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2020 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专项精练 全国Ⅱ卷论述题 【高考真题】 1.(2019·全国Ⅱ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图 6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 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 19 和 20 世纪世界历 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 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见解: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理由:1905 年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20 世纪 30 年代,量子力学建立,它与相对论一起 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并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 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这是自然进程的快速发展。但在自然进程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文进 程上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原子弹等新式武器,正是以自然进程 的发展为前提。新式武器的运用使战争规模扩大升级,死伤惨重,经济严重衰退,还给世界 人民带来不可愈合的心灵伤口。从人文进程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退步。由此可见,科技是 一把双刃剑,自然进程和文明进程的发展并不同步,但我们应该努力使两者协调发展。 示例二:  见解:在人文进程中应添加 1917 年十月革命。   理由: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 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 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斗争。 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 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社会主义苏联迅速的实现了工业化,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 物质基础。二战之后,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发展,苏联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 大障碍,两极格局形成,对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所以在人文进程中应加上 1917 年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明确自己的见解,赞成或者质疑,需要修改等,如“同意从 自然进程或者人文进程的角度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在自然进程中增加构建人类命运共 同体”、“在人文进程中增加 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等;其次,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 史信息并结合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如“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发展的进程中谋求促进各 国共同发展”、“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对战后世界格局和国际力量变化起重要作用”;最后, 总结观点,表述成文。 2.(2018·全国Ⅱ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1889 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 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 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 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 200 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 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 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 年后收归国有。 ——据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 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 启示:引进外来科技与设备会大大推动现代化的发展。 说明: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引进西方先进设 备,建立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化企业,也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在随后出现的建立企业的高潮中, 民族资产阶级也学习了西方的先进经验。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引进先进科技,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央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力 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这都大大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由此可见, 引进外来的科技、设备和资金等可以大力推动我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提炼观点,如近代企业发展需要科学管理模式等;其次,根 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如“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 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 备,才获得成功”结合近现代企业发展的史实得出近现代企业发展离不开科学管理模式;最 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表述成文。 3.(2017·全国Ⅱ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表 1 钟表的演变 古代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末期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近代早期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 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1850 年前后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20 世纪初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 车时都可佩戴。 