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4级语文组教案第周本周第个本学期第个课题《朱子语类》三则共需课时2主备人罄睪课型教学模式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作文课试卷讲评课阅读鉴赏课学习目标-课前预习-合作探究-巩固总结典例回顾-跟踪精炼-合作纠错-点评归纳考点解读-明确方法-链接高考-规范练习-延伸拓展-巩固总结考情分析-改错探因-组内互改-共研共性一点拨应用-巩固总结教学目标了解采熹及其理学观点。掌握重点词语。明确该段论述的道理。徳冇渗透学习古人的优秀学习方法,批判地继承理学文化。教学重点翻译课文,明确每则论述的道理。教学难点如何批判地理解天理人欲的内涵。学习目标课前预习合作探究巩固总结具体内容学生活动个性设计1.了解朱熹及其理学观点。2.掌握重点词语。3.明确该段论述的道理。1•作家作品2.熟读课文1.第一则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读书法)追问:这种读书法可以概括为什么?2.第二则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小路、大路分别喻指什么?3.第三则围绕什么问题展开?怎样阐述这个问题的?双基训练牛答讨论探究独立完成教师级班年月H
14级语文组教案(教案附页)教学环节(内容)个性设计一、导入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二、作家、作品1、作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耍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口:“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屮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徳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屮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三、具体研习1、齐读2、分析课文第一则老师读(1)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具体是什么样的读书法?读书法熟读、精思、不贪多(只有通过熟读,才能常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读书屮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2)由朱子的读书方法你会想起哪些名言警句?(3)对你学习的启示:第二则指名学生朗读并思考:(1)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大路:天理小路:人欲“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官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2)很明显这一则围绕天理,人欲而展开讨论,圣人、贤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间是怎样选择的?圣人:自然存天理贤人:先分辩再行动普通人:克制私欲(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比圣人稍差,普通人则在后天的修养中更加用力,时刻克己复礼,不为人欲所牵引,最后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第三则(1)本则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义利问题(2)怎样阐述义利问题的?(引用了哪些名人名言)义利来源于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子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指岀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Z途,可见,义是天理Z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3、课文回顾:第一则:读书方法-T义理第二则:天理、人欲第三则:义、利四、巩固总结双基训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