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中小学试题 / 中学化学试题 / 高一下册化学试题 / 同步练习 / 高中化学全册精品教案及例题剖析(新人教版必修2)

还剩 9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编号 001 课题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 1 课时) 知识 与 技能 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过程 与 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三 维 目 标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的品质 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难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位置相互推断 教学方法 比较、归纳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修改建议 【引入课题】元素周期律使人们认识了杂乱无章的化学 元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如何把这种规律具体地 表现出来呢?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 【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4—P5页,思考周期表中周期和 族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板书】 同一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序数递增的元素从左到 右为同一周期; 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序数逐渐增大的元素 从上到下为同一族。 【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4页1,思考周期表中有多少周 期?每周期有多少种元素? 【概括总结】 1周期,共2种元素 在原子中: 原子序数=质 子数=核电荷 数=核外电子 数 2 短周期 2 周期 共 8 种元素 周期 3 周期,共 8 种元素 (七个横行) 4 周期,共 18 种元素 长周期 5 周期,共 18 种元素 6 周期,共 32 种元素 不完全周期 7 周期,目前已发现 26 种 元素 【阅读、思考】在周期表中有两个特殊的位置,镧系和 锕系,阅读课文P14倒数第二段,说出这些元素在周期 表中什么位置?结构上有何特点? 【总结陈述】在第六周期中,从57号镧(La)到71号元 素镥(Lu),共15种元素,它们的最外层和次外层电子 层结构及元素的化学性质十分相似,这15种元素总称为 镧系元素。排在周期表第六行,第三列。 与此类似,在第七周期中,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 铹(Lr)这15种元素总称为锕系元素,排在第七行,第 三列。 【观察与思考】在周期表中共有多少列?分为哪些族? 【概括总结】主族,包括长周期和短周期元素 主族(A):共 7 个 副族(B):共7个副族只包括长周期元素 族(18个纵行) 第 VIII 族:包括 8、9、10 三个纵行的元素 0 族:稀有气体元素 【观察与思考】在周期表的18个纵行16个族中,各 族从左到右的排列顺序如何? 【展示】元素周期表 【陈述】在元素周期表中,各族从左到右的依次是: IA IIA IIIB IVB VB VIB VIIB VIII IB IIB IIIA IVA 镧 系 和 锕 系 都有 15 中元 素。含有的元 素种类=32-1 个 0 族-7 个 主族-6 个副 族-3 最 外 层 的 电 子逐渐递增 3 VA VIA VIIA 0。 【观察与思考】在所有族中,元素最多的族是哪一族? 共有多少种元素? 【结论】在所有族中,第IIIB族包括镧系和锕系元素, 因此元素最多,共有32种元素。 【理解应用】据周期表结构,推测原子序数为 85 号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哪一周期?哪一族? 【案例分析】推测元素在哪一周期:85-2-8-8-18-18=31, 减 5 次后小于 32,为第 6 行,第六周期;推测在哪一族: 第六行的最后一列元素应为第 32 个,从减出的数据为 31 可以推出它是在第 17 列,为第 VIIA 族。 【阅读思考】 阅读教材P13页倒数第一自然段,通过周 期表,我们还可以了解元素的哪些信息? 【交流】 (1)通过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元素的原子序数、元 素的位置、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元素的类别、相对原 子质量、价层电子排布、是否人造元素、是否放射性元 素等信息。 (2)通过周期表,我们还可以对元素进行分区,如硼、 硅、砷、碲、砹和铝、锗、锑、钋的交界处画一条虚线, 虚线的左侧为金属元素,右侧为非金属元素;位于虚线 附近的元素,既表现金属元素的性质,又表现为非金属 元素的性质。 (3)通过周期表,还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认识它们的性质。 【随堂练习】 1.①原子序数= = = ,这个关系只能 用于 情况 ②周期:与行是什么关系? 按照什么原则 IIIB 族包 括 镧 系 和 锕系元素 推测 114 号 元 素 在 元 素 周 期 表 中 的 位置:方法 1 用 原 子 结 构 示意图 法 2 逆推 4 划分? ③族:与列是什么关系? 按照什么原则划分? 2.写出 Al、C、O 三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在分别找 出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请 你整理好之后用文字表达出来。 3.写出 K、Na 与水反应的方程式 、 (思考)两者性质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是哪一 个比较活泼?与原子结构有关吗? 4.(2004 年全国)下列离子中,所带电荷数与该离子的 核外电子层数相等的是( ) A.Al3+ B.Mg2+ C.Be2+ D.H+ 5.已知某元素 R 原子的质量数是 A,其阴离子 Rn-含有 x 个 电 子 , 则 m g Rn- 中 含 有 中 子 的 物 质 的 量 是 mol。 主 族 元 素 的 序数=最外层 的电子数 布置作业 P11 第 1 题和 第 5 题 板书设计 短周期(一、二、三行)(元素有 2、8、8 种) 周期 长周期(四、五、六行)(元素有 18、18、32 种) 不完全周期(七行)(元素有 26 种) 元素周期 表结构 主族(1、2、13、14、15、16、17 列)A 族 族 副族(3、4、5、6、7、11、12 列)B 族 零族(18 列) 第 VIII 族(8、9、10 列) 课后反思 通过元素周期表结构的了解,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 律,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周期性,从而为学生学习元素性质的周期律埋 下伏笔。 5 编号 002 课题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 知识 与 技能 1、会写简单的碱金属与氧气、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2、运用原子结构的理论解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3、知道结构决定性质。 过程 与 方法 1、由原子结构理论分析推导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 3、理论联系实际。 三 维 目 标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1、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践的观点及方法。由实践得出理论,并 由理论指导实践。 2、加深学生对物质世界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 3、用辩证唯物主义量变质变的观点,在本节内容中有着最恰当的体 现。 教学重点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碱金属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金属族的性质递变判断;金属活泼性强弱的判断规律 教学方法 比较、归纳 了解假说 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修改建议 【引入】活泼的金属元素 Na 的性质是我们所熟知的,现 象是本质的反应,宏观是微观的体现。现在让我们从原子 结构这一微观角度来研究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 【板书】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一)、碱金属元素 [科学探究 1]请同学们看书本 P5,并完成该表。由此可以 得出什么结论? 1.核电荷数从 Li 到 Cs 逐渐增多。 2.最外层电子数都相同为 1。 3.电子层数依次增多,从 2 层增大到 6 层。 [实验 1]取钾、钠各一粒,分别放在石棉网上的左、右两 边,同时加热。观察实验的现象。 [现象]钾首先熔化(熔点低),先与氧气发生反应,后钠 原 子 半 径 逐渐减小 6 再熔化与氧气反应。 [板书]1、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思考与交流]请写出钠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的化学反应 方程式,并尝试的写出锂、钾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的化学 反应方程式。 碱金属 与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加热) 锂 钠 钾 [提问]从钾、钠与氧气的反应实验中,请总结出碱金属与 氧气的反应有什么相似性、递变性? [答]相似性: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 递变性:周期表中碱金属从上往下,与氧气的反应越 来越剧烈。 [过渡]我们知道金属钠除了与氧气反应外还能与水发生 反应。 [实验 2]钾、钠与水的反应:取两烧杯,放入相同量的水, 然后分别取绿豆大的钾、钠各一粒同时分别放入两烧杯中, 观察实验的现象。 [现象]钾燃烧,先消失;钠熔化,后消失。 [板书]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提问]根据]钾、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请请总结出碱金属与 水反应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生成的碱性氢氧化物的碱 性如何变化? [答]相同点:碱金属与水反应都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 不同点:周期表中碱金属从上往下,与水的反应越来 越剧烈。 生成氢氧化物的碱性越来越强。 反 应 越 来 越剧烈,氧 化 物 越 来 越复杂 递变性 比较现象 说 明 金 属 性 越 来 越 强 7 [过渡]以上我们学习的是碱金属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来 学习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板书]3、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科学探究 2]根据碱金属的物理性质表格,请总结碱金属 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共性、递变性? 碱金属 单质 颜色和 状态 密度 (g/cm-3) 熔点(。 C) 沸点 (。C) 原子半径(nm) Li 银白色, 柔软 0.534 180.5 1347 0.152 Na 银白色, 柔软 0.97 97.81 882.9 0.186 K 银白色, 柔软 0.86 63.65 774 0.227 Rb 银白色, 柔软 1.532 38.89 668 0.278 Cs 银白色, 柔软 1.879 28.40 678.4 0.265 [总结] 随核电荷数增加,密度逐渐增大(K 除外),熔沸点 逐渐降低。 [提问]碱金属有这样的相似性、递变性的本质原因在哪 里? [答]因为,原子结构的最外层电子,原子半径的递变,有 性质的递变。 随着荷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 逐渐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减小,最外 层电子易失去,表现在参加化学反应时越来越剧烈,金属 递变规律: 随 核 电 荷 数增加,密 度 逐 渐 增 大 ( K 除 外),熔沸 点 逐 渐 降 低。 8 性增强。 [板书]4、结构决定性质 [讲解]金属性:金属原子失电子的能力。 金属性强弱的比较依据: 1、金属与水或者酸反应生成氢气的剧烈程度来比较;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来 比较。 [随堂练习] 1.通过课本的演示实验,总结整个碱金属的性质规律有 哪些? (1) (2) (3) 2.如何比较元素金属性的强弱 写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写出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你认为,金属活泼性应该是 Fe Cu Ag 3.下列那个选项不能说明金属 A 比金属 B 活泼( ) A.A 常温下可以与水反应,B 不与水反应。 B.B 不 能从任何含 A 的盐中置换出金属 A C.用氨水可以制取 B 对应的碱,却不能制取 A 对应的碱 D.A 在空气中比 B 耐腐蚀 4.下列对铯的性质预测正确的是( ) A.它的熔点很高 B.它只存在一种氧化物 C.它的碳酸 盐不易溶于水 D.氯化铯易溶于水 5.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对外层电 子的吸引力 ,原子的 电子能力增强,元 素的还原性 ,金属活泼性 。 强 调 最 高 价 氧 化 物 的水化物 9 通过碱金属性质相似性和规律性的总结,请你推测卤素的 相似性和规律性 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核对于外层电子的吸引力 , 原子的 电子能力减弱,元素的氧化性 , 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 布置作业 p11 9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3、碱金属的物理性质随核电荷数增加,密度逐渐增大(K 除外),熔 沸点逐渐降低。 4、结构决定性质 金属性强弱的比较依据: 1、金属与水或者酸反应生成氢气的剧烈程度来比较;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来比较。 课后反思 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有 1 让活泼金属与水反应,看反应剧烈程度 2 中等活泼 金属利用置换反应或与酸反应看产生氢气快慢程度 3 不活泼金属利用置换反应 4 看其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碱性强弱 10 编号 003 课题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三课时) 知 识 与 技能 掌握卤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过程 与 方法 1、归纳、比较法:归纳总结卤族元素性质。 2、自主探究:探究卤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三 维 目 标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1、通过探究、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 金属族的性质递变判断;金属活泼性强弱的判断规律 教学难点 金属族的性质递变判断;金属活泼性强弱的判断规律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修改建议 【引入】借鉴上节课推导碱金属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方法,结合已 学过的氯元素的性质,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卤族元素,并比较与 Cl2 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板书]四、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卤族元素 [科学探究 1]根据碱金属元素结构的相似性、递变性,根据下表总结 并推测卤族元素的结构和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递变性。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核电 荷数 原子结 构示意图 最外 层电 子数 电子层 数 原子 半径 氟 0.71 nm 氯 0.99 nm 溴 1.14 nm 卤 族 元 素 碘 1.33 nm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 7; 递变性:卤素随着荷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 规律:原 子 核 对 外 层 电 子 的 吸 引 能 力 逐 渐 减 小,得电 子 能 力 越 来 越 差,非金 属 性 减 弱 11 逐渐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越 来越差,非金属性减弱。 [讲解]非金属性:非金属得到电子的能力。 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1、非金属单质与 H2 化合的难易程度; 2、非金属单质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过渡]下面我们根据对卤素性质的推测来验证卤族元素性质的相似 性和递变性。 [板书]1、卤素的物理性质 [科学探究 2]根据下表,总结卤素的物理性质有什么相似性、递变性。 卤素单 质 颜色和状态 (常态) 密 度 沸点 ℃ 溶点 ℃ 溶解度 (100g 水中) F2 淡黄绿色气 体 1.69g/l (15℃) -188.1-219.6 反应 Cl2 黄绿色气体 3.214g/l (0℃) -34.6 -101 226cm3 Br2 深红棕色液 体 3.119g/cm 3(20℃) 58.78 -7.2 4.17g I2 紫黑色固体 4.93g/cm3 184.4 113.5 0.029g 相似性:都是双原子分子,有颜色,不易溶于水(氟除外),易溶于 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萃取原理)。 递变性:从氟到碘,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密度依次增大,熔点、 沸点依次升高。 [板书]2、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1) 卤素单质与 H2 的反应 化学式 跟 氢 气 的 反 应 反 应 化 学 方 程 式 F2 在冷、暗处就能剧烈化合而爆炸,生成 的氟化氢很稳定 F2+H2=2HF(氟化 氢) 金属性强 弱的判断 1. 和水反 应的剧烈 程度 2.最 高阶氧化 物对应水 化物的碱 性。 单质易溶 于有机溶 剂可用四 氯化碳等 有机溶剂 萃取 12 Cl2 在光照或点燃下发生反应,生成的氯化 氢较稳定 Cl2+H2=2HCl(氯 化氢) Br2 在加热至一定温度下才能反应,生成的 溴化氢不如氯化氢稳定 Br2+H2=2HBr(溴 化氢) I2 持续加热,缓慢的化合,碘化氢不稳定 同时发生分解 I2+H2=2HI(碘化 氢) 卤素单质与水、碱反应的比较 化学式 与水的反应 与碱的反应 F2 2F2+2H2O=4HF+O2↑(剧烈) 很复杂 Cl2 Cl2+H2O=HCl+HClO(能跟水反应) Cl2+NaOH=NaCl+NaClO+H2O Br2 Br2+H2O=HBr+HBrO(比氯气跟水 的反应更弱一些) Br2+NaOH=NaBr+NaBrO+H2O I2 I2+H2O=HI+HIO(只有很微弱的 反应) 不写 [总结]卤素与 H 2、H2O、碱的反应,从氟到碘越来越不剧烈,条件 越来越苛刻,再次证明了从结构上的递变有结构决定性质。 (2) 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实验 1-1]完成下列实验,观察现象。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 现象 化学方程式 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 水分别加入盛有 NaBr 溶 液和 KI 溶液的试管中, 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 氯化碳,振荡、静置。 1 2 2.将少量溴水加入盛有 KI 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 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 振荡、静置。 3 [思考与交流]分析以上三个反应的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找出氧化 可逆反应 通 式 X2+H2O =HX+H XO Cl2+ NaBr =NaCl+Br2 说明氧化 性强的可 以将氧化 性弱的从 其化合物 中置换出 13 剂、氧化产物,比较氧化性强弱。 再次证明了,结构决定性质,卤族元素从氟到碘,氧化性逐渐 降 低。 [随堂练习] 1.若用 X 代表 F、Cl、Br、I 四种卤族元素,下列属于它们共性反应 的是 A.X2+H2 == 2HX B.X2+H2O == HX+HXO C.2Fe+3X2 == 2FeX3 D .X2+2NaOH == NaX+NaXO+H2O 2.随着卤素原子半径的增大,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A.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B.卤素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C.单质的氧性逐渐增强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3.砹(At)是放射性元素,它的化学性质符合卤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At 很稳定 B.AgAt 易溶于水 C.砹易溶于有机溶剂 D.砹 是白色固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卤素离子(X-)只有还原性而无氧化性 B. 某元素由化合态变成游离态,该元素一定被氧化 C. 失电子难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一定强 D. 负一价卤素离子的还原性在同一族中从上至下逐渐增强 来 布置作业 《学案与测评》练习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 2At 14 板书设计 (二)卤族元素 1、卤素的物理性质 2、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1) 卤素单质与 H2 的反应 (2) 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1、非金属单质与 H2 化合的难易程度; 2、非金属单质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课后反思 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元素的性质(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 径以及主要化合价、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揭 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15 编号 004 课题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四课时) 知识 与 技能 掌握原子的构成,会用质量数表示原子的组成 对核素和同位数有一定的认识 过程 与 方法 会根据原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有 关计算。 通过同位素的学习,深化元素概念的理解。了解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单质 或化合物分子的过程中的组合方式。 三 维 目 标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通过原子中不同电性粒子之间的关系,认识原子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理解元素与核素、同位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初步建立整体与局部的相互联系的意识。 教学重点 构成原子的粒子之间的关系和数目 元素、核素、同位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构成原子的粒子之间的关系和数目 元素、核素、同位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归纳——应用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复习回忆] 原子的构成: 质子 原子核 原子 中子 核外电子 [分析] 质量/kg 相对质量 电性和电量/C 质子 1.673×10-27 1.007 +1.602×10-19 中子 1.675×10-27 1.008 0 电子 9.109×10-31 1/1836 -1.602×10-19 1、构成原子粒子所带的电性及电荷大小。 