20 世纪 50 年代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 100 万年误 差 1 秒。 21 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 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 钟表最早的功能就是计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钟表的功能逐渐多样化。从伽利略时代力学物 理学取得的成就,到原子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均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从简单的计时 到成为装饰品,一直到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反映了在科技影响下钟表功能的变化。 【解析】依据材料,提炼相关信息得出相关主题,如“科技发展与钟表的演变”“钟表的演 变与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与钟表的演变”等,然后结合所学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 阐述阐述时,注意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分析全面。 【最新模拟】 1.(2020 陕西二模 42)(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个体意识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在发展变迁中会受到社会正统思想的影响。古代中国, 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长达两千年,对于中国古代的个体意识变迁的影响不言而喻,儒家思 想经历了孔孟、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等学派的流变,每种流变都对个体意识的发展 有着不尽相同的影响。时而促进,时而抑制,时而保守,时而反弹。从孔子的承认个体意识 的存在,到孟荀时的有所发展,再到童仲舒和朱熹时代的限制和压制,后经明后期的短暂觉 醒,最后重归理学的禁锢。毫无疑问,中国古代个体意识是不断变迁的,这种变迁也是深受 中国古代正统思想地深刻影响的。 ——摘编自李浩《儒家思想流变对中国古代个体意识变迁的影响》 依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提炼材料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至少论证两个时 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 分) 【答案】观点:儒家思想对个体意识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影响。(2 分) 论证:①春秋时期孔子“克己复礼”秩序观对个体意识的抑制。孔子又强调“道德”的重要 性,提出“仁”的观点,反映出孔子要求君子要尽量的克制个体意识在合理的范围内。 ②春秋时期孔子“克己复礼”秩序观对个体意识的承认。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即是承认 “己”的存在,个体的存在,个体自我意识的存在。 ③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思想促进了个体意识的发展。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制 天命而用之”都强调个体意识的作用,促进了个体意识的觉醒。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 割据混战,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社会需要个体意识,思想上“百家争鸣”经济上井田制瓦 解,土地私有出现,都为个体意识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社会动荡,也需要国家 统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制,所以会出现压抑个体意识,强调国家意识的思想。 ④汉朝时期对个体意识的规范和僵化。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天谴论”等思想,不强调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服从,阻碍了个体意识的发展。原 因: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 要;汉朝初期“七国之乱”,不利于中央集权,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⑤程朱理学对于个体意识的压抑。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社会个体对纲常 伦理的绝对遵守,压抑个体意识。原因:魏晋以来社会动荡,中央集权衰落,需要强化中央 集权;儒学出现危机,三教并流,社会信仰多元,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宋朝加强中央集权 的需要。 ⑥心学促成个体意识在传统社会的反弹。王守仁提出“良知即是心,心就是理”,将个体意 识与天理合一,肯定了个体自我的利益与价值,对于人的发现和人的“个体意识”的发展有 促进作用。原因:程朱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政治腐败、 社会动荡、学术颓败,社会矛盾尖锐,儒家学者进行反思。 ⑦明清之际出现的所谓“异端”思想促进个体意识的发展。明清时期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 君为客”、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反传统思想,肯定了个体意识,促进个体 意识的发展。原因: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的发展,王阳明心学的影响,统治阶级 的腐败,社会变革。 ⑧清朝时期,理学僵化对个体意识的压制。原因:清朝入主中原,为了维护统治,加强中央 集权;小农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反专制思想的出现。(任选两个时期进行论证,一个时期 思想 3 分,原因 2 分,两个时期,共 10 分) 【解析】据材料“个体意识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在发展变迁中会受到社会正统思想的影响” 等信息可知,材料论述的是儒家思想对个体意识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时而促进,时而抑制, 时而保守,时而反弹”,体现了因时而变的特点,并且材料就这一特点分阶段进行了阐述, 因此提炼材料观点为:儒家思想对个体意识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影响,再结合材料中的阐 述以及中国古代史的其他阶段分期进行论证即可,论证时注意题干的要求——至少论证两个 时期,并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2020 陕西咸阳模拟 42)(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盘尼西林又称青霉素,是一种广谱抗菌药。20 世纪 40 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 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一般的肺炎、肺结核,就能致人死亡,直到盘尼西 林的出现。 时间 盘尼西林发明及应用 盘尼西林的价值 1928 年 英国科学家佛莱明意外发现青霉菌可以抑制引发气管炎、 伤口化脓等各种炎症的葡萄球菌。因无法量产,未受重视 而搁浅。 盘尼西林被认为 是二战时期 26 项 技术革新中最重1943 年 美国制药公司发现了批量生产青霉素的方法,并应用于临 床。盟国各国未自主研制,基本都是从美国手中获取。 