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欧姆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的产生原因和条件.
2.理解电流的概念和定义式,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3.理解电阻的定义式,掌握欧姆定律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知道导体的伏安特性.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电流与水流的类比,培养学生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
2.掌握科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方法,培养学生依据实验,分析、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电流产生的历史材料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知识规律的形成要经过漫长曲折的过程,培养他们学习上持之以恒的思想品质.
教学建议
1.关于电流的知识,与初中比较有所充实和提高:
从场的观点说明电流形成的条件,即导体两端与电源两极接通时,导体中有了电场,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
知道正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电势高处向电势低处运动,所以电流的方向是从电势高的一端流向电势低的一端,即在电源外部的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2.处理实验数据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变量,通过计算法和图象法来出来处理数据,加强学生对图象的认识,进一步学会如何运用图象来解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分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思路以加强感性认识,有利于对本节重点──欧姆定律的理解
3.欧姆定律的讲法与初中不同,是用比值定义电阻R的,这种讲法更科学,适合高中学生的特点.电阻的定义式变形后有些学生会产生歧义,认为电阻是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要注意引导解释.
4.要求学生知道公式,从而知道电流的大小是由什么微观量决定的.在本节的“思考与讨论”中,希望学生能够按照其中的设问自己推导出公式,以加深对电流的理解.如果学生自己推导有困难,希望教师加以引导.
5.对于导体的伏安特性是本节的难点,应该结合数学知识进行,并尽可能的多举实例以加强对知识的深化.
教学设计方案
欧姆定津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电流形成的条件.
2.掌握电流强度的概念,并能处理简单问题.
3.巩固掌握欧姆定律,理解电阻概念.
4.理解电阻伏安特性曲线,并能运用.
二 重点、难点分析
1.电流强度的概念、欧姆定律是教学重点.
2.电流强度概念、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 教具
学生直流电源(稳压),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开关,待测电阻.
四 主要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电场,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促使电荷移动,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如:静电场中的导体在达到静电平衡状态之前,其中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移动.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也有电荷定向移动.由于电流与我们生活很密切,所以我们有必要去认识它,这节课我们将在初中的基础上对电流作进一步了解.
(二)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人们对电路知识和规律的认识与研究,也如对其他科技知识的认识与研究一样,都经历了漫长的、曲折的过程.18世纪末,意大利著名医生伽伐尼受偶然发现的启迪,经进一步研究后,已能利用两种不同的金属与青蛙腿相接触而引起肌肉痉挛,于是伽伐尼电池诞生了.但他对此并不理解,认为这是青蛙体内产生了“动物电”.伽伐尼的发现引起了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伏打的极大兴趣.经过一番研究,伏打于1792年将不同的金属板浸入一种电解液中,组成了第一个直流电源──伏打电池.后来,他利用几个容器盛了盐水,把插在盐水里的铜板、锌板连接起来,电流就产生了.
1.电流
(1)什么是电流?
大量电荷定向移 动形成电流.
(2)电流形成的条件:例如:
静电场中导体达到静电平衡之前有电荷定向移动;
电容器充放电,用导体与电源两极相接.
①导体,有自由移动电荷,可以定向移动.同时导体也提供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路”.导体包括金属、电解液等,自由电荷有电子、离子等.
②导体内有电场强度不为零的电场,或者说导体两端有电势差,从而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移动.
③持续电流形成条件:要形成持续电流,导体中场强不能为零,要保持下去,导体两端保持电势差(电压).电源的作用就是保持导体两端电压,使导体中有持续电流.
导体中电流有强有弱,用一个物理量描述电荷定向移动的快慢,从而描述电流的强弱.
(3)电流强度(I)
①定义: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时间的比值.这样可以通过电荷定向移动的快慢来描述电流强弱,这个比值称为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用I表示
②表达式: I=q/t
③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μA)
④性质:电流强度是标量.初中学过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但电流是有方向的.(有方向的量不一定是矢量,是否矢量关键看满不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⑤电流方向的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正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从高电势向低电势运动,所以电流是有高电势向低电势流动,在电源外部,是由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4)电流分类:
按方向分成两大类:直流电和交流电
直流电:方向不变,如果直流电大小不变,就称为恒定电流,这是高中阶段电流知识的重点.
交流电:方向随时间变化
前面讨论了电流,尤其是持续电流的形成,要求导体两端有电势差,即电压.电流强度与电压究竟有什么关系?这可利用实验来研究.
演示
先给学生介绍实验电路图,教师按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并请学生观察电表的正负接线柱,要求学生注意,正负接线柱的接法,为待测电阻(定值电阻).
演示
闭合S后,移动滑动变阻器触头,观察电表的变化,说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电流都随导体的电阻有关.
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由实验得到电压和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呢?
分析:用控制变量法,先保证其中的一个量保持不变,让其余两个量之间相关,然后结合起来分析.
保证电阻不变,调节电压,记下触头在不同位置时电压表和电流表读数.电压表测得的是导体R两端电压,电流表测得的是通过导体R的电流,记录在表格中.
注意:这一方法可以类比数学中函数图象,用描点法来研究,启发学生思考物理与数学的联系.
把所得数据描绘在 I-U 直角坐标系中,确定 I和 U之间的函数关系.
分析:这些点所在的曲线包不包括原点?包括,因为当 U=0 时,I=0 .这些点所在曲线是一条什么曲线?过原点的斜直线.
把 R换成与之不同的 R',重复前面步骤,可得另一条不同的但过原点的斜直线.
结论:给定导体,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 ,或者
对不同导体,图象斜率是不同.相同电压下,两导体电流分别为 、 , ,导体2对电流阻碍作用比导体1大, ,. 的倒数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若用一个物理量来描述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 , R称为电阻.
2.电阻
(1)定义: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导体电流的比值,叫做这段导体的电阻.
(2)定义式:
说明:①对于给定导体, R一定,不存在 R与 U成正比,与 I成反比的关系.
②这个式子(定义)给出了测量电阻的方法──伏安法.
(3)单位:电压单位用伏特(V),电流单位用安培(A),电阻单位用欧姆,符号Ω,且lΩ=1V/A
常用单位:1kΩ=1000Ω;1MΩ= Ω
3.欧姆定律
德国物理学家欧姆最早用实验研究了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最后得出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
内容:导体中电流强度跟它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
表达式: 注意:
(1)式子中的三个量 U、I 、R 必须对应着同一个研究对象
(2)大量实验表明,欧姆定律适用于纯电阻电路(金属、电解液等).
(三)小结
1.不要认为在任何导体中,电流都与电压成正比,对于非纯电阻电来讲则不然.
2.仅仅是带内阻的定义式,而不是决定式,电阻的大小不决定于电压和电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