2、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而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总结]原子中: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问]原子核的特点? [答]体积小,原子的质量集中在核上 [引入]由于电子的质量比质子和中子小的多,所以原子的质量集 在原子 中:质 子 数 = 核外电 子 数 = 核电荷 数= 原 子序数 带点微 粒的判 断。 16 中在原子核内,核外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质子和中子的相 对原子质量都近似为 1,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 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就叫做质量数。 [板书]一、原子结构 (一)、质量数 定义 : 符号:A 计算式:质量数(A) === 质子数(Z)+ 中子数(N) 应用:用质量数表示某种原子 [思考] 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科学探究]:1、填写下表,总结 A 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原子 质子 数 (Z) 中子数 (N) 质子数+中子 数 (A) 相对原 子质量 F 10 18.998 Na 12 22.990 Al 14 26.982 质量数(A) === 质子数(Z)+ 中子数(N) 2、原子形成离子之后构成原子的微粒哪些发生了变化?如何改 变?质量数呢? [总结和比较] 和 中的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 和电子数。 [随堂练习]:1、完成表格 1 符号 质子数 中子数 质量数 电子数 12 12 12 A: 质 量数 Z: 质 子数 N: 中 子数 带点微 粒中质 子数和 电子数 的计算 17 20 40 18 2、完成表 2 元素符号 原子符号 核电荷数 中子数 电子数 1 0 1 1 1 1 1 2 1 6 6 6 6 8 6 [过渡]精确的测定结果表明,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 一定相同,例如表 2 中。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 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如 、 、 就各为一种核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板书](二)、核素和同位素 核素: 同位素: [思考与交流]:元素、核素、同位素的不同和联系。在周期表中 收入了 112 种元素,是不是就只有 112 种原子呢? 2、Cl 元素有两种天然同位素 、 。 ⑴在形成的 Cl2 分子中,会有 种不同的分子,它的相对 分子质量分别为 、 。 ⑵从原子的组成看,原子的质量数均为整数,但氯元素的相对原 子质量却是 35.5,这是为什么? [回答]同位素有的是天然存在的,而且相互间保持一定的比率。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按照各种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 比算出的平均值。 (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区别概 念 18 公式: M=M1*n1%+ M2*n2%+… [简单介绍]同位素的用途。 [随堂练习] 1、有以下一些微粒:① ② ③ ④ ⑤ 其中互为同位素的是 和 质量数相等但不能互为同位素的是 和 中子数相等,但质子数不等的是 和 、 和 。 2、下列各组中属于同位素的是( ) A、40K 与 40Ca B、T2O 和 H2O C、40K 与 39K D、金刚石 与石墨 3、在 中,m、n、p、q 表示 X 的四个角码,若 X1 和 X2 的 q 均为 1 ,m 、p 的值相等,则 X 1 和 X2 表示的可能是 ( ) A、不同种元素的原子 B、同种元素的 不同种原子 C、同种元素不同种原子形成的离子 D、不同元素的 离子 4 、钛(Ti )金属常被称为未来钢铁。钛元素的同位素 、 、 、 、 中,中子数不可能为 ( ) A、28 B、30 C、26 D、24 5、据报道, 可有效地治疗肝癌,该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与核 外电子数之差为 A.32 B.67 C.99 D.166 多媒体 布置作业 【作业】p11 4 5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Ti46 22 Ti47 22 Ti48 22 Ti49 22 Ti50 22 19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原子结构 (一)、质量数 计算式:质量数(A) === 质子数(Z)+ 中子数(N) (二)、核素和同位素 (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M=M1*n1%+ M2*n2%+… 同位素的用途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原子结构的处理以及用原子结构找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 置,核素和同位素的等一些概念会混淆。多用练习强化。了解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的计算方法。 20 编号 005 课题 第 二 节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知 识 与 技能 掌握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微粒半及大小的比 较 过程 与 方法 1、归纳法、比较法。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三 维 目 标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 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变化的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的比较。 教学难点 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变化的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的比较。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修改 建议 【引入】我们已经了解了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那么,元素的性质与核 外电子的排布有什么联系呢?复习前面的知识。 [提问]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依据是什么? [板书]一、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律 [板书]1、电子层排列的周期性 [科学探究 1]写出 1—18 号元素的名称、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原子结构示意 图总结并找出规律。 原子序数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 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 1~2 1 1 2 2 3~10 11~18 结论:核外电子的排布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发生周期性变化。 [板书]2、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科学探究 2]标出 1—18 号元素的化合价,找出规律。 原子序数 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的变化 1~2 +1 3~10 +1 +4 +5 -4 -1 11~18 +1 +4 +5 +7 -4 -1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也呈现周期性变化。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化合价是元素的重要性质,前面也学习了同周期元素 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那么,化合价与元素在周 期表中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3、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同 一 周 期 电 子 数 逐 渐 增 多。 21 【设问】 1、标出下列有下划线元素的化合价:NaCl MgCl2 AlCl3 H2SiO3 H3PO4 H2SO4 HClO4 2、总结最高正化合价与什么有直接关系? 【分析】 【板书】4、(1)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 【知识拓展】 1、价电子数: 2、 上述规律只对主族元素成立,不适用于副族元素、零族元 素。 【过渡】 写出下列化合物中有下划线元素的化合价:Na2CO3 与 CH4 H2SO4 与 H2S HCl 与 HClO4 分析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关系, 并解释其原因。 【分析】 【板书】5、(2)非金属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绝对值之和等于 8。 【反馈练习】 某元素 X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HXO4,则其 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 若其水溶液呈现酸性,且能与 AgNO3 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它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分析】 [板书]6、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 元素符号 H He 原子半径 nm 0.037 元素符号 Li Be B C N O F Ne 原子半径 nm 0.152 0.089 0.082 0.077 0.075 0.074 0.071 元素符号 Na Mg Al Si P S Cl Ar 原子半径 nm 0.186 0.160 0.143 0.117 0.110 0.102 0.099 总结: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呈现周期 性变化。 [练习]1、比较 Na、S 原子半径的大小。 2、比较 Na、O 原子半径的大小。 [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原子半径大小的比较,那么离子半径的大小怎么比较 呢? (二)、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1、原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2、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1)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增强, 半径减小。 (2)同主族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元素周期表中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增多,离子半径逐渐增大。 (3)同一元素的不同离子的半径大小比较 最 高 正 价 = 最 外 层 的 电 子 数 = 价 电 子 数 最 高 正 化 合 价 与 最 低 负 化 合 价 绝 对 值 之 和 等 于 8。 同 一 周 期 随 着 原 子 序 数 的 递 增 , 元 素 原 子 半 径 逐 渐 减 小 呈 现 周 期 性 变 化。 22 同种元素的各种微粒,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高价阳离子半径小于低 价离子半径。 【反馈练习】 1.ⅦA 族元素单质的沸点( );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 );IA 族元素单质熔点( );F-,Na+,Mg2+,Al3+四种离子的离子半径( ); 同周期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 ). 2.按粒子的半径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的是( ) A.Cl,S,P B.N,O,F C.Al3+,Mg2+,Na+ D.K,Na,Li 3.下列各组微粒中,按微粒半径依次增大排列的是( ) (A)Al3+,Al,Na,K (B)F,Cl,S2- ,S (C)S2-,Cl - ,K + ,Ca 2+ (D)Mg,Si,P,K 4.a 元素的阴离子,b 元素的阴离子,c 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已知 a 的原子序数大于 b 的原子序数,则 a,b,c 三种离子半径大小的顺序是 ( ) A.a>b>c B.b>a>c C.c>a>b D.c>b>a 多 媒 体 投 影 布置作业 《学案与测评》练习 板书设计 第 二 节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律 1、电子层排列的周期性 2、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4、(1)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 5、(2)非金属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绝对值之和等于 8。 6、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 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呈现周期性变化。 (二)、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1、原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2、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1)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增强,半径减小。 (2)同主族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元素周期表中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增多,离子半径逐渐增大。 3)同一元素的不同离子的半径大小比较 同种元素的各种微粒,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高价阳离子半径小于低价离子半 径。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是讨论法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注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突出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 编号 006 课题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 2 课时 知识 与 技能 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过程 与 方法 1、自主学习,自主归纳比较元素周期律。 2、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三 维 目 标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 教学重点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的 培养。 教学难点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的 培养。 教学方法 启发——归纳——应用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引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和化合价都呈周 期性变化。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元素的重要性质,它们是否也随原 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以第三周期为例,通 过化学实验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强弱。 [提问]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性质 强弱判断依据 金属性 1、 2、 非金属性 1、 2、 3、 [过渡]从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里,我们来设计实验探究第三 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 [板书](三)元素周期律 1、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实验一]Mg、Al 和水的反应:分别取一小段镁带、铝条,用砂纸去掉表 面的氧化膜,放入两支小试管中,加入 2~3 ml 水,并滴入两滴酚酞溶液。 观察现象。 过一会儿,分别用酒精灯给两试管加热至沸腾,并移开酒精灯,再观 察现象。 Na Mg Al 现象与冷水反 应 化学方程式 总结金 属性和 非金属 性的判 断依据 实验的 方法判 断金属 性的强 弱 1. 和水 的反应 2. 最高 24 现象 Mg 带表面有气泡;Mg 带表面变红与沸水反 应 化学方程式 Mg + 2H2O==Mg(OH)2 + H2 结论 Na 与冷水剧烈反应,Mg 只能与沸水反应,Al 与水不反应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 物碱性强弱 NaOH Mg(OH)2 中强碱 Al(OH)3 [实验二]Mg、Al 与稀盐酸反应比较 Mg Al 现象 反应迅速,放出大量的 H2 反应方程式 结论 Mg、Al 都很容易与稀盐酸反应,放出 H2,但 Mg 比 Al 更剧烈 [总结]Na、Mg、Al 与水反应越来不越剧烈,对应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越 来越弱,金属性逐渐减弱。 [过渡]我们再研究第三周期的非金属 Si、P、S、Cl 的非金属性的强弱。 [资料] Si P S Cl 单质与氢气反应 的条件 高温 磷蒸气与氢气能 反应 加热 光照或点燃时发 生爆炸而化合 最高价氧化物对 应的水化物(含 氧酸)酸性强弱 H2SiO3 弱酸 H3PO4 中强酸 H2SO4 强酸 HClO4 强酸(比 H2SO4 酸性强) 结论 第三周期的非金属 Si、P、S、Cl 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总结]第三周期元素 Na Mg Al Si P S Cl,金属性逐渐减弱,非 金属性逐渐增强。 [过渡] 如果我们对其他元素也进行同样的研究,也会得出类似的结论: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板书]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思考]写出 1—18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体会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 关系。 [讲解]原子结构周期性变化(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决定元素性质周 期性变化(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元素的非金属性)可归纳出元 素周期律 [板书]3、元素周期律 (1)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条规 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2)实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变化。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感觉到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重 要性,那么,它在实际应用中有哪些用途呢?(看书自学) 【板书】4、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一)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认真观察下表,填空并画出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线,标出其附近的 元素符号。 价氧化 物水化 物的碱 性强弱 实验的 方法比 较非金 属性的 强弱 1 IA IIA IIIA IVA VA VIA VIIA 0 1 非金属性逐渐 2 3 4 5 6 7 金 属 性 逐 渐 金属性逐渐 非 金 属 性 逐 渐 【练习】X、Y 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中能说明 X 的非金 属性比 Y 强的是( ) A、 X 原子的电子层比 Y 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B、 X 的氢化物的沸点比 Y 的氢化物的沸点低 C、 X 的气态氢化物比 Y 的气态氢化物稳定 D、 Y 的单质能将 X 从 NaX 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分析】 1、预测未知物的位置与性质 【反馈练习】Ra(镭)是原子序数最大的第ⅡA 族元素,下列说法不正 确的是( ) A、原子半径是第ⅡA 族中最大的 B、遇冷水能剧烈反应 C、位于第七周期 D、Ra(OH)2 是两性氢氧化物 2、寻找所需物质 在 能找到制造半导体材料,如 ; 在 能找到制造农药的材料,如 ; 在 能找到作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反馈练习】 1.X、Y、Z 三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而 Y 的核电荷数比 X 大 2,Z 的质子数比 Y 多 4,1 摩尔 X 的单质跟足量的酸起反应能置 换出 1 克氢气,这时 X 转为具有氖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的离子,根 据上述条件推测:(1)X Y Z ;(2)X、Y 最高价氧化物对 应水化物跟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① ,② 。 总结元 素周期 表中的 规律 多媒体 投影 金属与 非金属 的交界 处找半 导体 元素周 期表的 右上角 农 药 过度元 素找催 化剂 位 构 性 1 2.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A)铍(Be)是一种轻金属,它的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具有两性 (B) 砹是一种有色固体,HAt 很不稳定,AgAt 是有色难溶于水且感光性 很强的固体 (C)硫酸锶(SrSO4)是难溶于水和盐酸的白色固体 (D)硒化氢(H2Se)是无色,有毒,比 H2S 稳定的气体 多媒体 投影 布置作业 P16 6,7,9 板书设计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三)元素周期律 1、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元素周期律 (1)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条规律叫做元 素周期律。 (2)实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变化。 4、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课后反思 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元素的性质(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 子半径以及主要化合价、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元素周 期律,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7 编号 07 课题 离子键(第一课时) 知识 与 技能 1.