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历史 / 教学同步 / 历史高考主观题高分答题模板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历史高考主观题高分答题模板专题01原因(背景)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题型分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来源、回答方式以及核心知识点。1.知识来源方面,主要有“根据材料”“依照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种规定;2.回答方式方面,需要具体回答与详细分析的关键词有“说明”、“分析”等等,而一般可以简单分析的关键词是“指出”、“概述”、“简析”等;3.知识点方面,往往选取比较重要的考点,或者是上课的重难点。解题方法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外因方面,或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去思考。1.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1)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2)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3)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度去思考与分析。2.内因与外因 (1)对于“内因”与“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考查的历史对象的内涵与外延。(2)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内因就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质与个人经历等,而外因就是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3)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事件,那么内因往往是该历史事件的主观条件与直接原因,以及该历史事件策划者、组织者的历史活动;而外因往往是导致该历史事件发生的间接相关事件,以及客观的外在条件。(4)如果题目问的是国家或重要社会组织的因素,那么内因就是这个国家与组织内部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等,对于国家而言,其外因是国际局势、对外关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外因是不同社会组织间的联系,以及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等等。(5)有时题目会要求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个角度去分析,其实这与内因、外因的分析方法大致相同。3.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1)对于深度层次分析,往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社会理论,譬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诸如此类。(2)在分析原因的层次性时,考生需具备较强的时空观念。一般而言,长时段的历史因素往往是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短时段的历史事件往往是直接原因,因此在分析历史事件时直接原因等价于“导火线”。(3)应当知晓以下规律:“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往往是内因; 而直接原因往往是外因”。因此,如果无法找出或分辨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时,可以参考内因与外因的分析角度去思考问题。(4)政治史方面:历史传统、政治制度、国家利益往往是根本原因,而政治事件、政策变动往往是直接原因;(5)经济史方面:生产力、生产技术、生产资料往往是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而生产关系往往是直接原因;(6)文化史方面:理论体系、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而文化政策、个人际遇则是直接原因。高考真题1.(2022·全国甲·13节选)(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前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阵容极为庞大,“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航迹遍及亚、非30余国。明英宗后,官方再无远洋活动。明后期的海军以沙船、哨船等小型船只为主。明末,荷兰东印度公司企图以武力迫使明朝政府放弃海禁政策和承诺自由贸易,派遣战船入侵中国沿海。1633年,明军约150艘战船在福建金门岛料罗湾口,与荷兰及附属舰队约60艘战舰激战,获得胜利。——据《中国军事通史》等材料二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确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海军的方针。到1888年,清廷共买进大小舰船数十艘,另有少量自建舰船。1888年12 月,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此后海军建设趋缓。清政府仍未能跳出以守为战的传统海防思维,重点防守大陆沿岸。甲午战争后,清朝海军在舰船数量、装备质量和军队素质等方面,被日本全面超越。——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要“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能“保卫沿海沿江”。1979年,邓小平提出要建立“顶用”“精”“真正现代化”的海军。21世纪以来,我国已先后派出多批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一批新型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等陆续入列,2019年,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东舰入列。中国海军已经建成海陆空潜、岸基海基相结合、多兵种合成的海上综合作战体系。——摘编自彭克慧《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等(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海军实力的主要因素。(7分)【答案】(25分)(3)国家对海军力量发展的重视;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科技发展与创新的内在驱动。【解析】(3)由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要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1979年,邓小平提出要建立顶用、精、真正现代化的海军”得出国家对海军力量发展的重视;由材料三“21世纪以来,我国已先后派出多批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2019 年,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东舰入列”得出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由材料三“一批新型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等陆续入列”、“中国海军已经建成海陆空潜、岸基海基相结合、多兵种合成的海上综合作战体系”得出科技发展与创新的内在驱动。专题02影响(意义、作用)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题型特点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如此等等。