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卷
高一语文
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
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的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5.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断代为史,并不意味着与通史绝缘相反,断代史也可以当成通史来写,从而称某断代史。例如清史为
通史,只不过这种断代史须具有“通”的精神,或者说要赋予断代史著作以贯通、旁通、联通与圆通的精
神,才能变断代史为通史
断代史要有“贯通”精神。“贯通”着眼于史事的时序,为上下之通、古今之通,学界或称“纵通”。
若把断代史当作通史来看待,就必须赋予这种贯通精神。所谓断代史之贯通的精神,最具象的是指不以年
代为标志作机械的断代。例如,清朝断代史要体现贯通精,时间上就不能仅仅上至 1636 年皇太极建立清朝,
下到 1912 年清帝溥仪退位,而是往上至少要追溯到建州女真的发展史,往下要延续到 1917 年张勋等人策
划的清帝复辟。特别要注意的是,清朝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中承上启下,因此从各民族文化融合、传
承的视角来认识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必须赋予的视角。
断代史要有“旁通”精神。“旁通”着眼于史事类别与交互之序,是左右之通、部类之通,断代史若
成为通史,旁通也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所谓断代史之旁通精神,简言之就是汇集各专门史,对某朝代历史
不作孤立的而作通盘的考察。例如,清朝断代史要体现旁通精神,就必须将其整体历史细分为经济、政治、
军事、学术等专门史,每个大类又可以分成若干小类别,但是又必须跳出这些大大小小的类别,汇合起来
加以考察。事实上,这些专门史之间相互影响,甚至交织在一起,著史者要有意识地梳理这些复杂的关系,
以达到全盘而通畅的认知效果。
断代史要有“联通精神。“联通”着眼于地域之序,就是东西南北相互之通、中外之通,断代史若要成为通史,联通实为不能忽视的精神。所谓断代史之联通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不对民族乃至国家作孤
立而是做互动的考察。仍以清朝断代史为例。在国内,清朝境内有汉族、满族、蒙古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
各民族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各民族之间发生过各种往来,清朝断代史的联通精神,就要试图对这些相互交
往和影响作全盘、通透的梳理,在国际上,清代的中国没有孤立于世界,即使在闭关锁国状态下,也没有
完全隔断与域外政府或社会的联系。清代中国与俄罗斯、日本、乃至欧美主要国家往来众多,其中既有和
平的又有战争的,既有经济的又有文化的。清朝断代史的联通精神,就是要在这些方面作全局而通透的考
察。
断代史要有“圆通”精神。“圆通”着眼于史家主体修养,是坚守与创新相容之通、史料与理论相洽
之通、形式与内容相配之通。所谓断代史之圆通的精神,就是史家著史中成一家之言的创新精神。依然以
清朝断代史为例。清史研究同研究其他历史问题一样,要吸纳前人研究成果,在坚守可靠而优秀的著述前
提下,实现新突破,终成一家之言。这就是坚守与创新相容之通。著史无论使用什么史料和理论观点,都
有一个最基本要求,那就是自圆其说,这就是史料与理论相洽之通。还有,清史著作的内容和框架要匹配,
否则有失圆通之义,这即是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下》最后所关心并打算讨论的问题:“创立新裁,疏
别条目,较古今之述作,定一书之规模。”这就是形式与内容相配之通。
(摘编自李勇《断代史要有“通”的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朝断代史体现贯通精神最具象表现是不以清朝兴旺的年代为标志机械断代。
B. 断代史的旁通精神就是要将某朝代的历史细分为专门史或小类别进行考察。
C. 清朝断代史的“联通”精神即对各民族的交往与影响做全盘、通透的梳理。
D. 清朝断代史的“圆通”精神不必体现在史料与理论的相洽之通这一方面。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断代史可以当成通史来写为理论前提,分析了如何将断代史当成通史来写。
B. 文章论证断代史要有“圆通”精神时采用并列结构,主体部分论证也是并列结构。
C. 文章末段运用章学诚的话直接论证断代史要有“圆通”精神,才能成为通史。
D. 文章在具体论证的过程中,都先对概念进行界定,随后进行举例论证,透彻易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我们对某断代史赋予“贯通”、“旁通”、“联通”与“圆通”的精神,那么它就可能具备通史的特
征。
B. 在国际层面上的旁通精神,与今天十分流行的全球史视域下的中国历史的全球意义的著史思路,是吻合
的。
C. 清朝断代史要体现联通精神,需要著者对清代中国与域外政府或社会的交往与影响做全局而通透的考察。D. 要达到全盘而通畅的认知效果,著者必须重视着眼于史事类别与交互之序的“旁通”精神,理清其复杂
关系。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
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B 项,“就是要将某朝代的历史细分为专门史或小类别进行考察”是错误的。由原文“清朝断代史要体现旁
通精神,就必须将其整体历史细分为经济、政治、军事、学术等专门史,每个大类又可以分成若干小类别,
但是又必须跳出这些大大小小的类别,汇合起来加以考察”可知,而并非选项所说的“就是要将某朝代的
历史细分为专门史或小类别进行考查。
C 项,“即对各民族的交往与影响做全盘、通透的梳理”是错误的。由原文“清朝断代史的联通精神,就要
试图对这些相互交往和影响作全盘、通透的梳理,在国际上,清代的中国没有孤立于世界,即使在闭关锁
国状态下,也没有完全隔断与域外政府或社会的联系”可知,清朝断代史的“联通”精神除了对“各民族
的交往与影响做全盘、通透的梳理”,还应包括“与域外政府或社会的联系”。
D 项,“不必体现”是错误的。由原文“著史无论使用什么史料和理论观点,都有一个最基本要求,那就是
自圆其说,这就是史料与理论相洽之通”可知,清朝断代史也不例外。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
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直接论证断代史要有‘圆通’精神”是错误的。章学诚的话直接论证的是“形式与内容的相配之
