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七单元读书明理 了解知识领域明确课节重点掌握学习方法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理学。“经典原文”选择了反映宋代理学家朱熹思想的著作《朱子语类》中的三则语录,“相关读物”所选的是论及明代思想发展必提到的《童心说》。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两兄弟,南宋是理学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的主要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做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学习时注意联系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选文的思想内容。 了解知识领域明确课节重点掌握学习方法 了解知识领域明确课节重点掌握学习方法1.《三则》文字较为口语化,容易阅读。内容分别涉及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的方法等三个方面,在自我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注意联系朱熹的思想体系来剖析课文,领会它们真正的含义。同时,要注意联系现实,思考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认识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2.学习《童心说》这篇文章,要明确它所出现的思想史背景,即针对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成为桎梏人的僵化思想而发,准确理解李贽反对虚伪的世风,赞赏童心、突出个体的思想意义。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 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著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等书,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朱熹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宋以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 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6.明句式(1)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判断句)(2)乃为人欲引去(被动句)(3)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介词结构后置)(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介词结构后置) 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的句子,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1.文脉图解2.主旨归纳本文的三则语类分别谈论了读书的方法、天理及人欲问题、义利问题。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和掌握。朱熹还认为读书要虚心品味,沉浸其中,周密思考,才能明辨是非,解决疑难。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越是修养不高的人,越要努力克制私欲。朱熹认为“为义”还是“为利”是君子与小人的分别。读书为了提升自己就是“义”,而为了向别人炫耀就是“利”。 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1.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译文: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之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他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点评:常言道:“好书不厌百回读。”朱熹认为,书须精读,反复读,深思,不贪多,要勤奋。因为只有通过精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只有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不好的读书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2.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曾子说:“以实行仁德于天下为己任,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这个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点评:朱熹在此引用曾子的话,旨在告诉人们“天理”是以“仁”为核心的,遵从天理即践行“仁”的学说。对普通人来说,“仁”是贯串一生的必须承担的责任,只有毕生追求“仁”,才能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境地。 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3.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今人只一言一动,一步一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从这边便是为义,从那边便是为利;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译文: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就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点评:“义利”源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熹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做了阐释。他郑重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为“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 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1.朱子在教育方法上有何特点?参考答案: 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2.在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怎样理解和继承朱熹的“天理人欲”和“义利”观?参考答案: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的需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这才是朱熹的本意。朱熹不是教大家不吃不喝,而是为了说明精神的需求最重要,不要为了物质的需求,把精神的需求废除了,这和孔子夸奖他的学生颜回不因为物质生活低下而放弃理想的行为是一致的。不过,朱熹是理论化了孔子的这种赞誉。一些人宁可物质生活简陋和低下,也会努力兴办和发展教育,热心公益事业,再穷也不会丢弃自己的人格,这正是天理胜过人欲的写照。 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文字简约,意蕴丰富——《三则》语言特点简析汉语的传统在表情达意时以简约为美。所谓简约,即简洁扼要,辞少意多。在一定程度上,朱熹的理学著作《朱子语类》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具体来说,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1.篇幅短小精悍简约在篇幅上的表现,就是短小,古文往往言简意赅,很少长篇大论。作为说理的文字,篇幅更是不宜过长。《朱子语类》和《论语》类似,采用的是语录体,每一则常常是有感而发,篇幅短小(所选的三则文字具有这些特点),这样无形之中就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2.用词精当准确。简约表现在词语上,就是要精当,要精心锤炼,以少胜多,能用一个字表达得明白生动的,就不用两个字。如《朱子语类》第一则谈读书:“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这里只“须”“方”二字,便道出精读之重要性。更为难得的是,《朱子语类》记录的是朱熹和弟子的对话,因此总体来看语言风格近乎口语,所以文中用了大量口语词语,如“着意”“多少”“只是”“这样”“大路”“小路”“商量”这些词语表意直白,和文言单音词语交互在一起,使得整体的语言质朴而不失雅致,直白而不失意蕴。 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3.句式简短有力简约表现在句式上,就是多短句,多非主谓句、省略句。朱熹说理,善用短句,如“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这些语句句式简短,斩截有力。细细来看,其中很多语句又是主谓句,且为四字短语句,不仅形式美观,而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说话者的鲜明态度。后人评价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汉语的语词往往言简而意赅,汉语的行文也讲究辞约而意丰”《朱子语类》,可以说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