1944 年 在美国的援助下,中国第一个卫生防疫机构——中防处研 制出第一批国产青霉素,揭开了中国生产抗生素的历史。 2001 年 中国的青霉素年产量已占世界青霉素年总产量的 60%,居 世界首位。 要的发明。完全改 变了人类与传染 病之间生死搏斗 的历史,挽救了数 以千百万计的生 命。 阅读上述材料,从中提出两个观点,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 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观点一:经济危机中的医疗技术难以应用(2 分) 论述: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各国忙于 应付危机。在医疗卫生上的重视度和投入力度远远不够,英国科学家弗莱明的发明为引起政 府足够的重视。直到十多年后的 1943 年青霉素才得以真正问世并造福人类。(3 分) 所以,社会环境影响并制约着新技术的应用。(1 分) 观点二:战争催发了盘尼西林的应用(2 分) 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给交战各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战争中大 量的伤员由于医疗技术的落后无法救治而死亡,美国率先进行了盘尼西林的临床应用,大批 的感染的伤员得到医治,挽救数以万计的生命,是人类抗击病菌史上里程碑事件。(3 分) 所以,战争催发了新技术的应用。(1 分) 观点三:盘尼西林的应用提升了人类抵抗疾病的能力(2 分) 论述:二战中,美国率先进行盘尼西林的批量生产和应用,挽救大批的感染伤员,降低士兵 的死亡率。随后作为盟国的核心,美国将此项技术援助给其他盟国,盘尼西林的作用得到极 大发挥,救治更多的伤员。(3 分) 所以,二战后,此项技术在世界范围传播,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抵抗疾病的能力。(1 分) 观点四:政府推动了医药的发展(2 分) 论述:1928 年青霉菌被发现,英国政府忙于应对经济危机,没有对此项技术重视。二战中, 美国政府将此技术应用到临床并批量生产,降低各种因感染病菌而死亡的风险。二战中,中 国政府疾病防疫机构——中防处进行新药盘尼西林的研制和生产,并在抗战中应用。新中国 成立后,政府更加重视人民的卫生健康和疾病防控,医药领域发展迅速。(3 分) 所以,政府对医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 分)(从材料中任意提出两个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论据有力均可得分) 【解析】本题通过盘尼西林的发明、应用及其价值,考查经济、战争和政治等因素对医药事 业发展的影响。首先,阅读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两个观点。如根据“1928 年, 英国科学家佛莱明意外发现青霉菌可以抑制引发气管炎、伤口化脓等各种炎症的葡萄球菌。 因无法量产,未受重视而搁浅”,可以提炼出观点一“经济危机中的医疗技术难以应用”;如 根据“美国制药公司发现了批量生产青霉素的方法,并应用于临床”“盘尼西林被认为是二 战时期 26 项技术革新中最重要的发明”,可以提炼出观点二“战争催发了盘尼西林的应用”; 如根据“完全改变了人类与传染病之间生死搏斗的历史,挽救了数以千百万计的生命”,可 以提炼出观点三“盘尼西林的应用提升了人类抵抗疾病的能力”等。其次,根据自己提炼的 观点,结合材料和相关所学知识中影响盘尼西林生产的要素,以及盘尼西林的应用对人类社 会的影响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据充分。如观点一“经济危机中的医疗技 术难以应用”,可以先提出经济危机的爆发、特征,然后结合材料中对医疗卫生的消极影响, 如英国科学家弗莱明的发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 1943 年才得以真正问世并造福人类 进行论述;如观点三“盘尼西林的应用提升了人类抵抗疾病的能力”,可以结合二战中美国 制药公司发现了批量生产青霉素的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提出其对挽救大批感染伤员,降低 士兵死亡率,以及改变人类与传染病之间生死搏斗历史的重要作用。最后,可以结合提炼的 观点,分别作出总结。 3.(2020 、东、联考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 表 3 是一位日本陆军大臣于 1917 年 5 月至 6 月间,对中国的旅顺、青岛、济南、上 海、南京、汉口、北京、天津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后写出的一份报告。在原文中,他对中国沿 海及内河航路中列强船舶货运吨位做过调查统计。表 3 主要列举了几个具有代表性国家的数 据。 表 3 中国沿海及内河中若干国家船只货运吨位统计表 国别 1913 年 1914 年 1915 年 1916 年 英国 38120300 39266756 37675657 35840573 法国 1232763 898644 561955 596237 德国 6320466 4026493 58263 66532 俄国 1687796 1954925 1922055 1545085日本 23422487 23996972 23873016 24233835 中国 14744325 18655411 18655411 18460533 ——(日)田中义《对华经营私见》 根据表格提供的史料,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数据加以概括,并指出其关联性,结合近 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关联性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 中国货运吨位总体呈上升趋势,德法等欧洲国家总体呈下降趋势;数据的变化反映出西方列 强此时期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所放松,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 (4 分) 1914—1916 年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减少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与商品输出, 减轻了民族企业的竞争压力;相反战乱和战争的消耗极大影响了欧洲各国的生产,因此大量 的战争物资订单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创造了良机,中国外贸得以很大发展;辛亥革命后,政 府鼓励实业政策的刺激也推动了中国近代航运业发展;总之,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政治 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深受世界形势的影响。(8 分) 示例二 日本货运吨位总体呈上升趋势,德法等欧洲国家总体呈下降趋势;数据的变化反映出西方列 强此时期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所放松,而日本则加强了中国的侵略与控制。(4 分) 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无论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集团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尤其是德 国因举国投入一战对华控制力量大为减弱;日本侵略中国计划蓄谋已久,控制中国是大陆政 策重要环节,借助一战的有利时机加强与欧洲列强争夺;日本利用袁世凯称帝之际,强迫中 国政府签订《二十一条》,获得许多特权;总之,一战期间各国对华投资变化,反映此时期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通过新的较量在调整和确立新的国际关系。 (8 分) 【解析】本题通过中国沿海及内河中若干国家船只货运吨位统计数据,考查了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原因。首先,分析表格数据,在理解数据的基础上选择两个或两个以 上国家的数据加以概括,并结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原因指出其关联性,提出明确 的关联性观点。