使学生理解离子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2.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离子键教学,培养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力。 三 维 目 标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通过离子键的教学,培养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离子键 教学难点 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修改建议 [引 入]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食盐,食盐对维持人体的 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食盐就是氯化钠,它是由钠和 氯两种元素组成的,那么,钠和氯是如何形成氯化钠的?是什么作 用使得 Na+和 Cl-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 题。 [板 书] 第四节 化学键 [电脑展示] 钠在氯气中的燃烧实验 [过 渡] 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有大量的白烟生成,白烟就是氯化 钠的固体小颗粒,叫做氯化钠晶体。氯化钠晶体呈什么形状?它的 空间结构又是怎样的? [动 画] 展示 NaCl 的晶体样品、晶体空间结构模型。 [说 明] 与 Na+较近是 Cl-,与 Cl-较近是 Na+,Na+ 与 Na+、 Cl- 与 Cl-未能直接相连;无数个 Na+与 Cl-相互连接向空间无限延伸排 列就形成了 NaCl 的晶体。 [设疑过渡] Na+ 与 Cl-通过什么方式形成 NaCl 的呢? [思考讨论] 1、请同学们写出 Na 和 Cl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Na 和 Cl 的原子结构是否稳定?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达到稳定结构? 2、请写出 Na+ 和 Cl-结构示意图,并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NaCl 的形成过程。 [动画投影]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NaCl 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展 示氯化钠 的形状及 空间结构 投影形成 过程 28 [ 讲 述 ] 原子结构示意图必须把原子核所带电荷和核外不同层上的电子数 全部表示出来,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变成 Na+达到 8 电子 稳定结构,氯原子得一个电子变成 Cl-也达到 8 电子稳定结构,Na+ 与 Cl-相互结合就形成了 NaCl。 [设 疑] Na+ 与 Cl-之间是一种什么作用使它们不能相互远离?为 什么? [生 答] Na+带正电荷、Cl-带负电荷,它们所带电荷电性相反相 互吸引而靠近。 [设 疑] Na+ 与 Cl-能否无限制的靠近呢? [讲 述](把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NaCl 的形成过程投影出来,对 照分析。)Na+ 与 Cl-它们的原子核都带正电荷而排斥,同时原子核 外的电子与电子之间都带负电荷也相互排斥,所以 Na+ 与 Cl-两者 要相互远离;又因静电吸引作用而靠近,当 Na+ 与 Cl-接近到一定 的距离时静电吸引作用和静电排斥作用达到平衡,于是就形成了稳 定的离子键,形成了离子化合物 NaCl。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的两 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体。离子键就是阴 阳离子的静电吸引作用和静电排斥作用的对立统一体。 [Flash 动画] 带有正电荷的 Na+ 与带有负电荷的 Cl-相互靠近,到了 一定的距离时不在移动。多次重复上述操作让学生看个明白。 [投影板书] 一、离子键 1、使阴、阳离子形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 [讲 述] 通过离子键的概念我们可以了解形成离子键的粒子是什 么,粒子之间形成化合物的作用方式是什么,可以看到新的物质的 生成必须有新的化学键的生成,这就是化学反应的本质。 [讨论提纲]1、形成离子键的粒子是什么?这些粒子又是怎样形成 的?它们的活泼性怎样? 2、离子键的本质是什么?您是怎样理解的? 3、NH4+与 Cl-、CO32-能形成离子键吗?为什么?Na+与 CO32-、SO42-呢?你还能举出哪些粒子可以形成离子键? [总结讲述](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离子键的粒子是阴阳离子, 阴阳离子是由活泼的金属原子和活泼的非金属原子得失电子而形 成的。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既有静电吸引作用又有静电排斥 离子键成 键的本质: 静电作用。 29 作用,大多数的情况下只要有阴阳离子就可以形成离子键,大多数 的盐和强碱都是离子化合物,因此也存在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有 静电排斥作用,所以不会出现阴阳离子所带电荷的中和。 [投影板书] 2、离子键的本质与形成条件和形成原因 [投影讲述] 1、成键本质:静电作用 2、成键条件: (1)活泼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即 元素周表中ⅠA、ⅡA 主族元素和ⅥA、ⅦA 之间易形成离子键。 (2)有些带电荷的原子团之间或与活泼的非金属、金属的离 子之间也能行成离子键。 (3)强碱与大多数盐都存在离子键。 [练 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离子键就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引力 B.所有金属元素与所有非金属元素间都能形成离子键 C.钠原子与氯原子结合成氯化钠后体系能量降低 D.在离子化合物 CaCl2 中,两个氯离子间也存在离子键 2、下列各数值表示有关元素的原子序数,能以离子键 相互结合成稳定化合物的是:( ) A.10 与 19 B.6 与 16 C. 11 与 17 D.14 与 8[解析 答案] 1、主要考查离子键的概念 (C ) 2、主要考查离子键的形成条件。方法一:可以先根据原子序 数判断元素的名称,然后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再判断能 否形成离子键。方法二:可以根据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判断元 素所在的主族,在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从而判断能否形 成离子键。(C) [投 影]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NaCl 的形成过程。 [ 设疑过渡] 同学们,NaCl 的形成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达,但是这 只是表达了钠和氯气可以生成了 NaCl,而钠和氯气通过什么方式生 成 NaCl 的没有表达出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NaCl 的形成过程 很麻烦、难书写。能否用一种简单的形式表示 NaCl 的形成过程呢? [讲 述] 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 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也体现了原子结构的 多媒体投 影 重点讲解 电子式的 书写及形 成过程 30 特点,我们只需要在元素符号周围把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表达出来 就可以把原子的结构特点表达出来,这就是电子式。 [板 书]3、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1)电子式: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用小黑点(或 )来表 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这种式子叫做电子式。 [学生讨论] H、 Na、 Mg、Cl、O 等 原子的电 子式。 [反馈矫正] [明 确] 1、电子式中的电子一般要成对书写。但 Mg、O 等原子 的电子式常按上述方式书写. 2、同主族原子的电子式基本相同 [提 问] 你是否能写 Na+ 、 Cl- 、 Mg2+ 、 O2-等离子的电子 式? [学生讨论](略) [投影答案] [讲 述]金属原子失去了最外层上的电子变成阳离子达到稳定结 构,书写电子式时阳离子最外层上的电子通常不表达出来,所以阳 离子的离子符号就是它的电子式;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最外层达到 8 电子的稳定结构,所以阴离子的电子式要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用小 黑点表示最外层的 8 个电子并且加上[]n-来表示,n 表示阴离子带的 电荷数 。 [提 问] 讨论如何表示 NaCl 、Na 2O、CaCl 2 等化合物的电子 式? [投 影] [说 明] NaCl 的电子式的书写是把 Cl-的电子式表达出来放 Na+ 之后,Na2O 的电子式是在 O2-的电子式的两边分别写上两个 Na+的 电子式,CaCl2 的电子式是在 Ca2+的电子式的两边分别写上两个 Cl- 的电子式。 [学生讨论] 下列电子式的书写是否正确,为什么? [反馈矫正] 1、错误,表达不明确。如果是氧原子的电子式,就多 了两个电子;如果是氧离子的电子式,则漏掉了括号和电荷。2、 错误,Na 原子失去了最外层上的电子,次外层变成了最外层,一般 不把次外层上的电子表达出来,阳离子的离子符号就是它的电子式。 3、错误,-2 表示硫的化合价而不是硫离子带的电荷。4、错误,硫 离子的电子式应该加上括号。5、错误,应该把 Cl-的电子式写在 Ca2+的 电子式的两侧。6、错误,应该把 Na+的电子式写在 O2-的电子式的两 侧。 多媒体投 影练习 31 [思考讨论]为什么氯化钙的化学式写成 CaCl 2 的形式, 而它的电子式必须写成 这样的形式? [答 疑] CaCl2 只表示氯化钙的化学组成和 Ca2+与 Cl-个数比例关 系,电子式不仅表示组成和比例特点,还表示了离子键的特点,它 表示的是 Ca2+与 Cl-以离子键的方式相结合,而不是 Cl-与 Cl-以离子 键结合,如果把两个 Cl-的电子式写在一起就容易引起混淆,所以应 该把 Cl-的电子式写在 Ca2+的电子式的两侧。 [学生讨论] 怎样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 NaCl、MgCl 2 的行成过 程? [投 影] [说 明] 箭号左方相同的微粒可以和并,箭号右方相同的微粒不 可以和并。用电子式可以直观的简洁的表示出原子之间是怎样形成 离子的,又是怎样形成离子键的,这也反映了化学反映的本质,即 发生化学反应就有新键的生成。 [思考讨论] 1、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和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氯化钠的生成的区别和联系 [填 表] 化学反应方程式 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 氯化钠生成的表达 是否注明反应条件 连接方式 物质表示方式 本质区别 联系 [投影答案] 化学反应方程式 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 是否注明条件 是 否 连接方式 等号 单向箭头 物质表示方式 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学式 用电子式表示化学式 本质区别 表示新物质生成且质量守恒 表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联系 都反映了新物质的生成及质量守恒的特点 [回顾知识] 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作小结。 [ 投 影 小 结] 32 [讲 述] 同学们通过讨论学习,了解了离子键的概念,明确了离 子键的形成条件、原因和性质,要求我们在深入理解概念的基础上, 掌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布置作业 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BaCI2 NaF MgS K2O 板书设计 [板 书] 第四节 化学键 一、离子键 1、使阴、阳离子形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 2、离子键的本质与形成条件和形成原因 1、成键本质:静电作用 2、成键条件 3.形成过程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一些化学符号的电子式的书写 学生对于掌握电子式以及形成 过程感觉较吃力,需多花时间加大练习进行巩固。 33 编号 008 课题 化学键(第二课时 知识与 技能 使学生理解共价键的概念,初步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加深对电子配对法的理 解;能较为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和分子结构;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学生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 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 空间想像能力。 三 维 目 标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共价键的形成及特征;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探究式 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修改建 议 [复习]1.什么是化学键? 2.什么是离子键?哪些元素化合时可形成离子键? 3.用电子式表示 NaCI,CaF2 的形成过程。 在学生回答、板书后,给予纠正,补充。 [引入新课]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化合时形成离子 键,那么非金属元素之间化合时,形成的化学键与离子键相同吗? 引出课题。 [讲解]以氢分子、氯化氢分子的形成为例,分析化学键的形成过 程。(结合投影片,氢原子电子云的重叠过程)(见附 2) 分子中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叫离子键。活泼的金属 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化合时形成离子键。 引导学生与离子键的形成过程进行对比导出共价键的概念。 电子不是从一个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而是在两个原子间共用, 形成共用电子对(电子云的重叠)。共用电子对在两个原子核周围 运动,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 一、共价键 1. 概念: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共价键。 [提问]你学地宾分子中,有哪些原子间是以共价键结合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举例 CI2,N2H2O,NH3,CO2 的分子中原 子之间都以共价键结合。 引导学生分析 [过渡]在前一节,我们学习过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那么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如何呢? [板书]2.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 书 写 电 子 式 及 形 成 过 程。 书 写 共 价 化 合 物 的 电 子 式 及 形 成 过 程 34 [课堂练习]CI2、H2O、NH3、H2S、CO2 分子的形成过程。检查练习 情况及时纠正,指出应注意的问题。 [投影]CI2、H2O、NH3、H2S、CO2 的形成过程及这些分子的结构(电 子式和结构式) 成键的微粒是原子;成键原子必须有未成对电子;成键的性质, 共用电子对围绕双方原子核运动达到稳定结构;一般非金属元素 的原子之间可形成共价键。 [随堂检测]投影片 1.用电子式表示 Br2 分子的形成过程及 CO2 的分子结构。 2.NaCI、HCI 的形成过程有什么不同? 3.指出下列化合物中化学键的类型:NaBr、H 2S、NaOH、HF、 SO2、Na2O2、H2O。    4、共价键的极性   极性键 非极性键 共用电子对偏移程度 偏移 不偏移 构成元素 不同种非金属元素 同种非金属元素 实例 HCl、H2O、CO2、H2SO4 H2、N2、Cl2   判断共价键的极性可以从形成分子的非金属种类来判断。   例 1.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化学键存在于原子之间,也存在于分子之间   B 两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C 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吸引力   D 化学键通常指的是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 作用   解析:理解化学键、离子键等基本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化学键不存在于分子之间,也不仅是两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也可能是多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是强烈的相互作用。所 以 A、B 都不正确。C 项考查的是离子键的实质,离子键是阴、阳 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包括吸引力和排斥力)所形成的化学键, 故 C 项也不正确。正确选项为 D。   二、分子间作用力   1、分子间作用力 强 化 训 练 原 子 一 样 的 对 共 用 电 子 对 的 引 力 相 同 为 非 极 性 原 子 不 用 引 力 不 同 为 极 性 35   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 分子间作用力的实质是电性引力,其主要特征有:⑴ 广泛存在 于分子间;⑵ 只有分子间充分接近时才存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力,如固态和液态物质中;⑶ 分子间作用力远远小于化学键;⑷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熔点、沸点、溶解度等物理性质主要由分 子间作用力大小决定。   2、影响分子间作用力大小的因素   ⑴ 组成与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 力越大。   如:I2 >Br2 >Cl2 >F2 ;HI >HBr >HCl ; Ar >Ne > He   ⑵ 分子量相近时,一般分子的空间构型越对称,极性越小, 分子间作用力越小。     四、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判断方法:   1、根据构成化合物的微粒间是以离子键还是共价键结合的来 判断。   2、根据物质的类型判断。   绝大多数碱性氧化物、碱和盐都属于离子化合物。氢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含氧酸等都属于共价化合物。但要注意(AlCl3)2 等属于共价化合物,而 NaH 等属于离子化合物。   3、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判断。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是离子化合 物;熔、沸点低的化合物一般是共价化合物;溶解在水中不能电 离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等等。   4、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但也有可能含有共价键 (包括极性键、非极性键或配位键);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 子键,肯定含有共价键(包括极性键、非极性键或配位键)。 总 结 规 律。 组 成 和 结 构 相 色 的 物 质 相 对 分 子 质 量 越 大 作 用 力 越 强 熔 沸 点 越 高。 布置作业 36 板书设计 一、共价键 概念: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共价键 2.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 共价键的极性 二、分子间作用力 1、分子间作用力 2、影响分子间作用力大小的因素  三、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判断方法: ⑴ 组成与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   如:I2 >Br2 >Cl2 >F2 ;HI >HBr >HCl ; Ar >Ne >He   ⑵ 分子量相近时,一般分子的空间构型越对称,极性越小,分子间作 用力越小。 课后反思 本节的电子式的书写仍然对学生较困难,在讲解共价键时用多媒体进行 动画演示使学生产生一个直观印象。有利于书写电子式以及形成过程。在讲 解分子间作用力时要强调是结构相似。 第二章 37 编号 009 课题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知识与 技能 1、能从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变,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过程与 方法 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观化学现象,进一步发展想象能力。 三 维 目 标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能量观,加深对化学在解决能源问题中重要作用的认 识。 2、通过师生互动,增加师生感情 教学重点 1.化学能与热能的内在联系及相互转变。 2.从本质上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教学难点 1.化学能与热能的内在联系及相互转变。 2.从本质上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探究式 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修改建议 [[创设问题情景] 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遇到强光会发生什么现象?为 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遇到强光会发生爆炸。这是因 为反应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放出大量的热,使周围气体 急剧膨胀。 [进一步思考] 反应中的热量由何而来? 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是什 么? [学生思考、讨论] 从化学键角度分析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 板书: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关系 [教师补充讲解]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中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中 化学键的形成。化学键是物质内部微粒之间强烈的相互作 用,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生成物中 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是在一定的 条件下,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中的 H-H 键和 Cl-Cl 键断开, 氢原子和氯原子通过形成 H-Cl 键而结合成 HCl 分子。 1molH2 中含有 1molH-H 键,1mol Cl2 中含有 1mol Cl-Cl 键, 在 25℃和 101kPa 的条件下,断开 1molH-H 键要吸收 436kJ 的能量,断开 1mol Cl-Cl 键要吸收 242 kJ 的能量,而形成 1molHCl 分子中的 H-Cl 键会放出 431 kJ 的能量。这样,由 于破坏旧键吸收的能量少于形成新键放出的能量,根据“能 量守恒定律”,多余的能量就会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 [归纳小结] 1、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 强 调 化 学 键 的 断 开 和形成 38 要原因。 2、 能量是守恒的。 [[练习反馈] 已知拆开 1molH2 中的化学键要吸收 436kJ 的能量,拆 开 1molO2 中的化学键要吸收 496 kJ 的能量,形成水分子中 的 1mol H-O 键 要 放 出 463 kJ 的 能 量 , 试 说 明 2H2+O2=2H2O 中的能量变化。 [讲解] 刚才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 主要原因,那么,又怎样从宏观的角度来判断一个反应到 底是放热还是吸热的呢?各种物质中都含有化学键,因而 我们可以理解为各种物质中都储存有化学能。化学能是能 量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不同物质 由于组成、结构不同,因而所包含的化学能也不同。在化 学反应中,随着物质的变化,化学能也随之改变,如 H2 与 Cl2、O2 的反应。那么,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 能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学生讨论、交流] 1、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 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 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 画出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大小与反应中能量变 化的关系示意图。 [思考与分析] 甲烷燃烧要放出热量,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试从 化学键和物质所含能量的角 度分析气原因,并说明反应过程中能量的转变形式。 [提出问题] 前面我们通过对具体反应的分析,从微观和宏观两个 角度探讨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知道了化学 能和其它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变的,还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 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那么,怎样把物质变化和热 量变化统一地表达出来呢?你可以在和同学讨论的基础上 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对其他同学提出的表达方式作出评价。 补充练习: 1 、 下 列 说 法 不 正 确 的 是 ( ) A 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 物质燃烧和中和反应均放出热量 C 分解反应肯定是吸热反应 D 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决定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和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2、已知金刚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石墨是放热的。据此, 以下判断或说法正确的是( ) 化 学 键 断 裂 吸 收 能 量 形 成 化 学 键 放 出 能量 练习巩固 39 A 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 放热 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 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 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 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 3、有专家指出,如果将燃烧产物如 CO2、H2O、N2 等利用 太阳能使它们重新组合变成 CH4、CH3OH、NH3 等的构 想 能 够 成 为 现 实 , 则 下 列 说 法 中 , 错 误 的 是 ( ) A 可消除对大气的污染 B 可节约燃料 C 可缓解能源危机 D 此题中的 CH4、CH3OH、NH3 等为 一级能源 4、已知破坏 1mol N≡N 键、H-H 键和 N-H 键分别需要吸收 的能量为 946kJ、436kJ、391kJ。试计算 1molN2(g)和 3 molH2(g)完全转化为 NH3(g)的反应热的理论值,并写出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5、“用天然气、煤气代替煤炭作为民用燃料”这一改变民用 燃料结构的重大举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请分析其优 点,并将你的观点和同学讨论交流。 多 媒 体 投 影 布置作业 [作业]1、预习下一节内容 2、完成学案与测评部分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关系 课后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在复习初中化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易于掌握。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40 编号 010 课题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知识 与 技能 1、通过实验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能根据事实判断吸热 反应、放热反应,能说出中和热的涵义。 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实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交流、合作、反思、评价的学 习习惯。 三 维 目 标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1、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能量观,加深对化学在解决能源问题中重要作用的认 识。 2、通过师生互动,增加师生感情 教学重点 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中和热等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 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中和热等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 探究式 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修改建议 [创设问题情景]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生石灰,加入少量水,让学生 观察实验现象,再让学生用手触摸试管外壁,然后要求学生 回答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触摸试管外壁时有何感觉?说明什 么问题?并要求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 [结论]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糊状的氢氧化钙,试管发烫,说明 反应放出了热能。 [设问] 热能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除刚才的这个反应, 其它的化学反应过程中是不是也会有能量变化呢?其表现 形式又是怎样的?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说明] [归纳小结] 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些 能量变化通常又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板书: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设疑] 那么,化学变化中热量变化的具体形式又有哪些呢?这将 是我们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研 究、探讨,从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 法。 [学生分组实验] 见教材实验 2-1。 [思考与讨论] 用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反应中的热量变化,那么,你将 采取哪些简单易行的办法 强 调 在 化 学 反 应 中 能 量 主 要 是 以 热 量 的 形 式 体 现的 实验探讨 41 来了解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各有什么优缺点? [反思、交流与评价] 1、实验过程中,你自己最满意的做法是什么?最不满意 的做法是什么? 2、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其他同学给了你哪些启示? 你又给了他们哪些启示? [演示实验] 见教材实验 2-2 [思考与讨论]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你得出了哪些结论?写出反应方 程式。 2、你觉得做这个实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还可以做哪 些改进?实验中对你最有 启发的是什么? [小结]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的放 热,有的吸热。 [设疑]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燃烧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 是放热的,而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是吸热的, 那么,作为一类重要而常见的反应,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是放 热的还是吸热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来揭开这 个秘密。 [学生分组实验] 建议按教参 P22 页的三组对比实验进行。 [讨论与交流] 1、通过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如何解释? 2、通过这个实验,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研究 方法? 3、要明显的感知或测量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实验中应注 意哪些问题?如何减小你与同组同学的实验结果的差异? 4、听完其他小组的汇报,发现他们的哪些做法比你们好? 哪些不如你们的好?你现在是否又有了新的想法?假如要 让你设计一个能较准确地测量反应中热量变化的装置,它 的大体构造是怎样的,你可以和同学交流探讨共同确定。 [教师讲解] 1、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2、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 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氢离 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由于三 个反应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量都相等,生成水的量也相 等,所以放出的热量也相等。 3、中和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mol 水所释放的 热量称为中和热。 强 调 中 和 热 及 中 和 反应 42 4、要精确地测定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是要注重“量的 问题”,二是要最大限度地 减小实验误差。 [总结] 本节课我们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实验为主要的研究手 段,初步探讨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主要形式。相信 通过学习,同学们会有许多收获。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 也必然会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涌现出来,比如:化学反应中为 什么伴随有能量的变化?为什么有的反应放热,有的反应吸 热?如何来合理地表达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等。这些问题 我们将在下一节课上进一步探讨。 补充练习 1 、 下 列 反 应 中 属 吸 热 反 应 的 是 ( ) A 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 B 氢氧化钠与盐酸 的反应 C 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D Ba(OH)2•8H2O 与 NH4Cl 反应 2 、 下 列 说 法 不 正 确 的 是 ( ) A 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 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即可发生 C 需要加热条件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D 1mol 硫酸与足量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水所释放的 热量称为中和热。 3、 城市使用的燃料,现大多为煤气、液化石油气。煤气的 主要成分是 CO、H2 的混合气体,它由煤炭与水蒸气在 高温下反应制得,故又称水煤气。试回答: (1) 写 出 制 取 水 煤 气 的 主 要 化 学 方 程 式 ————————————,该反应是——————反应(填 吸热、放热)。 (2) 设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为丙烷(C3H8 ),其充 分燃烧后产物为 CO2 和 H2O,试比较完全燃烧 等质量的 C3H8 及 CO 所需氧气的质量比。 4、 比较完全燃烧同体积下列气体需要的空气体积的大小: 天然气(以甲烷计)、石油液化气(以丁烷 C4H10 计)、 水煤气(以 CO、H2 体积比 1:1 计) 5、 两位同学讨论放热和吸热反应。甲说加热后才能发生的 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乙说 反应中要持续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你认为他们 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一级能源 4、已知破坏 1mol N≡N 键、H-H 键和 N-H 键分别需要吸收 的能量为 946kJ、436kJ、391kJ。试计算 1molN2(g)和 3 练习巩固 多 媒 体 投 影 43 molH2(g)完全转化为 NH3(g)的反应热的理论值,并写出反 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5、“用天然气、煤气代替煤炭作为民用燃料”这一改变民用燃 料结构的重大举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请分析其优点, 并将你的观点和同学讨论交流。 布置作业 [作业]1、预习下一节内容 2、完成学案与测评部分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们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实验为主要的研究手段,初步探讨了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主要形式。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学习易于掌握。课堂 教学效果较好。 44 编号 011 课题 化学能与电能 知识 与 技能 1、 理解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 2、 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形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学生经历假设与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总结解释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探究出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 件,并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活动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 维 目 标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 秘,通过化学史的介绍,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艰辛。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探索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原理和形成的条件 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讨论式 教学媒体 边讲边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修改建议 【实验探究引入课题】 实 验 步 骤 现 象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 硫酸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 45 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 c(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 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 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 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这就让我们用化学知识 揭开电池这个谜。 【板书】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板书】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板书】1、燃煤发电的过程 【板书】2、燃烧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发生 电子转移的过程,电子转移引起化学键的重新组合,伴随着体 系能量的变化。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 接转化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 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如果要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 形式储存起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要知识点──原 电池,这种装置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储存起来,类似于 水库的蓄能。 【板书】3、原电池 【引入】实验:水果电池,引出原电池概念 (注意讲清 一 次 能 源 和 二 次 能 源 的 定义 常 见 的 一 次 能源(流水, 风力,原煤, 石油,天然气) 常 见 二 次 能 源(电力,蒸 汽) 46 实验过程) 【过渡】现在通过实验来探索怎样才能构成原电池。其结 构是怎样的? 【实验探索 1】 实验 现象 结论 Cu、Zn 片同时插入稀 硫酸中 Zn 片表面有气泡产 生,Cu 没有 Zn 能与硫酸反应, Cu 不能 用导线将 Cu、Zn 片 连接 Zn 片表面没有气泡 产生,Cu 有 (有待探索) 在导线间接上电流 表 电流表指针偏转 有电流产生 【学与问】根据你所了解的电学知识,你知道电子是怎样 流动的吗?你如何判定装置的正、负极? 【分析】当把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一同浸入稀硫酸中 时,由于锌比铜活泼,容易失去电子,锌被氧化成 Zn2+而进入 溶液,电子由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溶液中的 H+从铜片获得 电子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再结合成氢分子从铜片上逸出。 这一变化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锌片:Zn - 2e- = Zn2+ (氧化反应) 铜片:2H+ + 2e- = H2↑ (还原反应) 总反应:Zn+2H+ = Zn2+ + H2↑ 【板书】(1)原电池的定义──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 置叫做原电池。 【板书】(2)原电池的电极 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子流出(流向正极)的一极。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流入(来自负极)的一极 【过渡】现在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构成原电池条件是什 电 子 流 动 方 向:负极—正 极 电流方向:正 极---负极 补 充 原 电 池 正 负 极 判 断 的方法 47 么。是不是把两块金属用导线连接插入液体中就能产 生电流呢?是不是任何金属均可?是不是一定要金 属?是不是任何溶液均可?下面做几个实验来探索。 【实验探索 2】 实验 现象 结论 Al—Al 插入稀硫酸中 铝条有气泡产生, 电流表指针不偏 转 没有电流产生 Al—C 插入稀硫酸中 碳棒有气泡产生, 电流表指针偏转 有电流产生 Cu—Al 插入酒精中 均没有气泡产生, 电流表指针不偏 转 没有电流产生 引出组成原电池需要的条件 【板书】(3)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 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 应)。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板书】(4)原电池的原理: 较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 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 【实践活动】课本 P.37 根据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可知:利 用水果如苹果、柑橘、柠檬或番茄等都可以制作原电池。 【小结】是不是所有化学反应都可以把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 呢?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化学能是可以直接转化为电能 的,知道了设计成原电池这样的装置就可以产生电流。掌握了 酒 精 不 是 电 解质溶液 48 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不过,并不是所有化 学反应均可实现这种转化,一般只有氧化还原反应才能实现这 种转化。希望大家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设计出更好、 更环保、更高效率的电池造福。 社会小故事: 在伦敦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时因蛀 牙补过一颗不锈钢的假牙。不料后来,她又因为车祸又掉了一 颗牙,为了显示她的富有,她装了一颗黄金假牙。自此以后, 她就经常出现头痛、失眠、心情烦躁等症状。更奇怪的是,众 多的医学专家为她检查后,都找不到病因,这位夫人整日感到 精神萎靡,找遍各大医院会诊也不见效果。格林太太的病因到 底是什么呢? 聪明的同学们,请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帮格林太太找出 她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呢? 布置作业 P16 6,7,9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第二章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一、 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1、 原电池的原理 装置图 电极 电极反应 反应类型 正极 Cu 2H++2e-= H2↑ 还原反应 负极 Zn Zn-2e-= Zn2+ 氧化反应 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了解了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通过学生方进行实验、 总结解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学 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小组活动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学效 果较好,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的 要求。 