镇、③ 、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旧时 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交易活动不 受官府直接监管。 清单二 ①市令或市长 ②草市 ③景德镇  清单三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 1.概况  (1)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① 。  (2)唐朝:② 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 贸易。  (3)宋朝:同亚非很多国家进行贸易,③ 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 源。  (4)元朝:④ 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 2.形式——朝贡贸易  (1)特点: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在古代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 (2)目的:宣扬⑤ ,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 珍宝特产的需求。  (3)萎缩  a.原因: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 b.表现: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①丝绸之路 ②广州 ③海外贸易税收 ④泉州 ⑤国威【基础练兵】  1.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 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 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    )  A.《坊墙倒塌以后》     B.《汴河两岸》  C.《长安城的落日》     D.《宋代东京城的 辉煌》 解析:A 宋代城市中的市坊界限被打破,这与唐代市坊严格分开形成鲜明对比。 2.隋唐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  C.大 运河的开通  D.纸币的发行 D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宋朝的“交子”,故D不 是隋唐商业发展的原因。 3.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 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  ①商业交易受到严格控制②城市功能以军事为主③是 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 面貌变化大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D 宋代商业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开封是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中心,故排除①②。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 清单一 土地制度的演变 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 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①          。  (1)基本特点  a.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 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 b.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 和奴役。  c.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 “井田”。 ①国家 4.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财富重要来 源的是在(    ) 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B 南宋由于疆域缩小,加上北方少数民族阻断路 上丝绸之路,便重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 为重要政府财源。 (2)瓦解  a.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 被大量开垦为私田。  b.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 土地为私产,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 c.在井田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 d.税制改革:以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 公田、私田,都要②_       ___。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 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到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③       , 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按亩纳税 ③商鞅变法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 (1)发展途径: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进行 土地兼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 (2)抑制土地兼并  a.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④            。  b.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⑤        ;明朝 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 c.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 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④封建统治 ⑤均田制 清单二 “重农抑商”  1.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①          、影响农业生 产甚至危及②          等问题。  2.主要表现  (1)战国时期:③_     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 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 (2)西汉时期:④      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 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 (3)明清时期: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治国理财 思想,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阻碍了 工商业发展,不利于⑤               的发展。 清单二 ①劳动力 ②封建统治 ③商鞅 ④汉武帝 ⑤资 本主义萌芽 清单三 “海禁”与“闭关锁国”  1.原因  (1)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  (2)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① ;  (3)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 国进行贸易。  2.表现  (1)明朝:②_ 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 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 (2)清朝: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禁海,实行“闭 关锁国”。  (3)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实行③ 政策。  3.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④ 的滋长;使中国 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⑤ 。 清单三 ①抗清斗争 ②明太祖 ③闭关 ④资本主义萌 芽 ⑤世界潮流 1.从秦代到清代,在各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中, 占主导地位的是(    )  A.农民土地私有制      B.井田制 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土地国有制 解析:C 战国时期确立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占统治地位。 2.对明清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错误的一项是(    )  A.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产生         B.不利于资 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C.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D.有利于闭 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解析:A 明清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根源是资本主义萌芽,而“重农抑商” 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故也不利于民主思想产生。第5课 开辟新航路  清单一 东方的诱惑 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 (1)根本原因(经济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国 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① 的出现。  (2)社会原因:欧洲人狂热的追求作为货币的黄金、 白银,特别是② 的流传,诱使人们到东方“寻金 ”。  (3)直接原因(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奥斯曼 土耳其占领③ 东部广大地区,控制东西方之间的 商路。  (4)宗教原因: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清单一 ①资本主义萌芽 ②《马可·波罗行记》 ③地中海  3.对明清实行闭关政策的相似之处表述错误的 是(    )  A.其主观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B.都是自 然经济的产物   C.都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D.