通”,而非直接论证断代史要有“圆通”精神。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
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上下文体
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
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 项,“旁通精神”是错误的。由原文“‘联通’着眼于地域之序,就是东西南北相互之通、中外之通,断
代史若要成为通史,联通实为不能忽视的精神。所谓断代史之联通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不对民族乃至
国家作孤立而是做互动的考察”可知,在国际层面上的联通精神,与今天十分流行的全球史视域下的中国
历史的全球意义的著史思路,是吻合的。
故选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特色小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镇”,既不是行政区域,也不是行政单元,特色小镇是以特色产业和产业
文化为核心、以创业创新为因子,多种经济元素聚合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一种全产业链融合、各种创新
要素聚集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平台。
特色小镇的特质在于特色,其魅力也在于特色,其生命力同样在于特色。因此,保持小镇“特色”的
鲜明性,是建设特色小镇的重中之重。要保持鲜明的地域特色、生态特色、产业特色、历史文化特色。
(摘编自山合水易《特色小镇需要具备的特色有哪些?》)
材料二
2/3 的人口从事刺绣、2/3 的收入来自刺绣——镇湖苏绣小镇创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鲜明的刺绣特色,为在差异化定位和领域细分中构建小镇大产业奠定坚实基础。而小镇“刺绣”特色
的形成、产业的壮大,既来自于八千绣娘的坚守,也来自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科学规划、引导扶持。
对镇湖来说,过去刺绣给小镇带来的是“生存”;而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刺绣则为小镇带来高质量发展
契机——镇湖苏绣小镇建设两年多来,当地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积淀和地域特征,在生产上谋
划苏绣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在生活上服务绣娘家庭完善配套服务,在生态上发展生态旅游吸引外地游
客。
特色小镇建设,至关重要的是理清“特色”与“小镇”的关系,关键在于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
特色。对于镇湖苏绣小镇而言,刺绣永远是小镇底色,绣娘永远是源头活水。无论苏绣小镇的业态将来如
何丰富,它总要植根于刺绣特色产业之上。
特色小镇应是宜业宜居之地。镇湖苏绣小镇的建设,在完善相关产业、推进载体建设的同时,仍要重
点推动刺绣产业在产品定位、市场拓展等方面转型发展,推动小镇建设更好满足绣娘家庭生产生活需要,
让八千绣娘在小镇上既乐业又乐居。
(摘编自申琳《特色小镇重在“特”》)
材料三建设特色小镇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和综合平台,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
抓手。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特色小镇建设蓬勃兴起、成效明显,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倾向。比较突
出的是,一些地方不是根据产业发展基础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而是盲目造房子、搞开发,出现了房地产
化倾向。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坚决遏制房地产化倾向,确保特色小镇建设沿着产业
升级、美丽宜居、充满活力和可持续的轨道推进。
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坚持以人为本、以产为基,促进人城产融合发展,是特色小镇的成功秘
诀。一方面,特色小镇只有具备一定产业基础,才能汇集资金、劳动力等各种资源要素,不断增强发展活
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只有产业兴旺,才能有效解决城镇化后续问题,让小镇居民享受到优质教育、医
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实现宜业宜居。
综观比较成功的特色小镇,大都具有坚实的产业根基。从国外来看,特色小镇往往具有发达的特色产
业支撑,凭借独特优质的产品或服务闻名于世。从国内来看,成功的特色小镇通常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当
地政府因势利导,引进资源、着力打造,走的是产业发展和小镇建设协调推进的路子。
(摘编自温振洋《厚植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根基》)
4. 下列有关“特色小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特色小镇的“镇”,不是行政区域,而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B. 特色小镇找准、凸显、放大“特色”是其建设的重要环节。
C. 特色小镇应是宜业宜居的,能满足人们工作和生活需求。
D. 特色小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最主要抓手。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镇湖苏绣小镇可以说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成功案例,“刺绣”特色的形成、产业的壮大,给我们提供了学
习的范本。
B.镇湖苏绣小镇,2/3 的人从事刺绣,2/3 的收入来白刺绣,以前维持生存的刺绣为小镇的高质量发展提供
了机遇。
C. 只要我们在小镇建设过程中,保持鲜明的地域特色、生态特色、产业特色及历史文化特色,就能建成特
色小镇。
D. 特色小镇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深化认识,积极探索建设的有
效途径。
6. 请结合材料,谈一谈我们该如何进行特色小镇建设?
