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资料简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知识点梳理+测试练习及参考答案解析 一、课文内容梳理 《北冥有鱼》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 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 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 “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 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 画卷。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 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 良久。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 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 的辩论。其题虽小,其旨甚大。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做故事背景交 代外,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 这场辩论引向深入。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了庄周 的说法。且不说这场辩论谁是谁非,光是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 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就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一种怡情益智的享受。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 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 是息息相关的。 《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 问的著作。此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 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的一个美好愿景。 《马说》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 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 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 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 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 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 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 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 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 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 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 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二、课内文言文梳理 21.《庄子》二则 (一)北冥有鱼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②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 其名为③鹏。 ①北冥:北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冥,同“溟”, 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②鲲(kūn):大鱼名。③鹏:本为古“凤” 字,这里表示大鸟之名。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①怒而飞,其翼若②垂天之云。是鸟 也,③海运则将④徙于南冥。 ①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②垂:悬挂。③海运:海水 运动。④徙:迁移。 南冥者,①天池也。②《齐谐》者,③志怪者也。《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④击三千里, ①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②《齐谐》:书名。一说人名。③ 志:记载。怪:怪异的事物。④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 翼拍打水面。①抟②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③去以六月④息者也。”⑤野马也, ①抟(tuán):盘旋飞翔。②扶摇:旋风。③去:离开,这里指离 开北海。④息:气息,这里指风。⑤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 马。 ①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②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 无所至③极④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①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②苍苍: 深蓝色。③极:尽。④邪:同“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 六月息者也。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用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 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 开。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呢? (三)课文分析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为什么又写鸟?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 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__从体大、 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 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 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 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 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 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 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 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 所凭借的。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 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湛 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这说明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 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课文字词详解 庄子与惠子游于①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②是鱼之 乐也。” ①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②是:这。 惠子曰:“子非鱼,①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 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②固不知子矣;子③固非鱼也, 子之不知鱼之乐,④全矣!”庄子曰: ①安:怎么。②固:固然。③固:本来。④全:完全,肯定(是 这样)。“①请循其本。②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 我,我知之濠上也。” ①请循其本:请允许我追溯话题本原。请,请允许我。循,追溯。 其,话题。本,本原。②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你是从哪 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 的。云者,如此如此。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已经。之,指 “鱼之乐”,下文的同此意。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 3.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 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4.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请允许我从最初的话题说起(或: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是从 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那是(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三)课文分析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 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 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 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 是在濠水的桥上感到鱼的快乐的,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__(2) 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 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3.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 的人生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 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 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轻松 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 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22.《礼记》二则 (一)虽有嘉肴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 知其⑥善也。⑦是故 ①虽:虽然。②嘉肴:美味的菜肴。嘉,好、美。肴,用鱼、肉 做的菜。③其:代“食”的对象。④旨:味美。⑤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⑥善:益处,好处。⑦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③自强也。故曰: ①困:困惑。②自反:自我反思。③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 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②兑:同“说”, 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 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 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 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 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课文分析 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 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 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 十九篇。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 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即通过比喻,引入“至道”, 形象生动地告诉读者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删去。 6.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 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 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7.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 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例子:“我—你” 师生关系的确立表现出互惠的崭新特点。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 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教育 老师,他们在课堂上相互影响,相互提高。(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经 历谈) 8.“教学相长”在教学中的意义。 在教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师生 共同展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生命潜能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二)大道之行也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大道②之③行也,天下④为⑤公。⑥选贤与能,⑦讲 ①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②之:的。③行: 施行。④为:是。⑤公:公共的。⑥选贤与(jǔ)能:选拔推举品德高 尚、有才干的人。选,选拔。贤,指品德高尚。与,同“举”。能, 指才干出众。⑦讲:讲求。 ①信②修③睦。④故人不⑤独⑥亲其⑦亲,不独⑧子其⑨子,使 ⑩老有所终, ①信:诚信。②修:培养。③睦:和睦(气氛)。④故:因此。⑤ 独:只。⑥亲:以……为亲。⑦亲:父母。⑧子:以……为子。⑨子: 子女。⑩老有所终:老人能够善终。终,善终。 ①壮有所用,②幼有所长,③矜、寡、孤、独、 ①壮有所用: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②幼有所 长(zhǎng):幼年人能顺利成长。③矜(guān)、寡、孤、独:矜,同 “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 ①废疾者②皆有所③养,④男有分,⑤女有归。⑥货⑦恶 ①废疾者: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者,……的人。