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资料简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四) ‎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之人 非凡之学 梁志刚 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作为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季羡林归国无路,只得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讲师,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此期间发表了多篇重要学术论文,奠定了其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领域的地位。‎ ‎1946年7月回国,经陈寅恪推荐,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言文学系并担任系主任,开创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东方学研究。‎ 在东语系迎新会上,作为系主任的季美林没有一点名教授“派头”,他穿着既非西装革履,也非潇洒长衫,而是一身半旧的蓝咔叽布中山装。瘦高身材,慈眉善目。讲话声音不高,语速不快,他说:“一个大学生需要十二个农民来养活,你们的同龄人一百人才有一个能上大学。”期望新生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刻苦学习,学成报国。‎ 季美林10岁开始学习英文,水平极高,他备课仍一丝不苟。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对同一个英语单词有不同的读音,甚至含义也有差别。他为了把这些细微的差别讲清楚,请教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外教。讲翻译技巧时,他在黑板上画了两个部分重合的圆圈,说:“汉语和外语含义并非一一对应,仅重合部分可以相通,要从上下文的意思辨析词义。”同学们一目了然,戏称为“季羡林大饼”;印度学是他的专长,但印度学浩如烟海,当时没有教材,季羡林利用有限的时间,提纲挈领,把印度主要历史时期、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民族、宗教、社会现状讲得一清二楚。他讲课旁征博引、炒语连珠,同学们每周都盼着听他的课。‎ 在“文革”时期,季羡林不顾个人安危,仗义执言,被抓进牛棚。1969年秋天,经一年多炼狱般的折磨,九死一生的季美林被下放改造。在寒冷的旷野里,年近六旬的他顶着凛冽的北风,穿一件单薄的旧棉袄,脸冻得铁青,胡子茬和眉毛上结满白霜,和学生一起顶着星星出早操,挖防空洞,往麦子地里挑粪,蹲在场院里啃窝窝头、喝稀粥。就这样的冬天,仍常常听见先生低声吟诵雪菜的诗句:“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1985年季羡林主持敦煌吐鲁番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他高屋建瓴地阐迷了人类四大文化体系,赢得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赞誉。有学者宣称:“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季羡林针锋相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并在会上形成了共识,“让外国学者也跟着我们走”,这是他的志向,也是他对新一代学人的殷切期望。‎ 他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不仅为古籍整理付出了大量心血,还发起抢救家书活动。他支持档案事业,认为保管好档案、维护历史的真实面目是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功业。当他得知国家启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时,他积极支持,还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题写了书名。‎ ‎2001年11月,学生张保胜在大钟寺现场讲解永乐大钟上铭刻的梵文陀罗尼,90岁高龄的季先生不顾众人劝阻,坚持坐在寒风里,认真听了两个多小时。事后他的学生问他:“就是为张保胜站脚助威,也没有必要在那里冻两个多小时呀。”先生回答说:“有必要。因为他讲的有些新东西,有的我还不了解。”在他的指导下,张保胜教授坐了十年“冷板凳”,终于将大钟上的梵字铭文考释得一清二楚。季羡林在北大从教60余载,几代学子都受到恩泽。‎ 晚年似风光,各种不虞之誉夹杂求全之毁如同潮水般涌来的时候,他著文坚辞三顶桂冠;他还郑重申明:“我七十岁以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季羡林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他既是学界泰斗,又是世人楷模。可是先生本人却说,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英雄业绩。“麟凤”也好,平凡也罢,季老就是一个集非凡与平凡于一身的人。‎ ‎(节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季羡林早年在德国学习的经历,奠定了其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领域的地位,为其开创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东方学研究奠定基础。‎ B.季羡林先生是北大著名的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他衣着朴素,语气平和,对新生充满关爱并寄予厚望。‎ C.季羡林先生治学严谨,一丝不苟,虚心向外教请教英文单词的细微差别;教学生动形象,善于借助画图辅助教学。‎ D.季羡林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教和保护,在古籍整理、抢救家书、支持国家启动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等方面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 A.季羡林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在没有教材、知识繁多的情况下,他把印度的历史、人物、民族、宗教,社会方面讲解得清晰明了。‎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B.“文革”时期,季羡林仗义执言,惹祸上身,受到折磨,他在恶劣的环境中仍吟诗,鼓励在困境中的学生积极乐观。‎ C.季羡林针对有的学者提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让外国学者也跟着我们走”的观点赢得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赞誉。‎ D.90岁高龄的季羡林仍坚持在寒风中听完学生张保胜的讲解,对学生的支持和帮助,对学问的执着与热忱,实在令人感动。‎ E.季羡林先生晚年坚辞三顶桂冠的郑重申明,既表现了他为人谦虚,内心坦诚的品格,又展现了他实事求是,淡泊功名的风范。‎ ‎3.季羡林的“非凡之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 ‎ ‎ ‎ ‎【参考答案】‎ ‎1.A ‎2.DE ‎3.①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奠定了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领域的地位。②创建东方语言文学系,开创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东方学研究。③理清了印度主要历史时期、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民族,宗教、社会现状。④高屋建瓴地阐述了人类四大文化体系,并提出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观点。⑤他抢救和保护了民族文化遗产。‎ ‎【试题分析】‎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时要扣住一个方面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非凡之学”,回答时可根据文中季老在做学问中的具体表现来总结归纳。答题时注意文中的这些语句“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此期间发表了多篇重要学术论文,奠定了其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领域的地位”,“创建东方语言文学系并担任系主任,开创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东方学研究”,“季羡林利用有限的时间,提纲挈领,把印度主要历史时期、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民族、宗教、社会现状讲得一清二楚”,“他高屋建瓴地阐迷了人类四大文化体系,赢得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赞誉。有学者宣称:‘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季羡林针锋相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他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不仅为古籍整理付出了大量心血,还发起抢救家书活动”。 ‎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谢冕《云游》)‎ ‎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受裨益。‎ C.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D.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B.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C.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D.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3.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 ‎ ‎ ‎ ‎ ‎1.C ‎ ‎ ‎2.B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最重要的转折”依据不足,表述牵强。故选B。 ‎ ‎3.①优越的教育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求学于名校,受教于名师,结交名流贤达。②具有远大的抱负。改造中国社会,使中国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的宏愿,是徐志摩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学说、投身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③海纳百川的学术素养。法律、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专业训练,再加上努力好学,勤奋热情,使他具有与众不同的视野与眼光。④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创办新月社,主编《新月》杂志,使五四精神得以持续,也使新月社产生了广泛影响。‎ ‎ ‎ ‎ ‎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