如根据中国和德法等欧洲国家货运吨位总体的发展趋势,结合这一时期一战 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可以提炼出观点一“中国货运吨位总体呈上升趋势,德法等欧洲国家总体呈下降趋势;数据的变化反映出西方列强此时期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所放松,使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等。其次,根据自己提炼的关联性观点,并 结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原因等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 度分析,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据充分。如观点一“中国货运吨位总体呈上升趋势, 德法等欧洲国家总体呈下降趋势;数据的变化反映出西方列强此时期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所 放松,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从国外角度分析,如 1914—1916 年一战期间,西方列强一方面忙于一战,暂时减少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与商品输出,减轻了 民族企业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战乱和战争的消耗极大影响了欧洲各国的生产,因此大量 的战争物资订单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创造了良机。从国内角度分析,如辛亥革命后,政府鼓 励实业政策的刺激也推动了中国近代航运业发展;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也有力地推动了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最后,可以结合提炼的观点,总结上述多个角度的论述,如中国已卷 入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深受世界形势的影响。 4.(2020 重庆市高三质量检测 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春秋 齐国“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多少和土质好环征收赋税;鲁国“初税 亩”,规定接土地田亩面积实数征税。 西汉 汉初,田租为十五税一,统治者多次减免田租,奖励农耕,或轻自耕农 的负担。汉朝是中国完整的封建赋税制度开始形成的时期。 初唐 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实行租庸调法。规定:受田男子每年向国家缴纳 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 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替,叫做“庸”。 宋朝 王安石实行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意服役的人户,收取免钱役, 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明朝 “一条鞭法”,把田赋与各种杂税合而为一,计亩征银。 清朝 雍正实行“摊丁入亩”,把替代徭役的丁银摊入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 废除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 根据材料,选取其中至少两点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 求: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内容:初唐时期,受田农民需要服役,也可以缴纳捐或布代役;宋朝王安石变法时期可以交 纳免役钱;清朝摊丁入亩把,代替徭役地丁银摊入田亩。 论题:中国古代役的变化说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 论证:在中国古代,农民的主要负担除了基本赋税之外还包括服役。在封建社会初期,政府 严格控制人民,农民要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并明确规定不允许代役。到了唐宋时期,随 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国家改变了原来农民服役的严格规定,开始出现以物代役或以钱代 役的规定,这说明封建国家对人民的人生控制开始出现松弛。到了清朝时期,雍正皇帝实行 摊丁入亩,把原来的农民的徭役负担一律摊入到田亩之中,国家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松弛。 【解析】依据材料中中国古代赋税变化的基本信息,我们可以看出赋税制度呈现由以丁税为 主向以土地税为主的演变;体现出中国古代由定期服役到可以代役的转变,可以针对这两个 特点结合所学分析。 5.(2020 沈阳高三质检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分 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几种社会形态。广义的社 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这是一种质的变化;狭义的社 会转型是指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下,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甚至较为剧烈的 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涉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只是一种量变。 ——摘编自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 从中国古代史的三个时期(春秋战国、唐宋、明清)中任选一个时期,对材料中有关“社会 转型”的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论题:春秋战国时期存在社会转型,是一种质变。(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崩溃和封 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经历着划时代的社会转型)。(2 分) 论述:首先,经济方面,经济变革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生产力:随着铁器和牛耕 的推广,私田增多。生产关系;春为个体小农经济。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由此建立。经 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推行。(3 分) 第二、政治方面。政治制度上:周王室日益衰微,分封制宗法制渐趋崩溃,形成了诸侯争霸 兼并的局面。战国时,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以军功制取代了奴隶主 贵族的特权世袭制,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渐趋建立起来。国家格局:顺应 了走向统一。民族关系上;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3 分) 第三、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 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 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3 分) 或 (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 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 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 族融合的进程。)