【答案】4. D 5. C
6. ①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如鲜明的地域特色、态特色、产业特色、历史文化特色。②当地人们对传统
特色要坚守,党委和政府要科学规划、引导扶持。③要立足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积淀和地域特
的征进行特色小镇建设。④推动产业在产品定位、市场拓展等方面转型发展,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⑤坚
决遏制房地产化倾向。⑥坚持以人为本、以产为基,促进人城产融合发展。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
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
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
推敲和琢磨。
D 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主要抓手”错误,由原文“建设特色小镇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和
综合平台,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可知,是“有力抓手”,而非“最主要抓
手”。D 错误。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选项的内容不一定是原材料中句子的照搬,可能是在原句的
基础上,加以变通、转换,甚至添加了出题者或客观或主观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
料的熟悉,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
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的变通,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
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
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C 项,“只要我们在小镇建设过程中,……就能建成特色小镇”错误,其中“只要……就”关系不对,只有
我们在小镇建设过程中,保持鲜明的地域特色、生态特色、产业特色及历史文化特色,才能建成特色小镇,
所以应为“只有……才”。C 错误。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有(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
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
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3)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
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操作过程。整体感知的直接体现就是对
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准确是整体感知正确的表现,是深入解读的基础。整体感知的环节,对以往“字词
句篇、语法修辞面面俱到”,“肢解式的模式分析”是一次革命,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由原文“特色小镇的特质在于特色,其魅力也在于特色,其生命力同样在于特色。因此,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是建设特色小镇的重中之重。要保持鲜明的地域特色、生态特色、产业特色、历史文化特色”
可知,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如鲜明的地域特色、态特色、产业特色、历史文化特色;由原文“而小镇‘刺
绣’特色的形成、产业的壮大,既来自于八千绣娘的坚守,也来自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科学规划、引导扶持”
可知,当地人们对传统特色要坚守,党委和政府要科学规划、引导扶持;由原文“镇湖苏绣小镇建设两年
多来,当地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积淀和地域特征,在生产上谋划苏绣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在生活上服务绣娘家庭完善配套服务,在生态上发展生态旅游吸引外地游客”可知,要立足当地区位条件、
资源禀赋、产业积淀和地域特征进行特色小镇建设;由原文“镇湖苏绣小镇的建设,在完善相关产业、推
进载体建设的同时,仍要重点推动刺绣产业在产品定位、市场拓展等方面转型发展,推动小镇建设更好满
足绣娘家庭生产生活需要,让八千绣娘在小镇上既乐业又乐居”可知,推动产业在产品定位、市场拓展等
方面转型发展,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由原文“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坚决遏制房
地产化倾向,确保特色小镇建设沿着产业升级、美丽宜居、充满活力和可持续的轨道推进”可知,坚决遏
制房地产化倾向;由原文“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坚持以人为本、以产为基,促进人城产融合发展,
是特色小镇的成功秘诀”可知,坚持以人为本、以产为基,促进人城产融合发展。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
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
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
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嫁妆
李永生
九姑娘嫁到申家的时候,那丰厚的嫁妆,令人咂舌。
九姑娘的娘家门第显赫,祖辈出过文秀才,出过武举人,到九姑娘这辈,她的两个哥哥现在就在张大
帅跟前效力,一个当旅长,一个做团长。
先前,申家托媒说亲的时候,九姑娘的爹娘犹豫过。申家是涞阳大户,中公子当时 18 岁,风流俊雅,
又念过洋学堂,九姑娘全家都满意。尤其是九姑娘,也是念过洋学堂的,就想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如意郎君,
自打见过公子,心里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但爹娘有些怵申家老太太,少爷的父亲死得早,现在是老太太当
家。申老太太也是名门闺秀,她爹是武将,当过北伐军的团长。申老太太脾气大,打小喜欢舞枪弄棒,会
打盒子炮,功夫得家父真传,即便到现在 50 岁的人了,吼一嗓子仍能镇住一片。九姑娘的爹娘就怕女儿嫁
过去受婆婆的气,挨欺负。不过,既然女儿一百个愿意,最终还是答应了这门亲事。
全家在一起合计,九儿的陪嫁一定要丰厚。姑娘出嫁,嫁妆好赖那可关系到门面,况且九儿要嫁的是申家,而申家又有那么个强悍的老太太,一定要在气势上先压住申家。只要是能想到的,都置办了,美人
榻、罗汉床、杭州真丝面双铺双盖被褥、西洋穿衣镜、镀金小座钟、珊瑚玛瑙摆件、铜蜡扦、白瓷茶具、
挂镜挂瓶、金银首饰、珊瑚朝珠,连刚时兴的留声机也备了一台,足足装了十辆马车。其实,九姑娘对这
些并不是多么看中,倒是那几百本她平常读的书一本也不舍得丢在娘家,她把书装进两只大木箱,也当成
了嫁妆。两个在军队里当官的哥哥觉得还不够牢靠,便以“保境安民”为借口陪送了妹妹一挺机关枪,并
派一个班的士兵全副武装骑着高头大马送亲。
结婚那天,送亲的队伍和迎亲的队伍吹吹打打朝新郎家浩浩荡荡进发。围观的乡邻很多,人们看新郎,
也交头接耳议论轿子里的新娘子是怎样的妩媚动人,但更多的还是把目光投向那挺披红戴花的机关枪。
队伍拐进申家大院,高高胖胖的申老太太以及所有的宾客都在兴高采烈地等待。新娘的嫁妆一件件被
行云流水般搬入洞房,最后,只剩下那挺机关枪留在车上,大家觉得把这个凶巴巴的东西放在温馨四溢的
洞房里终究有些不妥,但又不知道应该摆放在哪里才好。
开始拜堂了,申老太太端坐在太师椅上,接受了儿子媳妇的叩拜。司仪“送入洞房”的声音一落,早
已按捺不住的申老太太便踮着双小脚快步走向那挺机关枪,一下子抄起,把枪口对准了天空。
院子里的人一见这阵势,吓得纷纷退后,大家以为老太太要“哒哒哒”打上一梭子,只有九姑娘的两
个哥哥和几个大兵不以为意,只是笑眯眯地看着。为了安全起见,机枪弹夹里压根没上子弹。老太太比画
了一下子就把机枪又放下了,呵呵笑着说:“这大喜之日,哪能动枪弄炮!”老太太拍了一下枪把,赞叹
道:“这玩意儿好,带劲儿。”
送亲的九姑娘家人这时开始琢磨,光知道机关枪厉害,想镇住点儿什么,可是,这是不是反而让老太
太多了个趁手的家伙呢?
人嫁过去了,但九姑娘家里人心里总是七上八下,时不时派人打探消息,传回来的话都是“婆媳和睦,
姑娘好着呢!”大家的心才踏实下来。
其实,申老太太也的确想给儿媳妇一个下马威的,只是她不管怎样刁难,知书达理的九姑娘都能够应
对自如,把话说得丁是丁卯是卯,把事做得方是方圆是圆。申老太太觉得,儿媳妇手里就像捏了根绣花针,
时不时在她的肚囊上轻轻点一下,那股火气竟慢慢泄了。
阳光好的时候,九姑娘把从娘家带来的两大箱书拿出来晾晒,以防虫蛀或是受潮发霉,然后分类整理。
这时候,老太太往往也正坐在院中的太师椅上打着盹晒太阳。她眯缝着眼望着儿媳妇蹲在那里把那些宽宽
窄窄的书摆来摆去,想:机关枪和书,两样嫁妆,哪样更厉害呢?
