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资料简介

1 限时训练(十八) 一般记叙文阅读 (时间:20 分钟) 班级:          姓名:       一、阅读文章,完成问题。 最后一堂语文课 曾 颖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但黄老 师并不这么看,他说:“即使你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儿祖先传下来的文 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师,他像一 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甘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兜 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 泽。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辞和举手投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要讲的课文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即 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 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 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因 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来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 手过把瘾。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于是我们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 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 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 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觉可想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 恐惧。 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墙一样厚重 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 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的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迫性, 再到黄老师的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一 趟。 ⑨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9 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 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⑩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万分…… 荣幸。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 扇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扇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 世界。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但那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 向世界的小窗的开始。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2 1.本文分两个部分写黄老师的课,请分别概括其特点。 平时的课:  。 最后一课:  。 2.下面两个句子特别有趣味,请选择一句简要赏析。 (1)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 (2)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3.如果对第⑨段作如下批注,请摘录出与之对应的句子。 (1)写出了黄老师的不安: (2)看得出黄老师的不甘: 4.读完全文,你觉得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5.下面是小说结尾删减的一段,请结合对小说的理解,接着写几句。   我的同学里,多年以后,他们有的成了主持人,有的成了书法家或画家,还有的成了公务 员、商人或工人,不管当下在做什么,  。 二、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问题。 十八岁那年的单车 ①十八岁那年,李卓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羡慕,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 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李卓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推回了家。 李卓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 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李卓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李卓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 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 ④“你——”李卓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 扁担。 ⑤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⑥第二天,李卓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你别管。”李卓头也不 回,    ,走了。 ⑦“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⑧李卓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李卓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 开锅盖看看。 ⑨李卓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李卓的下落。 ⑩母亲依然每天都给李卓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 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李卓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 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吧!”3 李卓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 架了上去。 李卓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 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李卓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关你什么事!” “我是你爹!” “起来!” 父亲没动。 “不起来拉倒!”李卓按了一把车铃,“叮铃铃——”跑了! 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李卓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李卓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 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李卓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蹬,单车 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1.小说以“    ”为线索,情节生动,请根据故事的情节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故事情节:母亲购买旧车——    ——李卓挣钱买车——     2.填入第⑥段横线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 A.顶着火辣辣的太阳 B.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C.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D.踩着金灿灿的落叶 3.文章第⑧段与第⑩段都写了    和    的内容,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你认为文中的李卓是一个怎样的人? 5.细读第 段,结合加点的词语,说说结尾的妙处。 限时训练(十八) 一般记叙文阅读 一、1.(1)气定神闲,娓娓道来 (2)奉命疏导,语重心长 2.(1)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家电专业语文课的可有可无,很有画面感,让人易 于理解接受。(2)使用了比喻修辞,幽默、风趣,又形象生动地把各级领导的心急火燎,焦急 “灭火”的心态描摹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4 3.(1)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 (2)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 4.黄老师是一个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热爱语文的普通老师。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论干什么, 都能感受语文的魅力,却又不得不接受无法改变现实的残酷。 5.言之有理即可 二、1.单车 父亲生气砸车 父子骑车看病 2.A 3.示例:母亲“留饭” 父亲“揭开锅盖看” 用意:这些重复动作蕴含着父母对儿子的牵挂,突出了对孩子的爱,也为后文父子矛盾的解决 做了铺垫。 4.叛逆、吃苦耐劳、有骨气、不善言辞内心却关心父母的人。 5.①“环住”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认可,父子隔阂的消除; ②身体“一震”也是内心的震 动,表明李卓体会到了父亲的信任与关爱;③“清脆的车铃声”渲染了父子和好带来的愉悦;④ 结尾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主题:一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在父母的关爱和生活的磨炼中获得了成 长。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