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读《名师备课经验》一书有感 说起备课这个话题,不由得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的那位历史老师。那位老师一辈子的备课与15分钟的备课,的确道出了教师备课的真谛。近日,看了一本书,叫做《名师备课经验》。众多名师的备课经验也无不证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备课于心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把写教案称为显性备课,把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称为隐性备课。于永正老师认为,隐性备课最重要。他把隐性备课称为“备课于心”隐性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于老师钻研教材第一步是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遇到新词或拿不准的词语,都要查字典,弄个明白。第二步是朗读课文,每篇课文,于老师都要读五遍以上,读得万无一失,把课文读“活”,读得身临其境、读得如痴如醉。“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于老师备“朗读”,除了自己“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外,还常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用来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于老师钻研教材的第三步即是领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意图。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领悟文章谋篇之法。老师有深刻的领悟,才能引导学生有深刻的领悟。第四步是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并亲自做一做。比如,要求背诵的,老师先背,要求回答得问题,老师先答一答。要求写的字,老师先写一写,看每个字应注意什么,哪儿起笔,哪儿收笔。 于老师认为,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在备《圆明园的毁灭》时,于老师专门阅读了《中国通史》中有关鸦片战争的部分,备《海洋——21世纪的希望》时,在网上搜集有关海洋方面的资料。通过广泛的阅读、广泛的查阅,让教师变得“博大”起来,变得“丰厚”起来。课堂自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二、善抓“课眼” 我个人认为,“课眼”就是文章的眼睛,也就是课文中最关键的词语,是文章内容的“重心”。备课时抓住了“课眼”,就会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功效。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紧紧抓住“毁灭”这个中心词进行建构——“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抓住“好好活”展开对话,从“娘俩好好活”,“我俩好好活”到“我们好好活”。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经过反复吟诵,发现“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才是本首诗的“诗眼”。 正所谓“挈领而顿,百皱皆顺”,抓住“课眼”,才能统揽全文,有的放矢,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精雕细琢 课堂教学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优质高效的收获,就必须精心设计、精雕细琢。窦桂梅老师在设计《秋天的怀念》时,曾经对课的开头九易其稿,才算满意。王崧舟老师设计《只有一个地球》,也是反复推敲、多次锤炼。在设计了第一版本实施之后,王老师认为虽然如此设计入情入境,震撼人心,但是同时也发现这个版本对课文的感悟缺乏层层剥笋似的深入,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因为缺乏点的开掘而显得过于表面。于是,经过痛苦的自我否定、灵魂的涅槃之后,诞生了第二版的教学设计,从而营造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课堂韵致。对此,王崧舟老师仍不满足,他又发现第二版本的设计,“悟有余,疑不足”,于是仍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于是,对情感型语文课驾轻就熟的王崧舟老师决定试一试质疑型语文课,于是,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随之诞生。正是有了这种坚定执著的追求,才有他“诗意的栖居”,才有他“生命化”的语文教育。 四、入情入境 文人做文章皆是有情而诉,有感而发,作者把无限的情感倾注于文章当中,教师自然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潜心会文。走进作者的心灵,进入文本的境界。例如,孙双金老师在备《二泉映月》时,真正做到了入文之境、入曲之境、入人之境。孙双金老师通过朗读、通过思考入文之境,反复吟诵课文,读通、读顺、读畅,读到每句话如出己口,如出己心。同时,孙双金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倾听《二泉映月》这首名曲。从那如泣如诉、优美凄婉的曲调中,孙老师听到了阿炳对光明的向往,听到了阿炳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听到了阿并同悲惨命运的抗争,听到了阿炳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孙双金老师还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阿炳有关的一切资料,了解他的家庭背景、生平事迹、生活经历,了解《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最大限度地走进阿炳内心,与阿炳心心相印、息息相关,同呼吸,共命运……如此,拨人情弦,情智融通,灵动高效,引人入胜,才有他“潇洒不失严谨,灵活而又扎实”的教学风格。 五、深入浅出 蓝英年先生论治学之道时曾说:“深入浅出是功夫,浅入浅出是庸俗,深入深出尚为可,浅入深出最可恶。” 这“深入浅出”是治学的方法,也是治学的境界。具体地说,教师钻研教材要“深入”,处理教材要“浅出”,这样才能循循善诱,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仍以《二泉映月》为例,当孙双金老师入文之境、入曲之境、入人之境后,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设计教法,在反复琢磨之后,决定从“听”字入手,设计了“四听”《二泉映月》的教学步骤——第一步:一听《二泉映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曲子给我们的感受,设计问题:从这悠扬的琴声中,你听到了什么?第二步:问小阿炳在二泉边听到了什么?第三步:问阿炳长大后再次来到二泉边听到了什么?为什么只听到了这些而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第四步:小泽征尔首次听到《二泉映月》说:“这样的音乐只应跪下来听”,为什么要跪下来听?小泽征尔跪的是什么? 这“四听”环节里犹如四个台阶引领学生步步登高,层层推进,逼近文章和曲目的内核,走向人物的心灵。 如此“深入”,如此“浅出”,如同庖丁解牛,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样的课堂,必定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课堂,必定是洋溢着感性气息的课堂,必定是彰显着个性色彩的课堂。一句话,必定是有效的课堂。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