49 编号 0012 课题 化学能与电能(第 2 课时) 知识 与 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电解和电镀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学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过程 与 方法 能从能量转化、装置、电极反应等方面原电池反应,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 程,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维 目 标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初步了解原电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们 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原理 教学难点 原电池反应式及总反应式 教学方法 实验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内容 修改建议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 常见的化学电池是锌锰电池 负极(锌): 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石墨): 2NH4++2e—=2NH3↑+H2↑(还原) 【学与问】 锌锰干电池即使不用,放置过久,也可能会漏液失效(作为电 解质的 NH4Cl 的水溶液显酸性)使用和保存时应注意什么? 2、充电电池 充电电池又称二次电池,它在放电时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在充电时又逆向进行,使生成物恢复原状,如此充放电可循环 进行,至一定周期后终止。 (1)铅蓄电池 (2)镍-镉碱性蓄电池 (3)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电池——锂离子电池 特点:高能电池,电压高,质量轻,贮存时间长等。 用途:电脑、手表、心脏起搏器等。 50 (4)燃料电池 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 2H2+4OH— -4e— =4H2O(氧化反应) 正极: O2+H2O+4e—=4OH—(还原反应) 总反应:2H2+O2=2H2O 【思考与交流】 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充电电池? 本节内容与前面所学过的知识的联系是电解质溶液和氧化还原 反应,其次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 原电池。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转移电子要通过导线(导体)传 递才能实现,这样就形成了电流,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在 碱 性 条 件 下 的 电 极 反 应 在 酸 性 条 件 下 的 电 极 反 应 布置作业 P16 6,7,9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 干电池 常见的化学电池是锌锰电池 负极(锌): 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石墨): 2NH4++2e=2NH3↑+H2↑(还原) 2. 充电电池 (1)铅蓄电池 (2)镍-镉碱性蓄电池 (3)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电池——锂离子电池 特点:高能电池,电压高,质量轻,贮存时间长等。 用途:电脑、手表、心脏起搏器等。 (4)燃料电池 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 2H2+4OH- -4e =4H2O(氧化反应) 正极: O2+H2O+4e=4OH-(还原反应) 总反应:2H2+O2=2H2O 小结: 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课后反思 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原电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简单易懂, 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51 编号 0013 课题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一课时) 知识 与 技能 (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了解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维 目 标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 神。 (2)通过同组合作实验和全班共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交流分享的精 神。 (3)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学习中渗透辩证法 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难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方法 指导发现与问题解决相结合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修改建 议 [问题引入]这些反应的发生所经历的时间一样吗(看图片)?炸药爆 炸(图 1)、金属锈蚀(图 2)、溶洞形成(图 3)、溶液中的离 子反应(图 4、图 6、图 7)、镁条燃烧(图 5)、溶液中新制的 氢氧化亚铁转化为氢氧化铁(8)、食物腐败、塑料老化……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图 5 图 6 图 7 图 8 [结论]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慢。 [分组讨论]化学反应有快有慢,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反应的一些现象来 多媒体 52 判断反应的快慢。例如: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丝(图 4),你能 通过观察什么现象来判断反应进行得快慢?还有哪些其他方法 观察该化学反应的快慢呢?在日常生活和化学实验过程中,观 察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慢的方法都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副板书]观察反应快慢的方法:①冒气泡快慢;②固体量的改变;③ 浑浊程度;④颜色变化;⑤温度变化等。 [过渡]物理学中用什么定量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速度。不考虑 速度的方向称之为速率。化学中用化学反应速率来表示化学反 应的快慢。因很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因此化学反应速率 通常用物质的量浓度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量来表示。 [板书]一、化学反应速率 1、 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 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均取正值)来表示。 [教师]例:将锌粒放入 5mol/L 的盐酸中,经过 10s 盐酸的浓度变成 1mol/L。 此 10s 内该化学反应的速率为 υ(HCl)=(5mol/L-1mol/L)/10s=0.4mol/(L•s) [学生]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字母表达式及化学反应速 率的单位。 [板书] 浓度的变化——△C 时间的变化——△t 表达式:υ=△C/△t 单位:mol/(L•s)或 mol/(L•min) [练习一]1、在甲、乙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同体积 3mol/L 的稀硫酸。 向甲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经过 8s 反应停止,测得硫酸 变为 1mol/L;向乙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氢钠,经过 5s 反应 停止,测得硫酸变为 1.5mol/L。比较甲、乙两试管中的反应哪 一个更快? [小结]1、反应速率的值越大,说明化学反应越快! 2、 化学反应速率表示的是平均反应速率。 [练习二]在相同条件下,等质量(金属颗粒大小相当)的下列金属与 足量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学生答 53 A、铁 B、镁 C、铝 D、钠[讨论]为什么钠的反 应速率是最快的,即决定某化学反应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外 界条件能否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即内因和外因是怎样的关系? [小结]反应物的性质是决定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外界条件的改变可 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板书]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因素 [学生]分组实验:做实验 2-5,并填表。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比较和思 考。 (注意反应物的用量要尽可能的相同,试管规格也要相同。) [学生]分组实验:做实验 2-6,并填表。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比较和 思考。 现象 结论 加入 MnO2 气泡多而快 加入 MnO2,反应速率加快 加入 FeCl3 气泡均匀 加入 FeCl3,反应速率加快 (稍慢) 不加其他试剂 无明显现象 H2O2 分解反应中,MnO2 和 FeCl3 做催化剂,加快了反应 速率 [讨论]课本 43 页的思考与交流。 除此之外,请你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其他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的外界条件因素。 [练习三]为了加快铁和稀硫酸反应制备氢气的速率,采取的最好的措施 是 A、加少量硫酸铜 B、加少量硝酸银 C、增大铁的用量 D、改用 98%的浓硫酸 现象 结论 热水 气泡多而快,产生的气体 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升温,反应速率增大 常温 气泡均匀 H2O2 分解 FeCl3 做催化 剂 冷水 气泡较少 降温,反应速率减小 学 生 动 手观察 54 [归纳](1)温度: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2)催化剂:通常加入催化剂能极大地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3)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有固体参加的反应,固体的表面积越大, 固体在同一时间内与其他反应物的接触越多,化学反应速率越 快。 (4)反应物状态:通常气相或液相反应比固相反应的反应速率大。 (5)溶液浓度: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化学反应 速率越快。 (98%浓硫酸例外) (6)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改变压强将使气体的体积发生改 变,也即相应地改变气体的浓度。故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降低压强,反应速率减缓。 (7)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 [板书]温度、催化剂、溶液浓度、固体的表面积、反应物状态、气体 压强、潮湿的空气…… [讨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因素有什么意义? 如何通过改变外界条件来达到我们所希望的反应速率呢?请举 例。 [归纳并板书]3、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因素的意义: 控制反应条件,提高那些对人类有利的反应速率,降低那些对人类反 应不利的反应速率。 参考事例:食物放在电冰箱中降温以减慢腐败的化学反应速率;做某 些化学实验时加热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使反应时间缩短反应现象更明 显;铁制门窗上涂油漆以减慢生锈的化学反应速率;食品包装袋内放 干燥剂和吸氧剂降低水和氧气的浓度以减慢食品变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工业生产中通过加快反应速率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本课内容小结] 一、 化学反应速率 1、 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 师 生 共 析 55 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均取正值)来表示。 浓度的变化——△C 时间的变化——△t 表达式:υ=△C/△t 单位:mol/(L•s)或 mol/(L•min) 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因素 温度、催化剂、溶液浓度、形成原电池、固体的表面积、反 应物状态、气体压强、潮湿的空气…… 反应物的性质是决定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外界条件的改变可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3、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因素的意义: 控制反应条件,提高那些对人类有利的反应速率,降低那些对人类反 应不利的反应速率。 [巩固练习]1、将镁带投入盛放在敞口容器内的盐酸里,反应速率用产 生的氢气的速率表示,在下列因素中:①盐酸的浓度,②镁带的 表面积,③溶液的温度,④盐酸的体积,⑤氯离子的浓度,影响 反应速率的因素是 A、①④   B、③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 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 N2O42NO2 反应,20S 内反应物 N2O4 的浓度 由 0.1mol/L 降到 0.06mol/L,则υ(N2O4)[单位为:mol/(L•S)]为 A、0.1 B、0.002 C、0.06 D、0.04 布置作业 P1.3.4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 加(均取正值)来表示。 浓度的变化——△C 时间的变化——△t 表达式:υ=△C/△t 单位:mol/(L•s)或 mol/(L•min)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因素 56 温度、催化剂、溶液浓度、形成原电池、固体的表面积、反应物状态、气 体压强、潮湿的空气…… 反应物的性质是决定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外界条件的改变可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大量化学现象和化学实验入手,通过 看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学生知道了化学变化是有快有慢的,并且可以从很多方 面观察判断化学变化的快慢,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为下面的实验探究做 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出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又通过练习,要学生明确 决定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物质本身的化学性质,外界条件可以影响反应速率。 通过实验探究和课本上的思考与交流,学生自己就能够总结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的一些外界条件因素。再通过一些日常生活、化学实验和工农业生产中人为控制 反应速率的实例,认识到学习反应速率有关知识的重要性。 57 编号 0014 课题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二课时) 知识 与 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限度的存在,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知道达到化学反应限度的特征。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 率的重要性和方法。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限度的存在,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知道达到化学反应限度的特征。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 率的重要性和方法。 三 维 目 标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 神。 (2)通过同组合作实验和全班共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交流分享的精 神。 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和产生原因,及化学反应限度的特征。 教学难点 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和产生原因,及化学反应限度的特征。 教学方法 指导发现与问题解决相结合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修改建 议 [设疑]炼铁高炉尾气之谜(学生阅读课本 45 页科学史话)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就能解开这一谜底了。你想知道吗? [板书]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设问]为什么存在化学反应限度的问题? [教师]可逆反应——在相同条件下,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都 能同时进行的反应。 正向反应:反应物→生成物 逆向反应:生成物→反应物 [讨论]1、在上述实验刚开始时,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 度是否相同?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 物的浓度又是怎样改变的? 2、刚开始时,正向反应逆向反应同时进行,反应速率是否相 同?(提示:此时反应速率与溶液的浓度有关) 3、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是怎样改变的? [小结]反应开始时,反应物浓度最大,正反应速率最大;生 学 生 阅 文 学 生 回 答 58 成物浓度为零,逆反应速率为零。随着反应的进行, 反应物浓度降低,正反应速率减小;生成物浓度增大, 逆反应速率增大。当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时, 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不再发生改变,达到表面静 止的状态——平衡状态。 [副板书] υ(反应速率) C(物质的量浓度) υ正 C(反应物) υ正=υ逆 υ逆 △ C=0 0 C(生成物)t1 t(时间 ) t1 t(时间) [板书]1、化学反应限度: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 状态时的完成程度。 2、达到化学反应限度的特征(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 (1)υ正=υ逆≠0 (2)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 [练习一]对于反应 N2+3H2 2NH3,下列说法处于化 学平衡状态的是:①υ(N2 生成)=υ(N2 消耗),②N2、H2、NH3 的分子数之比为 1∶3∶2,③单位时间内生成 2molNH3,同时消 耗 1molN2,④N2、H2、NH3 的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 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讨论]新制的氯水中都存在哪些分子和离子?氯水的化学式 怎样写?说明氯水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此反应的限 度如何?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改变这一反应的限度吗? [板书]3、化学反应的限度可以通过改变反应的条件而改变。 [过渡]很多化学反应都具有可逆性,只不过有些反应的可逆 性很小,我们视作“不可逆”。任何化学反应的进程都 多媒体 回 顾 氯 气 与 水 的反应 催化剂 高温 高温 高压 而不 服△ 59 有一定的限度,只是不同反应的限度不同罢了。我们 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来改变化学反应的限度。这将在选 修 4《化学反应原理》中详细学习。 [讨论]学习化学反应的限度有何意义? [板书]控制反应条件,最大程度地得到产物,提高反应物的 利用率。 三、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思考与交流]观看的关定向爆破的视频,回答课文 P46 页的 思考与交流。 [小结]控制反应条件,使化学反应按我们的需要进行: 对有利的或我们需要的化学反应,设法增大反应速率 以提高生产或工作效率,促进反应的完成程度以提高 原料的利用率; 对有害的或我们不希望发生的化学反应,设法降低反 应速率或阻止反应进行; 对于特殊需要的化学反应可以对反应条件进行特殊的 控制。 [板书]1、控制反应条件的意义: 按需要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反应限度 [讨论]实例分析:煤是我国能源的主要来源,能否充分提高 煤的燃烧效率对我国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阅读课文 46-47 页,回答课文中的有关问题,归纳:提高煤的燃 烧效率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小结]2、提高煤燃烧效率的方法: ①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量转化率): 用煤粉(增加固体的表面积)、空气或氧气适当过量 (增加反应物浓度)…… ②充分利用释放的能量(提高能量利用率) 炉膛采用保温材料、废气用以烧水取暖等等。 [巩固练习]1、请你解释炼铁高炉尾气之谜。从中你能够得到 学 生 思 考 讨 论 回答 60 什么启示? 2、解释“燃着的蜡烛一扇就灭,而炉火越扇越旺”这一事实。 3、对于可逆反应 2SO2+O2 2SO3,在混合气体中充 入一定量的 18O2 足够长时间后,18O2 原子 A、只存在于 O2 中 B、只存在于 SO3 和 O2 中 C、只存在于 SO2 和 O2 中 D、存在于 SO2、SO3 和 O2 中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1、化学反应限度: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完成程 度。 2、达到化学反应限度的特征(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 (1)υ正=υ逆≠0 (2)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 ]三、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控制反应条件,最大程度地得到产物,提高反应物的利用率 课后反思 本节课由科学史话“炼铁高炉之谜”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继而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反应限度的问题,随着问题探究的步步深入,引 导学生理解可逆反应中存在反应限度的原因,理解反应限度的概念及达 到反应限度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 煤的燃烧效率,理解控制化学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使 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节知识的意义所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催化剂 61 第三章 编号 0015 课题 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第一课时)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分子式。