都不利于 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C 明清闭关政策的含义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并 不是绝对禁止。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 (1)主观条件:④      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 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统 治。  (2)客观条件: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 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④葡萄牙      清单二 新航路的开辟  1.向东航行  (1)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 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达非洲西南端的① 。  (2)149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达 ·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终于到达了② 。  2.向西航行  (1)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③ 横 渡大西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 (2)1519~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 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 完成了④ 航行。  ①好望角 ②印度 ③哥伦布 ④环球  清单三 走向会合的世界  1.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影响  (1)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① 的状态, 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 (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 性的贸易扩展,以西欧为中心的② 的雏形开始出 现。  2.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  (1)引发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 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贸易中 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③ 沿岸。  (2)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④ 的发展。 清单三 ①孤立 ②世界市场 ③大西洋 ④资本主义  3.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 “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 了当时(    ) 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输 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 C.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 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解析:D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是由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 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对高额利润的追求驱使欧洲人 开始了远洋探险。故D项符合题干。A项的正确的表述应为 借传播基督教之名来寻找黄金;B项殖民扩张的目的之一是 为了获取而不是输出黄金;C项表述错误。   1.某历史网站上讲述新航路开辟的决定因素, 下面是其中的四个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 B.大批航海冒险家的涌现  C.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西欧各 国为了获得价廉物美的东方商品     D.天文、地理学的进步 解析:C 对新航路的开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欧洲各国商 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2.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 折。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     A.使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  B.世界各民族的历史开始融合为一部统一的 人类历史,统一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 C.人类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  D.欧洲的经济发展逐渐超过亚洲成为历史发 展的重心 解析:B 新航路开辟的成功和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改变 了世界形势,使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 日益成为统一的整体。 4.16世纪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 其主要依据是(    )  A.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大洲的联系日益紧密  B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欧美纷纷建立 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改变了世界面貌      D. 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A 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 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 清单一 “海上马车夫”  1.兴起的条件  (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商传统:荷兰濒临① , 许多荷兰人外出从事商业活动,赚取了许多钱财。荷 兰因此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 (2)政治条件:1581年,荷兰摆脱了② 的统治, 赢得了国家独立,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奠定 了基础。  2.兴起的表现:17世纪时,荷兰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 义国家。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荷兰人因 此有③ 之称。海上贸易发达,为荷兰人带来了丰 厚的利润。 清单一 ①大西洋②西班牙国王 ③“海上马车夫”  3.殖民扩张过程  (1)形式:成立了④ 等垄断性的贸易公 司,积极参与殖民争夺,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 业殖民帝国。  (2)表现:在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了好 望角;在亚洲,它在印度沿海建立了殖民据点, 夺得了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 一带,并一度占领了中国领土⑤ ;在美洲, 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 ④东印度公司 ⑤台湾   2.殖民扩张过程  (1)与西班牙争霸:1588年,③ 之战,打败西班牙。 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  (2)17世纪初,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发展海外贸易, 在印度和北美拓展殖民地。  (3)与荷兰争霸:17世纪中期,颁布《航海条例》,引 发三次英荷战争,最终打败荷兰,夺取其在北美的殖民地 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④ 。  (4)与法国争霸: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夺 得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在印度迅速扩 大殖民势力。  3.结果:⑤ 中期,英国逐渐形成自诩的“日不落”殖 民帝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③“无敌舰队” ④纽约 ⑤18世纪 清单二 “日不落帝国”  1.兴起的条件  (1)地理优势:位于① 沿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 理位置。  (2)制度保障:英国② 的胜利,促进了资本主 义的发展。  (3)物质基础: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 日益繁荣,为殖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 (4)武力保障: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 供武力保障。  ①大西洋②资产阶级革命  清单三 世界市场的拓展  1.早期殖民国家:新航路开辟的同时,① 和西班牙开始进行殖民掠夺。此后,荷兰、英、 法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这一行列。  2.世界市场的拓展:殖民国家在许多地方建 立了殖民地,并与世界各地更多的地方建立了 直接的② 。  3.罪恶手段:③ 等成为这一时期西欧殖民 者常用的卑劣手段。 清单三 ①葡萄牙 ②贸易联系 ③抢掠、欺诈  1.16世纪葡萄牙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向是     A.美洲     B.非洲和美洲     C. 非洲和亚洲     D.非洲 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16 世纪葡萄牙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向是非洲和亚洲 2.新航路开辟拉开了西欧殖民扩张的序幕。其 扩张手段不包括(    )  A.建立沿海据点 B.组建商业公司 C. 掠夺黑人奴隶 D.输出工业产品  解析:D工业革命以前的殖民扩张主要是增加 资本的原始积累,其特点是公开的野蛮的掠夺, 手段不包括输出工业产品。 3.在17、18世纪的殖民扩张中,北美和印度成 为英法争夺的主要地区,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  A.是潜在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具有重 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 C.