②皆:都。③养:供养。④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职守。⑤女有 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⑥货:财货。⑦恶:憎恨。 其①弃于地也,不②必③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①弃:丢弃。②必:一定。③藏:私藏。 ①是故②谋闭而不③兴,④盗窃乱贼而不作,⑤故⑥外户 ①是故:因此。②谋:奸诈之心。③兴:兴起。④盗窃乱贼而不 作: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作乱。贼,指害人。作, 兴起。⑤故:所以。⑥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而不闭。①是②谓③大同。 ①是:这。②谓(wèi):是。③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 平的意思。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 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 者皆有所养。让老年人能够善终,让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让幼年人能够顺利成长,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 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有人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那种)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但并非自 己想私藏;(对于)力气,(人们)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 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兴起。 7.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因此(家家户户)门都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理想中“大同” 的境界。 (三)课文分析 1.文学常识。 (1)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 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括, 以下三句是分述。 ①“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 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②“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 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 ——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作“德才兼备”。 ③“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 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 的基本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 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 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 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 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对 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 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 物质生活说的。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 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 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 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 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4.“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 “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 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 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 非常鼓舞人心。 5.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 解和认识?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 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都 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6.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 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或: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7.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 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 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 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 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 “五帝之世”。 8.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9.“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 句话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 安居乐业的句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11.《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 是哪一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2.《大道之行也》中的成语:天下为公、老有所终、矜(鳏)寡 孤独。 13.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 社会吗? 示例一:不会实现。因为那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 中存在太多自私自利,尔虞我诈。(言之有理即可)__示例二:会实现。 现在的社会还不是“大同”社会。(言之有理即可) 1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这个“大同”社会有何相似之处? 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 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 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可看出“桃源”中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 “男有分,女有归”。③从“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可看出“桃 源”中百姓热情好客,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23.马说 (一)课文字词详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①而伯乐不常有。②故③ 虽有名马, ①而:表转折,但是。②故:所以。③虽:即使。 ①祗②辱③于④奴隶人之手,⑤骈死于⑥槽枥之间,不⑦以千里 称也。 ①祗:只,仅。②辱:(受)屈辱。③于:在。④奴隶人:奴仆。⑤骈 (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⑥槽 枥:马槽。⑦以……称:以……著称。以,凭。 马之千里①者,②一食③或④尽粟一⑤石。⑥食马者不知⑦其能 千里⑧而食也。 ①……者:……的马。②一食:吃一次。③或:有时。④尽:吃 尽。⑤石:容量单位。⑥食(sì):同“饲”,喂。⑦其:指千里马。⑧ 而:表承接。 ①是马也,②虽有千里之③能,④食不饱,力不足,⑤才美不⑥外 见,⑦且⑧欲与⑨常马⑩等⑪不可得, ①是:这。②虽:虽然。③能:才能。④食:吃。⑤才美:才能 和美好的素质。⑥外见: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露、表现。⑦ 且:犹,尚且。⑧欲:想要。⑨常马:普通的马。⑩等:等同,一样。⑪不可得:做不到。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①安:哪里,怎么。 ①策之不②以其道,食之不能③尽其④材,⑤鸣之而不能⑥通其 意, ①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②以其 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③ 尽:竭尽。④材:同“才”,才能、才干。⑤鸣:马叫。之:音节助 词,不译。“食之”与“策之”中的“之”都指代千里马。⑥通其意: 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明白。 执①策②而③临之,曰:“天下无马!”④呜呼!⑤其真无马⑥ 邪?⑦其真不知马也! ①策:名词,马鞭。②而:连词。③临:面对。④呜呼:表示惊 叹,相当于“唉”。⑤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⑥邪:同“耶”,表示 疑问,相当于“吗”。⑦其:代词。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 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所以(就以普通马的食量)来喂 养。 4.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 怎么能要求它可以日行千里呢?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 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握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三)课文分析 1.主题: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 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 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第一段: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论证:千里马常 有,而伯乐不常有。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第二 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第三段: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出执策者狂妄无 知的形象。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3.“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4.《马说》中的五个“也”字: ①“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②“安求其能千里 也”,表现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正义感的意图。 ③“其真不知马也”有作者的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④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是作者故作顿笔,有 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⑤“是马也, 虽有……”中的“也”字,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 马造成的后果。 5.全文“不”字的理解: ①叹无人识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伯乐”,千里马“常有”也就等于没有。“不以千里称也”:道出了千里马遭 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让人感到遗憾、惋惜。 ②悲无力使才。“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与常马等不可 得”:道出了被埋没的千里马的满腹委屈,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 强烈的谴责。 ③愤庸人误才。“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反过来还对着受尽了屈辱的千里马说“天下无马”,愚昧, 更是无知!作者满腔的悲愤化成一句“其真不知马也”,对食马者的 罪行表示愤恨,对马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 愚昧可笑的辛辣讽刺。 6.理解式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描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出的感叹):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本文中心句:其真不知马也!(7)写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4.唐诗二首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 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 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 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 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天下寒士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 时眼前突见此屋,吾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 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 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 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偷窃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 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 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 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里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 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 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怎么才能得 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 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 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 心!