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甲烷的结构式和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4、了解甲烷及其取代反应产物的主要用途 过程与 方法 1 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实验模型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的态度。 三 维 目 标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甲烷的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教学难点 甲烷的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教学方法 实物展示、启发诱导、引导归纳、自学、讲述、实验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修改建议 通过简单计算确定甲烷的分子式 画出碳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甲烷分子的结构。 一、甲烷的分子结构 化学式:CH4 电子式: H | 结构式: H- C— H | H 空 间 正 四 面 体结构 H H:C:H H ⋅⋅ ⋅⋅ 62 二: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比空气轻,是 天然气、沼气(坑气)和石油气的主要成分(天然气中按 体积计,CH4 占 80%~97%)。 2:化学性质:甲烷性质稳定,不与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反应, 也不与强酸强碱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以下反应: (1)可燃性(甲烷的氧化反应) CH4 ﹢2O2 →CO2 ﹢ 2H2O 学生实验: ①CH4 通入酸性 KMnO4 溶液中 观察实验现象:不褪色 证明甲烷不能使酸性高锰酸溶液 褪色。 结论: 一般情况下,性质稳定,与强酸、强碱及强氧化剂等 不起反应 (2)取代反应: ② 取代反应实验 观察现象:色变浅、出油滴、水上升、有白雾、石蕊 变红。 在室温下,甲烷和氯气的混合物可以在黑暗中长期保存 而不起任何反应。但把混合气体放在光亮的地方就会发生反 应,黄绿色的氯气就会逐渐变淡,有水上升、有白雾、石蕊 试液变红,证明有 HCl 气体生成,出油滴,证明有不溶于水 的有机物生成。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 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CH4 CH3Cl CH2Cl2 CHCl3 CCl4 强 调 以 便 后 来对比 有 机 反 应 是 分部进行的, 所 以 无 论 氯 气 与 甲 烷 以 何比例混合, 四 种 卤 代 烃 都有。 光 2Cl 光 2Cl 光 2Cl 光 2Cl 63 化 学 式 CH3Cl CH2Cl2 CHCl3 CCl4 名 称 (俗名) 氯仿 四氯化碳 溶 解 性 常 温 状态 气 用途 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的比较: 取代反应 置换反应 可与化合物发生取代,生 成物中不一定有单质 反应物生成物中一定有单质 反应能否进行受催化剂、 温度、光照等外界条件的 影响较大 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 遵循金属或非金属活动顺序。 分步取代,很多反应是可 逆的 反应一般单向进行 3、用途: 甲烷是一种很好的气体燃料,可用于生产种类繁多的化 工产品。 4.补充练习 1.下列有关甲烷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采煤矿井中的甲烷气体是植物残体经微生物发酵而 来的 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C.甲烷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D.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所生成的产物四氯甲烷是 取 代 反 应 和 置 换 反 应 的 区别 多媒体投影 64 一种效率较高的灭火剂 2.下列关于甲烷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甲烷是一种具有对称结构的分子 B.甲烷分子具有正四面体结构 C.甲烷分子具有极性键 D.甲烷分子中 H-C—H 的键角为 90℃ 3 .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与 CH4 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 A.氯气 B.溴水 C.氧气 D.酸性 KMnO4 溶液 4.将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氯气混合后,在漫射光的照射下充 分反应,所得产物中物质的量最大的是( ) A.CH3Cl B.CH2Cl2 C.CCl4 D.HCl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一、甲烷的分子结构 化学式:CH4 电子式: 二: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比空气轻,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甲烷的氧化反应) CH4 ﹢2O2 → CO2 ﹢ 2H2O ①CH4 通入酸性 KMnO4 溶液中 不褪色 证明甲烷不能使酸性高锰酸溶液褪色。 结论: 一般情况下,性质稳定,与强酸、强碱及强氧化剂等不起反应 (2)取代反应: H H:C:H H ⋅⋅ ⋅⋅ 65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 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CH4 CH3Cl CH2Cl2 CHCl3 CCl4 3、用途: 甲烷是一种很好的气体燃料,可用于生产种类繁多的化工产品。 课后反思 甲烷的取代反应使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反应,很多学生 对有机反应不熟。所以要抓住有机反应的特点对甲烷的取代反应来 理解,如有机反应是分布步进行的, CH4 CH3Cl CH2Cl2 CHCl3 CCl4 所以无论氯气与甲 烷以何比例混合,最终都有 4 种卤代烃生成。写好有机反应方程式一定要了 解反应物如何断键,才能理解生成物如何成键。并本着在那儿断就在那儿接 的原则,更好的写出方程式。 光 2Cl 光 2Cl 光 2Cl 光 2Cl 光 2Cl 光 2Cl 光 2Cl 光 2Cl 66 编号 0016 课题 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第二课时) 知识与 技能 1、掌握烷烃、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现象等概念 2、了解常温下常见烷烃的状态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探究了解烷烃与甲烷结构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三 维 目 标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的定义 及写法 教学难点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的定义 及写法 教学方法 实物展示、启发诱导、引导归纳、自学、讲述、实验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修改建议 一:烷烃:结构特点和通式: 师引导学生分别书写甲烷、乙烷、丙烷正丁烷等烷烃的结 构式并分析他们的特点。 总结 烃的分子里碳原子间都以单键互相连接成链状,碳 原子的其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达到饱和状态。所以 这类型的烃又叫饱和烃。由于 C-C 连成链状,所以又叫饱和 链烃,或叫烷烃。(若 C-C 连成环状,称为环烷烃。) 结构简式:为了书写方便可以将有机物的结构式改写成结构 简式,如乙烷 CH3CH3,丙烷 CH3CH2CH3, 烷烃物理性质的规律性: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熔沸点升 高,状态由气态到液态到固态。 烷烃的化学性质与甲烷相似都能燃烧 也都能发生取代反应。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 CH2 原 子团的物质互相称为同系物。 甲烷、乙烷、丙烷等都是烷烃的同系物。 关于烷烃的知识,可以概括如下: 环 烷 烃 和 烯 烃 是 同 分 异 构体 强 调 结 构 相 似 67 ①烷烃的分子中原子全部以单键相结合,它们的组成可以 用通式 CnH2n+2 表示。 ②这一类物质成为一个系统,同系物之间彼此相差一个或 若干个 CH2 原子团。 ③同系物之间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因此化学性质相似, 物理性质则随分子量的增大而逐渐变化。 (烃基:烃分子失去一个或几个氢原子所剩余的部分叫烃基, 用“R-”表示;烷烃失去氢原子后的原子团叫烷基,如-CH3 叫甲基、-CH2CH3 叫乙基;一价烷基通式为 CnH2n+1- ) 二: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定义: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 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 构体。如正丁烷与异丁烷就是丁烷的两种同分异构体,属于 两种化合物。 正丁烷 异丁烷 熔点(℃) -138.4 -15 沸点(℃) -0.5 -11.7 我们以戊烷(C5H12)为例,看看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写 法: 先写出最长的碳链:(氢原子及其个数省略了) C-C-C-C-C 正戊烷 然后写少一个碳原子的直链: ( ) 然后再写少两个碳原子的直链:把剩下的两个碳原子当作一 个支链加在主链上: 投影练习 C CCCC | 1234 CC C CC 43 | 21 68 (即 ) C C_ C_ C C 探究 C6H14 的同分异构体有几种? 补充练习 1.下列有机物常温下呈液态的是( ) A.CH3(CH2)2CH3 B.CH3(CH2)15CH3 C.CHCl3 D.CH3Cl 2.正己烷的碳链是( ) A .直线形 B .正四面体形 C .锯齿形 D.有支链的直线形 3.下列数据是有机物的式量,其中可能互为同系物的一组是 ( ) A.16、30、58、72 B.16、28、40、52 C.16、32、48、54 D.16、30、42、56 4.在同系物中所有同系物都是( ) A.有相同的分子量 B.有相同的通式 C.有相同的物理性质 D.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5.在常温常压下,取下列 4 种气态烃各 1mol,分别在足量的 氧气中燃烧,其中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 A.CH4 B.C2H6 C.C3H8 D.C4H10 总结:同分异 构 体 书 写 原 则;碳链由长 到短,支链由 整到散、由心 到边。 5 种 布置作业 4 | 3 | 21 C C CCC −− C CCCC | 4321 −−− 69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第二课时) 一:烷烃: 烃的分子里碳原子间都以单键互相连接成链状,碳原子的其余的价键 全部跟氢原子结合,达到饱和状态。所以这类型的烃又叫饱和烃或叫烷烃。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 CH2 原子团的物质互相 称为同系物。 二: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具有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 课后反思 烷烃异构是碳链异构,通过戊烷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和命名让学 生了解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则即简单命名,并理解结构不同,物理 性质不同。烷烃同系物随碳原子数递增,其物理性质有明显的变化 规律。让学生了解并记住。 70 编号 0017 课题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一课时)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苯是从煤中提练出来的产品。 2、掌握苯的化学性质。掌握芳香烃与烯、炔烃的鉴别方法 过程与 方法 利用模型了解苯的结构,知道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这一基本原理。 分析苯和烯的结构,认识到苯的性质与烯烃的在性质上有哪些异同点。 三 维 目 标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认识乙烯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我国乙烯工业近几年的发展势态。通过 结构决定性质认识到本质决定表象,表象是本质的体现这一辨证关系。从凯 库勒对苯分子结构的认识,体验科学家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从乙烯的结构认识烯烃的化学性质以及烯、炔、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2、苯分子中的不饱和键与烯烃的不饱链和异同点 教学难点 乙烯的加成反应、乙烯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探究式 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修改建 议 【引入】右图为刚刚摘下不久的香蕉和成熟的香蕉,掺在一块放 置几天的结果是香蕉已经全部变黄。为什么刚刚摘取不久的青香 蕉与较熟的香蕉保存在一块就都变黄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 习的乙烯的功劳。 【 板 书 】 第 二 节 来 自 石 油 和 煤 的 两 种 基 本 化 工 原 料 ――乙烯 我们常说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从煤和石油不仅 可以得到多种常用燃料,而且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基本化工原料。 乙烯就是一种最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也是重要的石油化工原料。 衡量一个国家化工产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是什么?(乙烯的产量)乙 烯在化学工业上有哪些重要的用途? 参照课本 P58 思考与交流中乙烯的用途 多 媒 体 投 影 简 介 乙 烯 的作用 71 【教师】到底乙烯是怎样的物质呢?能否从石油中得到乙烯?     从石油分溜中得到的石蜡油进一步加热会得到什么呢? 【探究实验】教材 P59 石蜡油的分解实验,将分解产生的气体通 入溴水、高锰酸钾溶液,分别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现象,并填写下表 【学生】分组讨论,上述两种溶液褪色的原因?并填写上表中的 结论 【教师】结构决定性质,乙烯的性质与甲烷的差异是由其不同的 结构决定的决定的,乙烯与烷烃的结构有何差异呢? 【学与问】参照课本 P59 乙烯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写出乙烯 分子的电子式和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板书】一、乙烯的分子组成和结构 分子式:C2H4, 电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2== CH2     【教师】乙烯分子二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在同一个平面上,键 角为 1200 【板书】分子构型:平面型;键角:120° 【教师】乙烯分子在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含有一个碳碳双键, 是不饱和烃。乙烯分子的这种不饱和性使得其化学性质非 常活泼,可以发生很多化学反应。 【引导阅读】:乙烯的化学性质 P60 实验 现象 结论 通入 KMnO4(H+) 溶液褪色 乙烯可被 KMnO4 氧化 通入溴的 CCl4 溶液 溶液褪色 乙烯可与溴的 CCl4 溶液中的 Br2 反 应 点燃 火焰明亮,有黑烟 乙烯中的 C 含量较高 演 示 实 验。 含 碳 量 高 平 面 结 构 72 【板书】二、乙烯的化学性质 【共同讨论】:师生共同进行 【板书】乙烯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 于水。 1、氧化反应 (1)、燃烧—乙烯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并伴有黑烟, 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反应方程式:C2H4+3O2 2CO2+2H2O 【思考与交流】乙烯在空气中燃烧,为什么会有黑烟? 【教师】乙烯燃烧时产生的黑烟主要是由于乙烯中碳元素含量较 大,发生不完全燃烧,反应中有碳单质生产。 (2)、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反应的实质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使乙烯 被氧化。 【板书】2、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的不饱和键(双键或三键) 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 反应叫做加成反应。 【教师】在加成反应中,不饱和键中的 1 个(双键或三键)或 2 个键(三键)断裂。不饱和键两端的原子分别与其他原子或原子 团连接在一起。如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 这就是溴水褪色的原因   【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乙烯与氢气反应 (2)乙烯与氯气反应 (3)乙烯与氯化氢反应 (4)乙烯与水在加压、加热和催化剂条件下反应 【思考与交流】如何鉴别甲烷和乙烯气体,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板书】3、加聚反应 【教师】从打开双键看乙烯的自身加成——高分子材料 练 习 化 学反应 分 析 反 应原理 学 生 训 练 →点燃 1,2-二溴乙烯 73 乙烯的加聚反应: 【教师】聚乙烯无毒,生活中用来包装食品的塑料袋就是聚乙烯 【思考】根据乙烯发生加聚反应的原理,判断下列物质能否发生 加成反应,能发生的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CH2=CHCl(氯乙烯) ②CF2=CF2(四氟乙烯) 【教师】氯乙烯加聚后得到的产物叫聚氯乙烯,也可制成塑料包 装袋,但不能用来包装食品,聚氯乙烯因为有毒 【教师】认识了乙烯的典型化学性质,乙烯有什么用途呢? 学生阅读教材 P61 页。 【板书】三、乙烯的用途 【小结】制取酒精、橡胶、塑料等,并能作为植物生长调解剂和 水果的催熟剂等。 【课堂练习】 高 聚 物 是 混 合 物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乙烯 一、乙烯的分子组成和结构 分子式:C2H4, 电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2== CH2   分子构型:平面型;键角:120° 二. 乙烯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三、乙烯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反应方程式:C2H4+3O2 2CO2+2H2O→点燃 聚乙烯 74 2、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的不饱和键(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 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加成反应。 3、加聚反应 四、乙烯的用途 课后反思 乙烯典型的反应是加成反应,即碳碳双键中的一个断裂,变成单键,双 键两端的碳原子各接上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通过举例和练习让学生深刻记 住。乙烯的氧化反应即与高锰酸钾反应的现象,及应用。乙烯与溴水的反应 现象及应用。 1,2-二溴乙烯 聚乙烯 75 编号 0018 课题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二课时)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苯是从煤中提练出来的产品。 2、掌握苯的化学性质。掌握芳香烃与烯、炔烃的鉴别方法 过程与 方法 利用模型了解苯的结构,知道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这一基本原理。 分析苯和烯的结构,认识到苯的性质与烯烃的在性质上有哪些异同点。 三 维 目 标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认识乙烯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我国乙烯工业近几年的发展势态。通过 结构决定性质认识到本质决定表象,表象是本质的体现这一辨证关系。从凯 库勒对苯分子结构的认识,体验科学家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从乙烯的结构认识烯烃的化学性质以及烯、炔、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2、苯分子中的不饱和键与烯烃的不饱链和异同点 教学难点 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探究式 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修改建议 【引入】这节课起我们学习一种特殊的烃,先请大家一起看以 下化学史资料: 【创设问题情境】(投影并讲解) 19 世纪初,英国等欧洲国家城市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使 煤炭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生产煤气剩余一种油状、臭味、 粘稠的液体却长期无人问津。1825 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从这 种油状液体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碳氢化合物。法国化学家日拉 尔确定了这种碳氢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78,分子式为 C6H6,并叫作苯。 【板书】 二、 苯   【实验】 认识苯的物理性质:观察苯的色、态,并小心闻味; 将 2mL 液态苯放入试管,然后将试管放在冰盐中冷却;试管 中盛 2mL 苯,然后加入 4mL 水振荡,观察溶解情况及苯层 位置;试管中盛 4mL 苯加入少量碘晶体振荡观察溶解情况。   【归纳与小结】 通过上述实验结合书本(P61),请同学们归纳 苯的物理性质。 【板书】 1、苯的物理性质 无色、特殊气味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是一种重要 溶剂,沸点:80.1℃易挥发,熔点:5.5℃ 【思考与交流】已知苯的分子式为 C6H6,试写出苯可能的结构 简式。   投影 毒性 学 生 练 习 76 【投 影】学生练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1)CH  C—CH2—CH2—C CH (2)CH3—C C—C C—CH3 (3)CH2 CH—CH2—CH2—C CH2     (4)CH2  C  CH—CH  C  CH2   (5)CH C—CH2—C CH   【思考与交流】 若苯分子为上述结构之一,则其应该具有什么 重要化学性质?可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结论】苯分子的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 【教师】 通过上面实验我们否定了苯的链状结构。苯分子的结 构究竟如何,这在十九世纪是个很大的化学之谜。化学家为 此提出了许多结构,如: 【投影并讲解】        苯分子的可能结构(二) “三棱柱烷” 象“打开 的书”      中 可 能 出 现 的 情 况 省略 探究结构 77 但这些结构又被实验一一推翻了,直到 1865 年德国化学家凯 库勒在终于发现了苯的结构。 【板书】 2、苯分子的结构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凯库勒式) C6H6 【思考与交流】:苯的结构简式用哪种形式表示更为合理? 