街坊四邻们和申老太太一样也在琢磨,起初,人们议论最多的还是那挺机关枪,后来大家又说起申家
儿媳妇那铺了一院子的书。
人们说这话的时候,刚刚过完蜜月,本就不想憋在大宅门里浪费青春的九姑娘和夫君双双到阳小学教
书去了。(摘自《小小说月刊》)
7. 下列对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对九姑娘以及申老太太家世门第的叙述,写出了两家家世同中有异,这就为后文九姑娘家人准
备丰厚的嫁妆交代了原因。
B.围观 乡邻更多的“还是把目光投向那挺披红戴花的机关枪”,从侧面表现了机关枪的威力,机关枪可能
使九姑娘在婆家不受气。
C. 小说善于动作描写反映心情,如“踮着双小脚快步走向”“比画了一下子”等一系列动作细节展示了申
老太太见到机关枪时的心情。
D. 小说语言极具古朴典雅之美,如对十辆马车嫁妆的具体描述,但又不失清新质朴,如“他爹”“玩意
儿”“带劲儿”“丁是丁卯是卯”等。
8. 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那丰厚的嫁妆,令人咂舌”的原因。
9. 试探究小说中的“书”有哪些象征意义。
【答案】7. D 8. ①美人榻、罗汉床、杭州真丝面双铺双盖被褥、刚时兴的留声机等,足足装了十辆马车,
其财富是常人不能及,令人咂舌。②两个在军队里当官的哥哥以“保境安民”为借口陪送了妹妹一挺机关
枪,其威力气势是常人所不能及,故令人咂舌。③那几百本她平常读的书装进两只大木箱,也当成了嫁妆,
这可能是那些没上过洋学堂的人家所没有的嫁妆,令人咂舌。
9. ①象征九姑娘学识渊博,知书达理。九姑娘念洋学堂时“几百本她平常读的书”装了两只大木箱,面对
婆婆的刁难,“把话说得丁是丁卯是卯,把事做得方是方圆是圆”,这代表学识的渊博,知书达理。②象征
九姑娘应付自如,能力超群。申老太太觉得“儿媳妇手里就像捏了根绣花针,时不时在她的肚囊上轻轻点
一下,那股火气竟慢慢泄了”,见其能力超群,应对自如。③象征九姑娘的新思想,新观念。九姑娘“想找
一个志同道合的如意郎君”,自打见过申公子,“心里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最后不想浪费青春,跟夫君双
双到“涞阳小学教书去了”。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
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
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 项,“丁是丁卯是卯”是错误 。“丁是丁卯是卯”不能体现清新质朴的特点。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
的
的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
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本文开头说到“九姑娘嫁到申家的时候,那丰厚的嫁妆,令人咂舌”,后文说到九姑娘的嫁妆。由原文“只
要是能想到的,都置办了,美人榻、罗汉床、杭州真丝面双铺双盖被褥、西洋穿衣镜、镀金小座钟、珊瑚
玛瑙摆件、铜蜡扦、白瓷茶具、挂镜挂瓶、金银首饰、珊瑚朝珠,连刚时兴的留声机也备了一台,足足装
了十辆马车”可知,九姑娘的嫁妆令人咂舌的原因是美人榻、罗汉床、杭州真丝面双铺双盖被褥、刚时兴
的留声机等,足足装了十辆马车,其财富是常人不能及。由原文“九姑娘对这些并不是多么看中,倒是那
几百本她平常读的书一本也不舍得丢在娘家,她把书装进两只大木箱,也当成了嫁妆”可知,九姑娘的嫁
妆不同于常人的是那几百本她平常读的书装进两只大木箱,这可能是那些没上过洋学堂的人家所没有的嫁
妆,令人咂舌。由原文“两个在军队里当官的哥哥觉得还不够牢靠,便以‘保境安民’为借口陪送了妹妹
一挺机关枪,并派一个班的士兵全副武装骑着高头大马送亲”可知,两个在军队里当官的哥哥以“保境安
民”为借口陪送了妹妹一挺机关枪,其威力气势是常人所不能及,故令人咂舌。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物象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审清题干,如本题“试探究小说中的‘书’有哪
些象征意义”,然后明确描写物象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考查物象的象征意义实际上就是象征人物的哪些特
点。
不问中“书”是主人公九姑娘的嫁妆,是她念洋学堂时“几百本她平常读的书”装了两只大木箱子作为嫁
妆带到了婆婆家,婆婆想给九姑娘下马威,但是不管婆婆怎么刁难,九姑娘都能应对自如,把话说得丁是
丁卯是卯,把事做得方是方圆是圆,从而这“书”象征着九姑娘学识渊博,知书达理。九姑娘的婆婆觉得
儿媳妇手里就像捏了根绣花针,时不时在她的肚囊上轻轻点一下,那股火气竟慢慢泄了,从而体现九姑娘
对于婆婆的刁难能够应对自如,能力超群,从而这“书”也象征了九姑娘应付自如,能力超群。当申家托
媒来说亲的时候,自打见过上过洋学堂的申公子就喜欢上了,因为念过洋学堂的九姑娘就像找一个志同道
合的如意郎君。最后不想憋在大宅门里浪费青春的九姑娘和夫君双双到阳小学教书去了。从而可已看出“书”
象征着九姑娘的新思想、新观念。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躬,字仲孙,颍川阳翟人也。家世衣冠。父弘,习《小杜律》。太守寇恂以弘为决曹掾,断狱至三十
年,用法平。诸为弘所决者,退无怨情。年九十五卒。
躬少传父业,讲授徒众常数百人。后为郡吏,辟公府。永平中,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骑都尉秦彭
为副。彭在别屯而辄以法斩人,固奏彭专擅,请诛之。显宗乃引公卿朝臣平其罪科。躬以明法律,召入议。议者皆然固奏,躬独曰:“于法,彭得斩之。”帝曰:“军征,校尉一统于督。彭既无斧钺,可得专杀人
乎?”躬对曰:“一统于督者,谓在部曲也。今彭专军别将,有异于此。兵事呼吸,不容先关督帅。且汉
制棨戟即为斧钺,于法不合罪。”帝从躬议。又有兄弟共杀人者,而罪未有所归。帝以兄不训弟,故报兄
重而减弟死。中常侍孙章宣诏,误言两报重,尚书奏章矫制,罪当腰斩。帝复召躬问之,躬对:“章应罚
金”。帝曰章矫诏杀人何谓罚金躬曰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帝曰:“善”。
后三迁,元和三年,拜为廷尉。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
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事皆施行,著于令。章和元年,赦天下系囚,在四月丙子以前减死罪一等,勿
笞,诣金城,而文不及亡命未发觉者。躬上封事曰:“圣恩所以减死罪使戍边者,重人命也。今死罪亡命
无虑万人,又自赦以来,捕得甚众,而诏令不及,皆当重论。伏惟天恩莫不荡宥,死罪已下并蒙更生,而
亡命捕得独不沾泽,臣以为赦前犯死罪而系在赦后者,可皆勿笞诣金城,以全人命有益于边。肃宗善之,
即下诏赦焉。
(选自《后汉书·卷四十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曰/章矫诏/杀人何谓罚金/躬曰/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
B. 帝曰/章矫诏杀人/何谓罚金/躬曰/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
