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一课时乡村聚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落的含义及类型。2.比较乡村聚落的景观特征和生活内容的异同。3.理解影响聚落特征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因素。【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来区别不同乡村聚落的特征,培养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讨论不同乡村人们的生活为什么各具特色,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通过自主、互动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树立忧患意识,明白乡村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到与地理环境的同一,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点】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难点】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新课导入】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生活照片(要求突出景观)学生:猜这位同学生活在哪里,并对照片进行分类。从而引出聚落和分类。设计意图:用生活景观图切入主题,使学生一目了然,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和感性认知,拓展视野。教师(过渡):从刚才的照片中找出乡村聚落有哪些景观?有哪些配套设施?周围环境怎么样?乡村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预设)大片的农田,房屋,河流等;灌溉用的沟渠,乡村公路等;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污染小;……新课教学环节1:村落的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师(小结)一个村落的平面形态,决定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如地势起伏高低、地形是否平坦及开阔程度,尤其是要看用水是否方便。因为大多数村落在形成的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更谈不上科学技术,逐水、田而居就成为第一要因。所以,一些村落就在河流两岸、湖泊附近定居下来,并发展到今天。(补充资料)一些反映空间形态的景观图加深理解。(学生活动──探究式讨论学习)讨论材料一:图1-17和1-18及书本相关文字。讨论题:(1)观察两图的村落分布形态有什么不同,与周围环境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聚落?设计意图:通过景观图还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像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从形象的、感观的具体事物入手,逐步形成抽象的、理性的地理科学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发展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环节2:村落中的房屋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师:(补充资料)不同地区不同建筑风格的景观图(利用反差强烈的图片,会有深刻的印象) (小结)同是乡村村落,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学生:讨论材料二:图1-19和1-20及书本相关文字。讨论题:(1)房屋屋顶的形状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2)房屋墙体的厚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3)建筑材料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建筑景观的哪些方面看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建筑景观和环境的相关性——房屋屋顶的形状与当地的降水有关,墙体的厚度与当地的气温有关,从而形成地理学习能力,建立地理思维。(过渡)其实聚落不仅仅是人们的居住地,人们在聚落中还可以进行各种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聚落的范围要大于居所的范围。环节3: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师:同样是生活在乡村聚落的人们所从事的农业活动也有很大的差异(展示四类乡村聚落图片,提问图中人们从事的是哪一种生产活动?)(总结)通过对以上四幅图的观察与分析我们知道,乡村聚落依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学生:阅读图1-21,思考:乡村聚落中,按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观察得出乡村聚落的四种类型。设计意图:通过自主、互动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通过观察不同乡村人们的生活特色,进一步得出乡村聚落的类型,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环节4:我心中的最美乡村聚落教师:请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设计出你们认为很合理的乡村聚落模式。提问:这种理想的乡村聚落和现实的有什么不同?你受到什么启发?(拓展活动)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设计出心目中合理的乡村聚落模式(从地形和地势、土壤、水文、资源、交通等方面)设计意图:“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通过设计,真切感受村落的分布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使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物,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另外,从不同中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课堂小结】不管怎样,心目中的村落应该符合人地和谐的观念,而现阶段我国开发了一个又一个古村落,我们心目中的古村落也正在逐步地变化。村落的出现是伴随着人口的聚居逐渐形成的,村落的人口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下一步是不是就会形成城市呢?答案我们下节课揭晓。【板书设计】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