居于东西方交通要道,商业地位重要 D. 当地较落后,易于控制  解析:A 殖民争霸战争是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积 累、掠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战争。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 清单一 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 1.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条件  (1)政治前提:18世纪时,随着① 的进一步发展, 英国经济迅速发展。  (2)市场条件:殖民地不仅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 富,还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 (3)劳动力条件:地主们热衷② ,很多农民被 迫离开土地,去工场做工  (4)技术条件: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 步发展 清单一 ①资本主义制度 ②圈地养羊  2.工业革命的进程:  (1)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③“ ”。它的出现引发了纺织业一系列的发明创造。  (2)工业生产的变化:后来在冶金、采煤等其他生产领域也纷纷 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④ 取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 幅度提高,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  (3)动力技术的革新: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⑤ ,摆脱自然 条件的限制,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业革命进入一个 崭新的发展阶段。  ③珍妮机 ④机器生产 ⑤改良蒸汽机 清单三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 1.原因条件  (1)① 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 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 家。之后,法国和美国等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随着工 业革命的展开,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② ,抢占 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 (2)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③ 条件,世 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 (3)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 力,在亚、非、拉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把越来越多的 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清单三 ①1840 ②市场 ③交通运输 清单二 从工场到工厂 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传统的手工工场无 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① 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 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 2.工业革命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 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工业革命 加快了② 进程。  3.工业革命引起社会关系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③ 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 4.工业革命推动资产阶级调整内外政策:对内,希望进 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④ 和自由贸易; 对外,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 清单二 ①工厂 ②城市化 ③工业无产阶级 ④自由竞争  2.基本形成: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 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当时,最发 达的资本主义国家④ 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是 世界贸易中心。  3.深远影响: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以英国 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攫取利益的同时, 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⑤ 和生产方式,开始改 变世界的面貌。  ④英国 ⑤思想  1.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业生产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确切地说是指(    )  A.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B.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  C. 蒸汽机的发明        D.交通运输进入以蒸汽为动力 的新时代  解析:B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生产劳动主要 是以手工为主。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解决 了动力问题,使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成为可能,从而机 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形式产生了重大的变革。 B符合题意要求。 2.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0万吨, 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导致这一变化的 主要原因是     A.蒸汽机的推广                 B.相对论的提 出  C.内燃机的出现                 D.发电机的发明  2.A 注意“1856年”、“英国煤炭消费量猛增”等信息, 由此可判断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推广,导致煤炭消 费量增加。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 清单一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19世纪中后期,欧 美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很多科学 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 巨大飞跃,人们把这一历史进程称为①          。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和美国扮演了非常 重要的角色。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  3.图中的发明中对工业城市的形成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的是 (    )  A B C D  解析: D 观察四幅图片,知道D是指“蒸汽机”,蒸 汽机被称为工业城市之母,故选D。 A B C D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  (1)电力的广泛使用:1866年德国人② 研制发电机成功。19 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与此同时,电动机也制造 出来。电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③ 。 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 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不久,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也研制成 功。内燃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特别是迅速推 动了④ 的革新。  (3)化学工业的发展: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 物质,并以此为工业原料,制成多种化学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 人类的生活。  (4)钢铁工业:由于炼钢技术的改进,钢产量大幅度提高,人们 越来越多地使用钢材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 ②西门子 ③“电气时代” ④交通运输领域     清单二 垄断组织的出现  1.垄断组织出现原因  (1)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 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在整个工业生产结构中,① 取代纺织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 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重化工业,生产规模不断 扩大,对资本的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② 趋势也日益 加强。  (3)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 追求更多的③ ,资产阶级着手调整生产组织形式。  2.垄断组织出现:首先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 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④ 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 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很快成为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 清单二 ①重化工业 ②社会化 ③利润 ④自由竞争  清单三 世界市场的发展  1.