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
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1.明朝的建立
2.朱元璋强化皇权
3.科举考试的变化
4.经济的发展元末红巾军起义
1.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
家境贫困,从小给地主放
牛羊。17岁那年,父母、
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
他只好出家到一座寺庙当
和尚。元末农民起义爆发
后,寺庙被战火烧毁,他就投奔起义军,由于朱元璋足智
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
队伍南征北战,于1368年建立明朝。明朝的建立
时 间:
都 城:
开国皇帝:
1368年初
应天府(今南京)
朱元璋(明太祖) 在我国历史上,像朱
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
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明朝疆域图2.朱元璋强化皇权 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朝已经开始走向衰落。
明朝从建立起,便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朱元
璋总结历史经验,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君权,强化君
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哪些加强君权的措施?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
加强君权的措施
(1)废除丞相、创内阁
(3)迁都北京
(2)设立锦衣卫 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平等权、政治权、名誉权等。设立
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
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
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
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历史与现实:
联系现实,根据你们所
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
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
的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
哪些影响? 一个叫宋濂的官员请客喝酒。第二天,朱元璋问他喝
酒了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做了哪些菜。宋濂一一回答,
朱元璋笑着说:“全对,你没有骗我。”
请问:
1.朱元璋为什么会知道宋濂请客的详细情况?
2.厂卫机构的职责、作用是什么?
3.如果你是宋濂,你会怎么想?锦衣卫出行图3.科举考试的变化“四书”“五经”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
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是指文章的八
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
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
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
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
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
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
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八股取士”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应如何评价“八
股取士”?
消极影响:对人们的思想有束缚作用,扼杀了许多人
才的创造性思维,助长了为了当官而读死书不讲求实际学
问的坏学风。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极
大的阻碍。
积极影响: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
办法,使考试更加规范化,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
对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命题范围:
答题观点:
文 体:
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
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
必须分成八个部分
明太祖对科举制进行了怎样的改革?4.经济的发展农 业:新农作物的引进
手工业:棉纺织业
丝织业
制瓷业
商业:晋商、徽商明朝引进的农作物——玉米明朝引进的农作物——甘薯明朝引进的农作物——马铃薯明朝引进的农作物——花生苏州的丝,杭州的绸,南京织布苏杭愁
松江质地好,无锡花色新,棉布生产成中心
丝织业中心棉织业中心 棉织业中心纺织图←景德镇陶瓷博
物馆
景德镇的制瓷业→
制瓷中心景德镇生产规模进一步扩
大,瓷器的工艺水平也有了新的突破。
进一步巩固了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五彩加金凸雕博古棒槌瓶 五彩仕女婴戏图罐晋商豪宅乔家大院废行省,设三司
废丞相和中书省,
权分六部
设立厂卫机构
实行八股取士
引进作物新品种
纺织业、制瓷业发达
商品经济活跃
强
化
皇
权
发
展
经
济
明
朝
的
统
治
地方
中央
臣民
知识
分子
农业
手工业
商业1.明朝建立是在( )
A.13世纪60年代 B.13世纪80年代
C.14世纪60年代 D.14世纪80年代
2.“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
彼此颉颃(牵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这里的“我朝”应该是(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
清朝
C
C3.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
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图1(汉)坐而论道 图2 (宋)站议时政 图3 (清)跪受笔录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
D4. 《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
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
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
A.科举考试 的文章形式必须按照连续的八个部分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A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