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此类试题还可变为“评价”类试题。解题方法1.影响类(1)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影响,对世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2)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 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或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第一种: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第二种: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思考。政治影响,可从政治格局、制度革新或调整、政权更替、政策制定或改变、新的阶级产生等方面思考。经济影响,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文化影响,可从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思考。军事影响,可从国家军事装备、以及对随后战争等方面思考。外交影响,可从国家对外政策、国家之间外交事件等方面思考。第三种: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产生的直接作用,表现为目的或动机实现的影响,等同于直接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如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等)。第四种: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主观影响,可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思考。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现状、政治现状、(生产力)科技等方面思考。注:①当试题没作特别规定时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其主要依据是是否促进社会发展、历史进步。 ②要分清主次影响,即以积极影响为主,还是以消极影响为主。一般情况下,近年的考题在评价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时,也要注意分清主次,应以积极的为主。2.意义类(1)从性质、作用、积极的影响、历史功绩等方面思考。(2)从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格局)等方面思考。高考真题1.(2022·全国甲·15节选)(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有学者认为,“与万国对峙”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最高目标。为扭转内忧外患的局面,明治政府将“安内竞外”视为治国安邦之道。在日本官方文书中频繁出现类似“与万国对峙”的表述。1868年,日本以明治天皇名义发布的《宣扬国威宸翰》,主张“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勾勒出“大陆政策”的扩张方向。此后,伊藤博文把废藩视为“抵御外辱,伸张皇威于海外”“与万国并立”的条件。木户孝允提出,“以文明开化为国家富强之途径”。1870年,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强调,“朝鲜国北连满洲,西与清国之地相接,使之屈服,实为保全皇国之基础,将来亦为经略、夺取万国之源也”。——摘编自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提出“与万国对峙”目标的历史影响。(5分)【答案】(2)有利于提升日本民族意识;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为日本走上对外张道路埋下伏笔。【解析】(2)由材料“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得出有利于提升日本民族意识;由材料“以文明开化为国家富强之途径”得出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由材料“朝鲜国北连满洲,西与清国之地相接,使之屈服,实为保全皇国之基础,将来亦为经略、夺取万国之源也”得出为日本走上对外张道路埋下伏笔。专题03比较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题型特点比较类设问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现象或者人物观点等放在一起,归纳其相同点或不同点。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和……进行比较”等。解题方法1.明确比较对象。首先明确要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物,然后明确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是异同点.2.确立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3.对于比较类设问的解答应注意两点。 (1)比大不比小。比较的切入点,应该是能够反映事物某一方面重要属性的内容,琐碎细小的内容不作比较。(2)解答时,要逐点对应比较,而不能把甲事物笼统地写一段,再把乙事物笼统地写一段,造成比较项不明确、答案模糊。高考真题1.(2022·全国甲·13节选)(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确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海军的方针。到1888年,清廷共买进大小舰船数十艘,另有少量自建舰船。1888年12月,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此后海军建设趋缓。清政府仍未能跳出以守为战的传统海防思维,重点防守大陆沿岸。甲午战争后,清朝海军在舰船数量、装备质量和军队素质等方面,被日本全面超越。——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要“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能“保卫沿海沿江”。1979年,邓小平提出要建立“顶用”“精”“真正现代化”的海军。21世纪以来,我国已先后派出多批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一批新型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等陆续入列,2019年,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东舰入列。中国海军已经建成海陆空潜、岸基海基相结合、多兵种合成的海上综合作战体系。——摘编自彭克慧《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等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海军实力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10分)【答案】(2)舰船数量大幅增加;舰船类型不断丰富;海军由建设趋缓到发展速度快;由大陆防守转向远洋护航;由国外引进为主转为自主设计为主;由单一海军作战到构建海上综合作战体系。