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 “郊”“梢”“坳”五个句子的韵脚传来阵阵风声。“风怒号”三字, 起势迅猛,音响洪亮,犹如秋风咆哮。“怒”字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 使得诗人焦急万分。然后茅草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 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 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读者的视线,拨动读者的心 弦。 第一段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 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 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 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第二段中共有五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 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偷窃的事。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 “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 “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判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 也就无可奈何了。“归来倚杖自叹息”: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 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 “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 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 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 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却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黯淡愁惨的氛围, 从而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 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 没有穷困的生活体验,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 布被又旧又破,也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自经丧乱少睡眠,长 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 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 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 “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 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 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 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 等等,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 当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 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 热的希望,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 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 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注意“”内的字。 【理解记忆】 1.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 忍四海赤子寒飕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王安石的话相照应的 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 句子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南村群童欺 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的句 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抒发作者忧国忧民,表现他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安得广 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 昏黑。 6.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 受冻死亦足!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唇焦 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我”衰老困窘的诗句是:唇焦 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旨句、表现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 下寒士俱欢颜! 1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作者的博大胸怀、济世情怀和 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2.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在《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的呼喊。 1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 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 独破受冻死亦足! 1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 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唇焦口 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二)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词句注释】 (1)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三十二首,题注云: “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到市场上去拿,随 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2)伐:砍伐。薪:木柴。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 城南。 (3)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4)苍苍:灰白。 (5)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谋求、需求。 (6)可怜:使人怜悯。(7)愿:希望。 (8)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碾出 的痕迹。 (9)困:困倦,疲乏。 (10)市: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 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 (11)翩翩:轻快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12)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 的爪牙。 (13)把:拿。称:说。敕(chì):指皇帝的命令。 (14)回:调转。叱:吆喝。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15)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16)驱:赶着走。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惜不得:吝惜不得。 惜,舍。得,能够。 (17)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当时钱贵绢贱, 半匹纱和一丈绫,与一车炭的价值相比相差很大。这是官方用贱价强 夺民财。 (18)系(jì):挂。直:同“值”,价钱。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因烧炭变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 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 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 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地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 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 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 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 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 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 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 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 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 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 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 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 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 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 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 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 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 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 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 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 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 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 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 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 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 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 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 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 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 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 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是因为他在前面已经 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 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 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 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 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 “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 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 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 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 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 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 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 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 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 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 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 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 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 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 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 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 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注意“”内的字。 【理解记忆】 1.反映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然而钱 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与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的句子是:“半匹 红纱一丈绫”,这句诗反映了宫市的霸道不公。 2.《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 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4.