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作文素材 / 高考素材 / 高考作文素材:卡夫卡

高考作文素材:卡夫卡

  • 2021-01-21
  • 4页
  • 10.7 B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素材: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其父亲经商有道,是一家时装店的老板。他性情暴躁,对孩子通常采用压制的方法进行教育,“专制犹如暴君”,他对子女动辄就骂,既不理解孩子的写作,更不支持孩子的写作。而卡夫卡又生来体弱,性情温和,对外界的一切非常敏感,他父亲的粗暴管制在其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阴影。这使得他在其以后的作品中反复表现威权压力,一生都对这种威权保持着审慎反思。 卡夫卡小学、中学都是在德语学校度过的。1901年,他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化学,但是由于父亲的干预,他只好转而修习法律,1906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卡夫卡自幼爱好文学,尽管迫于父命改学法律,但他对文学的爱好却丝毫没有改变。大学期间,他广泛涉猎经典名著,潜心研读斯宾诺莎、达尔文、尼采、克尔凯郭尔、帕斯卡尔等人的哲学著作,积极参加布拉格的文学活动,并结识了终生知己马克斯·勃罗德。勃罗德成名较早,对卡夫卡后来的创作曾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勃罗德从头到尾都是卡夫卡的忠实读者和坚定的支持者。卡夫卡作品之能够得以面世,与勃罗德的鼓励、催促与支持关系很大。在卡夫卡去世后,勃罗德为卡夫卡编纂全集,使得卡夫卡的作品迅速为世人所了解。  1906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经过一年的实习,从1907年始,卡夫卡就到了布拉格的波希米亚王国劳工工伤保险公司供职,他在这里一待就是15年,直到1922年因病退休。公司里的工作同他的文学创作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他厌恶一切与文学无关的东西。他多次想摆脱出来,专心从事创作,但都未能如愿以偿。 而在办公室里,卡夫卡总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从来没有对工作有过任何怠慢,对待同事也是非常地客气与恭敬。他的批判态度总是表现在自己的思想层面和文学创作领域,但绝对不在对同事和上级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在保险公司的15年,使卡夫卡对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荒谬有了深切的体验:穷人的胆怯、无奈和惶恐;官员的冷漠、推委和怒吼;公文履行的烦琐无意义令人感到悲哀、绝望和恐怖,这一切都无不使其心灵受到震撼,他也把它准确而又稍带变形地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办公室生活的相对平静与个人内心生活的激烈斗争,成为卡夫卡个人生存的奇特悖谬。这种分离,甚至让现代的作家们也感到有些费解。这是深切孤独中的冷静,也表现了卡夫卡本人对于理想与秩序的看法。因为他自己也曾经说过:“国家的力量建立在人们的惯性和需要安静这两点上,但是,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发生什么事呢?那样,您今天的咒骂就会变成普遍有效的贬低人的准则,因为言辞是符咒。这种符咒在人的脑子里留下指纹,瞬息之间指纹就能变成历史的足迹。说话,我们都得注意。”“说话,我们都得注意”这种警醒,也正表明了卡夫卡对于上级、同事与领导的态度。 卡夫卡非常强调理智与秩序,而他自己也自愿遵循理智与秩序。“倘若没有每个人都理解、因而每个人都自愿服从的真理,那么每种秩序都只是粗野的暴力,都是迟早要在真理需求的压力下四分五裂的笼子。”“而反过来,谁要是让周围的坏思想坏习惯牵着鼻子走,谁就是不自尊。没有自尊就没有道德,没有秩序,没有坚贞,没有促进生活的温暖。这样,一个人会像一堆牛粪那样分崩离析。他只能对那些蛆虫和昆虫有点用处。”卡夫卡不愿意跟随着流俗与习惯走,他想寻求一个和谐的社会,同时也想先从自己做起,尊重自己和其他人。 卡夫卡生性内向,不善与女性接触,但他非常渴望爱情,也曾经希望建立家庭。正如他对待办公室工作的态度那样,在谈到家庭时他说:“没有一个中心,没有职业、爱情、家庭、养老金,这就意味着没有在世界上站住脚。”他先后经历过很多次恋爱,并曾与两位姑娘先后三次订婚又三次解除婚约,直到41岁辞世时仍然孑然一身。