【解析】(2)由材料二“1888年,清廷共买进大小舰船数十艘”得出舰船数量大幅增加;由材料三“一批新型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等陆续入列”得出舰船类型不断丰富;由材料二“1888年12月,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此后海军建设趋缓”、材料三“一批新型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等陆续入列,2019年,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东舰入列”得出海军由建设趋缓到发展速度快;由材料二“清政府仍未能跳出以守为战的传统海防思维,重点防守大陆沿岸”、材料三“我国已先后派出多批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得出由大陆防守转向远洋护航;由材料二“清廷共买进大小舰船数十艘”、材料三“2019年,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东舰入列”得出由国外引进为主转为自主设计为主;由材料二“清政府仍未能跳出以守为战的传统海防思维,重点防守大陆沿岸”、材料三“中国海军已经建成海陆空潜、岸基海基相结合、多兵种合成的海上综合作战体系”得出由单一海军作战到构建海上综合作战体系。专题04评价、评述类材料题解题模板 题型特点 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如: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述类偏重于叙述史实;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解题方法1、根据材料评价这种题型的答题方法“说长道短”,即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点,说明积极影响或作用、消极影响或局限。这种题型一般会出示正反两面材料、单面材料或无明显情感态度评价的材料,其解答方法相近,都要求两面兼顾、一分为二、客观准确。如果材料出示的是正反两面的材料就分积极和消极两面概括材料回答,让材料成为你论证的史料。若是单面材料则答题时一般以该层面为答题重点,捎带另一面的评价。2、根据所学知识评价无材料可依托时则需依据所学知识,“说长道短”,双面兼顾。根据教材介绍的历史事件的时间、背景、经过、结果、意义、影响等因素进行评价。 3、依据某一评论角度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类型的答题要领在于理解该评价角度,并只用该角度评价。该类型经常碰到两种具体类型:一是材料提供的角度;二是从历史史观角度。材料提供角度尽量准确完整理解材料的含义,历史史观角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史学基本功底,关键在于弄清各史观的区别。这类型试题的答题都非常忌讳脱离角度。4、答题模板:(1)历史评价=史实(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等)进行阐述、评判+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和消极或两者之一)+结论.(2)评述类一般分三个步骤解答:(1)“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指出观点是什么或者你赞同哪种观点。(2)“为什么”,即得出该结论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3)“怎么样”,即你对该意见如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的对与错及其根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者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高考真题1.(2022·全国甲·17节选)(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李时珍(1518—1593)自幼对医学感兴趣,后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广读天下医书。薪州遭逢 大疫,李时珍父子为民众治病,“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经此磨炼,医术愈精。李时珍发现,以往药书中存在药物误注、图文不一、主次不清等错误,常常危及病患生命,遂立志重修本草。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川,采集药物标本,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他虚心拜当地人为师,问询渔樵农夫,细心收集大量有关药物、单方、验方的零散资料,撰成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将前人对药物的分类发展为16部、60类,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使中药的分类更加科学;仔细描述每味药物的产地、形态、性味、功用、方剂等,精心绘制药图。历时近30载,“稿凡三易,然后告成”。——摘编自唐明邦《李时珍评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所体现出的研究方法,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9分)【答案】(2)研究方法:文献研究;观察实践;采访调查。评价:文献研究,能够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同时利于发现著作中的误注,从而促进医学著作的完善;观察实践,有利于获取关于药物的较为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保证著作的严谨性;采访调查,有利于获得口头上的大量资料,从而丰富医学知识。【解析】(2)第一小问研究方法,由材料“以往药书中存在药物误注、图文不一、主次不清等错误”得出文献研究;由材料“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川,采集药物标本”得出观察实践;由材料“虚心拜当地人为师,问询渔樵农夫”得出采访调查。第二小问评价 ,由材料“以往药书中存在药物误注、图文不一、主次不清等错误,常常危及病患生命”得出文献研究,能够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同时利于发现著作中的误注,从而促进医学著作的完善;由材料“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川,采集药物标本,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得出观察实践,有利于获取关于药物的较为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保证著作的严谨性;由材料“虚心拜当地人为师,问询渔樵农夫,细心收集大量有关药物、单方、验方的零散资料”得出采访调查,有利于获得口头上的大量资料,从而丰富医学知识。专题05特点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题型特点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因素,通俗地说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其特殊性一般通过和同类事物比较、鉴别中得出结论。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解题方法特点=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主导者、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范围、地域或领域、规模速度等)+新发展、新变化(比较)+时间(时间早晚、经历时间长短)+目的+过程+程度(彻底、局限性)+因素+性质+地位(最早、首创、领先)+作用+影响(广泛、深远、持久)。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种解题方法:模板1、从历史特点的设问角度看主要答题思路和内容(1 )、某一时期的特征,一般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归纳。(2)、某一历史现象发展的阶段特点,可以从技术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进行概括。(3)、某一历史事件自身具有的特点,可以从原因、性质、过程、特殊性、结果、历史地位与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这类设问一般适用于重大革命、改革、思想运动等。(4)、针对某一历史现象可利用材料信息,归纳其发展过和反映的特点,如综合材料信息说明该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突出特点、总结材料信息说明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等。