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 不幸。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三、课外古诗词诵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此都寂,但余钟音。 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弯 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 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 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 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这首诗题咏的 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 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 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 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诵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 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 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 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 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 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 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 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 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洪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 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了这空门忘情 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禅() 籁() 磬(馨、磐、罄) 【理解记忆】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水波不仅使鸟儿欢悦, 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佛寺禅 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去,萧萧马鸣。 译文: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面。 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 的白云飘浮不定,像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 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 前程,你骑的那匹载你远离的马,好像不忍离去,萧萧地嘶叫着,增 加了我的离愁别绪。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 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 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 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诗笔 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意思就是此地一别,离人就 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这两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 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 一格。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 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 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 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 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 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小雅·车攻》: “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 致意。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蓬(篷) 兹(滋) 班(斑) 【理解记忆】 1.《送友人》中借景抒情的句子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的表 达作用是: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对友人的 依依不舍之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句注释】 (1)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 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两仄韵。 (2)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贬黄州,寓居 于此。 (3)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4)幽人:幽居之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贞吉”, 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 (5)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 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 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 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 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 (6)省(xǐng):知晓。“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7)拣尽寒枝:或以为有语病。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 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 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 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8)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译文:弯弯的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 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 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 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 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 出场做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 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 寂的夜晚。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梧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 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 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 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 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 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写到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 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 的孤鸿之影。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 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 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寻觅,找到的是 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世无知音, 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 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 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 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 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 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 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高妙,前人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这种高旷洒 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 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 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 高度的典型性。 【理解记忆】 1.词的上阕通过描绘缺月、疏桐、孤鸿等景物,渲染了凄清孤 寂的氛围。 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 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 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 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词句注释】 (1)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双调 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2)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古代官道上设有驿 站,供传递文书的人及官员、行人往来歇息。断桥:残破的桥。一说 “断”同“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3)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4)更:又,再。着(zhuó):遭受。 (5)苦:苦苦,极力。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 (6)一任:任凭。群芳:群花,这里借指苟且偷安的主和派。(7)碾(niǎn):轧烂,压碎。作尘:化作灰土。 (8)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故,指花开时。 译文: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 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 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 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 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上片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陆游曾 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 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 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备受冷落、 令人怜惜了。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断桥”已失 去沟通两岸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原 因,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 人赏识,不得与人亲近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 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 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 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野梅不 平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气质。范成大《梅谱序》说:“野生不经栽接者,……谓之野梅,……香最清。”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 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赏识,无人领略其神韵。野梅偏在 黄昏时分独自愁,是因为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现的幻想,而 一到黄昏,这些微小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这也如前人闺怨诗所说: 最难消遣是黄昏。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 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更 着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 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以往人生的写照,倾注了作者的心血。“寂寞开 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 这句已是情语了。 