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 陈与义 作者介绍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 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 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 。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 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 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 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 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 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 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 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 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 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 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 词。 背景资料 关于“临江仙” 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 归》或者《庭院深深》。双调,上片五句,押三 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知识链接 检查预习 三更( ) 堪惊( ) ɡēnɡ kān 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整体感知 1.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 的盛衰兴亡。 2.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 慨个人知交零落。 3.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 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内容探究 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 欢歌到天明的动景。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 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 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品味赏析 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这三句写景 叙事,优美自然,它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特别是“杏 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 “杏花”则点明在春天的 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作者 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 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 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 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下片感怀。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 很自然会有一场恶梦的感触。这两旬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 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这里,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 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发 人深思,启人遐想。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 主题。 分析此词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鉴赏评价 1.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上片忆洛中旧游,追忆中的往 事是美好的;有长沟流月仙境般的明净和幽寂环境,有“吹 笛到天明”的闲情雅兴,追忆中寄托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 2.对二十年风雨颠沛、交游零落、国事沧桑的伤感。“二 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如今沦落异族,座中那些 “豪英”也已在在,抚今追昔,作者倍觉伤感。 3.对人事、历史之沧桑的感慨,作者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 的流离失所,发出“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的沧桑感叹。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 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此词直 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以对比的手法, 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 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寥寥几笔,勾画出来 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总 结 结构图示 写景           忆 旧    优美自然 叙事 身世之感 感 怀 家国之痛 临江仙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