【教师】苯不能与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说明苯分子的结 构中不存在碳碳双键,故凯库勒式仍不能准确表示苯分子的结 构,对苯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苯分子中的 6 个碳原子之间的键 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所以,也 常用     表示苯分子 【科学史话】阅读课本 P63 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精神教育 【板书】3、苯的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苯在空气中燃烧 【板书】⑴可燃性 【思考与交流】你能写出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吗? 【教师】苯分子中的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决定了苯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既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又可以 发生加成反应。   【板书】⑵苯的取代反应 ①苯与液溴的反应 反应方程式:    + Br2        + HBr 苯 燃 烧 火 焰 明 亮 有 浓烟,但苯 不 被 高 锰 酸钾氧化 C Ń Ń C C C H ͈ H ͈ H H 或 BrFeBr2 溴苯 78 【教师】溴苯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密度比水大,不溶于水。 ②苯与硝酸的反应 【教师】苯在 50℃~60℃时,在浓硫酸作用下,可以与浓硝酸 发生取代反应。 反应方程式:     + HNO3         + H2O 【教师】硝基苯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有苦杏仁气味,有毒, 密度比水大,不溶于水。 ⑶苯的加成反应 【教师】苯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发生加成反应。比如在镍催 化下,可以与氢气加成。 【思维拓展】你能写出甲苯与液溴的取代反应的方程式吗?    苯 比 烷 烃 易于取代 思 考 如 何 提 取 硝 基 苯? 苯 比 烯 烃 难于加成 布置作业 书 P72 页 1~8 板书设计 【板书】 二、 苯   1、苯的物理性质 无色、特殊气味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是一种重要溶剂,沸点: 80.1℃易挥发,熔点:5.5℃ 2、苯分子的结构 3、苯的化学性质 ⑴可燃性 ⑵苯的取代反应 ①苯与液溴的反应 反应方程式:    + Br2        + HBr ②苯与硝酸的反应 反应方程式:     + HNO3         + H2O NO2 硝基苯 浓硫酸 △ BrFeBr2 溴苯 NO2 硝基苯 浓硫酸 △ 79 ⑶苯的加成反应 + HNO3         + H2O 课后反思 苯的结构是一难点,苯中的碳碳键不是双键也不是单键,而是一种特殊 的键,所以苯比烷烃易于取代,比烯烃难于加成,不能被高锰酸钾氧化。苯 的硝化反应试验是一个重要试验,混酸的配制,操作条件,产品的性质及分 离。都需要学生掌握。 NO2 硝基苯 浓硫酸 △ 80 编号 0019 课题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知识与 技能 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掌握乙醇的结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 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自学、分析、探索、归纳的能力。掌握氧化还 原反应的本质。 过程与 方法 学习烃的衍生物由结构到性质研究方法。 三 维 目 标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了解乙醇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用途以及在现代化科学 技术手段应用的重要意义,增强求知欲。 教学重点 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乙醇的催化氧化和被酸性高锰酸钾或酸性重铬酸钾氧化的氧 化反应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内容 修改建议 【展示】各种含酒精饮料的图片,如啤酒、白酒、葡萄 酒等。它们含有共同的成分——酒精。 【提问】对于乙醇,你已经了解了它的哪些性质? 【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 乙醇是一种无色、有醇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的小, 具有挥发性,能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能与水以任 意比混溶。乙醇俗称酒精,在酒类饮品中都含有一定量 的乙醇。某白酒标签上注有“38°”字样,试说明其涵 义。近年来,假酒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你知道假酒中有 毒的物质是什么吗? 【讲解】乙醇的分子式为 C2H6O,根据各原子的成键特 点(碳四价、氧二价,氢一价),写出其可能的结构式。 (学生可能写出的结构式为 和 CH3OH 81 ) 到底乙醇是那一种结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学生实验】取 1mL 无水乙醇于试管中,加入一小块金 属钠。 【演示实验】实验 3—2 学生填写 67 页表格。 【分析】乙醇与金属钠反应产生了氢气,说明乙醇分子 里有不同于烃分子里的氢原子存在。证明了乙醇是第一 种结构而不是第二种结构,可以简写为:CH3CH2OH 或 C2H5OH。 【板书】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讲解】“烃的衍生物”、“官能团”的概念。 【过渡】乙醇除了可以用作饮料外,还经常用作燃料, 如实验室常用酒精灯来加热。请写出乙醇燃烧的化学反 应方程式。 【板书】2、乙醇的氧化反应 (1)燃烧:CH3CH2OH+3O2 2CO2+3H2O 【学生实验】实验 3—3 【演示实验】乙醇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酸性重铬酸钾 溶液的反应 【归纳并板书】 (2)催化氧化:2CH3CH2OH+O2 2CH3CHO+2H2O (3)其他氧化剂:CH3CH2OH CH3COOH 钠 沉 入 试 管底部,钠 表 面 缓 慢 放出气泡 乙 醇 使 酸 性 高 锰 酸 钾褪色 82 【小结】乙醇发生各化学反应时的断键位置,进一步渗 透“官能团”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阅读】资料一:课本 67 页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 资料二:乙醇在人体内的生理作用 人饮酒后,分布于各组织中的乙醇,大部分在肝 内氧化分解,很少一部分在其他组织中分解。乙醇先经 醇脱氢酶的氧化,被氧化为乙醛,然后在醛脱氢酶的作 用下,氧化为乙酸,参加体内正常的乙酸代射,最后生 成 CO2 和 H2O,释放出能量。乙醛氧化为乙酸的速度较快, 因此,在一般饮酒量不多的情况下,乙醛不致于在体内 储留,但如果大量饮酒,即可发生乙醛储留,并出现中 毒症状。醉酒后,次日出现的不适感往往与乙醛的中毒 有关。另外,大量饮酒,也会给人带来其他疾病,如诱 发脂肪肝的形成,并可发展为脂肪性肝硬化,还可造成 多发性神经炎、心肌病变、脑病变、造血功能障碍、胰 腺炎、肾炎和消化性溃疡病等疾病,经常过量饮酒的人, 高血压患病率也较高。 布置作业 [作业] P77 8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一、结构:乙醇的分子式为 C2H6O, 结构式为 结构简式为:CH3CH2OH 或 C2H5OH。 二、乙醇的物理性质 三、乙醇的化学性质 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2、乙醇的氧化反应 (1)燃烧:CH3CH2OH+3O2 2CO2+3H2O 83 (2)催化氧化:2CH3CH2OH+O2 2CH3CHO+2H2O (3)其他氧化剂:CH3CH2OH CH3COOH 课后反思 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学生课后要仔细揣摩乙醇发生各化学反应时的断键位置及成键位 置。 84 编号 0020 课题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知识 与 技能 结合生活经验和化学实验,了解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加深 认识这些物质对于人类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过程 与 方法 从乙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认识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 重要影响,建立“组成——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三 维 目 标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通过对典型有机化合物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教学,培养学生 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操,意识到化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并 改变世界 教学重点 乙酸的组成,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 使学生建立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 乙酸的酯化反应。 教学方法 讨论分析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内容 修改建议 【引入】家庭蒸鱼,往往会加一些料酒和食醋,这样蒸 出的鱼味道更加鲜美,原因何在?学了本节内容,大家 可以找到答案。 【提问】如何证明食醋中含有醋酸? (可以根据乙酸的物理性质——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或者根据乙酸的化学性质——具有酸的通性,可以使酸 碱指示剂如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能与活泼金属反应(如 金属镁)生成氢气,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能与碱反应 等; 【归纳】一、乙酸的物理性质 二、乙酸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乙酸的分子式为 C2H4O2,结构简式为 CH3COOH,官能团 叫羧基。 是一个整体,具备特有的性 质 投影简介 醋酸的用 途 学生强化 训练 85 三、乙酸的化学性质 1、酸性(1)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如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红);(2)能与活泼金属反应(如金属镁)生成氢气; (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4)与碱反应等; 【设疑】乙酸具有酸的通性,但酸性如何呢?请利用所 给的实验药品,探究其酸性的强弱。 提供的药品:碳酸钠粉末,大理石,无水乙酸, 【学生进行实验】 【补充】(5)与盐反应:乙酸+碳酸盐→乙酸盐+二 氧化碳,说明醋酸的酸性强于碳酸。 【展示】不同年份的葡萄酒的图片。 【设疑】为何年份越久的葡萄酒,价格越昂贵?(葡萄 酒在贮存的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有香味的 物质,这样葡萄酒就更醇香了。) 【阅读、交流】学生阅读课本 69 页实验 3—4 的实验步 骤,交流实验中要注意的地方以及实验装置的特点(如 浓硫酸不能先加,加液时由于放热明显所以要边振荡边 缓慢加入,加热时不要过猛,防止乙酸、乙醇和产物大 量挥发,导管口不插入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以下,防 止发生倒吸)。 【学生实验】实验 3—4 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反应原理及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室将乙酸和乙醇混合,加入少量浓硫酸作催化 剂,在加热条件下起酯化反应制取乙酸乙酯: 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反应是可逆的,生成的乙酸乙酯如果留在反应液里 将抑制反应向正方向进行。加热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加快 反应速率,同时使反应生成的乙酸乙酯(沸点 77.1℃)变 举 例 醋 酸 除水垢 86 成蒸气与反应物及时分离。可是乙醇的沸点(78.5℃)和 乙酸的沸点(117.8℃)都较低,当乙酸乙酯形成蒸气被 导出时,其中会混有少量乙醇和乙酸蒸气。冷却后的乙 酸乙酯和乙醇、乙酸都互溶而难于分离。 【讨论】 1.浓硫酸起什么作用?(催化剂、吸水剂) 2.加热的目的是什么?(提高反应速率;使生成的乙酸 乙酯挥发而收集,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 3.为什么用饱和 Na2CO3 溶液吸收乙酸乙酯? (①乙酸乙酯在无机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容易分层析 出; ②中和挥发出的乙酸,生成无气味的乙酸钠,便于闻到 乙酸乙酯的气味; ③溶解挥发出的乙醇。) 4.酯化反应还属于哪一类有机反应类型? (取代反应) 提问:酯化反应中是乙酸分子脱去羟基还是乙醇脱去羟 基? 介绍:18O 的示踪实验并用动画形象说明酯化反应的机 理:酸供羟基醇供氢 【练习】书写其他醇和酸之间的酯化反应方程式。 【补充】乙酸在生活中的妙用 饱 和 碳 酸 钠的作用 87 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一、乙酸的物理性质 二、乙酸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乙酸的分子式为 C2H4O2,结构简式为 CH3COOH,官能团 叫羧 基。 三、乙酸的化学性质 1、酸性 2、乙酸的酯化反应 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课后反思 羧酸与醇的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抓住可逆这一点来理解 试剂加入顺序,反应后产物,产物的分离与提纯,硫酸的作用等。 并为下一节油脂的水解做铺垫。 88 编号 0021 课题 4 基本营养物质 知识与 技能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 过程与 方法 .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 三 维 目 标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通过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及糖类、油脂 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 教学媒体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修改建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生命由一些奇妙复杂的化学过程维持者着,人类为了 维持生命与健康,除了阳光与空气外,必须摄取食物,食物的 成分主要有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类, 这些都是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糖类、 油脂和蛋白质都是天然的有机化合物,这一章里我们就来学习 有关它们知识。首先学习较简单的葡萄糖和蔗糖。 [板书]一、糖类 [引入]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动植物所需能量 的重要来源。糖类是由 C、H、O 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 物。 简 介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有 关 糖 类 的列子。 89 [阅读]表 3-3 观察糖类代表物分子组成,分析组成上有什 么特点? [回答]三者可用一个通式来表示: Cn(H2O)m;淀粉、纤维素是 高分子化合物。葡萄糖、果糖及蔗糖、麦芽糖分别是同分异构 体。 [纠正]淀粉与纤维素的 n 值不同,不属于同分异构体。 [质疑]符合 Cn(H2O)m 的是否一定是糖类物质? [讲解] 1、通式并不反映结构: H 和 O 并不是以结合成水的形式存 在的. 2 、通式的应用是有限度的: 鼠李糖 C 6H12O5 、甲醛 (CH2O) 、乙酸(C2H4O2)、 乳酸等, [设问] 如何给糖类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呢? [板书] 糖类: 从结构上看,它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 及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 1、糖的分类: 单糖 双糖 多糖 [过渡] 在单糖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有葡萄糖 果糖 五碳糖(核 糖和脱氧核糖)等. 下面我们有重点的学习葡萄糖以及简单了解 其它单糖. [板书] 1、 葡萄糖 物理性质: 白色晶体 溶于水 不及蔗糖甜(葡 萄汁 甜味水果 蜂蜜) 分子式: C6H12O6 (180) 最简式: CH2O (30) 结构简式: 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或 CH2OH(CHOH)4CHO 葡 萄 糖 的 结构式 葡 萄 糖 与 新 制 Cu(OH) 2 反应出现 红色沉淀。 注 意 硫 酸 之 后 加 氢 90 化学性质: [实验 3-5]1、葡萄糖与新制 Cu(OH)2 反 应 [强调]制取新制氢氧化铜时,碱宜适当过量,碱性的氢氧化 铜更易跟还原性糖反应产生氧化亚铜。 [提问]观察到的现象。 [回答]溶液呈绛兰色;加热出现红色沉淀。 [板书] (1)加热条件下,葡萄糖与新制 Cu(OH) 2 反应 出现红色沉淀。 [讲解]葡萄糖还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如暖瓶内胆镀 银。 [板书](2)葡萄糖在碱性、加热条件下,能从银氨溶液中 析出银。 [讲解]葡萄糖之所以发生这两个反应,原因是含有官能团醛 基-CHO,这也是官能团醛基的特征反应。 [展示]冰糖、白糖样品。 [板书]2、双糖—蔗糖 [讲解]低聚糖: 糖类水解后生成几个分子单糖的糖.双糖、三 糖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双糖(蔗糖和麦芽糖)。 [板书] (1)分子式: C12H22O11 ;物理性质: 无色晶体,溶 于水( 可展示冰糖、白砂糖样品)。 [讲述]存在: 甘蔗、甜菜含量较多 [板书](2)化学性质: [实验 3-6]方案改进:不加硫酸与加硫酸做对比实验。 [强调]稀硫酸催化下蔗糖水解后产物的检验时,不要忘了中 和硫酸,否则硫酸易跟加入的氢氧化铜发生中和反应 [结论] 1. 蔗糖不发生银镜反应,也不和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这因为分子结构中不含有 醛基. 蔗糖不显还原性,是一种非还原性糖. 氧 化 铜 时 一 定 要 先 加 氢 氧 化 钠 淀 粉 和 纤 维 素 不 是 同 分 异 构 体 淀 粉 的 特 征反应:遇 碘变蓝 油 中 有 双 键 脂 肪 中 没有双键。 91 2. 水解反应. 在硫酸催化作用下,蔗糖水解生成一分子葡萄 糖和一分子果糖: [板书]①蔗糖不发生银镜反应,也不和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② [讲述]多糖分类: 淀粉; 纤维素通式: (C6H10O5)n [板书]3、淀粉: [讲述]1.存在: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种子或块根里,谷 类中含淀粉较多,大米 80%,小麦 70%。 2.分子量及组成:支链淀粉(80%,含有几千个葡萄糖单元 几十万 ),直链淀粉(20%含有几百个葡萄糖单元, 几万-十几万) 3.高分子化合物: 分子量很大的化合物(几万--几十万) [提问]我们吃馒头时,咀嚼时为什么会感到有甜味? [回答] 淀粉水解后生成还原性单糖, 能发生银镜反应 [讲述]不论是直链淀粉还是支链淀粉,在稀酸作用下都能发 生水解反应, 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再者纤维素也能水解生成葡萄 糖,只不过比淀粉更困难。 [讲解] 淀粉在人体内也进行水解: 唾液淀粉酶; 胰液淀粉酶。 但人类不能消化纤维素,而动物能。 [板书](1)淀粉与碘单质变兰色。 (2) 92 [过渡] 油脂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 原料,我们日常食用的猪油、牛油、羊油、花生油、豆油、茶 油、棉籽油、油菜籽油等都是油脂。 [板书]二、油脂 [讲述]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请同学们思考:以上列举的几 种油脂在常温下分别呈什么状态? [总结]在通常温度下,猪油、牛油、羊油等动物油脂呈固态, 而花生油、豆油、茶油、棉籽油、油菜籽油等植物油脂为液态。 一般说来常温下呈固态的油脂叫脂肪,常温下呈液态的油脂叫 油。 [讲述] 天然油脂多为混甘油酯。形成油脂的脂肪酸的饱和 程度,对油脂的熔点有着的影响。由饱和的硬脂酸或软脂酸生 成的甘油酯熔点较高,呈固态。而由不饱和的油酸生成甘油酯 熔点较低,呈液态。由于各类油脂中所含的饱和烃基和不饱和 烃基的相对量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熔点。 [讲述] 首先我们来学习油脂的物理性质 [板书] 1、物理性质 [提问]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请同学们比较油脂与水哪个密 度更小?油脂在水中溶解性如何? [板书] 比水轻(密度在 之间),不溶于 水。 [过渡] 因油脂属酯类化合物,故油脂和酯一样可以发生水 解反应。 [板书] 2、油脂的水解 [讲述] 油脂的水解反应和酯的水解反应一样可分两种情况 讨论,即在酸性条件下进行的水解和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水解。 我们先学习在酸性条件下进行的水解。 [板书](1)酸性条件下: [提问] 油脂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水解生成什么?反应能否进行 到底? [板书] 油脂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水解生成相应的高级脂肪酸 和甘油。由于此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因此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讲述] 工业上根据这一反应原理,可用油脂为原料来制取 高级脂肪酸和甘油。 [讲述] 刚才我们学习了油脂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下面我 们学习油脂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水解。 [板书] (2)碱性条件下 [提问] 油脂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水解生成什么?反应能否进行 到底? [板书] 油酯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水解生成相应的高级脂肪酸 盐和甘油。由于此反应是不可逆反应,故反应能进行到底。 [讲述] 因高级脂肪酸钠是肥皂的主要成分,故我们把油脂 3/95.09.0 厘米克− 93 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水解反应也叫皂化反应。 [板书] 皂化反应: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 [阅读]P74 人造脂肪 [板书]3、液态植物油+H2→人造脂肪 [阅读]P74 油酯的主要应用 [小结]略 [课堂练习] 1.糖类的概念是 A.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的有机物 B.符合通式 Cn(H2O)m 的化合物 C.有甜味的物质 D.一般是多羟基醛、多羟基酮以及 能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 2.葡萄糖是一种单糖的主要原因是 A.在糖类结构中最简单 B.在所有糖类中碳原子数 最少 C.分子中含有一个醛基 D.不能再水解生成更简单 的糖 布置作业 P76 1、2 、4、5、7 板书设计 一、糖类 糖类: 从结构上看,它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生成它们的物 质. 糖的分类: 单糖 双糖 多糖 1、 葡萄糖 物理性质: 白色晶体 溶于水 不及蔗糖甜(葡萄汁 甜味水 果 蜂蜜) 结构简式: 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或 CH2OH(CHOH)4CHO 化学性质: (1)热条件下,葡萄糖与新制 Cu(OH)2 反应出现红色沉淀。 (2)葡萄糖在碱性、加热条件下,能从银氨溶液中析出银。 