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种质变。(1 分) 答案示例二 论题:唐宋时期存在社会转型,(唐宋时期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但依 然是封建社会形态)是一种量变。(2 分) 论述:首先在政治领域,选官制度上科举制取代了过去的九品中正制,这发展了文官政治, 扩大了统治基础;唐代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后 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刻影响;宋代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和制钱谷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 割据的分裂局面,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3 分) 其次在经济领域,农业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了变化,唐代出现了曲辕犁、筒车,宋代租佃 制逐渐普及,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唐宋时期私营手工业发展,官营手工业由征役制转为 雇募制;经济重心南移加速并完成;对外贸易的日益兴盛;城市布局逐渐突破了市坊制;金 融领域出现了纸币等,但是小农经济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只是辅助和补充。(3 分) 第三在思想文化领域,伴随着三教合一,理学兴起,文学艺术领域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 世俗化、平民化和大众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儒家思想始终是主流,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 没有根本变化。(3 分) 总之,唐末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与繁盛时期,尽管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但依然是一种量 变。(1 分) 答案示例三 论题:明清时期存在社会转型,是一种量变。(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社会 由盛转衰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但并未进入资本主义社会)。(2 分) 论述:首先,政治方面:制度: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民族关系: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多民族国家进 一步巩固。(3 分) 其次,经济方面;商品经济活跃,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出现了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萌 芽,但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外贸方面: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世界白银产量一 半流入,但重农抑商、海禁政策使中国失去利用贸易优势,刺激资本扩张,促成工业革命的 契机。(3 分) 第三,思想文化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并未成为主流;“西学 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小说兴起,市民文 化进一步繁荣,使文学更加大众化,深入社会的每个阶层,但并未形成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 潮流。(3 分) 总之,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出现了走向资本主义的因素,但并未过渡成功,是转 型中的量变。(1 分) 【解析】第一步审题,通读材料可知,材料提出了两种社会转型的观点,即广义的社会转型 和狭义的社会转型,并对其进行了阐述,题干给出三个限定时期要求从中任选一个来论述材 料中的观点;第二步立论,选择题干中的任一时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判断其属 于广义还是狭义的社会转型,确定自己的论题;第三步论证,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进 行论证,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反面展开,注意史论结合;第四步结论,即总结 得出所定论题。 6.(2020 陕西商洛高三期末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我们文化的优点,到底在哪里呢? (一)我们的文化,最为廓然而大公。我们是以世界大同为主义的。我们的终极目的,在于 平天下,治国只是中间的一个阶段,也可说是平天下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对于人家,总是 尽诱掖提携之责,从没有压迫榨取之事。人家自然愿意和我们亲近,都归向我们来。 (二)我们最崇尚德化,而鄙薄以力服人。所以最注重道德伦理。政治管束的力量,虽较松 懈,社会团结的力量,却极坚强。所以基础极为稳固。 (三)从智识方面论:我们最普遍的观念为易,我们大家所公认为最适当的手段是中庸。我 们不论什么人,从没有认环境为固定不变的,所以我们最不固执。 ——摘编自吕思勉《初中标准教本・本国史》(1935 年版) 结合中国史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也可自拟论题),得出结论。(要求: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文化追求平天下。(1 分) 评述:“平天下”指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希望恢复礼乐文明的秩序,墨子提出兼爱、非攻,提倡尚同,表达了在战乱纷繁的时代, 期望天下和平与安定。宋明时期,理学家将仁作为理的核心,强调,者境界,强调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倡“天 下之法”,顾炎武区分“亡国”与“亡天下”,提倡“保天下”,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 他们的观点都蕴含着“平天下”的深意。(9 分) 结论:中国文化中蕴含的“平天下”理念,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2 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本题以吕思勉《初中标准教本・本国史》中对“我们文化的优点”的观点为依托, 来考查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家思想的评价。首先,阅读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择一个 或多个角度或整体进行阐述,提出观点。如根据“我们的终极目的,在于平天下”可以提炼 出信息一“中国文化追求平天下”;如根据“我们最崇尚德化”可以提炼出信息二“儒家文 化注重伦理道德”等。其次,根据自己提炼的信息,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对所选的材料进行 阐述,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据充分。如信息一“中国文化追求平天下”,可以先提 出你对“平天下”这一概念的理解,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史上有关有志于“平天下”的代表人 物及其观点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简单阐述。