C. 帝曰/章矫诏杀人/何谓罚金/躬曰/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
D. 帝曰/章矫诏/杀人何谓罚金/躬曰/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奉车都尉,职掌皇帝车舆,入侍左右,大多数由皇帝亲信充任,秩比二千石。
B. 字,一般是古代男子满十八岁行冠礼后长辈给取的,意义与名相反、相关或相近。
C. 廷尉,为九卿之一,其职责是管理天下刑狱,每年天下断案总数都要汇总到廷尉。
D. 封事,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因此而得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躬继承父业,擅长法律法文。他少时讲授法律,学生常达数百人。担任法官后,对四十多条量刑过重
可以从轻论处的条文进行修改并上奏皇上,都得到施行。
B. 郭躬力排众议,认为秦彭无罪。大家都同意窦固的上奏,认为秦彭该杀,郭躬却说二人驻扎两地,军情
紧急时,秦彭可不向督帅通报行事,故其无罪。
C. 郭躬回复皇上,孙章应处罚款。尚书上奏皇帝说孙章假传圣旨,罪当腰斩。皇帝召见郭躬问其看法,郭
躬认为孙章假传诏书,事属失误,应处以罚款。
D. 郭躬为人宽厚,建议宽恕逃犯。天下大赦,减轻关押犯人的罪行,但未提及大赦令颁布后被抓捕的逃犯,
郭躬上奏免除他们死罪,鞭笞他们到金城,得到皇上认可。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守寇恂以弘为决曹掾,断狱至三十年,用法平。
(2)彭在别屯而辄以法斩人,固奏彭专擅,请诛之。
【答案】10. B 11. B 12. D
13. (1)太守寇恂任用郭弘做决曹掾,审理案件达三十年,执法公平。
(2)秦彭带兵在别处驻扎,总是依法杀人,窦固上奏皇帝说秦彭独断专行,擅自杀人,请求诛杀秦彭。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
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
的方法。
“章矫诏杀人”的意思是“孙章假传圣旨杀人”,“章矫诏”语意不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所以“人”后断
句,排除 AD;第一个“误”是做前句的宾语,第二个“误”做后面句子的主语,所以“误误”之间应断开,
排除 C。
故选 B。
句子翻译:皇帝说:“孙章假传圣旨杀人,怎么处以罚款呢?”郭躬说“法律上有故意犯罪和失误犯罪的
区别,孙章传达诏书出现错误事属失误,对失误者法律量刑要轻。”
【11 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
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
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
答。
B 项,“字,一般是古代男子满十八岁行冠礼后长辈给取的”错误,字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长辈给取得,
而非十八岁。B 错误。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
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
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D 项,“鞭笞他们到金城”错误,由原文“臣以为赦前犯死罪而系在赦后者,可皆勿笞诣金城,以全人命有
益于边”可知,我认为大赦令之前犯了死罪又在大赦令之后被抓捕的罪犯,都应不加鞭,发配金城,这样既保全了人命,又有益于边防。由此可知,是“不加鞭”,发配金城,而非“鞭笞他们到金城”。D 错误。
故选 D。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以……为:任用……做。断:审理。狱:案件。至:达。用法:执法。平:公平。
(2)屯:名词用作动词,驻扎。辄:总是,都。以:依、凭借。专擅:独断专行,擅自杀人。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
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
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
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
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
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
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
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郭躬,字仲孙,颍川阳翟人。其家族世代为官。父亲郭弘,研习《小杜律》。太守寇恂任用郭弘做决曹
掾,审理案件达三十年,执法公平。那些被郭弘判罪的人,回去后没有怨恨之情。郭弘活到 95 岁去世。
郭躬年轻时继承父业,讲授法律,学生常达数百人。后来做了郡吏,被公府征召。永平年中,奉车都
尉窦固出击匈奴,骑都尉秦彭做他的副将。秦彭带兵在别处驻扎,总是依法杀人,窦固上奏皇帝说秦彭独
断专行,擅自杀人请求诛杀秦彭。显宗于是请公卿朝臣评判秦彭的罪行。郭躬因为通晓法律,也被召见参
与审理。大家都认为窦固的上奏是对的,惟独郭躬说:“从法律角度看,秦彭该杀那些人。”皇帝说:“军队
出征,校尉要一律受制于主将。秦彭既然没有斧钱,怎么能专权杀人呢?”郭躬回答说:“校尉要一律受制于
主将,那是说校尉与主将驻扎在一起。现今秦彭另率一支军队驻扎于别处,情况不一样,军情瞬息万变,
有时不容许先禀告主将后再作处置。况且按汉朝制度,戟就是斧钺,这样,判秦彭死罪不符合法律。”皇上
听从了郭躬的意见。又有一案,兄弟两人一起杀了人,但罪责还没有分清。皇帝认为做兄长的没有尽到教
育弟弟的责任,所以判了哥哥的重刑而免除了弟弟的死罪。中常侍孙章宣读诏书时,误说两人判的都是重
刑,尚书上奏皇帝说孙章假传圣旨,罪当腰斩。皇帝又召见郭躬询问他的看法,郭躬回答:“孙章应处罚
款。”皇帝说:“孙章假传圣旨杀人,怎么处以罚款呢?”郭躬说“法律上有故意犯罪和失误犯罪的区别,孙章
传达诏书出现错误事属失误,对失误者法律量刑要轻。”皇帝说:“好。”后来三次升迁,元和三年,被任命为廷尉。郭躬一家世代掌管法律,务求宽容公平,等到做了法官,
审案判刑,大多喜欢同情宽恕,于是写了条陈,对四十多条量刑过重可以从轻论处的条文进行了(修改),
并上奏皇上。都得到施行,并写到了法律文件中。章和元年,大赦天下,对四月丙子日以前的在押犯减轻
死罪,不加鞭笞,发配金城(守边),但大赦令没涉及那些没抓到的逃犯郭躬上奏皇帝说:“皇上施恩给死
囚犯减刑使其戍边,原因是重视人的生命。现在犯了死罪的逃犯总数不下万人,自从大赦天下以来,抓捕
的逃犯很多,但赦罪的诏书没有涉及这些人,都判了重罪。我私下想皇上福恩应该浩荡宽宏,但现今死罪
以下的人都获得新生,惟独被捕的逃犯却未能享受皇上的恩泽。我认为大赦令之前犯了死罪又在大赦令之
后被抓捕的罪犯,都应不加鞭,发配金城,这样既保全了人命,又有益于边防。”肃宗认为很好,就下诏赦
免了那些抓回来的逃犯的死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与进士宋严话别(节选)