2、双糖—蔗糖 (1)分子式: C12H22O11 ;物理性质: 无色晶体,溶于水( 可展示冰糖、 94 白砂糖样品)。 (2)化学性质: ①蔗糖不发生银镜反应,也不和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② 3、淀粉 (1)淀粉与碘单质变兰色。 (2) 二、油脂 1、物理性质: 比水轻(密度在 之间),不溶于水。 2、油脂的水解 (1)酸性条件下:油脂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水解生成相应的高级脂肪酸和 甘油。 (2)碱性条件下:油酯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水解生成相应的高级脂肪酸盐 和甘油。 3、液态植物油+H2→人造脂肪 课后反思 糖类的分类里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淀粉和纤 维素不行。葡萄糖和麦芽糖有醛基,所以可以发生银镜反应,也可和新制氢 氧化铜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和应用。并设计 试验证明淀粉是否完全水解。然学生学有所用,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编号 0022 课题 3、4 基本营养物质 知识与 技能 .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过程与 方法 .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三 维 目 标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通过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的教学和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 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95.09.0 厘米克− 95 教学重点 ; 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学难点 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 教学媒体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修改建 议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复习 二、.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实验 3—5]——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特性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葡萄糖+新制 Cu(OH)2 共热,生成砖红色沉淀 淀粉+碘酒 变蓝色 蛋白质+浓 HNO3 共热,变黄色 2.葡萄糖的特征反应 (1)葡萄糖 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 光亮的银镜 新制 Cu(OH)2 和银氨溶液都是碱性的。 上列两反应,常用于鉴别葡萄糖。 3 淀粉的特征反应: 在常温下,淀粉遇碘变蓝色。 严格地说,淀粉遇到 I2 单质才变蓝色,而遇到化合态的碘如 I -、IO 等不变色。 可用碘检验淀粉的存在,也可用淀粉检验碘的存在。 4 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颜色反应: 蛋白质 变黄色 (2)灼烧反应:灼烧蛋白质,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严格地说,浓 HNO3 只能使含有苯环的蛋白质变黄色。 以上两条,常用于鉴别蛋白质 三、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1.[实验 3—6]蔗糖的水解反应 现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这两个 反应实 质是醛 基被氧 化成羧 基,经 常利用 这两个 反应检 验醛基 的存在 △ 新制  → 2Cu(OH) △ 银氨溶液 → - 3  → 3HNO浓 96 解释:蔗糖水解产生了葡萄糖。 2.糖类的水解反应 C12H22O11+H2O C6H12O6+C6H12O6 蔗糖          葡萄糖  果糖 (C6H10O5)n+nH2O nC6H12O6 淀粉(或纤维素)      葡萄糖 单糖是糖类水解的最终产物,单糖不发生水解反应。 糖类在实验室中水解常用 H2SO4 作催化剂,在动物体内水解则 是用酶作催化剂。 淀粉和纤维素的最终水解产物相同,都是葡萄糖。 3.油脂的水解反应 (1)油脂+水 高级脂肪酸+甘油 (2)油脂+氢氧化钠 高级脂肪酸钠+甘油 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做皂化反应。工业上常用此 反应制取肥皂。 甘油与水以任意比混溶,吸湿性强,常用作护肤剂。 油脂在动物体内的水解,是在酶催化下完成的。 4.蛋白质的水解: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氨基酸。 甘氨酸       丙氨酸 苯丙氨酸 谷氨酸 氨基酸分子中含有碱性基氨基(—NH2)和酸性基羧基(—COOH), 氨基酸呈两性。 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 α—氨基酸 (1)葡萄糖和果糖的存在和用途 注意葡 萄糖和 果糖是 同分异 构体 天然蛋 白质的 水解产 物是 a 氨基酸  →催化剂  →催化剂 酸  △ →∆ CH 2 NH 2 COOH CH 2 NH 2 COOHCH COOH NH 2 CH 2 CH C 6 H 5 COOH NH 2 CH 2 CH 2 CH HOOC 97 葡萄糖和果糖 (2)蔗糖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蔗糖 (3)淀粉和纤维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淀粉 纤维素 2.油脂的主要应用 (1)油脂的存在:油脂存在于植物的种子、动物的组织和器官中 油脂中的碳链含 碳碳双键时,主要是低沸点的植物油;油脂 的碳链为碳碳单键时,主要是高沸点的动物脂肪。 油 脂肪 (2)油脂的主要用途——食用 油脂+水 高级脂肪酸+甘油;放出热量 油脂是热值最高的食物。 油脂有保持体温和保护内脏器官的功能。 油脂能增强食物的滋味,增进食欲,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油脂增强人体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过量地摄入脂肪,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3.蛋白质的主要应用 (1)氨基酸的种类 氨基酸 (2) 蛋 白 质 的 存 在 看书总 结               等合成补钙药物和维生素 医疗输液 食品加工 主要用途 血液中 水果和蔬菜中存在 C    糖、冰糖等主要用途:食用,如白 和甜菜中存在:主要存在于甘蔗         生产葡萄糖和酒精 食用主要用途 的种子和块茎中存在:主要存在于植物                黏胶纤维等 维素乙酸酯和制造纤维素硝酸酯、纤 有通便功能造纸食用:加强小肠蠕动, 主要用途 素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 植物的茎、叶、果皮中存在 在一定条件下 + → 2H →酶       成,不必由食物供给 元素合:人体可利用种共非必需氨基酸 物中补给 从食:人体不能合成,只能种共必需氨基酸 N)12( )8( 98 (3)蛋白质的主要用途 (4)酶 酶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酶是生物体内的重要催化剂。 作为催化剂,酶已被应用于工业生产 4.科学视野——生命的化学起源 导致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是在有水和无机物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的: ①简单的无机物和有机物转化为生物聚合物;②以第一阶段产生的 单体合成有序的生物聚合物;③对第二阶段形成的生物聚合物进行 自我复制。 五、例题讲评 【 例 1 】 下 列 说 法 正 确 的 是 (  ) A.糖类、油脂、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B.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由 C、H、O 三种元素组成的 C.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D.油脂有油和脂肪之分,但都属于酯 解析: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和多糖能水解,单糖 不水解。A 错误。 糖类、油脂都是由 C、H、O 三种元素组成的。蛋白质的水解 产物中含有氨基酸,氨基酸中含有—NH2,则推知蛋白质中除含 C、 H、O 三元素外,还含有 N 元素等。B 不正确。 糖类中的单糖和二糖及油脂都不是高分子,多糖及蛋白质都是 高分子。C 不正确。 D 选项正确。 多媒体 投影 蛋白质 细胞: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 动物 植物:种子中具有丰富的蛋白质 肌肉 皮肤 发、毛 蹄 角 蛋 白 质 食用:蛋白质 胃蛋白酶+  胰蛋白酶  氨基酸  蛋白质  激素  酶  尿素 纺织业:动物的毛、蚕丝等 皮革业:动物的皮 医药业:用驴皮制作阿胶 化工业:从牛奶中提取酪素,制造塑料等 99 答案:D 【例 2】某物质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两种物质 A 、 B , 且 A 和 B 的 相 对 分 子 质 量 相 等 , 该 物 质 可 能 是 ( ) A.甲酸乙酯(HCOOC2H5) B.硬脂酸甘油酯 C.葡萄糖(C6H12O6) D.淀粉〔(C6H10O5)n〕 解析:逐项分析。 A 可选: HCOOC2H5+H2O HCOOH+C2H5OH 46 46 B 不可选:           3×284   92 C 不可选,因为葡萄糖不水解。 D 不可选,因为淀粉水解只生成一种物质。 答案:A (2)乙方案:淀粉液 水解液 无银镜 现象 结论:淀粉尚未水解。 答案:乙方案操作错误,结论亦错误。淀粉水解后应用稀碱中 和淀粉溶液中的 H2SO4,然后再做银镜反应实验。本方案中无银镜 现象出现是因为溶液 pH<7,故该溶液中淀粉可能尚未水解,也可 能水解完全或部分水解。 (3) 丙方案:淀粉液 水解液 中和 液 结论:淀粉水解完全。 答案:丙方案操作正确,结论正确。 上述 3 个方案操作是否正确?说明理由。上述 3 个方案结论是否正 确?说明理由。 7.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从日本进口了数亿吨 大豆,用传统的压榨法怎么也提取不出油来。后来发现大豆上都留 有一个小孔。请走访 1 家现代化的植物油厂或上网查询有关资料, 然后解释其原因,并用概括性语言回答工厂里现代化的提油技术是 多媒体 投影 稀硫酸 的作用 催化剂 的作用 H + △ C C C C 17 17 17 17 H H H H 35 35 35 35 COO COO COO COO +3H 2 O 3 OH OH OH CH 2 CH 2 CH 2 CH CH H CH 2 H + △ + ∆  → 42SOH稀 微热 银氨溶液 → ∆  → 42SOH稀  → 溶液NaOH →    → → 无现象碘水 生成银镜银氨溶液 100 用什么方法。 答案: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提取植物油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榨油方 法 ——压榨法。当时,国际上先进的方法是萃取法:在大豆上打 1 个 小孔,将大豆放入 CCl4 中萃取。我国从日本进口的数亿吨大豆,就 是被萃取了豆油的大豆,所以压榨是不会出油的。现在,我国大型 企业提取植物油采用的先进技术也是萃取法。 8.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元素的蛋白质,经测定其含铁的质量分 数为 0.34%。若其分子中至少有 1 个铁原子,则血红蛋白分子的最 低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 解析:由于 Ar(Fe)/Mr(血红蛋白)=0.34% 所以;Mr(血红蛋白)= = =16471。 答案:16471 布置作业 书 P82 页 9、10 板书设计 三、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1.[实验 3—6]蔗糖的水解反应 2.糖类的水解反应 3.油脂的水解反应 4.蛋白质的水解: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氨基酸 四、糖类、油脂、蛋白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 糖类、油脂、蛋白质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应用,本节课通过例题和习 题,看到有机物在生活的作用,提高了学习兴趣。 第四章 0.34% )Fe(rA %34.0 56 101 编号 023 课题 第一节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知识与 技能 1. 重点掌握金属冶炼的原理,熟悉金属冶炼的步骤以及方法。 2. 了解海水中主要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3. 掌握海水淡化的常用方法,明确海水资源的利用形式。 过程与 方法 1.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 活动探究,通过了解金属资源的开发,金属冶炼,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比较能力。 三 维 目 标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 帮助学生树立节约资源、爱护环境、变废为宝的意识。 2. 使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化学。 教学重点 了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及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适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内容 修改建议 【学习探究】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除了 等极少数金属外,绝大多数金属元 素以 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在地壳中含量最高 的金属元素是 ,其次是 。人们日常应用的 金属材料,多为合金或纯金,这就需要冶炼金属。工业上金属 的冶炼是指 。 2.金属的冶炼 阅读课本 P82-83,完成下列内容: 金属的活动性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冶炼方法。冶炼的实 质 。 (1) 热分解法 在金属活动顺序中,位于汞以后的不活泼金属可以直接用 的方法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例如: 氧化汞分解: 氧化银分解: (2) 热还原法 对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 Zn-Cu 段的金属的冶炼可以通过 来完成,常用的还原剂有 、 、 等。例如: 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 氧化铜和氢气反应: 对 于 一 些 高 熔 点 的 金 属 如 铁 、 铬 、 锰 、 钨 等 可 以 用 冶炼。 学 生 自 学 探究 方法总结 热分解法 热还原法 电解法 102 观察〖试验 4-1〗,完成下列表格 现象 铝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 讨论:⑴在实验中为什么要在铝与氧化铁混合粉末的上面加少 量的氯酸钾固体,中间插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镁条? ⑵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3) 电解法 对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 Zn 前面非常活泼的金属,采用一般的 还原剂很难将它们还原出来,工业上常 用 冶炼,例如: 电解熔融的氯化镁: 电解熔融的氯化钠: 电解熔融的氧化铝: 阅读课本 P83 最后一自然段,完成 3。 3.合理开发和利用矿物资源,有效使用金属产品、材料,主要 的途径有 , , , 。 小结:1.常见金属的冶炼原理 金属 冶炼原理 Fe Cu Mg Al Na 2.除上述几种冶炼金属的方法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请就举 例说明。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阅读课本 P84-86 完成下列内容。 强化体会 学 生 填 表 练习 103 1. 海水中水的储量约为 1.3 ×109 亿吨,约占地球上总水量 的 。海水中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 括 和 。 2.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 、 、 等。 3、由于与 的相互作用,海水中溶解 和悬浮着大量的 和 。由于海水的储量 大,即使有些元素的富集程度很低,其总量也很可观。 4.海水中主要的化学元素有哪些? 5.完成〖实验 4-2〗,并填写下表 现象 解释或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往滤液中加几滴稀硫酸和 H2O2 再往上述溶液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 讨论:⑴本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⑵实验前为什么要用刷子而不用水冲洗干海带? ⑶碘易升华,为什么还可以用酒精灯灼烧干海带? ⑷能否用氯水代替稀硫酸和双氧水? 6.结合课本 P85 资料卡片内容,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模拟 Br_转 变为 Br2 的生产过程,写出实验步骤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7.根据课本 P85 最后一自然段,思考为提高海水制溴的经济效 益,在工业生产中可采取哪些措施? 学生自学 讨论 练习巩固 布置作业 [作业] P77 8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热分解法 2、热还原法 104 3、电解法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课后反思 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要求学生课后要 认真加以联系和巩固。 105 编号 024 课题 4.2 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保护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煤、石油、天然气作为能源及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   2.掌握煤的干馏、液化、气化的原理及利用。 3.掌握石油的裂化、裂解反应及聚合反应的定义及应用。 过程与 方法 了解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绿色化学的含义。 三 维 目 标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认识到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煤的干馏、液化、气化的原理及利用,石油的裂化、裂解反应及聚合反应的 定义及应用,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绿色化学的含义。 教学难点 石油裂化的原理 教学方法 讲解,举例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内容 修改建议 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同时也是重要 的化工原料,如乙烯和苯就是从石油和煤中提取出来的。化石 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其综合利用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当前, 我国工业燃料动力的 80%依靠煤,化工原料的 65%是煤。 煤是不是炭?有人说用煤可以制成布、橡胶等,这是怎么回事? 1、煤的综合利用 阅读课本 P86~87 煤的综合利用内容。 (1)请用你知道的事实说明煤的成分。 (2)煤的干馏属于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有哪些主要产品? (3)为什么要进行煤的气化和液化? 煤主要含有哪些元素? 煤主要含碳元素,但不是只含有碳,所以煤不是炭。(引导学生 明确碳≠炭) 煤的干馏 煤——火力发电的原料、焦炭——作还原剂,用于冶炼金属、 煤焦油——分离出苯、二甲苯等有机物、焦炉煤气——用作燃 料…… 煤燃烧时不仅产生我们所需的能量,同时还会生成大量的二氧 化硫、氮的氧化物、碳的氧化物和烟尘等污染物。为了减少煤 燃烧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人们一方面采取措施,改进燃煤技 术、改善燃煤质量和排烟设备;另一方面,设法把煤转化成清 洁的燃料。煤的气化和液化就是使煤变成清洁能源的有效途径, 同时煤的燃烧效率等也能够得到提高。 引 入 简 短 些 106 写出煤的气化过程的主要反应方程式。 当少量水洒在烧得通红的煤上时,火不但没有熄灭,反而烧 得更旺,这就是煤的气化。 [小结] 煤的综合利用 2、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气体燃料与空气混合充分,容易完全燃烧,与固体燃料相比有 较高的利用率。 气体燃料便于运输,使用方便(易点燃,易熄灭),且清洁卫生。 天然气是一种高效、清洁的燃料。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炼制石油可以得到许多有机化合物。石油的分馏、催化裂化、 裂解等都是炼制加工石油的重要手段。 3、石油的综合利用 未经加工的石油叫原油,是一种棕黑色粘稠液体。 石油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用什么事实可以证明? 石油是混合物。它主要是由多种的碳氢化合物组成。 谁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你最熟悉的石油产品,简述它的用途? 汽油,用于汽车、摩托车的燃料。 煤油用作飞机燃料、煤油炉燃料。 柴油可用作发动机的燃料。 沥青用来铺路,石蜡用作化工原料。 金属钠保存在石蜡油或煤油中。 …… 刚才所说的汽油或柴油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 通过石油的分馏可得到汽油和柴油等。 观看视频“石油的分馏”并阅读课文 P87 有关内容。 (1)什么叫分馏? (2)分馏的设备:分馏塔 (3)主要产品:轻质油(汽油、煤油、柴油等)和重油(含碳 原子较多) (4)产品特点:轻质油少(社会需要量大)、重油多(社会需 要量小) 视频播放 天 然 气 讲 解 可 简 略 些 107 (1)什么是裂化?裂化与裂解有什么区别? (2)催化裂化的目的:提高汽油的产量。 (3)写出十六烷裂化、裂解的化学方程式,分析其化学键的断 裂与形成过程。 (4)联想石蜡油分解实验,了解裂解的目的:获得乙烯、丙烯、 甲烷等重要的化工原料。 阅读课本图 4-6 原油的分馏及裂化的产品和用途示意图。 石油的综合利用 总之,煤、天然气和石油的综合利用意义非常大,我们熟悉 的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这三大合成材料,都是以煤、天 然气和石油为原料生产的。 三大合成材料的样品、生活中常见的合成材料图片。 由三大合成材料制得产品,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聚乙烯塑料及其产品就是典型的代表。 写出乙烯合成聚乙烯的化学方程式。 高分子化合物及其特征。 前面学过的基本营养物质中,有哪些是高分子化合物? 淀粉、纤维素和蛋白质。(强调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一些常见的高分子化合物及其用途。 化石燃料的使用既给予了人们方便,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同时 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我们应辨证地认识发展生产和治理环境 的关系。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寻找新的能源是有待解 决的问题。 石油裂化 复 习 加 聚 反 应 的 特 点 布置作业 学案与测评 板书设计 1、煤的综合利用 2、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3、石油的综合利用 课后反思 煤的干馏、液化、气化的原理及利用,石油的裂化、裂解反应及聚合反应的 定义及应用,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绿色化学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学生课后要仔细阅读课本,了解这些内容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