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发展起来的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进一 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① 的交流与传播。  (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② 日益明显。  (3)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资 本主义列强掀起③ 的狂潮。  2.世界市场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 强瓜分完毕,以④ 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 来。  清单三 ①商业信息 ②国际分工 ③瓜分世界 ④欧美资本主义列 强 【基础练兵】  1.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下 列最能体现“新的时代”特征的发明是(    )  A                 B                           C                      D  解析:D 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最 能体现“新的时代”特征的发明应该选D,电灯的发 明。 A B C D 2.右图所示建筑享誉全球,据史料记载是为了展示钢 铁时代的辉煌,你认为这座建筑应建于何时:  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 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 C.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  D.法国大革命时期                                                      埃菲尔铁塔  解析: B 钢铁工业属于重工业,因此,应该是第二次 工业革命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是轻工业,第 三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是第三产业。 3.19、20世纪之交,石油工业的迅猛发展和陆 空交通工具的重大发明有赖于(    )  A.发电机的发明                  B.内燃机的发明  C.蒸汽机的发明                  D.飞艇的发明  解析:B 内燃机是以石油为燃料的,因此推动 了石油工业的迅猛发展,同时内燃机的产生对 交通工具提供了更强大和便捷的动力,由此也 极大地促进了陆空交通工具的重大发明。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清单一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 1.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侵入 ①________。  2.表现  (1)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②        分离。个体农业与家 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 (2)列强操纵中国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 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③               。 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④______________商 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 清单一 ①东南沿海 ②“耕” ③商品化 ④商品经济 4.结果: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清军在  ⑥ 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 5.意义  (1)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客观上刺激了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2)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 (3)瓦解了本国封建自然经济。  ⑥甲午中日战争 清单二 洋务运动 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 2.概况  (1)时间:19世纪① 年代。 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 (3)代表:在中央是②______,在地方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 棠和张之洞。  (4)旗号:前期打出“自强”旗号;后期打出“求富”旗号。  3.实践  (1)创办③ 。主要有曾国藩创办的④ 、李鸿章创办 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 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 (2)创办民用工业。主要有⑤ 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 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 (3)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 (4)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 清单二 ①60~90 ②奕 ③军事工业 ④安庆内军械所 ⑤李鸿章 清单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1.原因  (1)列强入侵逐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 (2)① 的刺激;  (3)洋务运动的诱导。  2.概况  (1)时间:19世纪② 年代。  (2)来源:官僚、地主和商人。  (3)地区:③ 地区。  (4)代表:上海的④ 、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 厂、天津的⑤ 。  3.意义:它们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 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  清单三 ①外商企业 ②六七十 ③东南沿海 ④发昌机 器厂 ⑤贻来牟机器磨坊 【基础练兵】  1.近代中国的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 主义企业的共同特征是(    )  A.资本主义性质         B.私人经营  C.使用机器生产         D.产品完全投放市场  解析:C 三者都属于近代企业,从生产力角度 来看都是采用机器大生产。 2.我们到合肥李鸿章故居观看李鸿章生平展, 最有可能见到的图片展物有( )  ①江南制造总局图片 ②轮船招商局图片 ③开 平煤矿图片 ④天津机器制造局图片 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③ D. ①②④  解析:C ④是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 3.要了解近代广东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历史, 可以提供较详尽资料的是( )  A.继昌隆缫丝厂 B.贻来牟机器磨坊 C .开平煤矿 D.发昌机器厂  解析:A 符合“广东”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的只有继昌隆缫丝厂。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清单一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1.原因  (1)① 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 步瓦解自然经济。  (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② 的限制。  2.时间:③ 。  3.表现:商办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 的扩展。  4.影响:④ 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 舞台。  清单一 ①甲午中日 ②民间办厂 ③19世纪末 ④民族资产 阶级 清单二 短暂的春天  1.原因  (1)① 的推动。  (2)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 (3)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4)“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 2.时间:② 。  3.表现:③ 和④ 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 等行业也有发展。  4.结束:一战后⑤ 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 清单二 ①辛亥革命 ②一战期间 ③面粉业 ④纺织业 ⑤ 欧洲列强 清单三 曲折的发展  1.较快发展  (1)时间: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1936年)。  (2)原因:国民政府开展“① ”。  2.日益萎缩  (1)时间: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 (2)原因:在沦陷区日军摧毁或野蛮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 ② ,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压榨民族企业。  3.陷入绝境  (1)时间: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 (2)原因:③ 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苛捐杂税,通货 膨胀。  清单三 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②战时体制 ③美国【基础练兵】  1.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末状元张謇愤而辞官 从商,投资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该企业属于 ( )  A.洋务企业 B.外资企业 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官僚资本主义 企业  解析:C 张謇是一战期间发展民族工业的杰出实业家代表。 2.1946年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对中国哪一阶级的打击最大最直接( )  A.农民阶级 B.官僚资产阶级 C.民族 资产阶级 D.买办资产阶级  解析:C 该条约签订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 国,排挤国货,可见受打击最大最直接的是民 族资产阶级。 3.(2007年苏州)根据“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和所学 知识,请回答以下问题。  (1)概括指出在A、B、C、D四个点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 处时间和阶段特征。  (2)分析图中C点处于发展最高峰的原因。请举出这一时期发展 最快的两个行业。  (3)民族资本主义在B、C点上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大 影响? 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D点的结局原因何在? 3.答案要点:  (1)时间和阶段特征:A点表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 19世纪六七十年代,B点表示19世纪末得到初步发展,C 点表示一战期间出现短暂春天,D点表示1956年三大改造 完成后消失。  (2)原因: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列 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答到其中3点即可)行业:纺织业和面粉业。  (3)影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 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先后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 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宣 传了民主与科学;促使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 (4)1956年通过全行业公私合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被 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 清单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 1.背景  (1)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①_______的长期掠夺和 ②_______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 面崩溃。  (2)到1952年,我国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 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创造了条件。  2.“一五”计划建设  (1)特点:优先发展③_______。  (2)超额完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 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 (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④_______ 奠定了初步基础。 清单一 ①帝国主义 ②国民政府 ③重工业④社会主义工业化  3.三大改造  (1)概况:广大农民参加⑤_______,走集 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⑥_______高潮。  (2)意义:到⑦_______年底,我国基本完 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 来。  清单一 ⑤农业生产合作社 ⑥全行业公私合营 ⑦1956 清单二 探索与失误  1.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 (1)中共八大  a.时间:①_______年  b.内容: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 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 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 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 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 c.意义: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 探索。  (2)八字方针  a.内容:②_______、巩固、充实、提高  b.意义: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 重大成就。 清单二 ①1956 ②调整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 (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  a.时间:③_______年  b.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a.“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 b.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 统一分配;大办④_______。  c. 后果: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 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 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 ③1958 ④公共食堂 清单三 国民经济的劫难  1.原因  “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 ①_______领域。  2.表现 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 ②_______亿元。  3.调整  (1)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③_______。到1973 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 (2)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④_______的思想,国民 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 清单三 ①经济 ②一千 ③国民经济 ④全面整顿 【基础练兵】  1.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偏重于( )  A.思想改造  B.发展生产 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改造  D.生产方式的改造  解析:C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目的就是建 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以此为基础确立社会主 义制度。 2.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仅 有两种,即“一五”建设模式和“大跃进”模式。前 者的实质是( )  A.照搬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 B.经济战略 是全面跃进  C.注重市场机制 D.坚持工业和农业同 时并举  解析:A “一五”计划的突出特点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故D项排除;B项指的是大跃进;而“一五”计划后, 我国进入计划经济时代,故C项也错误。因此,正确 答案应选A。 3.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 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 纠正措施是( )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 社会主要矛盾 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 经济的八字方针  解析:D 50年代末,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造成了经济建设一味求快;集中力量 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因此50年代 末,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即“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 清单二 经济体制改革 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1)初步实行: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 始实行包产到组、①________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 (2)普遍实行: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②________ ,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 ③________,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 (3)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 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 清单二 ①包产到户 ②人民公社 ③村民委员会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清单一 伟大的历史转折  1.背景 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 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 2.召开:①___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 3.内容 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路线。 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 (3)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②________上来 的战略决策。  4.意义:拉开了我国③________的序幕。是新中国历史 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④________的 起点。  清单一 ①1978 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③改革开放 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1)全面展开:④________年以后 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 (3)内容  a.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 为⑤________、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 者。  b.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⑥________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c.在分配上,实行以⑦________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的分配制度。  (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 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 3.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 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 清单二 ④1984 ⑤自主经营 ⑥公有制经济 ⑦按劳分配  清单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 杂的国内外形势。  (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 (2)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 2.过程  (1)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 ①________。  (2)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②________。  (3)1993年,中共③________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基本框架。  (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提出以④________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清单三 ①市场经济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十四届四 中全会 ④公有制  3.意义  (1)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⑤________体系基本 建立。 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 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 (3)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 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⑥________的新 目标迈进。  ⑤商品市场 ⑥小康社会 【基础练兵】【基础练兵】  1.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曾经对农村生产关系进 行了数次调整。“文革”以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 )  A.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B.以乡镇政府代替人 民公社  C.直接选举农村基层干部 D.实行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 解析:D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的重大举措是实行了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 整。A、B、C都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 2.20世纪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于结束了 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这不能反映(    )  A.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       B.计划经济体制的结束       C.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D.建立了成熟的市场 经济体制  解析:D 粮票是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时代产物, 改革开放后取消粮票反映了中国政府在资源配置方式 上用市场调节代替行政手段,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还不成熟。 清单二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 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 (1)开放:①_______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 沿海港口城市。  (2)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 (1)开放: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 ②_______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 (2)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 ③_______。  (3)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 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 (1)建立:中国政府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 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 (2)特点  a.以引进④_______,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  b.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⑤_______的特点;  c.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 行情的重要窗口。  清单二 ①1984 ②环渤海 ③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④外资 ⑤知识密集  3.读下图,图片所示两个历史时期的农业与农民问题的相 同点不包括(    ) 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 A.生产资料所有权         B.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 C.紧密结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D.是农村发展经济建设的重大改革  解析:B 直到1987年,中国人民才基本上解决 了过去几千年来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第13 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清单一 经济特区的创办  1.创办  (1)1980年,①_______、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 特区。  (2)1988年,中国设立②_______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 区。  2.特殊政策: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 (1)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③_______为主。  (2)实行以④_______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 (3)经济活动以⑤_______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 3.影响  (1)特区在发展⑥_______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 (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 (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 清单一 ①深圳 ②海南 ③外资 ④社会主义公有制 ⑤市场调节 ⑥外向 型 清单三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 1.目的:以①_______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 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 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 2.时间:②_______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 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 3.意义: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 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 ③_______的重点和标志。 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④_______、 ⑤_______、沿海开放区、⑥_______、沿边开放城镇、 ⑦_______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 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清单三 ①浦东 ②1990 ③改革开放 ④经济特区 ⑤沿海开 放城市 ⑥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⑦内地省会 1.深圳、珠海等地是我国的第一批经济特区, 其特殊性表现在(    )  A.突破了计划经济的限制         B.确立 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对外关系可以独立自主         D.具有 特别的国家行政权力  解析:A 特区的含义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中国内地经营管 理体制的地区,这就打破了以往的计划经济体 制。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清单一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 1.变迁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 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 2. 物质生活  (1)“穿”:“洋布”“洋装”渐渐进人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 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① ,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 (2)“吃”: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② 馆,吃西餐 等。 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 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 3. 