张咏
人之相知须知心,心通道气情转深。
凌山跨陆不道远,蹑屩①佩剑来相寻。
感君见我开口笑,把臂要我谈王道。
几度微言似惬心,投杯着地推案叫。
此事置之无复言,且须举乐催金船②。
人生通塞未可保,莫将闲事萦心田。
【注】:①:草鞋。②金船:酒杯。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前两句从议论入笔,写出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看似虚笔,实则统摄全诗。
B. “开口笑”一句写出朋友见到诗人之时的神态,凸显了二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C. “谈王道”即议论治国平天下之道,表明二人志同道合,与“心通道气”相呼应。
D. 本诗讲究遣词造句,用夸张的手法如“推案”“投杯着地”将情形刻画得淋漓尽致。
15. 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重视友情。“凌山跨陆不道远”作者不顾路途遥远、道路艰难来看望朋友,足见其
对友情的重视。②洒脱不羁。“蹑屩佩剑”来寻好友,当谈到投机之处便“投杯着地推案叫”,“且须举乐
催金船”的频频劝酒。③豁达乐观。当谈及人的一生,时而通达,而不顺,很难预料,也无法把握时,态
度是“莫将闲事萦心田”,完全不会将个人区区荣辱得失挂在心头。④胸怀天下。跟朋友谈论的是王道,对
天下的治理,可见其胸怀天下。【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
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
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
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
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 项,“夸张的手法”是错误的。这里面是说二人的谈话十分投机,非常激动,到了放浪形骸之外的地步。
所以“推案”“投杯着地”可能是一种真实的描写,而不是运用夸张的手法。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
上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特征,在分析时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注意注释的内容。
本题中颔联写到山水阻隔,人地两疏,诗人都不放在眼中,执意来"寻"友人,表现出很深的情意,足见其
对友情的重视。“把臂要我谈王道”中“谈王道”,即跟朋友议论的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既表明和朋友志同
道合,也体现出诗人胸怀天下。“几度微言以惬心,投杯着地推案叫”写到谈话是十分投机的,几次剖析
到精微之处,激动已极,“投杯着地”“推案叫”说明诗人已到了放浪形骸之外的地步。尾联写到谈及人
的一生,时而通达,时而蹭蹬,很难预料,也无法把握。但是,作为一个境界高尚、气度豁达的人,完全
不会将个人区区荣辱得失挂在心头,所以体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写出了蜀道人迹罕至,只有鸟儿可以飞越。
(2)白居易《琵琶行》中,作者听完琵琶女自述身世后,发出“_______,_______”感慨,展现了全文的
主旨。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同,都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
性
【答案】 (1). 西当太白有鸟道 (2). 可以横绝峨眉巅 (3). 同是天涯沦落人 (4). 相逢何必曾相
识 (5). 故不积跬步 (6). 无以至千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
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峨”“巅”“涯”“跬”“至”。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
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
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
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假期出国旅行, ,除了享受美食与体验生活,主要是看风景。乡下人进城与城里人下乡,都在
看风景,只是观察角度与欣赏趣味不同而已。文化交流增加、民众收入频繁以及教育水准提升,不同的人
类欣赏趣味也在逐渐接近。面对壮丽河山,不同种族、语言、教养的人群,欣赏趣味比较接近;
( )。
姑且把山川等大自然的 称为“野风景”,而把建筑等人类智慧的结晶称为“文风景”,当然也就
有了文野兼备的“双风景”——仿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命名。实际上,除了出生入死的探险
家,一般人看不到没有任何人工痕迹的“野风景”。而聪明且谦卑的建筑师,也会在设计时 地引入
大自然的因素,是谓借景。因此,文野之分,只是 而言。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东奔西跑 鬼斧神工 恰如其分 大致
B. 走街串巷 鬼斧神工 适可而止 大概
C. 东奔西跑 巧夺天工 适可而止 大致
D. 走街串巷 巧夺天工 恰如其分 大概
18.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项是( )
A. 但面对历史文化遗产,就大不一样了,趣味相差十万八千里
B. 对于历史义化遗产的欣赏趣味,就大不一样了,相差十万八千里
C. 但当面对历史文化遗产时,欣赏趣味相差十万八千里,就大不一样了
D. 但有时市美趣味也会大不一样,甚至相差十万八千里,比如面对历史文化遗产时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化交流频繁、民众收入增加以及教育水准提升,不同的人类欣赏趣味也在逐渐接近。
B. 随着文化交流增加、民众收人频繁以及教育水准提升,不同人类的欣赏趣味也在逐渐接近。
C. 随着文化交流频繁、民众收入增加以及教育水准提升,不同人群的欣赏趣味也在逐渐接近。D. 文化交流频繁、民众收入增加以及教育水准提升,不同人类的欣赏趣味也在逐渐接近。
【答案】17. A 18. A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词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词语的选择、
词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词语。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
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东奔西跑:到处奔波。多指为生活所迫或为某一目的四处奔走活动。走街串巷:走大街串小巷,指走遍居
民聚集地的各个角落。此处是到处旅游看风景,不一定是到“居民聚集地”,所以此处用“东奔西跑”较为