例如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区分 了“亡国”与“亡天下”,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保卫整个国家民族, 则是天下人都有责任的事情,提倡“保天下”。最后,结合儒家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和社 会责任感,对阐述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升华,注意不能脱离观点,但也不要重复观点。 7.(2020 吉林二模 27)阅读下列材料(12 分)。 材料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1866—1934)认为:唐和宋在文化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 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内藤湖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政治上的 变化。唐宋政治上的变化主要是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第二,经济上的变化。 由于唐宋处在实物经济结束时期和货币经济开始交替之际,其间货币的形式和名称自然发生 变化。第三,文学上,宋词等文学形式,不再以包含典故的古语为主而变为以俗语自由地表 现。文学曾经属于贵族,从此变成为庶民之物。 ——摘编自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根据材料及所学,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试对材料观点进行评析。(赞同、质疑、反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观点一:赞同内藤湖南的观点。唐宋之际的社会出现了显著的变化。(1 分) 论述:从政治上来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对于皇权有着明显的限制和制约,世家大族为代表 的封建贵族势力仍然较为强大,科举制虽然建立,但是仍待完善(2 分)。到了宋代,君主 专制得以加强,另外伴随着科举制的完善,平民政治逐渐兴起,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世 家大族势力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2 分)。从经济上来说,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品 交易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这些都是前代没有出现过 的现象(2 分)。文学上,在唐代,诗歌更多的是科举考试的敲门砖,过于政治化(2 分)。 伴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宋词为代表的文学样式出现了明显的世俗 化发展趋势(2 分)。 综上所述,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相比于唐代有很大不同。(1 分) 观点二:反对内藤湖南的观点。由唐到宋,中国社会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1 分)。 论述:从政治上来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和二府三司制在本质上都是服务于专制皇权的(2 分)。二者没有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的阶段性产物(2 分)。从经济上 来说,宋代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2 分)。从思想文化来讲,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在唐宋两代都占据统治地位(2 分)。文学世俗化只能反映出少量的市民阶层的精神风貌而不能代表整个中国(2 分)。 综上所述,唐代和宋代从社会性质上来说都属于封建社会,并无绝对差异(1 分)。 【解析】据材料“日本学者内藤湖南(1866—1934)认为:唐和宋在文化性质上有显著差 异”,我们可以得出认识——唐和宋有显著差异。我们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得出观点一: 赞同内藤湖南的观点。唐宋之际的社会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之后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来 比较宋朝相对于唐朝有哪些显著的不同。也可以得出观点二:反对内藤湖南的观点。由唐到 宋,中国社会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之后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来分析宋朝与唐朝比较, 虽有一些不同,但基本上相似。 8.(2020 新疆乌鲁木齐一模 28)(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封泥是继秦兵马俑、秦简族之后,秦地下文物的又一重大发现。经考古专家初步整 理研究,秦封泥对于研究秦汉时期的职官、地理、文字、书法、印玺艺术等均有十分业要的 意义。其中,“右丞相印”是代表秦代最高级别的孤品官印,比起一般的秦封泥,“右丞相印 "封泥更大、字迹更完整。 这批秦封泥,第一次完整地勾画出秦官僚机构的网络图,系统地揭示了一批鲜为人知的都邑郡县及宫殿苑囿名称,是后人研完秦历史、地理演化的一部"活字典”。问时,它还第一次准 确地提供了为数可观的秦官印及其模式,是我们今天建构篆刻艺术的重要“资料库”,秦封 泥上的文字结构方正平整,是秦代官方推崇的规范的“雅化”风格,引导印文书法趋向平整 方正的生动体现。 秦封泥以秦代文字书法的原真性和秦代篆刻艺术的原真性的双重身份,见证了中国书法和中 国篆刻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造产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还原补充了秦代历史、地理的诸多 空白。 ——李向红 华艺婕《秦封泥:跨越秦汉的封缄”密钥"》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有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提示:(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标准答案。) 论题:围绕历史考古发掘成果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积极意义即可。(考古发掘成果对 研究中国古代文字、书法等发展历史有积极意义) 社会的每个阶层,但并未形成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潮流。(3 分) 总之,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出现了走向资本主义的因素,但并未过渡成功,是转 型中的量变。(1 分)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明确论题,如由材料“秦封泥是继秦兵马俑、秦简族之后, 秦地下文物的又一重大发现。经考古专家初步整理研究,秦封泥对于研究秦汉时期的职官、 地理、文字、书法、印玺艺术等均有十分业要的意义”得出论题“考古发掘成果对研究中国 古代文字、书法等发展历史有积极意义”;其次,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 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如从秦封泥中呈现出的郡县制信息,古代篆刻艺术、秦代文字书法等 方面论证考古发掘对历史研究的意义;最后,总结观点,表述成文。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