风俗习惯  (1)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③“ ”④“ ”,改革传统 的婚姻制度。  (2)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辩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 (3)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⑤ 。  清单一 ①中山装 ②西餐 ③断发易服 ④断发易服 ⑤简约文明 清单二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时尚  1.原因 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① 。  (2)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② 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 标。  2.物质生活  (1)“穿”: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 式走向多样化。  (2)“吃”: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 导③“ ”,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 (3)“住”:近十多年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④“ ”。  3. 社会风俗:⑤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新的社会风 尚在逐步形成。  清单二 ①当家作主 ②实现小康 ③菜篮子工程 ④安居工程 ⑤休 闲娱乐  1.近代以来,晚清政府与民国政府多次下令 废除缠足,但是屡禁不止,这种现象说明(    )      A.列强侵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B. 小农经济保护着封建社会的陋习      C.资产阶级革命没有深入到广大农村    D .民众的思想文化观念仍然很落后  解析: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顽固存在是 导致中国经济文化到封建社会末期和近代落后 于世界的经济根源,也是中国尤其在农村一些 封建陋习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 清单一 铁路与公路  1. 铁路  (1)出现: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 上海的①_____ 。  (2)诞生: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 (3)发展:②___ 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 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 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 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③__ 位、世界第④___ 位; 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 率。  2. 公路  (1)出现: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⑤___ 等大城市, 成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  (2)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也 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公路网,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 清单一 ①淞沪铁路 ②辛亥革命 ③一 ④四 ⑤上海  清单二 水运与航空  1. 水运  (1)出现:鸦片战争后,①___ 进入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 立轮船公司。  (2)诞生: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②___ ,打破了列 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 (3)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 快发展。  (4)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③___ ,一些航线 被取消,有的则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 2. 航空  (1)诞生:1909年,旅美华侨④___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 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 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 (2)进步:到1949年,中国民航共有国内外航线52条,航线总长度 近八万千米。  (3)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航线和航班也不断增加,中国已成为世 界⑤___ 。  清单二 ①轮船  ②轮船招商局  ③萎缩  ④冯如  ⑤民航大国  清单三 通讯工具的变迁  1.电报  (1)19世纪70年代,上海建起第一个电报机房。随后, 福建巡抚在①___ 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 (2)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 局。  (3)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  2. 电话  (1)诞生: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 部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②___ 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 (2)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改 革开放以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 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③___ 位。  3. 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 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④___ 和 ⑤___ 。  清单三 ①台湾 ②南京 ③一 ④思想观念 ⑤生活方式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 清单一 报刊业走向繁荣  1. 出现  (1)19世纪中期前后,①_ 开始在华办报。 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 2. 发展  (1)在近代,报刊成为② 、③_ 和新知识分子宣传改良、革命和 新文化的武器。  (2)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新华日报》等④_ 报刊, 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 (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 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⑤_ ,还出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 各种报刊。  3. 繁荣  改革开放后,除党报党刊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 办起来,我国报刊业走向繁荣。  清单一 ①外国人 ②维新派 ③革命派 ④政论性 ⑤舆论工具  清单二 影视事业的发展  1. 电影  (1)诞生: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1905年,中国 人自己摄制的电影①《_ 》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 开始起步。  (2)发展:建国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 上银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 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 2. 电视  (1)诞生:1958年,②_ 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 业的诞生。  (2)普及: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③_ 的提高,电 视逐渐普及。随着电视的普及,④_ 越来越丰富。 ⑤_ 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 清单二 ①定军山 ②北京电视台 ③生活水平 ④电视节目 ⑤科学技术  清单三 互联网的兴起  1. 兴起: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 靡全球。①_ 年,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这几年,中国 上网用户急剧增加。  2. 功能: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②“_ ”。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 ③_ 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3. 特点: 互联网可以高度④_ ,双向传受,传者与受 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人们 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 4. 影响: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互联网改 变了人们的⑤_ ,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 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 清单三 ①1994 ②第四媒介 ③三维动态 ④互动 ⑤生活 方式  1.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 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 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 ……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 们“开眼界”的是( ) 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 播  解析. B 1909年,中国的电影已经诞生,广播 电视当时还没出现,且能“如同身历其境,亲 眼得见一样”,可判断是电影。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