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 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 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周颐说:“词有 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 话》)这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 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片 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读者可以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 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可以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 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 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会被认为“自 命清高”“别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 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 听之任之。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梅花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 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它的品格就 像它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这精神正是作者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 前不动摇的人格宣言。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 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后几 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 如故。”前句承上片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 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 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 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 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 这是第四层。梅花的命运很是悲惨,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 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 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 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但是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 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 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 云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 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洁志行,不媚俗,不屈服,清真绝俗, 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未见“梅”字,却处处传 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 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纵观全词,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 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 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 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理解记忆】 1.词的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寂寞、苦闷、凄清。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 3.词人托物言志,借助梅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 性格孤高,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 守的傲骨。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和运用(18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2 分) A.北冥(mín) 嘉肴(yáo) 三重茅(chóng) 选贤与能(yǔ) B.槽枥(lì) 濠梁(háo) 学学半(xué) 鲲鹏展翅(kūn) C.骈死(pián) 塘坳(ào) 男有分(fèn) 教学相长(zhǎng) D.挂罥(juàn) 叱咤(chì) 不外见(xiàn) 矜寡孤独(jī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2 分) 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B.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D.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 发怒 B.庄子曰:“请循其本。” 循:依照,遵循 C.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旨:味美 D.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指父母4.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韩愈,字退之,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是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 戴圣编纂的,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后被列入“十三 经”。 C.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 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 33 篇。 D.杜甫,唐代现实主义作家,我们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诗就出自于他手,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平定以后。 5.经典诗文默写。(8 分) (1)俄顷风定云墨色,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知不足, ;知困, 。(《虽有嘉肴》) (3)野马也,尘埃也, 。(《北冥有鱼》) (4) ,不必藏于己; ,不必为己。(《大道之行 也》) (5) ,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6) ,更着风和雨。(陆游《卜算子 咏梅》) 6.名著阅读。(2 分)下面是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中主人公保尔四次死里逃生 的情节,请按原著内容排列先后顺序(只填序号)。 ①在骑兵部队的战斗里受重伤。②繁重紧张的工作击倒了他,他 不得不回家养病。③在修铁路时,得了伤寒。④在与波兰白军战斗中受 了伤。 顺序是: 二、综合性学习(6 分) 7.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 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你班开展“以和为 贵”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6 分)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 分) (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尝试用几个关键 词概括“和”的含义。(2 分) 【材料一】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 明,协和万邦。 ——《尚书 尧典》【材料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 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礼记 中庸》 (3)“和”的思想,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可以概 括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六尺巷”的故事》就是“和为贵” 原则在生活中的体现。你还知道哪些体现“和为贵”的例子?请用简 练的语言列举一例。(2 分) 三、阅读(36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1 题。(12 分)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 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2)一食或尽粟一石( )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4)策之不以其道( )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其真无马邪 其此之谓乎 B.策之不以其道 去以六月息者也 C.执策而临之 鹏之徙于南冥也 D.骈死于槽枥之间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 分)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 分) 11.文中“呜呼”一词,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2 分) (二) 阅读《劝学》片段,完成 12~16 题。(16 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 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 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 明自得,圣心备焉。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④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海。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⑦锲而舍 之,朽木不折;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⑩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托者,用心躁也。 12.请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标两处)(2 分) 登 高 而 招 臂 非 加 长 也 而 见 者 远。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虽有槁暴( )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3)假舆马者( ) (4)金石可镂( ) 14.从词语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 一项是( )(2 分)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C.其岸势犬牙差互 D.皆若空游无所依 15.翻译画横线的句子。(4 分)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6.选文第四段共用了 10 个比喻句,(见序号①至⑩),可分为三 组:(4 分) 第一组是 ①②③④ 句,阐明学习要 善于积累 。 第二组是 句,阐明学习要 。第二组是 句,阐明学习要 。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7~20 题。(8 分)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 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 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 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 牛头充炭直。 17.卖炭翁“卖炭” 是为了换得 和 。(2 分) 18.“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2 分) 19.“宫使驱将惜不得”一句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2 分) 20.这首诗讲述了卖炭翁从“伐薪”“烧炭” “愿天寒” “驾炭 车” “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全过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 分) 四、作文(40 分) 21.请以“我和 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 600 字。 要求: 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漏 真实的人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第六单元参考答案 一、积累和运用(共 6 题,计 18 分) 1.(2 分)C 2.(2 分)B 3.(2 分)C 4.(2 分)D 5.(8 分)(1)秋天漠漠向昏黑 (2)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 强也 (3)生物之以息乡吹也 (4)货恶其弃于地也 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5)拣尽寒枝不肯栖 (6)已是黄昏独自愁 (每空 1 分,如有错字、别字、加字、漏字,该空不得分) 6.(2 分)④①②③ 二、综合性学习(6 分) 7.(6 分)(1)(2 分)示例一:有容乃大,心境宽;以和为贵, 万事顺 示例二: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2)(2 分)和睦、和谐、和平、和融 (3)(2 分)学生介绍《将相和》《罗威饲犊》《司马徽让猪》《杨 翥卖驴》《于令仪宽偷》这些历史故事,或介绍身边的事都可以。 三、阅读理解(共 13 小题,计 36 分) (一)(12 分) 8.(4 分)(1)祗,同“祇(只)”,只,仅。 (2)有时 (3)同样,一样。(4)用马鞭驱赶(或:鞭打) 9.(2 分)D 10.(4 分)(1)(2 分)喂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 来喂养它。 (2)(2 分)(千里马)鸣叫,(饲养马的人)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11.(2 分)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 摧残人才的痛恨。 (二)(16 分) 12.(2 分)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13.(4 分)(1)即使 (2)过失 (3)借助,利用 (4) 雕刻 14.(2 分)A 15.(4 分)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 泥土,向下饮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16.(4 分)⑤⑥⑦⑧ 坚持不懈(或作者;持之以恒);⑨⑩ 用心专一(或:专心致志) (三)(8 分) 17.(2 分)身上衣 口中食 18.(2 分)一个“辗”字,既写出了炭车的重量,又表现了卖 炭翁的辛苦与勤劳。 19.(2 分)此句写出了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20.(2 分)表现了卖炭翁的艰难不易,揭露了统治者的凶残与 毫无人性的压榨。四、作文(40 分) 21.(40 分)(略)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