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小学音乐 / 教学同步 / 湘艺版(2012) / 五年级下册 / 第一课 / (演唱)编花篮 / 《编花篮》教学设计

《编花篮》教学设计

  • 2020-12-18
  • 4页
  • 13756
当前文件暂时不支持在线预览,请下载查看使用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编花篮》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领域一: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要素内容标准: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区分音乐基本段落,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做出相应的反应。感受与欣赏——音乐风格与流派内容标准: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了解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及曲艺音乐,体验其不同的风格。领域二:表现——演唱内容标准: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能够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合唱,并能对指挥动作做出恰当的反应。表现——识读乐谱内容标准: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的音乐记号。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 2.教材分析 《编花篮》是流行于河南的一首小调。歌词内容描写了一群农村姑娘为上山采摘美丽的牡丹花,而巧手编制花篮的情景。曲调为齐声宫调式,较多地运用前倚音,使其显得情调轻松、风趣活泼、闲适愉快。歌曲中运用衬词“哪哈依呀嗨”使之具有了浓郁的河南梆子豫东调的韵味,散发着中原泥土的清香,深受人们的喜爱。 3.学情分析 我校五年级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演唱能力和欣赏能力、分析表现音乐的能力,但是,重要的还是要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要让他们从心底里喜爱音乐,还要注重音乐课基本常规和欣赏音乐、演唱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持续发展的态势。 目标 1.通过聆听与模唱歌曲,能够用活泼的情绪、优美的声音,准确的演唱歌曲《编花篮》,用歌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2.在演唱《编花篮》的过程中,掌握前倚音和下滑音的演唱方法,了解我国民歌创作的基本特点。3.能用自己的方式为歌曲进行伴奏,了解民族打击乐器,欣赏豫剧唱段《谁说女子不如男》,体会甩腔唱法在歌曲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河南民歌的风格和特点。 评价任务 1.分组演唱歌曲任意一段,整体完整演唱全曲。(检测目标1)评价标准:音色统一,音准、节奏、速度、力度准确,演唱富有感染力。2.分句演唱带有前倚音和下滑音的乐句。(检测目标1和2)评价标准:音色统一,音准、节奏准确,音符时值及下滑处演唱准确。3.使用民族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检测目标3)评价标准:积极参与歌曲伴奏,伴奏节奏准确,有力度,富有感染力。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活动 歌曲导入 教师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新曲学唱 1.教师播放歌曲,学生聆听,初步感受歌曲。强调前倚音和空拍。 2.再次聆听歌曲,跟唱最有河南味的两句。(评价任务2) 3.教师范唱。(这首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呢?) 4.朗读歌词,感受情绪。 5.强调押韵和衬词,用“lan”演唱歌曲。 (1)学生集体用“lan”演唱。 (2)教师点评,反馈矫正。(评价任务1、评价任务2) 6. 聆听歌曲,默唱旋律。 7. 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跟钢琴演唱第一段歌词。 (1)教师强调相同乐句,不同旋律。(强调下滑音和附点音符) (2)教师强调相同旋律,不同乐句。 (3)演唱第二段歌词。 (4)教师点评,反馈纠正。(评价任务1) 7.欣赏牡丹,用歌声赞美,完整演唱全曲。(评价任务1) 能力拓展 1.使用民族打击乐器(鼓和锣)为歌曲伴奏。(评价任务3) 2.欣赏豫剧唱段《谁说女子不如男》,体会甩腔唱法在歌曲中的运用。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本节课内容,歌曲题材(民歌)及我国其他地区的民歌,了解更多的民歌文化。 查看更多

相关资料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
正在获取登录状态,请稍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