模板2:专项分析(1)、政治方面:可从政治制度和政策、政权的变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考虑。(2)、经济方面;可从经济政策、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交通、城市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3)、思想文化方面:要体现时代特色。思想方面的特点可从人们的思想解放作用或对新生事物的阻碍作用方面思考;文化方面的特点要结合当时政治、经济状况进行思考。模板3:从历史事物的要素角度看答题内容(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2)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3)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 (4)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5)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6)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7)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8)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双重性质、性质发生变化等。(9)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如高考真题1.(2022·全国乙·13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 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8分)【答案】(1)日本:出台法规规范技术引进;以恢复经济为目的,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由政府主导引进的方向,企业承担风险。中国:中国以实现工业化为目的;从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受挫后,走向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科技的道路。【解析】(1)第一小问日本特点,据材料一“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可知,出台法规规范技术引进;从材料一“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可知,以恢复经济为目的,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由材料一“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可知,由政府主导引进的方向,企业承担风险。第二小问中国特点,据材料二“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结合中国建设的史实可知,中国以实现工业化为目的;从材料二“由苏联援建...... 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可知,从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由材料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可知,受挫后,走向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科技的道路。专题06观点评述类小论文解题模板题型特点观点评论(析)类试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解题方法1.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思路二:内因、外因。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思路五:主观、客观。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3.总结提升,一定要有这部,做到首尾呼应,可以适当加入怎么做,不必展开论述。高考真题1.(2022·全国甲·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各个积极备战的民族国家之间,存在一种均势,在这种环境下,国家开始具有了三种维度:科学国家,目的在于利用科学、技术和发明为国家服务;战争国家,随时准备保卫该国的政治、经济和帝国的利益;社会国家,它专注于解决危险的阶级问题和确保国内稳定。国家的这三个面向并列发展:它们是同一种抱负的不同侧面,同一项事业的不同分支,从柏林到巴黎,从巴黎到伦敦,再从莫斯科到纽约,它们无处不在。——据(印度)萨维帕里·戈帕尔等主编《人类文明史,第7卷:20世纪》上述材料是学者对1914年至20世纪70年代国家发展“面向”的定义和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世界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面向,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不少于两个面向,且不得与材料中的三个面向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 金融国家,利用货币优势维护本国利益。二战结束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而这一时期的美国成为战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其意图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1944年,美国主导下签订了《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随着世界银行和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在这一体系下,通过两挂钩一固定的运行机制,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也为美国通过美元维护自身利益提供了便利。福利国家,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来缓和社会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二战后,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家干预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为了避免严重的社会贫富差距问题,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对社会收入进行重新分配,构建了惠及大部分群体、类型多样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尽可能的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综上所述,不管是金融国家还是福利国家,虽然发展面向不同,但其核心依然是维护本国利益。(本题系开放性试题,无固定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了20世纪以来民族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策略,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取某个国家的某个时段来解释说明。需要精确解读材料关键信息:国家发展“面向”指的是政府为了国家利益或者统治而采取的某领域举措。材料时间限定“世界近现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列举阐释美国构建布雷顿森林体系、战后福利国家的出现等历史史实。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