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资料简介

第二讲 随堂演练 ‎1.(2017·江西中考)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 A.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原子大小不同 C.原子种类不同 D.原子数目不同 ‎2.(2017·兰州中考)下列有关碳单质的性质和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 B.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是因为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C.C60表示一个C60分子 D.所有碳单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 ‎3.(2017·唐山滦南县二模)化学物质通常都有其“功”与“过”,以下对化学物质的评价不符合事实的是( )‎ A.氧气可供人呼吸但会使食物变质 B.化肥能促进植物生长但会污染土壤 C.一氧化碳可用于冶炼金属但会使人中毒 D.二氧化碳能灭火但会造成酸雨 ‎4.如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 ‎①不能燃烧 ②不支持燃烧 ③还原性 ④密度比空气大 ⑤密度比空气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⑤‎ ‎5.(2017·沧州模拟)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两个小实验,其中的花朵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对这两个实验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实验1说明了石蕊遇酸变红 B.实验2为对照实验,说明H2O不使石蕊变红 C.实验2可为验证实验,说明CO2与H2O发生了反应,而且生成一种酸 D.这两个实验还存在不足:不能说明CO2能否使石蕊变红 ‎6.如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试管内溶液变红 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试管内溶液变蓝 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⑤‎ ‎7.(2017·沧州模拟)下列关于CO和CO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CO和CO2均具有可燃性 B.CO和CO2均能与H2O反应 C.CO和CO2的密度均大于空气的密度 D.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8.(2017·石家庄裕华区模拟)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 )‎ A.CO2可用于人工降雨,CO可用于光合作用 4‎ B.通常情况下,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 C.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D.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9.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 A.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 B.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通过石蕊溶液 D.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10.“低碳生活”有望成为新的时尚流行全球。“低碳生活”是指工作生活中所耗能量要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不属于“低碳生活”的是( )‎ A.多用电子邮件、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 B.多用一次性消费品 C.将普通灯改为节能灯,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D.购物自带环保布袋,不用塑料袋 ‎11.(2017·东营中考)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不正确的说法是( )‎ A.甲、乙两处的现象分别是:黑色粉末减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 B.甲处发生的反应是典型的吸热反应 C.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 D.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进行尾气处理 ‎12.回答下列与含碳物质有关的问题:‎ ‎(1)在金刚石和石墨中,能用于制作干电池电极的是________。‎ ‎(2)制糖工业中利用活性炭的________性脱色制白糖。‎ ‎(3)CO2与H2O反应,生成一种能使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这种物质是________。‎ ‎(4)炼铁时高炉内发生如下反应:CO2+C2CO,其中______发生氧化反应。‎ ‎13.(2017·青岛中考)根据下列装置图填空:‎ ‎(1)写出上图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组装好仪器后,应先____________________,再添加药品。‎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装置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4.(2017·唐山丰南区一模)化学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趣味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a、b、c均已关闭)。‎ 4‎ ‎(1)在A装置的锥形瓶中加入大理石,连接A、B装置。打开a、c,向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检验集气瓶气体已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闭a、c,打开b,观察到B装置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017·济宁中考)某实验小组利用下面实验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请根据实验装置和实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二氧化碳与碱反应时,将装置A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装置D未出现浑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可将二氧化碳先通过装置______,再通入装置D,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时,实验分两步进行:首先将二氧化碳通过石蕊溶液浸泡的干燥纸花,再将二氧化碳通过石蕊溶液浸泡的湿润纸花,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结合上面实验,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16.(2017·重庆中考B卷)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用于实验室制取CO2,并对他的部分性质进行探究,按要求答题。‎ ‎(1)仪器m的名称是__________,图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图B中的两个气球悬浮在空气中,则气体甲可能是______(填序号)。‎ a.空气   b.氧气    c.氢气 ‎(3)往图C中的试管通入CO2,当出现________________现象,表明石灰水的溶质刚好完全沉淀。‎ ‎(4)向图D中的塑料软瓶中倒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迅速拧紧瓶盖,振荡,可观察到瓶子变瘪。若使塑料瓶恢复原状,可用注射器向瓶中注入过量的__________________(填试剂名称),充分反应即可,反应完成后瓶中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 ‎17.已知A、B为两种黑色粉末,D为红色单质。A、B、C、D、E、F五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生成物已省略)。请回答:‎ ‎(1)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D的化学式为________,F与B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述反应中A、F都具有________性。‎ ‎(3)将两只用于医学研究的小白鼠分别放入盛放C、F的两个瓶中,拧紧瓶盖,结果两只小白鼠很快没有生命迹象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 ‎ 参考答案 ‎ 1.A 2.C 3.D 4.C 5.D 6.A 7.D 8.A 9.B 10.B 11.D ‎ ‎12.(1)石墨 (2)吸附 (3)碳酸 (4)C ‎13.(1)酒精灯 集气瓶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B 2HCl+CaCO3===CaCl2+CO2↑+H2O ‎(4)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条件 ‎14.(1)用燃着的木条放在c导管口,木条熄灭则证明二氧化碳已经集满 ‎(2)烧杯中的无色液体沿导管进入到集气瓶中(或形成喷泉)‎ CO2+2NaOH===Na2CO3+H2O ‎15.(1)CO2气体中混有HCl气体,在酸性溶液中CO2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 HCl+NaHCO3===NaCl+H2O+CO2↑ (2)做对比实验 ACDBE ‎16.(1)锥形瓶 CaCO3+2HCl===CaCl2+H2O+CO2↑‎ ‎(2)c (3)红色恰好消失 ‎(4)盐酸(或硫酸) NaCl和HCl(或Na2SO4和H2SO4)‎ ‎17.(1)CuO Cu CO+CuOCu+CO2‎ ‎(2)CO2+Ca(OH)2===CaCO3↓+H2O 还原 (3)不同 4‎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
TOP