合适。
鬼斧神工: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制成,形容技艺
十分高超。二者都指技艺十分高超,但前者指人工,也可以自然,后者指人工。此处“鬼斧神工”更为合
适。
恰如其分:指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适可而止: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此处更多强调的是
“分”,而非“止”,故“恰如其分”更为合适。
大致:大体上,基本上;大略的内容或情况大约,大概等。大概:大致内容或情况;表示推测;表示对时
间、数量的不很精确的估计等。但是大致是在已知的前提下作出的结论性描述;大概是在未知的情况下作
出的预测性判断。故此处“大致更为合适。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
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
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根据语境可知,所填句子与前面一句内容不同,因此应用表转折的连词进行连接,B 项缺少这个连词,故排
除 B。语境强调的是面对壮丽河山与面对历史文化遗产时,人们的欣赏趣味状况,结构上属于并列关系,形
式上与前句保持一致进行衔接较好,故排除 C、D。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
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原句的语病有:一、搭配不当,“文化交流”与“增加”、“民众收入”与“频繁”搭配不当。二、第一个分句没有谓语,语意不完整。三、“不同的人类”不合逻辑。A 项二、三处未改。B 项一三处未改,D 项二
三处未改。
故选 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不少老师为提高学习效率,给每部作品归纳出诸多“知识点”,使得名著的阅读变得毫无乐趣可言。如此这
般;名著已然死在知识点下。①_______?唯有一途,就是搁置对经典的刻板印象,直接进入经典但我们必
须意识到,经典可以是有趣的,有趣并不意味着②_______,因为经典面对读者时有它的矜持与尊严,另外,
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外国名著对读者来说又多了一层困扰,阅读过程则更为困难,但不可否认的是,一
旦③_______,这就不会成为障碍。同理心的基础是共通人性,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发现书中人物和
我们相通,会带来更强烈的感同身受的体验,从而使阅读的过程变得轻松。
【答案】 (1).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激发阅读乐趣 (2). 阅读的过程是轻松的 (3). 有了同理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
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
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第一处由“毫无乐趣可言”及“唯有一途”可知,故此处可以填“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激发阅读乐
趣”等相关内容。第二处,由“阅读过程则更为困难”“从而使阅读的过程变得轻松”可知,故此处可以
填“阅读的过程是轻松的”相关内容。第三处,由后文对“同理心”的具体介绍,可知,此处应填“有了
同理心”等相关内容。
21.请把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主要意思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今日,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的最新一期如约上线,登上封面的主题是“基因组聚集数据库
(gno-mAD)”。这份由多国研究者联合发展起来的公开目录,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人体遗传变异体数据
库,汇集了超过 14 万人的基因组测序或外显子组测序数据。它将改变我们解读个体基因组的方式,为我们
理解人类的生物学特征和疾病,评估罕见和常见遗传病提供重要信息,是一份宝贵的遗传资源。
【答案】“gnomAD”登上《自然》封面;它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人体遗传变异体数据库;它是宝贵的遗
传资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实际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先
将文段划分层次,然后抓住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同时解答此题前,一定要注意字数的限制,切不可超
字数。此材料一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提出报道的对象 gno-mAD;第二句话交代了其特点: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
人体遗传变异体数据库;第三句话主要是凸显其作用:是一份宝贵的遗传资源。概括时,要简洁明了且内
容完整。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期,微信“夸夸群”突然火了,减肥失败了,夸!分手了,夸!工作方案被上司否了,夸!无论你
经历了什么,只需在群里发个主题,群友们都会及时送上源源不断的称赞。“夸夸群”以群成员互夸、万
物皆可夸为主要特征、头脑活络的商家甚至及时推出了“夸人服务”,花式夸奖层出不穷,有商家甚至打出
“一本高材生专业定制”的口号……
对此,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认为,不管别人是不是真心赞美,只要是正能量的话语,多少能给人勇气
和安慰。也有人认为一味夸赞,会消磨人的斗志,且此举不乏含有溜须拍马之嫌,这股“其乐融融”的热
潮注定走向落寞。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被商家利用牟取私利的一场闹剧。
对此,你怎么看?如果你是富强中学的一名学生,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加入此群的本校学生写一篇演讲
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参考范文:
“夸夸群”可以休矣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你的微信中有没有“夸夸群”,在那里,没有嘲讽、谩骂,有的只是赞美和表扬。沉迷其中的人把它比
作快乐的源泉,负能量的屠宰场,商业互吹的圣地以及没有杠精的天堂。然而,我却大胆地揣测,这个“新
生事物”不久就会成为明日黄花。所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夸夸群”必将休矣!