卡夫卡的婚恋悲剧,主要是由于他不愿与世俗为伍,由于他想保持一块属于自己的思想空间。卡夫卡向往爱情,也曾谋求婚姻,但在他那里,爱情婚姻却都定位太高。婚姻与家庭的世俗性会干扰他,会惊扰他的自我反思,会迫使他不得不放弃一些不愿放弃的东西。他与少妇密伦娜曾有过一段从未有过的热烈爱情,但当年轻的密伦娜提出要与他幽会时,他却感到这与他的爱情理想格格不入,感到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导致他最终把婚姻视之为“一生中迄今最恐怖的东西”。 卡夫卡从小便酷爱读书,经常彻夜不眠,在其办公室生涯中,他又经常夜间写作,晨昏颠倒要了他的命。卡夫卡一生都受到疼痛、失眠和神经衰弱的困扰。终于,在1917年他患上了肺结核并开始咳血,使得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卡夫卡生前发表作品极少,他并没有成名的想法,他觉得写作是他的忠实伴侣和寄托思想感情的工具。他除了对朗读自己的作品感兴趣外,很少对自己的作品表示满意,从不愿意拿出自己的手稿示人,对自己的作品是否发表漠不关心。他生前发表的作品大多是在朋友勃罗德的逼迫下,怀着希望与惋惜的战栗心情交出来的。临终前,他给好友勃罗德留过遗嘱。遗嘱说:“凡是我遗物里的所有稿件,日记也好,手稿也好,别人和自己的信件也好,草稿也好,等等,毫无保留地、读也不必读地统统予以焚毁。”勃罗德并没有遵从这份遗嘱,相反,他长期以来都是卡夫卡价值的发现者和鼓吹者,现在更是把这些作品一一整理出来,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 卡夫卡的一生充满着孤独和忧郁,他觉得自己完全是一个外来人。德国评论家龚德尔·安德尔曾有如下评价:“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工伤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但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庭里,他比陌生人还要陌生。”身陷孤独和忧郁中的卡夫卡是痛苦的,痛苦作为他一生中品尝最多的东西,构成了艺术家卡夫卡的创作源泉。他在痛苦中创作,从创作中获得欣慰。卡夫卡犹如一个生活在别处的外星人,一旦从自己的凝神思考中回过神来,周围满是自己不熟悉的荒诞景象。所以他说他的当务之急是审查世界。他有一种强烈的无家可归的感觉。 而这种孤独感,也与他对社会异化现象的思考有很大关系。他的三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在充满敌意的世界中苦苦挣扎的小人物,而且结果都是非常孤独地失败了。他对工业化社会有着很多批评,他说:“今天人们走得更远了。人们不仅这样说,而且这样做。人类回归到动物,这比人的生活要简单得多。他们混在兽群里,穿过城市的街道去工作,去槽边吃食,去消遣娱乐。这是精确地算计好的生活,像在公事房里一样。没有奇迹,只有使用说明、表格和规章制度。人们害怕自由和责任,因此人们宁可在自己做的铁栅栏里窒息而死。” 他在反省自己的工作时,曾经沮丧地对熟人说:“这不是工作,而是腐烂。每一种真正积极的、目标明确的、使一个人感到充实的生活都具有火一样奋发向上的劲头和光彩。而我在做什么?我坐在办公室里。这是个冒着臭气、折磨人的工场,里头没有一点幸福感。于是,我就非常平静地欺骗那些询问我健康状况的人,而不像被判刑的人那样干脆置之不理,扭过头去,其实,我就是这样一个被判刑的人。” 终其一生,卡夫卡都与这个社会与制度保持着批判关系,而社会与制度对人的扭曲则使他一直生活在苦恼之中。他的敏锐与警觉使得他很早就感受到了当时还表面上略显平静的社会问题:“一切都挂着错误的旗帜航行,没有一个字名副其实。比如我现在回家,然而这只是表面上如此。实际上,我在走进一座专门为我建立的监狱,而这座监狱完全像一幢普通的民宅,除了我自己,没有人把它看成监狱,因而就更糟糕更残酷,任何越狱的企图都没有了。倘若不存在看得见的镣铐,人们也就无法打碎镣铐。监禁被组织得很好,完全像普通的、并不过分舒适的日常生活。一切似乎都是用坚固的材料造成的,似乎很稳固,而实际上却是一架电梯,人们在电梯里向深渊冲下去。我们看不见深渊,但只要闭上眼睛,我们就听见深渊发出的嗡嗡声和呼啸声。”卡夫卡的思维与创作呈现一种悖谬特点,法国作家兼哲学家加缪在《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与荒谬》中说:“基本的双重意义就是卡夫卡的秘密之所在。要想理解荒谬作品,必须清点一下这些悖谬手法。”悖谬即矛盾,这一点事实上在他的生活中已经表现得非常彻底,反抗但又守规,渴望爱情与家庭但又不愿失去自由,激烈批判社会但又和善地对待亲友同事。由于卡夫卡的思想性和批判精神,他被认为是从文学外走来的,他的作品不符合传统的文学概念和规范,但是经过时间的考验,他的作品逐渐成为正统,并且继续散发着暖人的光芒。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