诚然,“夸夸群”能大行其道是有其滋生的土壤。然而,无论外在的压力有多么大,现实的世界吹刮
着怎样的凄风冷雨。蜷缩在“夸夸群”里根本无济于事。无论“夸夸群”里铺面而来的赞誉是多么受用,
就如那无比美好的梦境一样,一旦回到现实中,必然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心理学家说,人们特别想寻求他人的支持,所以听夸赞之言容易得到自信,但是虚无缥缈的夸赞只是
谬赞,它容易让人迷失自我,看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如果是切实的称赞,我们亦不可无止境地听取,我们
应当对它像药一样,适量、适度地吸取。他人的支持仅仅是一种外在驱动力,是短暂而作用较小的,只有
内在驱动力,才是保持自信的秘诀。
直面现实,需要强韧的心灵,海明成说,你尽可以消灭掉我,就是打不败我:直面现实,需要强大的
行动力,鲍照说,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直面现实,需要卓绝的自信,王勃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直面现实,需要铮铮的傲骨,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面现实,需
要豁达的心胸,苏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而也无晴……
只不过,我们当代的一些年轻人似乎从来不知道回望前人那更加泥泞的风雨路程;只不过,我们当代
的一些年轻人似乎从来只知道唉声叹气于眼前的小沟小坎。当你紧张的看着目下的坎坷波折时,你就不会
有冲破迷雾,看到未来的灼灼眼神。北岛的《相信未未》激励了无数在苦难中迷惘挣扎的年轻人,是那个
时代的最强音。我们沉迷于“夸夸群”中的这些朋友是不是有些汗颜呢?你们何以如此脆弱,或者是只拥
有了“钢筋铁骨”却有着不搭的稚嫩心灵?
温室中的花朵注定无法接受风雨的洗礼。新时代,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祖国需要的是直面现实,勇于
担当,傲立风雪的将强儿女。“夸夸群”可以休矣!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在综合分析材料基础上表达、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人物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
要求明确,往往先定了写作范文和对象,暗示了文体-------议论文。但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一定的开放性,
具体到每位考生又必须明确,应该选择自己赞成或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观点,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和感
触的观点来写。材料中说到在“夸夸群”里,你会获得方方面面的夸费,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听到别人夸
自己的好话,面临竞争压力、就业压力,“夸李群”可以让人们在压力中得到支持,从肯定“夸夸群”的
角度来看,人遇到压力时特别需要支持,在夸夸群里,我们可以获得前进的动力,可以围绕“夸奖的力量”
进行立意;反过来看,夸夸群也有可能成为我们逃避现实的麻药。分析文体,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
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议论文,考生可以从材料入手,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析这种现象
存在的原因,分析其利弊,指出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最后再回归材料,呼应开头。
参考立意:
立意一:正面的激励,让平凡生活多些亮点。青年人从夸夸群里,可缓解压力,增进自信,获得激励,
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題,进而拥有越来越多的正面情绪。
立意二:世界,因鼓励夸奖而友善美好。在夸考群夸一夸,会让我们学习如何赞美,以及养成赞美别
人的好习惯,群员之间能够通过这种有趣的活动彼此交流感情,建立友谊。
立意三:少些虚假夸奖,多些真诚交流。
立意四:学会接受善意 批评,拥抱真实的生活。
素材积累:
1、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微信中风靡的“夸夸群”,其实是人们自己建立的抗压支持系
统。一毕业就失业的焦虑,不仅出现在毕业生身上,很多好像高校新生在刚踏进大学校门时,就为自己早
早做了大学四年读研或是考各种技能证书的打算。面对各种压力,除了与身边朋友宣泄外,其实大部分的
的无聊和痛苦的时间还是需要自己去消磨。在这种情况下,弱关系的夸夸群就能满足自己的自尊、自恋的心
理,陌生人的夸奖虽然很假,但自己被夸之后,压力就在无形之中被减少了,而为自己找到一个宣泄口也
不失为一种办法。
2、的确,与浮夸的“夸赞”相比,严峻理性的批评纵然有其价值,现实中遇到的困难不是别人的一两
句夸奖就能迎刃而解的,更多的时候还是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但在夸夸群中找到的自信和安慰,
难道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来说就是没必要吗?面对那些没有规则的夸奖,已经成年的人们其实行业有自己的
处事判断,他们想要的知识一种与人分享心事的安慰和快乐而已。从某种角度而言,夸夸群虽然是人们的
自我狂欢,但这种为自己找到情绪的宣泄口进而调节自己的心情,其实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3、“夸夸群”大概并非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是《伤仲永》。一个曾被“各
种夸”的神童,本应有个辉煌的前程,可惜他的父亲过分沉浸在这种虚无的夸赞中,不让儿子读书,带着
他四处求夸蹭饭得赏钱,神童也最终“泯然众人矣”。历史上也不乏死于这类“捧杀”的人,比如被刘备夸、
曹操夸、孙权也夸的关羽,夸得最后却走了麦城。
作为一种浅表的心灵按摩和短暂的心理抚慰,“夸夸群”当然是称职的,且不失为一种情绪管理的好
手段。被大家一安慰,心情自然舒畅,然后就可以带着这种愉悦去奋斗;可真碰上大一点儿的坎,不是几
句好话能抚慰的。同时,来自陌生人的“花式表扬”,虽然有趣,但强度小,作用时间短,对人心理的抚慰
不会起到多大作用。况且,网络世界得到的夸赞越多,回到现实中,产生的落差可能更大。这种新型社交
模式对于传统人际关系也会有一定冲击。
层次分析:
第一段:写“夸夸群”受到追摔,然后亮出观点:这个“新生事物”不久就会成为明日黄花。“夸夸
群”必将休矣!
第二段:先让步,“夸夸群”给人的感党非常关好。
第三段:写它存在 深层原因以及它的危害,写对待它的正确态度,我们应当对它像药一样,适量、
适度地吸取。
第四段:以海明威、鲍照、王勃、李白、苏轼的名言论证,直面现实,需要强韧的心灵。第五段:写
当代青年的脆弱,才使得“夸夸群”有了市场。
第六段:新时代,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祖国需要的是直面现实,敢于担当,傲立风雪的坚强儿女。“夸
夸群”可以休矣。
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